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长子县灵湫庙
发布时间: 2021-01-05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在发鸠山脚下、浊漳河南源的长子县石哲镇房头村,有一座千年古刹——灵湫庙,说起这个庙名,史载是宋朝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赵构敕封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灵湫庙原名泉神庙、灵泉庙,庙后的发鸠山是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生地,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夏天天旱无雨,于是四方百姓到此地祈雨,不到两日竟真有降雨,长子县令王大定遂禀奏朝廷,宋徽宗赵佶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山祠为“灵湫庙”,被列作长子古八景之“漳源泻碧”。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为庙会,庙会期间,留传有长子县和长治县(今上党区)两县百姓共同祭拜三圣公主(女娃、精卫女神)的习俗。

泉神庙、灵泉庙和三圣公主祠

在宋徽宗敕封庙名之前,灵湫庙原先叫泉神庙、灵泉庙,这要和发鸠山联系在一起,发鸠山位于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是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生地,精卫鸟的故乡,因《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的美丽传说而闻名遐迩。主峰海拔1647米,是全县的最高点。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南源主要源头,为纪念泉水涌出,在水的源头建有“泉神庙”,《山海经》中明确写着发鸠山有“漳水出焉”。浊漳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妙不可言。“漳源泻碧”一景,自古就是长子县“八景”之一,源头古有“四星池”,池畔有祠。

《山海经》是一部以山和海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佼。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传说炎帝之女女娃在随父探寻百草的过程中,在东海溺死,不久之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子有点儿像乌鸦,叫起来声音是“精卫,精卫”,所以人们叫它“精卫鸟”。据说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在她衔石的地方,涌出一股泉水,奔腾不息,在泉水之源修建庙宇,后人把精卫女神敬奉起来,也有一种说法是女娃因为治水有功,被敬为漳水之神,就在浊漳南源的旁边,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灵泉庙”,庙中供奉着炎帝小女儿女娃与她母亲、姐姐三人的金身塑像,旁有侍女手擎白鸠,百姓称神女为三圣公主,据说公主正是炎帝的女儿,这只白鸠有报漳水涨落的功能,漳水涨落,白鸠发出不一样的鸣声,于是百姓便提前做好准备以防洪水之灾。《律学新说》记载: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庙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鸠,俗言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

皇帝赐名“灵湫庙”

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夏天天旱无雨,于是四方百姓都到发鸠山浊漳源头祈雨,不到两日竟真有降雨。县令王大定禀报当朝皇帝,宋徽宗赵佶闻听此事,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山祠为“灵湫庙”。据宋政和元年石刻记载:“县西四十里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自春徂夏不雨,夏苗尽槁。秋种未播,人心惶惶。臣大定躬率吏民,祷于祠下,未二日雨,阖境沾足。邻封接壤,有隔辙而土不濡湿者,神之灵异也。荷神之休,卒获有年之庆。以其事上闻,漕台考核不诬,以其状奏焉,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

自此,每逢春祈秋报,县令均亲赴灵湫庙祭拜,四时祭祀香火就愈加旺盛。灵湫庙庙宇规模宏大,造型别致,建制完备。正殿前原有木刻对联一副,内容为:“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良田”。内存古碑、石刻数件,唐、宋、元、明、清皆有之。历代修葺,明记载:“庙中塑有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止,不致暴溺。”现在这座灵湫庙虽然早已倾圯残破,但古迹遗址尚有规模。当地年长者都有印象,讲庙中原来确曾供奉着炎帝小女儿女娃与她母亲、姐姐三人的金身塑像。灵湫神,实乃炎帝之女精卫。精卫不啻为志气鸟,实为华夏第一女神。

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

在灵湫庙一带流传有“三个奶奶争位”的民间故事,大殿内供奉着三尊女神。居中乃为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两边分别是女娃的姐姐和母亲。为什么女娃居正中呢?

据说母女三人平时最爱在民间私访,收集意见,为炎帝服务,当来到女娃的母亲娘家看寺村(今上党区苏店镇看寺村)时,就多住了几天,回程时三人商定,谁要是走在前头谁就坐正位,据说母亲选了ー头大马,大姐选了一头骡子,女娃只有头小毛驴。三人一路上有说有笑,快来到了灵湫庙,母亲一路奔波,实在疲乏,来在奶奶炕(遗址在房头村西)处,就想小睡一会,结果一睡不起,待大梦初醒,着急起身,被圪针挂住衣衫,耽误了行程,从此封圪针长成直针不能带钩。大姐骑着骡子来在晋义南寨,转过弯就可望见灵湫庙,结果这个时候骡子要产小骡驹,便耽误了行程,从此封骡子以后不能生养,并在南寨山顶修建牛马王庙予以监管,派出护路神予以监督。只有三公主虽然骑着小毛驴慢点,可早到预定地点灵湫庙,居中正位。后人就把女娃敬奉起来,尊称三圣公主,俗称“三奶奶”。因为她是农历3月18生日,于是定3月18兴庙会,会期三天。

民间也流传有另一版本,说灵湫庙敬奉的三位女神为姐妹三人,大姐是店上人(今潞州区堠北庄镇店上),二姐是东下郝人(今上党区郝家庄镇东下郝),三妹是看寺人(今上党区苏店镇看寺村)。早些年,这三个村的人都去房头村灵湫庙敬拜过,近年来看寺村还坚持这一风俗。每逢庙会期间,房头村人人待客,家家支灶,款待长治县(今上党区)的贵宾,宾至如归,亲如一家,留下了“长长不分家”的谚语。

厚重的历史宝贵的资源

房头村灵湫庙有皇帝赐额,受到了历朝历代官员百姓的祭拜,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传奇故事,流传最有名的是一段“诓架”的故事,朝中一位奸臣蓄谋皇位已久,想骗皇帝外出游玩期间,暗杀皇帝篡夺皇位。他听说灵湫庙会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景色优美,庙会上人山人海,主要的美景分别是三颗马尾巴吊个庙、跨过金鸡桥、登上通天梯、穿过南天门、有透明碑照耀万国九州,皇帝信以为真,结果没到灵湫庙就发生兵变,留下了“诓驾”的故事,皇帝没来过,但庙宇周边三座山峰耸立,气象万千。庙南建有金鸡桥、玉皇庙、玉皇庙石阶。庙北建有开义塔。庙门口嵌有透明碑,清明如镜。灵湫庙的美景、传说受到了历代官员和文人的祭拜,宋、元、明、清、民国的大量碑刻,典型的有:宋宣和元年《修灵湫庙载记》、明永乐十八年《重修灵湫庙记》、明成化十四年《敕赐祭告灵湫神文》、明嘉靖九年《重修灵湫庙记》、明万历十五年《苏公祷雨文》、明万历三十年《重修灵湫庙记》、明万历三十四年《重修灵湫庙记》、明天启四年《周公祷雨灵应碑记》、清顺治六年《重修灵湫庙记》、清康熙四十九年《重修山门石台碑记》、清道光十八年《重修龙亭四星池香亭改作东房石包台垣碑记》等等。2019年重修了大殿、配殿、山门、碑廊、龙头池等,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来源:上党晚报 王帅)

原标题:长子县灵湫庙会 宋徽宗敕封灵湫庙 三奶奶争位引奇谈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长治故驿村:千年古庙 拒绝世俗喧嚣
· 回望三百年前潞安城的古镇古庙古会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千年古刹——长子县灵湫庙

在发鸠山脚下、浊漳河南源的长子县石哲镇房头村,有一座千年古刹——灵湫庙,说起这个庙名,史载是宋朝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赵构敕封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灵湫庙原名泉神庙、灵泉庙,庙后的发鸠山是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生地,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夏天天旱无雨,于是四方百姓到此地祈雨,不到两日竟真有降雨,长子县令王大定遂禀奏朝廷,宋徽宗赵佶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山祠为“灵湫庙”,被列作长子古八景之“漳源泻碧”。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为庙会,庙会期间,留传有长子县和长治县(今上党区)两县百姓共同祭拜三圣公主(女娃、精卫女神)的习俗。

泉神庙、灵泉庙和三圣公主祠

在宋徽宗敕封庙名之前,灵湫庙原先叫泉神庙、灵泉庙,这要和发鸠山联系在一起,发鸠山位于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是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生地,精卫鸟的故乡,因《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的美丽传说而闻名遐迩。主峰海拔1647米,是全县的最高点。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南源主要源头,为纪念泉水涌出,在水的源头建有“泉神庙”,《山海经》中明确写着发鸠山有“漳水出焉”。浊漳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妙不可言。“漳源泻碧”一景,自古就是长子县“八景”之一,源头古有“四星池”,池畔有祠。

《山海经》是一部以山和海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佼。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传说炎帝之女女娃在随父探寻百草的过程中,在东海溺死,不久之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子有点儿像乌鸦,叫起来声音是“精卫,精卫”,所以人们叫它“精卫鸟”。据说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在她衔石的地方,涌出一股泉水,奔腾不息,在泉水之源修建庙宇,后人把精卫女神敬奉起来,也有一种说法是女娃因为治水有功,被敬为漳水之神,就在浊漳南源的旁边,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灵泉庙”,庙中供奉着炎帝小女儿女娃与她母亲、姐姐三人的金身塑像,旁有侍女手擎白鸠,百姓称神女为三圣公主,据说公主正是炎帝的女儿,这只白鸠有报漳水涨落的功能,漳水涨落,白鸠发出不一样的鸣声,于是百姓便提前做好准备以防洪水之灾。《律学新说》记载: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庙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鸠,俗言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

皇帝赐名“灵湫庙”

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夏天天旱无雨,于是四方百姓都到发鸠山浊漳源头祈雨,不到两日竟真有降雨。县令王大定禀报当朝皇帝,宋徽宗赵佶闻听此事,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山祠为“灵湫庙”。据宋政和元年石刻记载:“县西四十里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自春徂夏不雨,夏苗尽槁。秋种未播,人心惶惶。臣大定躬率吏民,祷于祠下,未二日雨,阖境沾足。邻封接壤,有隔辙而土不濡湿者,神之灵异也。荷神之休,卒获有年之庆。以其事上闻,漕台考核不诬,以其状奏焉,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

自此,每逢春祈秋报,县令均亲赴灵湫庙祭拜,四时祭祀香火就愈加旺盛。灵湫庙庙宇规模宏大,造型别致,建制完备。正殿前原有木刻对联一副,内容为:“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良田”。内存古碑、石刻数件,唐、宋、元、明、清皆有之。历代修葺,明记载:“庙中塑有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止,不致暴溺。”现在这座灵湫庙虽然早已倾圯残破,但古迹遗址尚有规模。当地年长者都有印象,讲庙中原来确曾供奉着炎帝小女儿女娃与她母亲、姐姐三人的金身塑像。灵湫神,实乃炎帝之女精卫。精卫不啻为志气鸟,实为华夏第一女神。

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

在灵湫庙一带流传有“三个奶奶争位”的民间故事,大殿内供奉着三尊女神。居中乃为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两边分别是女娃的姐姐和母亲。为什么女娃居正中呢?

据说母女三人平时最爱在民间私访,收集意见,为炎帝服务,当来到女娃的母亲娘家看寺村(今上党区苏店镇看寺村)时,就多住了几天,回程时三人商定,谁要是走在前头谁就坐正位,据说母亲选了ー头大马,大姐选了一头骡子,女娃只有头小毛驴。三人一路上有说有笑,快来到了灵湫庙,母亲一路奔波,实在疲乏,来在奶奶炕(遗址在房头村西)处,就想小睡一会,结果一睡不起,待大梦初醒,着急起身,被圪针挂住衣衫,耽误了行程,从此封圪针长成直针不能带钩。大姐骑着骡子来在晋义南寨,转过弯就可望见灵湫庙,结果这个时候骡子要产小骡驹,便耽误了行程,从此封骡子以后不能生养,并在南寨山顶修建牛马王庙予以监管,派出护路神予以监督。只有三公主虽然骑着小毛驴慢点,可早到预定地点灵湫庙,居中正位。后人就把女娃敬奉起来,尊称三圣公主,俗称“三奶奶”。因为她是农历3月18生日,于是定3月18兴庙会,会期三天。

民间也流传有另一版本,说灵湫庙敬奉的三位女神为姐妹三人,大姐是店上人(今潞州区堠北庄镇店上),二姐是东下郝人(今上党区郝家庄镇东下郝),三妹是看寺人(今上党区苏店镇看寺村)。早些年,这三个村的人都去房头村灵湫庙敬拜过,近年来看寺村还坚持这一风俗。每逢庙会期间,房头村人人待客,家家支灶,款待长治县(今上党区)的贵宾,宾至如归,亲如一家,留下了“长长不分家”的谚语。

厚重的历史宝贵的资源

房头村灵湫庙有皇帝赐额,受到了历朝历代官员百姓的祭拜,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传奇故事,流传最有名的是一段“诓架”的故事,朝中一位奸臣蓄谋皇位已久,想骗皇帝外出游玩期间,暗杀皇帝篡夺皇位。他听说灵湫庙会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景色优美,庙会上人山人海,主要的美景分别是三颗马尾巴吊个庙、跨过金鸡桥、登上通天梯、穿过南天门、有透明碑照耀万国九州,皇帝信以为真,结果没到灵湫庙就发生兵变,留下了“诓驾”的故事,皇帝没来过,但庙宇周边三座山峰耸立,气象万千。庙南建有金鸡桥、玉皇庙、玉皇庙石阶。庙北建有开义塔。庙门口嵌有透明碑,清明如镜。灵湫庙的美景、传说受到了历代官员和文人的祭拜,宋、元、明、清、民国的大量碑刻,典型的有:宋宣和元年《修灵湫庙载记》、明永乐十八年《重修灵湫庙记》、明成化十四年《敕赐祭告灵湫神文》、明嘉靖九年《重修灵湫庙记》、明万历十五年《苏公祷雨文》、明万历三十年《重修灵湫庙记》、明万历三十四年《重修灵湫庙记》、明天启四年《周公祷雨灵应碑记》、清顺治六年《重修灵湫庙记》、清康熙四十九年《重修山门石台碑记》、清道光十八年《重修龙亭四星池香亭改作东房石包台垣碑记》等等。2019年重修了大殿、配殿、山门、碑廊、龙头池等,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来源:上党晚报 王帅)

原标题:长子县灵湫庙会 宋徽宗敕封灵湫庙 三奶奶争位引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