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烂柯故事脱胎信安
沁州烂柯故事是怎么来的?古人已有置疑或推断,非今日才涉及。
据明代《重修烂柯山王仙翁祠碑记》,武乡县西四十里有山曰烂柯山,山巅有王仙翁祠。相传仙翁讳质,本县山交里人。晋时常入山樵采,获遇真仙,寻亦仙去。后人因即其地搆祠,肖像以祀之。岁时雨旸,有祈辄应。谨按《述异记》载其略云: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逢二童子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置斧于坐而观。童子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无复时人。嘻!异矣。世率谓神仙杳茫,儒者所不道,嗟夫!神仙信杳茫矣。然稽诸载籍,往往有之。记述隐含沁州烂柯故事源自信安之意。
清代武乡县令李芳莎顺治二年夏游烂柯山,在其诗中写道,凌暑叩仙迹,颓然尚一亭。烂柯非此地,况复事渺冥。象戏毁樵嬉,凿削无完形。当时李县令已作出烂柯故事不是发生在武乡的判断。
康熙《武乡县志》录《云间宋苍霖又有诗驳正之云》,王质看棋处,久闻在越国。须知今古事,往往多讹感。康熙《武乡县志》卷一山川条下说得更直白,烂柯山,在县正西五十里。据书传应在浙江衢州府,而《一统志》则云隶沁州。山上有烂柯神庙,二石人对弈,其一旁观,谓为王质。此或后来好事者斫石成形,点染胜迹,未必当日果有其事也。
康熙《山西直隶沁州志》仙释条对沁州烂柯故事明确存疑,王质,三交里人。伐木至烂柯山,见二童子围棋。与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顷视,斧柯烂矣。及归乡里,人物非故,寻亦飞升。详《祠记》。汝为按:越西姑蔑地,有石室,道书谓青霞第八洞天。《志》称:晋樵者王质看二童子弈,局终柯烂,归家已百岁。因名烂柯山。姑存之以传疑。宗鲁又按:郑辑之《东阳记》云:晋王质至石室,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因留铁斧柯听之。童子以枣食之,不饥。比归,室宇靡存,号痛而绝。又广东肇庆府亦有名烂柯山,土俗相传为王质观棋处。且肇庆,古郡名,亦称信安,尤若相符,是一事二纷见矣。当以信安青霞洞天为正。
乾隆《武乡县志》仙释条于烂柯事存而不论,王质,本县三交人,采樵为生。性淳朴,独憩一室,闭耳合目,吐纳修养,数与人请辰一术。日樵出,前有青气,卸而行如将导引者。逾涅水而南陟山麓,麓有二童子对弈,与质一物,如枣核。质咽之,释各斧置旁,悉心观弈。其一方持子欲下不下,一笑问曰:“何怯也?”一答曰:“吾欲以怯为勇。”一又曰:“不似我无勇无怯,任汝争先后着,到了一秤戏局耳。”顾谓质:“尔速归,尔柯烂矣。”质视果然。归其家,无一存者,询之曰:“有一老曾负斧出,闻已逾百年矣,翁得毋是耶?”质骇之,复返原所,二童子已不见,惟存棋局。质恍然,寻亦羽化。后人即其地绘像以祀,曰王仙祠。《省志》、《越西姑蔑志》、《青霞第八洞天》亦载此事,同代同名,未详孰是。邑旧志李台辰云:“三交村山水交合,风气攸萃,相传为王质所生处。”按神仙事甚渺茫,晋人尚清谈,疑亦寓言,王质其人之有无,未可知。于武于姑蔑将毋同,存而不论可也。
光绪《武乡县续志》、民国《武乡新志》搜录无名氏诗《题烂柯山》:此地传王质,千秋俎豆香。山河犹魏晋,人世阅沧桑。终局浮云变,遗言故老详。仙樵果安在,踪迹近荒唐。对当地烂柯故事持疑。
历代地方志本着科学负责的态度,对描写沁州烂柯故事的诗文收录、辨疑、推断,使后人清晰看到古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事物的本来面目。从明代重修王仙翁祠碑文提及《述异记》,到今天王仙观复建后庙里壁画、塑像反映的两老翁下棋与现代碑文说二仙童弈棋、壁画题字《童棋质观》的冲突,从壁画的围棋盘到东侧殿的石头象棋盘的细节不同,令人一头雾水、莫衷一是。这一切都说明,王质观棋烂柯绝非本土故事而是“外来物种”,传入本土后消化吸收不良,才造成行文叙述二童子下棋,造像和壁画却是二老翁对弈等混乱局面。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在沁州做官的外地人或行走四方的贩夫走卒将烂柯故事带入沁州(也可能是沁州外出之人把烂柯故事带回本地),在本土开花结果。而沁州烂柯故事由围棋到象棋的转换,似受炎帝神农氏发明象戏,象棋起源于沁州故事的影响。至今,沁县、沁源交界的棋盘山还流行炎帝创制象戏传说。通过分析研判,沁州烂柯故事脱胎于信安,是全国烂柯故事体系之一环,事实清楚,脉络明晰。
石勒长子石兴避难的烂柯故事
就在沁州烂柯故事来源尘埃落定之时,近些年兴起的后赵皇帝石勒武乡故里研究让这个问题再掀波澜,石破天惊。
石勒第六十九代孙石旭昊在其著书《石勒皇帝与羯胡人之谜》中叙述了一个版本炯异的烂柯故事。
山西武乡是石勒故里,石勒的长子石兴也出生在武乡,石勒的王姓姥姥家与石兴的刘姓姥姥家也都在武乡。石旭昊家族口传故事多次讲到山西武乡,讲到烂柯山。石勒在前赵刘渊王朝封王时,曾按惯例留石兴在平阳首都做质子(王质)。
战乱中石兴被追杀,躲在武乡境内的大石山(烂柯山)的山洞里,他送出来的羯胡暗语“烂柯,王质,柯烂,辛安”,就是要告诉大家“大石头躲藏在山洞里很安全”,石兴还活着。古代武乡的石兴后人常去那里祭祀石兴。
“烂柯”就是古希伯来语“大石头,骠骑将军”的意思,用它暗示石勒的长子石兴和他的爵位封号。
石旭昊说,天下“烂柯”的故事源于武乡,现在查到的烂柯山及传说就有20多个,山西就有7处,可无论怎样演绎,都是4个词“烂柯,王质,柯烂,辛安”……
为了证实口传故事,石旭昊回到了武乡祭访祖地,在石勒研究会同乡的陪同下,敬拜烂柯山,祭拜海神庙、石勒城,所到之处地名、实物、树植皆符合祖上口传,“烂柯山”是座大石山,无柴可砍,山顶烂柯庙周围及上山小路旁的古杏树依然活着,那千多年的古象棋盘(不是围棋盘)也保存完好。山下正是山交村,不知何时东晋文人笔下的“烂柯山”被传为围棋道场。山上的棋盘是象棋而不是围棋再次说明“砍柴,烂柯”是古文人的无根演绎。
访察武乡烂柯山后,石旭昊赋诗:
烂柯本石字,王质非棋仙,洞中避战乱,斧烂实误传。
故事遍天下,武乡唯根源,告慰吾高祖,当今皆和阗。
烂柯山下狮子沟村长庆棠老先生向石旭昊提供了一首小时村里先生所教的古诗。
仙人下棋诗
棋盘为地指为天,石安阴阳六画全。
棋下玄冤通变处,笑夸当年烂柯山。
石旭昊感叹,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玄冤”,有什么“通变”,什么原因使得“石安阴阳六画全”恐怕是永久之谜了,但愿当地政府保护好烂柯山的山石草木,那里应该还会有更多的秘密……
石兴避难烂柯山与王质观棋的烂柯故事版本炯然不同,颠覆了人们的惯性认知。所谓孤证不立,不排除石旭昊先生根据家族口传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但这一故事与王质观棋体系不同,内容不同,疑点重重,完全是两码事。两个故事不能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相互否定。
《石勒皇帝与羯胡人之谜》书中提供了立于咸丰二年五月初五《柯山碑记》拓片,指出五月初五是石勒生日,意为烂柯庙与石兴相关。这条证据过于牵强,假如石兴是王质,修建烂柯庙是为纪念石兴而非石勒,《柯山碑记》落款日期应是石兴的生日或忌日才与石兴有关。《三晋石刻大全·武乡卷》搜录《柯山碑记》,正式名称为《重修烂柯神山王仙翁祠》。
石旭昊先生引用庆棠老先生小时候学的下棋古诗来推测当时有“玄冤”“通变”发生。《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亦载一诗:“棋盘为地子为天,色按阴阳造化全。下到玄微通变处,笑夸当日烂柯仙”,是描写棋局玄妙变幻的,一般人依据字面意思即能理解。两诗比较,庆棠先生学的古诗象是对《西游记》中古诗作了些许改动,晦涩难懂,也许是对《西游记》中古诗的误传吧。
不管怎么考量,石兴避难烂柯山与王质观棋遇仙都是两个故事,无法统一。若要让两个故事建立联系,王仙观是最好的纽带。王仙观是奉祀王质的,如果王质代表石兴,那么祭祀王质就暗含纪念石兴之意,王仙观庙会的正日一定是石兴的生日或忌日,但民间从未有如此传说,新建王仙观内的壁画、造像、碑文全是对石兴避难烂柯山故事的否定。在各项资料不足,无有其它证据佐证的情况下,把石兴避难烂柯山与王质观棋遇仙故事划等号难以成立。(来源:上党晚报 王潞军)
原标题:探析沁州烂柯故事(下)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沁州烂柯故事脱胎信安
沁州烂柯故事是怎么来的?古人已有置疑或推断,非今日才涉及。
据明代《重修烂柯山王仙翁祠碑记》,武乡县西四十里有山曰烂柯山,山巅有王仙翁祠。相传仙翁讳质,本县山交里人。晋时常入山樵采,获遇真仙,寻亦仙去。后人因即其地搆祠,肖像以祀之。岁时雨旸,有祈辄应。谨按《述异记》载其略云: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逢二童子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置斧于坐而观。童子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无复时人。嘻!异矣。世率谓神仙杳茫,儒者所不道,嗟夫!神仙信杳茫矣。然稽诸载籍,往往有之。记述隐含沁州烂柯故事源自信安之意。
清代武乡县令李芳莎顺治二年夏游烂柯山,在其诗中写道,凌暑叩仙迹,颓然尚一亭。烂柯非此地,况复事渺冥。象戏毁樵嬉,凿削无完形。当时李县令已作出烂柯故事不是发生在武乡的判断。
康熙《武乡县志》录《云间宋苍霖又有诗驳正之云》,王质看棋处,久闻在越国。须知今古事,往往多讹感。康熙《武乡县志》卷一山川条下说得更直白,烂柯山,在县正西五十里。据书传应在浙江衢州府,而《一统志》则云隶沁州。山上有烂柯神庙,二石人对弈,其一旁观,谓为王质。此或后来好事者斫石成形,点染胜迹,未必当日果有其事也。
康熙《山西直隶沁州志》仙释条对沁州烂柯故事明确存疑,王质,三交里人。伐木至烂柯山,见二童子围棋。与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顷视,斧柯烂矣。及归乡里,人物非故,寻亦飞升。详《祠记》。汝为按:越西姑蔑地,有石室,道书谓青霞第八洞天。《志》称:晋樵者王质看二童子弈,局终柯烂,归家已百岁。因名烂柯山。姑存之以传疑。宗鲁又按:郑辑之《东阳记》云:晋王质至石室,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因留铁斧柯听之。童子以枣食之,不饥。比归,室宇靡存,号痛而绝。又广东肇庆府亦有名烂柯山,土俗相传为王质观棋处。且肇庆,古郡名,亦称信安,尤若相符,是一事二纷见矣。当以信安青霞洞天为正。
乾隆《武乡县志》仙释条于烂柯事存而不论,王质,本县三交人,采樵为生。性淳朴,独憩一室,闭耳合目,吐纳修养,数与人请辰一术。日樵出,前有青气,卸而行如将导引者。逾涅水而南陟山麓,麓有二童子对弈,与质一物,如枣核。质咽之,释各斧置旁,悉心观弈。其一方持子欲下不下,一笑问曰:“何怯也?”一答曰:“吾欲以怯为勇。”一又曰:“不似我无勇无怯,任汝争先后着,到了一秤戏局耳。”顾谓质:“尔速归,尔柯烂矣。”质视果然。归其家,无一存者,询之曰:“有一老曾负斧出,闻已逾百年矣,翁得毋是耶?”质骇之,复返原所,二童子已不见,惟存棋局。质恍然,寻亦羽化。后人即其地绘像以祀,曰王仙祠。《省志》、《越西姑蔑志》、《青霞第八洞天》亦载此事,同代同名,未详孰是。邑旧志李台辰云:“三交村山水交合,风气攸萃,相传为王质所生处。”按神仙事甚渺茫,晋人尚清谈,疑亦寓言,王质其人之有无,未可知。于武于姑蔑将毋同,存而不论可也。
光绪《武乡县续志》、民国《武乡新志》搜录无名氏诗《题烂柯山》:此地传王质,千秋俎豆香。山河犹魏晋,人世阅沧桑。终局浮云变,遗言故老详。仙樵果安在,踪迹近荒唐。对当地烂柯故事持疑。
历代地方志本着科学负责的态度,对描写沁州烂柯故事的诗文收录、辨疑、推断,使后人清晰看到古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事物的本来面目。从明代重修王仙翁祠碑文提及《述异记》,到今天王仙观复建后庙里壁画、塑像反映的两老翁下棋与现代碑文说二仙童弈棋、壁画题字《童棋质观》的冲突,从壁画的围棋盘到东侧殿的石头象棋盘的细节不同,令人一头雾水、莫衷一是。这一切都说明,王质观棋烂柯绝非本土故事而是“外来物种”,传入本土后消化吸收不良,才造成行文叙述二童子下棋,造像和壁画却是二老翁对弈等混乱局面。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在沁州做官的外地人或行走四方的贩夫走卒将烂柯故事带入沁州(也可能是沁州外出之人把烂柯故事带回本地),在本土开花结果。而沁州烂柯故事由围棋到象棋的转换,似受炎帝神农氏发明象戏,象棋起源于沁州故事的影响。至今,沁县、沁源交界的棋盘山还流行炎帝创制象戏传说。通过分析研判,沁州烂柯故事脱胎于信安,是全国烂柯故事体系之一环,事实清楚,脉络明晰。
石勒长子石兴避难的烂柯故事
就在沁州烂柯故事来源尘埃落定之时,近些年兴起的后赵皇帝石勒武乡故里研究让这个问题再掀波澜,石破天惊。
石勒第六十九代孙石旭昊在其著书《石勒皇帝与羯胡人之谜》中叙述了一个版本炯异的烂柯故事。
山西武乡是石勒故里,石勒的长子石兴也出生在武乡,石勒的王姓姥姥家与石兴的刘姓姥姥家也都在武乡。石旭昊家族口传故事多次讲到山西武乡,讲到烂柯山。石勒在前赵刘渊王朝封王时,曾按惯例留石兴在平阳首都做质子(王质)。
战乱中石兴被追杀,躲在武乡境内的大石山(烂柯山)的山洞里,他送出来的羯胡暗语“烂柯,王质,柯烂,辛安”,就是要告诉大家“大石头躲藏在山洞里很安全”,石兴还活着。古代武乡的石兴后人常去那里祭祀石兴。
“烂柯”就是古希伯来语“大石头,骠骑将军”的意思,用它暗示石勒的长子石兴和他的爵位封号。
石旭昊说,天下“烂柯”的故事源于武乡,现在查到的烂柯山及传说就有20多个,山西就有7处,可无论怎样演绎,都是4个词“烂柯,王质,柯烂,辛安”……
为了证实口传故事,石旭昊回到了武乡祭访祖地,在石勒研究会同乡的陪同下,敬拜烂柯山,祭拜海神庙、石勒城,所到之处地名、实物、树植皆符合祖上口传,“烂柯山”是座大石山,无柴可砍,山顶烂柯庙周围及上山小路旁的古杏树依然活着,那千多年的古象棋盘(不是围棋盘)也保存完好。山下正是山交村,不知何时东晋文人笔下的“烂柯山”被传为围棋道场。山上的棋盘是象棋而不是围棋再次说明“砍柴,烂柯”是古文人的无根演绎。
访察武乡烂柯山后,石旭昊赋诗:
烂柯本石字,王质非棋仙,洞中避战乱,斧烂实误传。
故事遍天下,武乡唯根源,告慰吾高祖,当今皆和阗。
烂柯山下狮子沟村长庆棠老先生向石旭昊提供了一首小时村里先生所教的古诗。
仙人下棋诗
棋盘为地指为天,石安阴阳六画全。
棋下玄冤通变处,笑夸当年烂柯山。
石旭昊感叹,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玄冤”,有什么“通变”,什么原因使得“石安阴阳六画全”恐怕是永久之谜了,但愿当地政府保护好烂柯山的山石草木,那里应该还会有更多的秘密……
石兴避难烂柯山与王质观棋的烂柯故事版本炯然不同,颠覆了人们的惯性认知。所谓孤证不立,不排除石旭昊先生根据家族口传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但这一故事与王质观棋体系不同,内容不同,疑点重重,完全是两码事。两个故事不能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相互否定。
《石勒皇帝与羯胡人之谜》书中提供了立于咸丰二年五月初五《柯山碑记》拓片,指出五月初五是石勒生日,意为烂柯庙与石兴相关。这条证据过于牵强,假如石兴是王质,修建烂柯庙是为纪念石兴而非石勒,《柯山碑记》落款日期应是石兴的生日或忌日才与石兴有关。《三晋石刻大全·武乡卷》搜录《柯山碑记》,正式名称为《重修烂柯神山王仙翁祠》。
石旭昊先生引用庆棠老先生小时候学的下棋古诗来推测当时有“玄冤”“通变”发生。《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亦载一诗:“棋盘为地子为天,色按阴阳造化全。下到玄微通变处,笑夸当日烂柯仙”,是描写棋局玄妙变幻的,一般人依据字面意思即能理解。两诗比较,庆棠先生学的古诗象是对《西游记》中古诗作了些许改动,晦涩难懂,也许是对《西游记》中古诗的误传吧。
不管怎么考量,石兴避难烂柯山与王质观棋遇仙都是两个故事,无法统一。若要让两个故事建立联系,王仙观是最好的纽带。王仙观是奉祀王质的,如果王质代表石兴,那么祭祀王质就暗含纪念石兴之意,王仙观庙会的正日一定是石兴的生日或忌日,但民间从未有如此传说,新建王仙观内的壁画、造像、碑文全是对石兴避难烂柯山故事的否定。在各项资料不足,无有其它证据佐证的情况下,把石兴避难烂柯山与王质观棋遇仙故事划等号难以成立。(来源:上党晚报 王潞军)
原标题:探析沁州烂柯故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