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词,本是西周时期列国史官撰编年史的通称。《孟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的记载,意思是说周朝、燕国、宋国、齐国诸国都有史书。后来,不知何故周朝以及多国的历史书籍全都灰飞烟灭了,只剩下了鲁国的“春秋”一枝独秀。据相关记载,晋国卿大夫赵宣子(赵盾,前655年——前601年)于鲁昭公二年(前540年)到鲁国聘问,在鲁太史那里观看图书,看到过《鲁春秋》《易》《象》等,他感叹道:“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修史
在春秋时期,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吃苦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晋文公重耳,宦游了十九年,另一个就是孔子,但重耳成功了,孔子却没有成功。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始终没有得到机会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除了被各诸侯国供养起来装点门面之外,就是在冷遇中度过漫长的岁月。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结束周游列国的孔子重新回到鲁国时,已无心从政,只专心教授门徒及整理文化典籍。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写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鲁国史书《春秋》。孔子所作《春秋》上承夏商周法统,以鲁国十二个国君为次序,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结束,简明扼要记载了242年间鲁国、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发生的历史大事,实际上是一部周朝通史,因此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史称的“春秋时代”也取自这本书名。
周朝时期,编修史书是专职史官的职责,但孔子却自行编写《春秋》,首开私人修史的先例,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特色之一。《春秋》倾注了孔子本人对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各方面的主张与思想,这正是后世尊称其为“孔圣”的重要原因。《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编年史。有关历史事件,天文景象等发生的年、月、日,都有明确的记载。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这在两千多年前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的徐彦引《春秋说》,都指出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一万八千字,但现存全文却只有一万六千多字,这说明至少在晚唐时《春秋》传丢了一千字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在《春秋》书中,孔子采用了“微言大义”的叙述方式,言简意深,一定程度上也让《春秋》比较难懂,所以出现了专门注解《春秋》的书,被称为《传》。历史上注解《春秋》的书,主要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汉以后,最著名的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到东汉班固时改称《春秋左氏传》。
据专门研究者统计,孔子在《春秋》中共记有800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102条外,其余700多条都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而这其中记载关于今长治范围的事件就有九处之多。这九处记载战事为多,还有一次诸侯会盟。
晋潞之战
《春秋》中记载的长治战事之一是晋国和赤狄潞子国之间的战争。《春秋·僖公三十三年》载:“晋人败狄于箕。”据《左传》记载表明,从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28年在位)时期开始狄人逐渐活跃起来,到春秋时期的狄人已经是北方一支比较强大的势力。赤狄是狄人中比较强大的部落,连当时强大的晋国也不放在眼里,更有秦国也看中了赤狄,怂恿赤狄和晋国作战。周襄王二十三年即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主要活动于今长治市潞城区一带的赤狄潞氏建立潞子国,国君为隗姓,名婴儿,因此又称潞子婴儿国,国都在今长治市潞城区古城村。第二年即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潞子国联合白狄先攻齐国再攻晋国。八月,晋襄公亲率军队在箕(今山西榆社县讲堂村西南)迎战狄人。晋国主帅先轸(前680年——前627年,因封邑为原又称原轸)在箕谷中设伏,大败狄军,晋军下军大夫郤缺(?——前597年,史称郤成子)崭杀了狄人首领白部胡。
经过此战,晋狄双方皆不敢恋战。为图求和,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潞子婴儿迎娶晋成公(姬黑臀,?——前600年,文公之子,襄公异母弟)女儿伯姬为妻,狄与晋通过和亲换得了暂时的安宁。1980年春,山西省文物商店收购到一对精美的青铜方壶,壶内颈部有四行铭文,共22字,经释读全文为:“惟王二月初吉壬戌,虞候政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这就是著名的虞候政壶。虞候政作壶,则政是虞国的一个国君。虞国都城在今山西平陆县张店镇一带,经询问方壶是长治市潞城区的潞河村某村民1979年发现出土的。虞国的青铜器在潞城发现,很让人不可思议,由此人们推测,大约是当时晋国于公元前655年“假道灭虢”中,在返回的途中消灭了虞国,并顺手牵羊掠夺了包括虞候政壶在内的虞器。晋成公时,晋国将虞候政壶作为伯姬的陪嫁带到了潞子国。
断道会盟
《春秋》记载有关长治的会盟事件指的是周定王十五年即鲁宣公十七年(前592年)举行的断道会盟。会盟是古代诸侯之间会面和结盟的一种形式,春秋时代,一些强大的诸侯经常召集会盟,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营。晋国与诸侯的会盟,发生在今长治地区的有两次。一次是鲁成公五年(前586年)八月,郑悼公与晋大夫赵同盟于垂棘(今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北)的垂棘会盟;另一次就是在《春秋》中记载的断道会盟。断道,一说是今山西沁县东北的断梁城,一说是今山西襄垣县虒亭,两地曾有上虒亭和下虒聚之说。发生在长治的两次诸侯会盟,不知何故只有断道会盟入了孔子的法眼。《春秋》(宣公十七年)载:“己未,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断道”。
春秋中后期,随着晋、楚两国争霸,中原地区形成了晋、楚两极霸权的格局。这一时期的大战几乎都围绕着这两个国家发生,至少与其中一国关系密切。周定王十一年(前59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国再较高下。两国军队在邲(今河南郑州北)地发生交战,楚国大胜,一飞冲天而成为中原霸主。在之后的几年间,晋国人在中原似乎瞬间销声匿迹。在晋国最低朝的时候,天下诸侯对晋不再像以前一样走得那么近了,小国们大多背晋而向楚。这中间,齐国更是很快和楚国走得很近,大有联楚抗晋之象。此时的晋国国君是晋景公(姬獳,?——前581年),面对齐国人的蠢蠢欲动忧心忡忡。晋景公谋划与齐顷公作断道之会,说穿了就是为了拉拢齐国,他先派中军佐郤克(即郤献子,?——前587年)出使齐国,以窥其意。郤克是晋国史上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军事、外交、作战等方方面面都能胜任,只可惜身体有残,是个驼背。《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郤克出使齐国的情形:郤克在路上刚好碰上了同往齐国的鲁国使臣季行父、卫国使臣孙良父。于是三队结伴而行,浩浩荡荡来到齐国朝堂,朝见齐顷公。三个人一进齐国大殿,幽默的齐顷公一眼就看出了笑话。原来三国使臣正好都有残疾,郤克是驼背、季行父是秃子、孙良父瞎了一只眼。齐顷公回到后宫,闲谈时对母亲萧同叔子说起这件事。平日郁郁寡欢的萧同叔子听说了郤克等人的事,就好奇地要求也去看一看,于是齐顷公为博母亲一笑,竟不顾本应该专重的外交礼仪,开始导演一场恶作剧。第二天,齐顷公安排了本国的一个瘸子、一个光头和一个独眼龙等三侍从,分别带着晋国使臣郤克、鲁国使臣季行父、卫国使臣孙良父出现在朝堂上。当时的滑稽场景可想而知,整个朝堂笑成一片。坐在帷中的齐母萧同叔子从缝隙里看到这一幕,实在憋不住也失声大笑,放纵的笑声传至朝堂。三国使臣这才觉察倒是被齐顷公恶搞了,都觉得受了莫大侮辱,怒不可遏地发誓要报仇。
回到晋国的郤克,更是无法忘记自己在齐国受到的奇耻大辱,这一阴影始终笼罩在心头,他屡次向晋景公提出讨伐齐国,但晋景公从大局出发预料时机不成熟,一直没有答应。不能马上讨伐齐国,报仇雪耻,郤克很长时间都闷闷不乐,甚至荒废了政务。士会即范武子(随武子,士蒍之孙)大夫退休后,郤克成为晋国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之后,晋国与楚国进行了短暂的拉锯,终于熬死了楚庄王。楚庄王把家业国基留给了他十岁的儿子,是为楚共王。楚庄王的死使楚国霸业开始动摇,晋国就此加快了争霸步伐。周定王十五年(前586年)六月初,晋国以讨伐宋、郑、蔡、陈等这些所谓有了二心的国家为口号,邀鲁、卫、曹、邾四国国君到晋国断道会盟。
断道会盟的结果是加强了晋国与鲁国等诸侯之间的联盟,之后的第三年即周定王十八年(前589年),齐国兴兵伐鲁、卫,晋景公就以援鲁、卫盟友为由,决定讨伐齐国,打压齐国的嚣张气焰。于是郤克挂帅,率晋国上、中、下三军战车800乘,会同鲁、卫、曹及狄人的军队大举进攻齐国,大战于鞌(齐地,今山东济南西北)。这场仗打得异常激烈,晋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慷慨冲锋,齐军大败,齐顷公落荒而逃。鞌之战彻底摧毁了齐国的有生力量,进而使楚国联齐攻晋的策略彻底宣告破产,迫齐背楚从晋,郤克也终于报了聘齐之辱。更为重要的是鞌之战吹响了晋国争霸的号角,战后的晋国迅速联齐结吴以包围楚国,开了战国时代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先河,在悄然之中开始凌驾于楚国之上。(郭安廷)
原标题:《春秋》中的长治故事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春秋”一词,本是西周时期列国史官撰编年史的通称。《孟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的记载,意思是说周朝、燕国、宋国、齐国诸国都有史书。后来,不知何故周朝以及多国的历史书籍全都灰飞烟灭了,只剩下了鲁国的“春秋”一枝独秀。据相关记载,晋国卿大夫赵宣子(赵盾,前655年——前601年)于鲁昭公二年(前540年)到鲁国聘问,在鲁太史那里观看图书,看到过《鲁春秋》《易》《象》等,他感叹道:“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修史
在春秋时期,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吃苦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晋文公重耳,宦游了十九年,另一个就是孔子,但重耳成功了,孔子却没有成功。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始终没有得到机会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除了被各诸侯国供养起来装点门面之外,就是在冷遇中度过漫长的岁月。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结束周游列国的孔子重新回到鲁国时,已无心从政,只专心教授门徒及整理文化典籍。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写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鲁国史书《春秋》。孔子所作《春秋》上承夏商周法统,以鲁国十二个国君为次序,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结束,简明扼要记载了242年间鲁国、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发生的历史大事,实际上是一部周朝通史,因此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史称的“春秋时代”也取自这本书名。
周朝时期,编修史书是专职史官的职责,但孔子却自行编写《春秋》,首开私人修史的先例,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特色之一。《春秋》倾注了孔子本人对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各方面的主张与思想,这正是后世尊称其为“孔圣”的重要原因。《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编年史。有关历史事件,天文景象等发生的年、月、日,都有明确的记载。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这在两千多年前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的徐彦引《春秋说》,都指出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一万八千字,但现存全文却只有一万六千多字,这说明至少在晚唐时《春秋》传丢了一千字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在《春秋》书中,孔子采用了“微言大义”的叙述方式,言简意深,一定程度上也让《春秋》比较难懂,所以出现了专门注解《春秋》的书,被称为《传》。历史上注解《春秋》的书,主要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汉以后,最著名的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到东汉班固时改称《春秋左氏传》。
据专门研究者统计,孔子在《春秋》中共记有800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102条外,其余700多条都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而这其中记载关于今长治范围的事件就有九处之多。这九处记载战事为多,还有一次诸侯会盟。
晋潞之战
《春秋》中记载的长治战事之一是晋国和赤狄潞子国之间的战争。《春秋·僖公三十三年》载:“晋人败狄于箕。”据《左传》记载表明,从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28年在位)时期开始狄人逐渐活跃起来,到春秋时期的狄人已经是北方一支比较强大的势力。赤狄是狄人中比较强大的部落,连当时强大的晋国也不放在眼里,更有秦国也看中了赤狄,怂恿赤狄和晋国作战。周襄王二十三年即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主要活动于今长治市潞城区一带的赤狄潞氏建立潞子国,国君为隗姓,名婴儿,因此又称潞子婴儿国,国都在今长治市潞城区古城村。第二年即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潞子国联合白狄先攻齐国再攻晋国。八月,晋襄公亲率军队在箕(今山西榆社县讲堂村西南)迎战狄人。晋国主帅先轸(前680年——前627年,因封邑为原又称原轸)在箕谷中设伏,大败狄军,晋军下军大夫郤缺(?——前597年,史称郤成子)崭杀了狄人首领白部胡。
经过此战,晋狄双方皆不敢恋战。为图求和,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潞子婴儿迎娶晋成公(姬黑臀,?——前600年,文公之子,襄公异母弟)女儿伯姬为妻,狄与晋通过和亲换得了暂时的安宁。1980年春,山西省文物商店收购到一对精美的青铜方壶,壶内颈部有四行铭文,共22字,经释读全文为:“惟王二月初吉壬戌,虞候政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这就是著名的虞候政壶。虞候政作壶,则政是虞国的一个国君。虞国都城在今山西平陆县张店镇一带,经询问方壶是长治市潞城区的潞河村某村民1979年发现出土的。虞国的青铜器在潞城发现,很让人不可思议,由此人们推测,大约是当时晋国于公元前655年“假道灭虢”中,在返回的途中消灭了虞国,并顺手牵羊掠夺了包括虞候政壶在内的虞器。晋成公时,晋国将虞候政壶作为伯姬的陪嫁带到了潞子国。
断道会盟
《春秋》记载有关长治的会盟事件指的是周定王十五年即鲁宣公十七年(前592年)举行的断道会盟。会盟是古代诸侯之间会面和结盟的一种形式,春秋时代,一些强大的诸侯经常召集会盟,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营。晋国与诸侯的会盟,发生在今长治地区的有两次。一次是鲁成公五年(前586年)八月,郑悼公与晋大夫赵同盟于垂棘(今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北)的垂棘会盟;另一次就是在《春秋》中记载的断道会盟。断道,一说是今山西沁县东北的断梁城,一说是今山西襄垣县虒亭,两地曾有上虒亭和下虒聚之说。发生在长治的两次诸侯会盟,不知何故只有断道会盟入了孔子的法眼。《春秋》(宣公十七年)载:“己未,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断道”。
春秋中后期,随着晋、楚两国争霸,中原地区形成了晋、楚两极霸权的格局。这一时期的大战几乎都围绕着这两个国家发生,至少与其中一国关系密切。周定王十一年(前59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国再较高下。两国军队在邲(今河南郑州北)地发生交战,楚国大胜,一飞冲天而成为中原霸主。在之后的几年间,晋国人在中原似乎瞬间销声匿迹。在晋国最低朝的时候,天下诸侯对晋不再像以前一样走得那么近了,小国们大多背晋而向楚。这中间,齐国更是很快和楚国走得很近,大有联楚抗晋之象。此时的晋国国君是晋景公(姬獳,?——前581年),面对齐国人的蠢蠢欲动忧心忡忡。晋景公谋划与齐顷公作断道之会,说穿了就是为了拉拢齐国,他先派中军佐郤克(即郤献子,?——前587年)出使齐国,以窥其意。郤克是晋国史上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军事、外交、作战等方方面面都能胜任,只可惜身体有残,是个驼背。《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郤克出使齐国的情形:郤克在路上刚好碰上了同往齐国的鲁国使臣季行父、卫国使臣孙良父。于是三队结伴而行,浩浩荡荡来到齐国朝堂,朝见齐顷公。三个人一进齐国大殿,幽默的齐顷公一眼就看出了笑话。原来三国使臣正好都有残疾,郤克是驼背、季行父是秃子、孙良父瞎了一只眼。齐顷公回到后宫,闲谈时对母亲萧同叔子说起这件事。平日郁郁寡欢的萧同叔子听说了郤克等人的事,就好奇地要求也去看一看,于是齐顷公为博母亲一笑,竟不顾本应该专重的外交礼仪,开始导演一场恶作剧。第二天,齐顷公安排了本国的一个瘸子、一个光头和一个独眼龙等三侍从,分别带着晋国使臣郤克、鲁国使臣季行父、卫国使臣孙良父出现在朝堂上。当时的滑稽场景可想而知,整个朝堂笑成一片。坐在帷中的齐母萧同叔子从缝隙里看到这一幕,实在憋不住也失声大笑,放纵的笑声传至朝堂。三国使臣这才觉察倒是被齐顷公恶搞了,都觉得受了莫大侮辱,怒不可遏地发誓要报仇。
回到晋国的郤克,更是无法忘记自己在齐国受到的奇耻大辱,这一阴影始终笼罩在心头,他屡次向晋景公提出讨伐齐国,但晋景公从大局出发预料时机不成熟,一直没有答应。不能马上讨伐齐国,报仇雪耻,郤克很长时间都闷闷不乐,甚至荒废了政务。士会即范武子(随武子,士蒍之孙)大夫退休后,郤克成为晋国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之后,晋国与楚国进行了短暂的拉锯,终于熬死了楚庄王。楚庄王把家业国基留给了他十岁的儿子,是为楚共王。楚庄王的死使楚国霸业开始动摇,晋国就此加快了争霸步伐。周定王十五年(前586年)六月初,晋国以讨伐宋、郑、蔡、陈等这些所谓有了二心的国家为口号,邀鲁、卫、曹、邾四国国君到晋国断道会盟。
断道会盟的结果是加强了晋国与鲁国等诸侯之间的联盟,之后的第三年即周定王十八年(前589年),齐国兴兵伐鲁、卫,晋景公就以援鲁、卫盟友为由,决定讨伐齐国,打压齐国的嚣张气焰。于是郤克挂帅,率晋国上、中、下三军战车800乘,会同鲁、卫、曹及狄人的军队大举进攻齐国,大战于鞌(齐地,今山东济南西北)。这场仗打得异常激烈,晋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慷慨冲锋,齐军大败,齐顷公落荒而逃。鞌之战彻底摧毁了齐国的有生力量,进而使楚国联齐攻晋的策略彻底宣告破产,迫齐背楚从晋,郤克也终于报了聘齐之辱。更为重要的是鞌之战吹响了晋国争霸的号角,战后的晋国迅速联齐结吴以包围楚国,开了战国时代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先河,在悄然之中开始凌驾于楚国之上。(郭安廷)
原标题:《春秋》中的长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