武乡关家垴村蕴藏数不清的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5-25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时值初夏,山野苍翠,万物生机勃勃。记者一行来到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关家垴歼灭战就发生在这里。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村里的关家垴歼灭战纪念碑巍然耸立,关二如旧居等保留完好,它们蕴藏着数不清的红色故事,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久久流传。

红色土地上洒满英雄鲜血

从百团大战总指挥部所在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出发,向北行驶13公里,就到了百团大战关家垴歼灭战发生的地方——武乡县关家垴村,一个有着7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探访当年战斗过的土地,只见群岭环抱中,有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山岗北面是断崖峭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由此可见,关家垴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在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日军山崎大队闯进根据地内的李家坡,不仅威胁到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而且兵工厂面临被端。副总指挥发怒了,下令一定要消灭这股日军。一个主力团消灭了日军一大半,可就是无法攻克日军占据的李家坡,因为山崎的阵地实在布置得巧妙。于是,李云龙率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

这一情节正是取自历史上的关家垴之战。这场持续了两个昼夜的战斗发生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即八路军转入反“扫荡”作战后。其实与《亮剑》相比,真正的关家垴战斗要更加复杂和惨烈。

这次战斗中,由于战事胶着久攻不下,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跑到离关家垴只有500米的阵地前,背靠着壕沟的土壁,右脚蹬在前,双手举起望远镜察看敌情,身子几乎完全暴露在战壕的外面。这一幕被随军记者抓拍下来,在枪林弹雨中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而这个细节也多次在影视作品中被详细描述。

其实这样的画面,也正是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上,带领军民同仇敌忾,共同保家卫国的一个生动体现。

沉重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据山西省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原主任郝雪廷介绍,1940年8月20日夜,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的破袭和攻击下,华北日军损失惨重。从10月6日起,日军调动数万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10月下旬,日军第36师团冈崎大队约800人,误打误撞窜至黄崖洞兵工厂,被打退后,这股日军于10月28日撤到关家垴附近,准备夺道武乡退回沁县。

郝雪廷说,刚打完榆辽战役的八路军第129师,此时正在蟠龙镇附近休整,彭德怀决定消灭这股日军。10月30日凌晨3时,八路军总部指挥所发出了总攻击信号,参战部队向关家垴和柳树垴同时发起攻击。当炮火弥漫的烟雾凝结成黑沉沉的乌云冉冉升起,地平线露出一线光亮的时候,一面面红旗迎风猎猎而舞,召唤出震撼天地的冲杀声。

“听村里老人讲,那时全村人都转移到山沟里躲了起来,炮弹剧烈的爆炸声,子弹飞过时的‘嗖嗖’声一直在响。”不论历史过去多久,关家垴战斗始终是村民内心深处永不磨灭的记忆。村中的土崖上,至今依然留着许多弹孔和巨大的炮弹坑。

在这场战斗中,“民兵杀敌英雄”关二如带领村民支前打掩护、送军粮、抬伤员。10月31日下午,日军3700余人分三路增援,八路军围攻部队撤出战斗。残敌200余人在援敌接应下逃走。同时,第十六团团长谢家庆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由于攻击地形十分不利,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在书籍《红色蟠龙》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日本鬼子将村里的窑洞全打通了,每个窑洞都筑有机枪阵地,形成交叉火力网。八路军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勇猛攻击,反复与日军短兵相接,伤亡极大……”

关家垴战斗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它对于129师甚至整个八路军来说意义重大。此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从而基本上结束了日军一个大队可以在抗日根据地内横冲直撞的局面,日本小股部队再也不敢轻易出动。

红色村庄的红火日子

如今,在关家垴山顶平地的最北端,一座镌刻着“烈士之血,革命之花”字样的抗战纪念碑格外醒目、庄严、肃穆。碑后,一个隆起两米高的山包是烈士们的合葬墓冢。

郝雪廷说,纪念碑上仅刻有134名烈士的名字,墓冢里的许多烈士都没有留下姓名。在侵略者面前,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革命先辈,以他们的坚韧、勇猛与无私,染红了这片土地。

革命老区承载着太多红色记忆。不过,因为地势险要,历史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贫穷的印记。2016年以来,关家垴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村民们告别土窑洞,搬进新房子,大家脸上的幸福笑容越来越多。

关家垴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在土地流转上做文章,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注重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全面参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扶贫单位的帮助下,村里还新建起一座新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

同时,依托百团大战关家垴、峰垴旧址等红色革命资源优势,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村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加固修缮了烈士墓、关二如旧居红色旧址,建设停车场、旅游生态公厕等基础设施,改扩建了村级公路。

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关家垴新村绿树掩映,花草簇拥,街巷笔直,整齐简洁的大瓦房矗立其中,一色的红色院门高大宽敞。在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小康路上。(记者丁德令)

原标题:关家垴的红色烙印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精准扶贫!武警长治支队再次走进关家垴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红色
武乡关家垴村蕴藏数不清的红色故事

时值初夏,山野苍翠,万物生机勃勃。记者一行来到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关家垴歼灭战就发生在这里。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村里的关家垴歼灭战纪念碑巍然耸立,关二如旧居等保留完好,它们蕴藏着数不清的红色故事,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久久流传。

红色土地上洒满英雄鲜血

从百团大战总指挥部所在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出发,向北行驶13公里,就到了百团大战关家垴歼灭战发生的地方——武乡县关家垴村,一个有着7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探访当年战斗过的土地,只见群岭环抱中,有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山岗北面是断崖峭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由此可见,关家垴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在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日军山崎大队闯进根据地内的李家坡,不仅威胁到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而且兵工厂面临被端。副总指挥发怒了,下令一定要消灭这股日军。一个主力团消灭了日军一大半,可就是无法攻克日军占据的李家坡,因为山崎的阵地实在布置得巧妙。于是,李云龙率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

这一情节正是取自历史上的关家垴之战。这场持续了两个昼夜的战斗发生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即八路军转入反“扫荡”作战后。其实与《亮剑》相比,真正的关家垴战斗要更加复杂和惨烈。

这次战斗中,由于战事胶着久攻不下,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跑到离关家垴只有500米的阵地前,背靠着壕沟的土壁,右脚蹬在前,双手举起望远镜察看敌情,身子几乎完全暴露在战壕的外面。这一幕被随军记者抓拍下来,在枪林弹雨中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而这个细节也多次在影视作品中被详细描述。

其实这样的画面,也正是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上,带领军民同仇敌忾,共同保家卫国的一个生动体现。

沉重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据山西省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原主任郝雪廷介绍,1940年8月20日夜,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的破袭和攻击下,华北日军损失惨重。从10月6日起,日军调动数万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10月下旬,日军第36师团冈崎大队约800人,误打误撞窜至黄崖洞兵工厂,被打退后,这股日军于10月28日撤到关家垴附近,准备夺道武乡退回沁县。

郝雪廷说,刚打完榆辽战役的八路军第129师,此时正在蟠龙镇附近休整,彭德怀决定消灭这股日军。10月30日凌晨3时,八路军总部指挥所发出了总攻击信号,参战部队向关家垴和柳树垴同时发起攻击。当炮火弥漫的烟雾凝结成黑沉沉的乌云冉冉升起,地平线露出一线光亮的时候,一面面红旗迎风猎猎而舞,召唤出震撼天地的冲杀声。

“听村里老人讲,那时全村人都转移到山沟里躲了起来,炮弹剧烈的爆炸声,子弹飞过时的‘嗖嗖’声一直在响。”不论历史过去多久,关家垴战斗始终是村民内心深处永不磨灭的记忆。村中的土崖上,至今依然留着许多弹孔和巨大的炮弹坑。

在这场战斗中,“民兵杀敌英雄”关二如带领村民支前打掩护、送军粮、抬伤员。10月31日下午,日军3700余人分三路增援,八路军围攻部队撤出战斗。残敌200余人在援敌接应下逃走。同时,第十六团团长谢家庆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由于攻击地形十分不利,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在书籍《红色蟠龙》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日本鬼子将村里的窑洞全打通了,每个窑洞都筑有机枪阵地,形成交叉火力网。八路军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勇猛攻击,反复与日军短兵相接,伤亡极大……”

关家垴战斗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它对于129师甚至整个八路军来说意义重大。此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从而基本上结束了日军一个大队可以在抗日根据地内横冲直撞的局面,日本小股部队再也不敢轻易出动。

红色村庄的红火日子

如今,在关家垴山顶平地的最北端,一座镌刻着“烈士之血,革命之花”字样的抗战纪念碑格外醒目、庄严、肃穆。碑后,一个隆起两米高的山包是烈士们的合葬墓冢。

郝雪廷说,纪念碑上仅刻有134名烈士的名字,墓冢里的许多烈士都没有留下姓名。在侵略者面前,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革命先辈,以他们的坚韧、勇猛与无私,染红了这片土地。

革命老区承载着太多红色记忆。不过,因为地势险要,历史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贫穷的印记。2016年以来,关家垴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村民们告别土窑洞,搬进新房子,大家脸上的幸福笑容越来越多。

关家垴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在土地流转上做文章,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注重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全面参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扶贫单位的帮助下,村里还新建起一座新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

同时,依托百团大战关家垴、峰垴旧址等红色革命资源优势,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村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加固修缮了烈士墓、关二如旧居红色旧址,建设停车场、旅游生态公厕等基础设施,改扩建了村级公路。

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关家垴新村绿树掩映,花草簇拥,街巷笔直,整齐简洁的大瓦房矗立其中,一色的红色院门高大宽敞。在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小康路上。(记者丁德令)

原标题:关家垴的红色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