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泉:一眼清泉映古今
发布时间: 2021-05-20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那三眼井,沉默于彩凤山脚下的彩凤公园,一株246年的老柳树的前方。走过了扁担挑着两只水桶的时代,如今的它们,似乎只是留存记忆中的一个词了。

这三眼老井可谓老矣。获悉它们的来龙去脉后,才知它们已经快500岁了。

如果仅仅是“老”,还说不上它们有什么价值。但如果说这三眼老井是潞州升任潞安府、平顺建县的见证,是那段历史的一段缩影,相信您会与我一样,对它们刮目相看。

大明嘉靖七年,即公元1528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寒风凛冽的潞城县青羊村迎来了46岁美须飘飘的钦差大臣夏言。在“青羊之乱”后的生灵涂炭、满目疮痍中,夏言看到“潞州,地胜可府,青羊,人野可县”,于是上奏朝廷,建议升潞州为潞安府,在青羊里建立县治,并通道路,设巡检司,以开化风气,以绝匪患。

在青羊里设立县城,成为平顺彩凤公园三眼古井诞生的前提条件。

按夏言疏文记载,夏言抵达后来的河南山西交界的花园村(今属平顺县)时,已经是农历十二月初九,也就是腊月初九。这天,迎接朝廷钦差的山西官员就等在了这里,其中有潞州知州周昊。

那么,这位潞州知州是何时来到潞州的?

夏言在嘉靖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写的《奉敕查勘青羊山平贼功次疏》中写到一个时间,嘉靖六年(1527年)6月,“坐委潞州知州宋琏,选带公正属官亲诣抚谕”,也就是说,嘉靖六年6月,潞州知州还是宋琏,他曾在这年6月亲自到青羊里抚谕过青羊“盗贼”。

夏言在记录他行程的《入青羊山山抚谕相度开设大略疏》中提到,他勘验“青羊之乱”现场,到青羊村时,作为未来的县治,周昊在这里已经画定了学宫、道路等规模。那就是说,嘉靖七年(1528年)12月,周昊已上任潞州。夏言在他的《改建潞州府治及添设兵备宪臣疏》中还写道:“近日新调知州周昊,老成练达,深识事机……”由此可知,周昊调任潞州担任知州的时间,大约就是朝廷出兵平息“青羊暴动”前夕,可谓临危受命。

周昊在潞州的时间极短,因为潞州升潞安府后,他就离开了。乾隆版《潞安府志》对周昊的评价非常高:“人至今称之,马公(明弘治年间以进士知潞州的马暾,弘治八年付梓的《潞州志》即为他纂修。在任九年,上党人谓之建粥以来所未有云)之后,一人而已。”也就是说,从明嘉靖初年到乾隆四十年《潞安府志》编撰之时,周昊的事迹,始终被后来的潞安府百姓所称道,认为他是几百年来数一数二的好官。

夏言在《入青羊山抚谕相度开设大略疏》写到了他的行程:十二日青羊村,十三日出山到潞城县。也就是说,他在青羊村待了不过一天多时间,且冬天的白日还非常短,怎么能如他疏文中所说,“凡县治、学宫、文庙、城隍及各项大小公廨、街渠、门巷、城垣道路,画定规模,建以标准”?

制定青羊县志标准的人是潞州知州周昊。在夏言来之前,或在王应鹏他们来之前,周昊已把“凡县治、学宫、文庙、城隍及各项大小公廨、街渠、门巷、城垣道路,画定规模,建以标准”等事都做了,只等夏言这位“尝读堪舆家书”、懂得风水的钦差大臣来验收工程即可。

在当时,这位潞州知州做这件事无疑也是极其慎重的。选定青羊村作为新县县治之所,夏言尚且“臣犹恐人一聪明有限,况事关重大久远,心须博谋慎处,复案行两省参政等官邵锡等,再加从长议勘去后”,所以,选择青羊村作为新立县平顺县治之所,周昊当时召集了“太原府通判宋邦熙,石州知州张经,泽州知州王朝雍,汾州知州郭铿,高平县知县管律,长子县知县王密,芮城县知县张效仁,闻喜县知县李朝纲,潞城县知县王维垣,壶关县知县江东,黎城县知县王钦”等一众人,共同“勘报会呈”。

嘉靖八年正月二十八日,夏言写下《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奏折,呈交嘉靖皇帝。

平顺建县,夏言功不可没,但平顺人还应该知道,选定青羊村作为县治之所的人,应该是潞州知州周昊。

在青羊村设立县城,成为这三眼古井诞生的前提条件。

康熙版《平顺县志·山川》记载了这三眼古老清泉的位置:“周公泉,在县南山下。”平顺县建立之初,平顺古八景尚未“出世”,今天平顺县政府正面所对的彩凤山,即为南山。查阅《平顺县志》县域图清楚可知,在明代,这里是平顺县城南门之外,即今天彩凤公园的位置。到康熙年间康编剧《平顺县志》时,这里已被叫成“彩凤朝阳”。

那么,这三眼古井为什么叫周公泉?按照县志记载:“建县之初,潞州守周公讳昊督工”。也就是说,凿挖三眼古井的人是潞州知州周昊!而挖凿古井的原因和用途为“见地方缺水”。

你一定会疑惑,一口井而已,怎会兴师动众,让堂堂潞州知州牵挂劳神,并不顾山路崎岖来到平顺亲自“督工”挖凿?

平顺缺水。青羊村虽比邻百里滩,但百里滩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平时是没有水的。1529年春,大明朝廷圣旨下达,对夏言提议建立平顺县城的奏折予以应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了潞州知州周昊的面前:青羊村没有水源。

夏言勘察建县之地时,他也没想到水会成为在此地建县的桎梏。如今朝廷下旨同意在青羊里建县,周昊能因青羊里无水源可用而上奏朝廷放弃在此建县另择地方?夏言在潞州居住的两个半月(或者时间更长)时间里,他与周昊朝夕相处,他们之间建立了超越官场的一种默契。至少,夏言对周昊是非常欣赏的,否则他不会在他给皇帝的《恳祈天恩申明屡降敕旨抚谕兵后残民以安地方疏》中对周知州给予:“近日新调知州周昊,老成练达,深识事机……”这样高的评价。

夏言为潞州人所做的事情,夏言对周昊的赏识,让忙碌的周昊(当时他正在修建潞安府城墙、建立长治县等)义无反顾来到青羊里。他必须做好夏言想做的事情。可以想象,当时的周昊,看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时也是迷茫的。这位雷厉风行的潞州知州请来“水利专家”对青羊村进行了勘测。史书中仅给我们留下了四个字“步相于此”。“步”为丈量,“相”为观测。但我相信,这是一个不知经过多少测量,甚至经过多次尝试挖掘后的词语!

如今来看,周昊选择的凿井的位置是科学的。此地地处南山(今彩凤山)之下,地势最低;大山下方,多有“困山水”(大雨后渗水情况),在此地挖掘,胜算最大。

苍天不负,终于,在某一天,在某个深度,当凿井匠人的双手终于触摸到一把湿漉漉的泥土(或石块)时,一股活水终于喷涌而出!

那一刻,周知州百感交集。他如释重负、心怀喜悦,挥手写下一首《题南山井泉》:“澄澄一碧沁山隗,老我经营亦偶哉。石底混混原有本,源头活活岂知来。濯缨敢谓清风起,洗恶还令俗染回。自是圣功通海渎,故教灵窦应时开。”这首诗是周昊留在潞州任上唯一的诗篇。

一县之民,一眼井哪里够用?他嘱咐,既出了水,即日起再凿井两眼!于是,今天的彩凤公园,才有了错落的三眼古井(现存两口井)。

毋庸置疑,三眼井,成为哺育一个新生县城的源泉之一;三眼井,哺育了一方百姓的生活;三眼井,也哺育了平顺近五百年历史。井水汩汩,不绝至今,古井成为了平顺人民近五百年来的饮用之源,直到新世纪平顺通上自来水。

因为井水几百年枯不竭,当地百姓以为神泉。于是百姓传说,此古井可通东海,为东海之眼。多么美好的传说啊!只是,如今平顺的百姓早已不知,这三眼古井,其实有一个不能忘却的名字——周公泉。

康熙十四年的春天,前来南门口汲水的某人,在其中一眼古井旁插下一截柳枝。从此,井畔多了一片绿荫。这片绿荫伴着古井,浓郁到了今天。(江雪)

原标题:周公泉:一眼清泉映古今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大井划界:革命丰碑永不朽
· 沁源县古村落:定湖村
· 《春秋》里的长治故事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周公泉:一眼清泉映古今

那三眼井,沉默于彩凤山脚下的彩凤公园,一株246年的老柳树的前方。走过了扁担挑着两只水桶的时代,如今的它们,似乎只是留存记忆中的一个词了。

这三眼老井可谓老矣。获悉它们的来龙去脉后,才知它们已经快500岁了。

如果仅仅是“老”,还说不上它们有什么价值。但如果说这三眼老井是潞州升任潞安府、平顺建县的见证,是那段历史的一段缩影,相信您会与我一样,对它们刮目相看。

大明嘉靖七年,即公元1528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寒风凛冽的潞城县青羊村迎来了46岁美须飘飘的钦差大臣夏言。在“青羊之乱”后的生灵涂炭、满目疮痍中,夏言看到“潞州,地胜可府,青羊,人野可县”,于是上奏朝廷,建议升潞州为潞安府,在青羊里建立县治,并通道路,设巡检司,以开化风气,以绝匪患。

在青羊里设立县城,成为平顺彩凤公园三眼古井诞生的前提条件。

按夏言疏文记载,夏言抵达后来的河南山西交界的花园村(今属平顺县)时,已经是农历十二月初九,也就是腊月初九。这天,迎接朝廷钦差的山西官员就等在了这里,其中有潞州知州周昊。

那么,这位潞州知州是何时来到潞州的?

夏言在嘉靖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写的《奉敕查勘青羊山平贼功次疏》中写到一个时间,嘉靖六年(1527年)6月,“坐委潞州知州宋琏,选带公正属官亲诣抚谕”,也就是说,嘉靖六年6月,潞州知州还是宋琏,他曾在这年6月亲自到青羊里抚谕过青羊“盗贼”。

夏言在记录他行程的《入青羊山山抚谕相度开设大略疏》中提到,他勘验“青羊之乱”现场,到青羊村时,作为未来的县治,周昊在这里已经画定了学宫、道路等规模。那就是说,嘉靖七年(1528年)12月,周昊已上任潞州。夏言在他的《改建潞州府治及添设兵备宪臣疏》中还写道:“近日新调知州周昊,老成练达,深识事机……”由此可知,周昊调任潞州担任知州的时间,大约就是朝廷出兵平息“青羊暴动”前夕,可谓临危受命。

周昊在潞州的时间极短,因为潞州升潞安府后,他就离开了。乾隆版《潞安府志》对周昊的评价非常高:“人至今称之,马公(明弘治年间以进士知潞州的马暾,弘治八年付梓的《潞州志》即为他纂修。在任九年,上党人谓之建粥以来所未有云)之后,一人而已。”也就是说,从明嘉靖初年到乾隆四十年《潞安府志》编撰之时,周昊的事迹,始终被后来的潞安府百姓所称道,认为他是几百年来数一数二的好官。

夏言在《入青羊山抚谕相度开设大略疏》写到了他的行程:十二日青羊村,十三日出山到潞城县。也就是说,他在青羊村待了不过一天多时间,且冬天的白日还非常短,怎么能如他疏文中所说,“凡县治、学宫、文庙、城隍及各项大小公廨、街渠、门巷、城垣道路,画定规模,建以标准”?

制定青羊县志标准的人是潞州知州周昊。在夏言来之前,或在王应鹏他们来之前,周昊已把“凡县治、学宫、文庙、城隍及各项大小公廨、街渠、门巷、城垣道路,画定规模,建以标准”等事都做了,只等夏言这位“尝读堪舆家书”、懂得风水的钦差大臣来验收工程即可。

在当时,这位潞州知州做这件事无疑也是极其慎重的。选定青羊村作为新县县治之所,夏言尚且“臣犹恐人一聪明有限,况事关重大久远,心须博谋慎处,复案行两省参政等官邵锡等,再加从长议勘去后”,所以,选择青羊村作为新立县平顺县治之所,周昊当时召集了“太原府通判宋邦熙,石州知州张经,泽州知州王朝雍,汾州知州郭铿,高平县知县管律,长子县知县王密,芮城县知县张效仁,闻喜县知县李朝纲,潞城县知县王维垣,壶关县知县江东,黎城县知县王钦”等一众人,共同“勘报会呈”。

嘉靖八年正月二十八日,夏言写下《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奏折,呈交嘉靖皇帝。

平顺建县,夏言功不可没,但平顺人还应该知道,选定青羊村作为县治之所的人,应该是潞州知州周昊。

在青羊村设立县城,成为这三眼古井诞生的前提条件。

康熙版《平顺县志·山川》记载了这三眼古老清泉的位置:“周公泉,在县南山下。”平顺县建立之初,平顺古八景尚未“出世”,今天平顺县政府正面所对的彩凤山,即为南山。查阅《平顺县志》县域图清楚可知,在明代,这里是平顺县城南门之外,即今天彩凤公园的位置。到康熙年间康编剧《平顺县志》时,这里已被叫成“彩凤朝阳”。

那么,这三眼古井为什么叫周公泉?按照县志记载:“建县之初,潞州守周公讳昊督工”。也就是说,凿挖三眼古井的人是潞州知州周昊!而挖凿古井的原因和用途为“见地方缺水”。

你一定会疑惑,一口井而已,怎会兴师动众,让堂堂潞州知州牵挂劳神,并不顾山路崎岖来到平顺亲自“督工”挖凿?

平顺缺水。青羊村虽比邻百里滩,但百里滩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平时是没有水的。1529年春,大明朝廷圣旨下达,对夏言提议建立平顺县城的奏折予以应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了潞州知州周昊的面前:青羊村没有水源。

夏言勘察建县之地时,他也没想到水会成为在此地建县的桎梏。如今朝廷下旨同意在青羊里建县,周昊能因青羊里无水源可用而上奏朝廷放弃在此建县另择地方?夏言在潞州居住的两个半月(或者时间更长)时间里,他与周昊朝夕相处,他们之间建立了超越官场的一种默契。至少,夏言对周昊是非常欣赏的,否则他不会在他给皇帝的《恳祈天恩申明屡降敕旨抚谕兵后残民以安地方疏》中对周知州给予:“近日新调知州周昊,老成练达,深识事机……”这样高的评价。

夏言为潞州人所做的事情,夏言对周昊的赏识,让忙碌的周昊(当时他正在修建潞安府城墙、建立长治县等)义无反顾来到青羊里。他必须做好夏言想做的事情。可以想象,当时的周昊,看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时也是迷茫的。这位雷厉风行的潞州知州请来“水利专家”对青羊村进行了勘测。史书中仅给我们留下了四个字“步相于此”。“步”为丈量,“相”为观测。但我相信,这是一个不知经过多少测量,甚至经过多次尝试挖掘后的词语!

如今来看,周昊选择的凿井的位置是科学的。此地地处南山(今彩凤山)之下,地势最低;大山下方,多有“困山水”(大雨后渗水情况),在此地挖掘,胜算最大。

苍天不负,终于,在某一天,在某个深度,当凿井匠人的双手终于触摸到一把湿漉漉的泥土(或石块)时,一股活水终于喷涌而出!

那一刻,周知州百感交集。他如释重负、心怀喜悦,挥手写下一首《题南山井泉》:“澄澄一碧沁山隗,老我经营亦偶哉。石底混混原有本,源头活活岂知来。濯缨敢谓清风起,洗恶还令俗染回。自是圣功通海渎,故教灵窦应时开。”这首诗是周昊留在潞州任上唯一的诗篇。

一县之民,一眼井哪里够用?他嘱咐,既出了水,即日起再凿井两眼!于是,今天的彩凤公园,才有了错落的三眼古井(现存两口井)。

毋庸置疑,三眼井,成为哺育一个新生县城的源泉之一;三眼井,哺育了一方百姓的生活;三眼井,也哺育了平顺近五百年历史。井水汩汩,不绝至今,古井成为了平顺人民近五百年来的饮用之源,直到新世纪平顺通上自来水。

因为井水几百年枯不竭,当地百姓以为神泉。于是百姓传说,此古井可通东海,为东海之眼。多么美好的传说啊!只是,如今平顺的百姓早已不知,这三眼古井,其实有一个不能忘却的名字——周公泉。

康熙十四年的春天,前来南门口汲水的某人,在其中一眼古井旁插下一截柳枝。从此,井畔多了一片绿荫。这片绿荫伴着古井,浓郁到了今天。(江雪)

原标题:周公泉:一眼清泉映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