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口村,是一个古老而精致的村落。村子深居太行山腹地的峡谷风景带,背山面水,“横漳水而带行山,枕龙门而控凤壁”,可谓山奇水美。
千年古村看豆口
据《豆口村志》记载,豆口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多为明清建筑,老宅至今仍是村民们的栖身之所,二十多处寺、庙、堂、径、关等古迹遗址随处可见。古豆口村修筑在东、南、北五券之内(南有两券,“券”即类似于城门的石砌进出通道),如一座小型城池被山水环抱。村子原有圣源王庙、观音庙、关爷庙等十四座庙宇和一座名为水峪寺的寺院,其中以位于村中最高处的对源王庙(也称大庙)最为壮观。
据记载,圣源王庙建筑规模庞大,十八级青石台阶直通山门,拜殿面阔三间,由大柱支撑,殿内雕梁画栋,墙上饰有绘制精美、形象逼真的壁画,大殿正面敬奉着玉皇大帝,左右两侧是十八尊各路龙王爷的站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由于主殿已被毁坏,现仅存十八级台阶和山门,还有高高耸立在东券之上的关爷庙,供奉着关云长。据村志记载,拜殿和正殿建于明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殿宇对面是一座三开间的戏楼,每年阴历五月十三为关老爷唱戏。
豆口二月初二古庙会被称为“百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一是因为旧时搭戏台非常隆重;二是因为庙会社火丰富多彩,享此盛名,不仅仅因为庙会规模盛大和历史久远,更因为豆口村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学步儿童,都有浓厚的表演欲望和天赋,每年到了这个日子,村民们都非常热心地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
豆口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举行传统的“二月初二庙会”,闹社火、唱古戏、敬神灵、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庙会期间,戏班名角应邀而至,商贩货郎不请自来,本村艺人争相献艺,吸引了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百姓云集在这里。
豆口村的戏台搭建得堪称一绝,心灵手巧的豆口民间艺人可以把戏台搭得绚丽多彩、独具一格。每年过了正月十五,豆口村会邀请几十名能工巧匠,开始忙活搭戏台。到了二月初二,一座令人叫绝的戏台就呈现在赶会众人的面前。戏台一高两低,飞檐斗拱,前檐正中是月挂楣脑、二龙戏珠,左右两边有喜鹊戏梅、顽猴吃桃、松鼠偷葡萄等,空白处还将瓷盘、瓷碟、圆镜点缀其间。整个戏台框架全部用布匹纵横搭建,所露出的柱子还要用黄绿红丝带包裹起来,号称“三节楼”。豆口村不仅戏台搭得好演员也唱得绝。豆口村是有名的“戏剧之乡”。村民不仅爱看戏、能懂戏,还自排戏,自唱戏,排演过的剧目不下数十种。戏班艺人到了豆口唱戏,不仅要唱好戏,还要在唱戏前向该村的土地爷跪拜。
社火也是豆口村庙会不得不提的一绝。豆口二月初二古庙会,不仅要搭台唱戏,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闹社火。在豆口村,上至古稀老人,下到丫头小子,不分男女,都非常喜欢参与村里的各种表演活动。尤其是独具特色、惊险刺激的拴高台节目,真是引人入胜,挑选出来的十多名六七岁男娃、女娃,经过梳妆打扮后,固定在社火铁架上,架分三层,高约四到五米,并且各有名堂,分别叫“燕王扫碑”“武松打虎”“麒麟送子”等等。在二月初二这天上午,由身强力壮的年轻后生抬着,旗伞簇拥,八音会奏,先在村里的街道绕行一圈,然后再集中到庙会会场进行表演。
豆口村不仅民俗独特,而且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每年临近二月初二,村民们会纷纷出村叫上亲戚、邀上朋友,并请其他村的人前来瞧戏、赶会。之后家家都会拿出大铁锅,等待亲戚朋友的到来。对那些孤身在外的人,豆口百姓也都要热情地把他们叫到家里,捞饭面叶、柿疙瘩、软柿子蒸的窝窝,管吃管够。
中国传统古村落
2019年,豆口村已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站在豆口村,徘徊在豆口的村巷、老屋、古迹间,踩在石板铺成的巷道上,清脆的回音愈发衬出村子的幽静,这片远离城市的“桃花源”,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逸,与北方典型的古村落布局一样,从迷宫般的巷道中走到村口,迎面是一株高大的千年古柏,树围近六尺,主杆两丈高,苍老的枝杆虽然被经年雨水浸蚀成深黛色,但仍枝繁叶茂,冠盖如伞,庇护着村民。古柏下是一座观音堂,几百年的风侵雨剥,观音堂的内外构件已残缺不全,堂前用青石砌成的堂台也不见了凿痕,一块碑文模糊的古碑,依稀可辨认出观音堂的始建年代约为元代。古堂、古柏、古碑、古钟,见证了豆口的千年变迁。
豆口村的大部分建筑是规模庞大的明清民居,这些木构木建、砖墙砖地、石雕石刻的屋院落、院落挨院、院落对院,依势而造,蜿蜒而居,静静地伴着村前的漳河水。大大小小的院落格局以四合院落为主,建筑风格基本相近,青砖黛瓦,粉墙石壁,精雕的砖木门楼映衬着各具特色的照壁。这些院落的正房堂屋大多以全木雕的花棂门窗饰面,原木门柱支撑起高高屋脊、深深的挑檐,营造出威严富贵的气势;两侧厢房相向而建,多是带有二层阁楼的砖木石混建房屋,阁楼堆放杂物,楼下住人,冬暖夏凉;下房以客房式的一堂两屋结构为主,干爽宽敞,有些房屋中至今还保存有和房屋同龄的条案、座椅、箱柜,几百年的风尘让这些老家具油漆剥落、失去了光泽,但仍坚实耐用。各家的大门楼大多为砖雕、木饰的小巧妙结构、互为基石、互为修饰。小院内以青砖铺地,小院外的通行巷道皆以石板、石块铺砌,巷道不宽,以能行驴车为限,弯弯曲曲地连起了布局紧密的屋宇院落,连起了整片的村落,院落间比肩接踵,邻里间鸡犬相闻。
置身在豆口,不禁要惊诧这座深山里的村子,缘何拥有如此精致的庙堂,更要震惊于这座保存千年的古村落的魅力!(马彦茹)
原标题:平顺县豆口村土地庙会 百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豆口村,是一个古老而精致的村落。村子深居太行山腹地的峡谷风景带,背山面水,“横漳水而带行山,枕龙门而控凤壁”,可谓山奇水美。
千年古村看豆口
据《豆口村志》记载,豆口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多为明清建筑,老宅至今仍是村民们的栖身之所,二十多处寺、庙、堂、径、关等古迹遗址随处可见。古豆口村修筑在东、南、北五券之内(南有两券,“券”即类似于城门的石砌进出通道),如一座小型城池被山水环抱。村子原有圣源王庙、观音庙、关爷庙等十四座庙宇和一座名为水峪寺的寺院,其中以位于村中最高处的对源王庙(也称大庙)最为壮观。
据记载,圣源王庙建筑规模庞大,十八级青石台阶直通山门,拜殿面阔三间,由大柱支撑,殿内雕梁画栋,墙上饰有绘制精美、形象逼真的壁画,大殿正面敬奉着玉皇大帝,左右两侧是十八尊各路龙王爷的站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由于主殿已被毁坏,现仅存十八级台阶和山门,还有高高耸立在东券之上的关爷庙,供奉着关云长。据村志记载,拜殿和正殿建于明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殿宇对面是一座三开间的戏楼,每年阴历五月十三为关老爷唱戏。
豆口二月初二古庙会被称为“百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一是因为旧时搭戏台非常隆重;二是因为庙会社火丰富多彩,享此盛名,不仅仅因为庙会规模盛大和历史久远,更因为豆口村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学步儿童,都有浓厚的表演欲望和天赋,每年到了这个日子,村民们都非常热心地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
豆口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举行传统的“二月初二庙会”,闹社火、唱古戏、敬神灵、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庙会期间,戏班名角应邀而至,商贩货郎不请自来,本村艺人争相献艺,吸引了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百姓云集在这里。
豆口村的戏台搭建得堪称一绝,心灵手巧的豆口民间艺人可以把戏台搭得绚丽多彩、独具一格。每年过了正月十五,豆口村会邀请几十名能工巧匠,开始忙活搭戏台。到了二月初二,一座令人叫绝的戏台就呈现在赶会众人的面前。戏台一高两低,飞檐斗拱,前檐正中是月挂楣脑、二龙戏珠,左右两边有喜鹊戏梅、顽猴吃桃、松鼠偷葡萄等,空白处还将瓷盘、瓷碟、圆镜点缀其间。整个戏台框架全部用布匹纵横搭建,所露出的柱子还要用黄绿红丝带包裹起来,号称“三节楼”。豆口村不仅戏台搭得好演员也唱得绝。豆口村是有名的“戏剧之乡”。村民不仅爱看戏、能懂戏,还自排戏,自唱戏,排演过的剧目不下数十种。戏班艺人到了豆口唱戏,不仅要唱好戏,还要在唱戏前向该村的土地爷跪拜。
社火也是豆口村庙会不得不提的一绝。豆口二月初二古庙会,不仅要搭台唱戏,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闹社火。在豆口村,上至古稀老人,下到丫头小子,不分男女,都非常喜欢参与村里的各种表演活动。尤其是独具特色、惊险刺激的拴高台节目,真是引人入胜,挑选出来的十多名六七岁男娃、女娃,经过梳妆打扮后,固定在社火铁架上,架分三层,高约四到五米,并且各有名堂,分别叫“燕王扫碑”“武松打虎”“麒麟送子”等等。在二月初二这天上午,由身强力壮的年轻后生抬着,旗伞簇拥,八音会奏,先在村里的街道绕行一圈,然后再集中到庙会会场进行表演。
豆口村不仅民俗独特,而且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每年临近二月初二,村民们会纷纷出村叫上亲戚、邀上朋友,并请其他村的人前来瞧戏、赶会。之后家家都会拿出大铁锅,等待亲戚朋友的到来。对那些孤身在外的人,豆口百姓也都要热情地把他们叫到家里,捞饭面叶、柿疙瘩、软柿子蒸的窝窝,管吃管够。
中国传统古村落
2019年,豆口村已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站在豆口村,徘徊在豆口的村巷、老屋、古迹间,踩在石板铺成的巷道上,清脆的回音愈发衬出村子的幽静,这片远离城市的“桃花源”,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逸,与北方典型的古村落布局一样,从迷宫般的巷道中走到村口,迎面是一株高大的千年古柏,树围近六尺,主杆两丈高,苍老的枝杆虽然被经年雨水浸蚀成深黛色,但仍枝繁叶茂,冠盖如伞,庇护着村民。古柏下是一座观音堂,几百年的风侵雨剥,观音堂的内外构件已残缺不全,堂前用青石砌成的堂台也不见了凿痕,一块碑文模糊的古碑,依稀可辨认出观音堂的始建年代约为元代。古堂、古柏、古碑、古钟,见证了豆口的千年变迁。
豆口村的大部分建筑是规模庞大的明清民居,这些木构木建、砖墙砖地、石雕石刻的屋院落、院落挨院、院落对院,依势而造,蜿蜒而居,静静地伴着村前的漳河水。大大小小的院落格局以四合院落为主,建筑风格基本相近,青砖黛瓦,粉墙石壁,精雕的砖木门楼映衬着各具特色的照壁。这些院落的正房堂屋大多以全木雕的花棂门窗饰面,原木门柱支撑起高高屋脊、深深的挑檐,营造出威严富贵的气势;两侧厢房相向而建,多是带有二层阁楼的砖木石混建房屋,阁楼堆放杂物,楼下住人,冬暖夏凉;下房以客房式的一堂两屋结构为主,干爽宽敞,有些房屋中至今还保存有和房屋同龄的条案、座椅、箱柜,几百年的风尘让这些老家具油漆剥落、失去了光泽,但仍坚实耐用。各家的大门楼大多为砖雕、木饰的小巧妙结构、互为基石、互为修饰。小院内以青砖铺地,小院外的通行巷道皆以石板、石块铺砌,巷道不宽,以能行驴车为限,弯弯曲曲地连起了布局紧密的屋宇院落,连起了整片的村落,院落间比肩接踵,邻里间鸡犬相闻。
置身在豆口,不禁要惊诧这座深山里的村子,缘何拥有如此精致的庙堂,更要震惊于这座保存千年的古村落的魅力!(马彦茹)
原标题:平顺县豆口村土地庙会 百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