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革命老区山西长治,有一个村子与乡村振兴同名,并在十年前就开始了以工补农、以企带村的城乡统筹实践。
2010年,山西获批全国首个全省域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长治县(现上党区)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成立。振兴的十年,有脱贫致富的身影,有转型的喜和难,更有乡村振兴的美好远景。新时代,山西如何统筹资源经济转型与乡村振兴,蹚出一条新路来?振兴村里有秘诀。
图为:山西长治上党区振兴村全景模型
煤窝窝里——不惦念黑金,好念“人才经”
68岁的郭振芳走路带风,说话也快,采访的时候,他不时看看手表,一再安顿工作人员盯着会场,提前喊他去做培训总结。
自打今年7月市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培训之后,振兴村的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就火了,市教育系统百名校长培训、上党区农村干部领头雁培训、屯留县新任公务员培训……
管教学的副院长郭振芳上任3个月,休息了不到5天,“12月的安排已经满了,预计今年培训1.3万多人,比去年多2000人,营业收入435万元,同比增加100万元。”
培训为什么选振兴?
“红色文化首屈一指,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场教学有资源、有看点、文化生活丰富。”老郭善讲能歌会舞,排节目也是好把式。人才学院拢共7个人,3个院长都是市里教育系统退下来的“名将”,“工作是真累,但发挥所长,干得满是激情。”
图为:振兴村人才学院的教学资源直通中央党校
图为:红色文化阵地初心园
振兴像个磁石,吸引着方方面面的能人,人才学院有“三老”,旅游公司尽是年轻大学生,出名要数“二十钗”。1988年出生的白洛川家在市里,2010年9月来村里应聘,现在已是砥柱中流。
发展旅游,没有文化活动就没有魂。白洛川和文工团的20多名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村里月月都是文化节。
80后郝东锋跟白洛川一样也是“城里人”。他来振兴参与了种格桑花海、建观光路、打造上党步行街,已成长为旅游公司骨干。“干旅游,最难是转变观念,当初新建起160个小木屋商铺,老百姓要领补贴费才肯干,现在不一样了,今年国庆8天假期,旅游收入就有960万元。”
山西兴于煤、困于煤,长治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资源富集地区,怎样将“煤多气多”变成老百姓的高质量幸福生活?
振兴在省市县指导下,开启以工补农、以企带村的城乡统筹试验,十年时间,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山沟沟变成了环境优美、红色文化勃兴、户户住别墅、煤与非煤多元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有效保障的现代化新农村。
据介绍,转型十年,振兴村集体资产总额从1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多亿元,翻了2000倍,村民人均收入从6500元增加到36900元,翻了近六倍,煤业、农业、旅游、培训等多元产业吸引2000多名外来人口就业,振兴成了资源诅咒失灵的地方。
英雄土地——红色铸魂,资源诅咒不灵了
“有矿盖别墅有什么稀奇!”原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石扬令考察振兴之后感慨说,“以工带农,攻坚脱贫、转型和乡村振兴三大任务,干得还很出彩,着实不简单。”
振兴能有今天,关键是有个好支部。1981年3月,振兴村的前身,关家村开办煤矿。2001年煤炭持续低迷,煤矿亏损出让时,村支书牛扎根组织69户村民集资516万向镇里竞购下煤矿60%的经营权。2004年煤炭形势好转,煤矿经历多次改制,牛扎根又动员每家每户和矿工集资入股,缴纳资源价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番周折将股份从最初的20%逐步扩大到60%。
“想给村里办事就必须千方百计留下矿,但煤炭总有挖完的一天,现在离不了,将来靠不住。”牛扎根说,“长治是革命老区,我们村里当年闹革命,参军56人,牺牲21人,党在我们心里扎下根了。”
村党支部一班人给股东们做工作,拿出煤矿40%的收入投资乡村建设和转型产业,挖山填沟,绿化造林,易地搬迁,修路打井,让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的贫困村户户住上了新楼房;从开办洗煤厂、建材厂,搞运输、商贸,到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培训教育,无数次转型尝试,跌倒再爬起,转型新路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山西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振兴村抢抓机遇,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振兴分院,搞产教融合,打造乡村振兴“黄埔军校”。
“今年开班培养乡村旅游、中医推拿按摩技师、农艺师等专业人才。”郭振芳说,疫情期间组织了全员轮训,提升文化知识,服务水平,礼仪纪律。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振兴村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先后建起孝廉公园、党群生活馆、家风家训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站、雷锋志愿者服务站,成为全国文明村镇。
乡村振兴要从娃娃抓起,振兴投资6900万元建起上党区数一数二的好学校。振兴学校教师队伍35岁以下的占到80%,都是本科以上学历;920名学生里,周边11个村的就有700多人。
近年来,振兴还在新农合的基础上,成立村民医疗互助会,三年时间大病累计报销685人,报销金额336万元,兜牢了大病保障。
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曾任长治市委书记的吕日周说,在振兴村的示范下,长治和上党的煤炭企业主动给所在村的老百姓盖新房、投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成为一种风尚,谁落后谁就抬不起头来。”
振兴路上——期待政策再支持,做强乡村吸引力
今年9月,作为一个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村,振兴村在全国300名村排名中,跃居35位,在省内仅次于大寨、龙门、皇城等老牌名村。
村是名村,人是名人,但65岁的牛扎根还是卯着一口气。“年轻人结婚,非得在城里有套房子才能娶上媳妇。为这件事,周边山区不少村子变成空壳村、滑坡村,村里人越来越少了。”
更着急的是,产业转型刚出雏形,资源枯竭已迫在眉睫,煤矿只能开采两三年了。
“旅游景区一般要20年才能发展成熟,振兴旅游起步才5年,创建4A景区才一年半,是一个年轻景区。再有15年,我就不信发展不起来,将来人们肯定抢着住、抢着来。”
面对资金难题,振兴村开始引进数字化管理,降低成本;谋划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基金金融撬动5G大数据与教育培训、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实现突围。
去年,村里顶着资金压力修了1公里长的横向路,又修了三条纵向路,让试验区道路实现了三纵三横,拉大了框架,流转来的6000多亩土地正邀请山西农业大学规划高标准农田,发展休闲体验农业。
最近中央出台政策,城市土地出让收益,要拿出一半用于乡村振兴,“要是资源型地区能拿出一定比例资源税收支持乡村振兴就太好了!”
据了解,近十年,振兴煤业每年投资乡村建设和产业转型1.6亿元,每年平均上缴税收8500多万元。
临别,村党支部还建议当地整合旅游资源,配套旅游道路,将景区连点成线,做大品牌,助力转型发展。(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周亚军)
原标题:振兴村里探振兴:一个资源型村庄的转型十年(一线调研)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革命老区山西长治,有一个村子与乡村振兴同名,并在十年前就开始了以工补农、以企带村的城乡统筹实践。
2010年,山西获批全国首个全省域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长治县(现上党区)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成立。振兴的十年,有脱贫致富的身影,有转型的喜和难,更有乡村振兴的美好远景。新时代,山西如何统筹资源经济转型与乡村振兴,蹚出一条新路来?振兴村里有秘诀。
图为:山西长治上党区振兴村全景模型
煤窝窝里——不惦念黑金,好念“人才经”
68岁的郭振芳走路带风,说话也快,采访的时候,他不时看看手表,一再安顿工作人员盯着会场,提前喊他去做培训总结。
自打今年7月市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培训之后,振兴村的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就火了,市教育系统百名校长培训、上党区农村干部领头雁培训、屯留县新任公务员培训……
管教学的副院长郭振芳上任3个月,休息了不到5天,“12月的安排已经满了,预计今年培训1.3万多人,比去年多2000人,营业收入435万元,同比增加100万元。”
培训为什么选振兴?
“红色文化首屈一指,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场教学有资源、有看点、文化生活丰富。”老郭善讲能歌会舞,排节目也是好把式。人才学院拢共7个人,3个院长都是市里教育系统退下来的“名将”,“工作是真累,但发挥所长,干得满是激情。”
图为:振兴村人才学院的教学资源直通中央党校
图为:红色文化阵地初心园
振兴像个磁石,吸引着方方面面的能人,人才学院有“三老”,旅游公司尽是年轻大学生,出名要数“二十钗”。1988年出生的白洛川家在市里,2010年9月来村里应聘,现在已是砥柱中流。
发展旅游,没有文化活动就没有魂。白洛川和文工团的20多名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村里月月都是文化节。
80后郝东锋跟白洛川一样也是“城里人”。他来振兴参与了种格桑花海、建观光路、打造上党步行街,已成长为旅游公司骨干。“干旅游,最难是转变观念,当初新建起160个小木屋商铺,老百姓要领补贴费才肯干,现在不一样了,今年国庆8天假期,旅游收入就有960万元。”
山西兴于煤、困于煤,长治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资源富集地区,怎样将“煤多气多”变成老百姓的高质量幸福生活?
振兴在省市县指导下,开启以工补农、以企带村的城乡统筹试验,十年时间,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山沟沟变成了环境优美、红色文化勃兴、户户住别墅、煤与非煤多元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有效保障的现代化新农村。
据介绍,转型十年,振兴村集体资产总额从1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多亿元,翻了2000倍,村民人均收入从6500元增加到36900元,翻了近六倍,煤业、农业、旅游、培训等多元产业吸引2000多名外来人口就业,振兴成了资源诅咒失灵的地方。
英雄土地——红色铸魂,资源诅咒不灵了
“有矿盖别墅有什么稀奇!”原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石扬令考察振兴之后感慨说,“以工带农,攻坚脱贫、转型和乡村振兴三大任务,干得还很出彩,着实不简单。”
振兴能有今天,关键是有个好支部。1981年3月,振兴村的前身,关家村开办煤矿。2001年煤炭持续低迷,煤矿亏损出让时,村支书牛扎根组织69户村民集资516万向镇里竞购下煤矿60%的经营权。2004年煤炭形势好转,煤矿经历多次改制,牛扎根又动员每家每户和矿工集资入股,缴纳资源价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番周折将股份从最初的20%逐步扩大到60%。
“想给村里办事就必须千方百计留下矿,但煤炭总有挖完的一天,现在离不了,将来靠不住。”牛扎根说,“长治是革命老区,我们村里当年闹革命,参军56人,牺牲21人,党在我们心里扎下根了。”
村党支部一班人给股东们做工作,拿出煤矿40%的收入投资乡村建设和转型产业,挖山填沟,绿化造林,易地搬迁,修路打井,让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的贫困村户户住上了新楼房;从开办洗煤厂、建材厂,搞运输、商贸,到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培训教育,无数次转型尝试,跌倒再爬起,转型新路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山西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振兴村抢抓机遇,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振兴分院,搞产教融合,打造乡村振兴“黄埔军校”。
“今年开班培养乡村旅游、中医推拿按摩技师、农艺师等专业人才。”郭振芳说,疫情期间组织了全员轮训,提升文化知识,服务水平,礼仪纪律。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振兴村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先后建起孝廉公园、党群生活馆、家风家训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站、雷锋志愿者服务站,成为全国文明村镇。
乡村振兴要从娃娃抓起,振兴投资6900万元建起上党区数一数二的好学校。振兴学校教师队伍35岁以下的占到80%,都是本科以上学历;920名学生里,周边11个村的就有700多人。
近年来,振兴还在新农合的基础上,成立村民医疗互助会,三年时间大病累计报销685人,报销金额336万元,兜牢了大病保障。
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曾任长治市委书记的吕日周说,在振兴村的示范下,长治和上党的煤炭企业主动给所在村的老百姓盖新房、投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成为一种风尚,谁落后谁就抬不起头来。”
振兴路上——期待政策再支持,做强乡村吸引力
今年9月,作为一个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村,振兴村在全国300名村排名中,跃居35位,在省内仅次于大寨、龙门、皇城等老牌名村。
村是名村,人是名人,但65岁的牛扎根还是卯着一口气。“年轻人结婚,非得在城里有套房子才能娶上媳妇。为这件事,周边山区不少村子变成空壳村、滑坡村,村里人越来越少了。”
更着急的是,产业转型刚出雏形,资源枯竭已迫在眉睫,煤矿只能开采两三年了。
“旅游景区一般要20年才能发展成熟,振兴旅游起步才5年,创建4A景区才一年半,是一个年轻景区。再有15年,我就不信发展不起来,将来人们肯定抢着住、抢着来。”
面对资金难题,振兴村开始引进数字化管理,降低成本;谋划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基金金融撬动5G大数据与教育培训、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实现突围。
去年,村里顶着资金压力修了1公里长的横向路,又修了三条纵向路,让试验区道路实现了三纵三横,拉大了框架,流转来的6000多亩土地正邀请山西农业大学规划高标准农田,发展休闲体验农业。
最近中央出台政策,城市土地出让收益,要拿出一半用于乡村振兴,“要是资源型地区能拿出一定比例资源税收支持乡村振兴就太好了!”
据了解,近十年,振兴煤业每年投资乡村建设和产业转型1.6亿元,每年平均上缴税收8500多万元。
临别,村党支部还建议当地整合旅游资源,配套旅游道路,将景区连点成线,做大品牌,助力转型发展。(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周亚军)
原标题:振兴村里探振兴:一个资源型村庄的转型十年(一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