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文庙建筑布局设计藏玄机
发布时间: 2020-11-10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陵川县平城镇南召村有一座与众不同的文庙,建构华美,气度非凡,是太行地区建筑年代最早、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村级文庙,号称“太行第一文庙”。

南召文庙雄踞村北高台之上,坐北面南,俯视全村,庙虽不大,尽显王气。相传唐代女皇武则天失势后,武氏后人的一支逃难于此,定居南召,并创建了文庙。至今,南召文庙文管员仍是武氏后人。2013年,南召文庙晋升国保单位。

庙前建一平台,东西两边是两面影壁兼围墙,东影壁刻“鹿鸣呈祥”,西影壁雕“麟吐玉书”,与孔子出生、文人致仕有关。平台南边是花墙,寓意万仞宫墙。平台正中开一缺口,修九级石阶,石阶与地面连接处又置小型平台,小型平台左右各设五级石阶。进庙之人须由左或右五级石阶登上小型平台,再由小型平台沿九级石阶登上庙前大平台。这样的设计意在呈现文庙主人九五之尊的地位。

迎面便是文庙山门,与棂星门融为一体,由正门与东西两扇偏门组成。正门匾额“德配天地”,语出明代陈凤梧《孔子赞》,指孔圣的德行与天地齐同;东偏门匾额“登圣域”,西偏门匾额“启贤关”,喻拜谒者由此进入圣殿,开启智慧。

正门檐楼雀替为“凤龙拱替”木雕,凤在上,龙在下;下由额垫板雕“凤穿牡丹”,翩翩起舞;上由额垫板雕“男女裸婴”,女左男右,女占上首,男婴居下;由额垫板之间斗拱装饰两凤两龙,两凤并列在内,两龙分列在外,表达了凤先龙后、女尊男卑之意。

步入庙内,继续前行,又一平台横亘眼前,称月台或丹墀,高出庙内地面。文庙主殿大成殿在月台后面更高的平台上。月台下方正中铺五级石阶,连通地面;上方正中设五级石阶,通往主殿。月台外侧东西各置九级石阶。参观者入大成殿,可由月台两边的九级石阶上,也可沿月台下的五级石阶先上月台,再沿月台上的五级石阶登上大成殿。此处设计又在象征九五之尊。

文庙大院,四四方方,建置规整。北向主殿大成殿面阔五间,加上东西各两间耳房,明五间暗九间;南向倒坐戏台三间,两边各三间配楼,又组成九间;东向西向各五间看楼,疏展有序。如此建筑布局,又在展现文庙主人的九五之尊。

倒坐戏台正中上方雀替“凤捧炉鼎龙在外”煞是醒目,两凤居中,两龙在外,特色鲜明。戏台两边雀替、牛腿雕四个戏剧故事场景《铁弓缘》《打渔杀家》《武松打虎》《秦琼卖马》,其一致主题是歌颂落难英雄,志在东山再起。戏台屋脊雕刻朝向庙外是凤舞的形象,朝向庙内是龙飞的形象,又是凤先龙后。

2015年维修大成殿时,在后墙中发现一批具有唐代衣冠特点的木雕,最大一尊女像疑为武则天,经与武则天传世画像比对,高度相似。

总括一下,围绕尊孔与崇武的中心思想南召文庙创建者打出三套“组合拳”。第一套“组合拳”,在大成殿下建月台与九级五级石阶,在庙前平台下方置九级五级石阶,给来访者以地势层层升高,空间层层递进的仰视感,与正殿开间明五暗九布局一道,彰显文庙主人赫赫神威,也暗喻孔子的学问车载斗量,深不可测。第二套“组合拳”,在建筑构件装饰上巧设“机关”,暗诉心曲,处处蕴含凤先龙后、凤上龙下、女尊男卑,落难英雄奋起反抗之意味,可谓心思缜密,深藏玄机。第三套“组合拳”,在正殿暗置与文庙毫无关联的武皇木人,明为尊孔,实则奉武,巧妙融合,来文庙拜孔圣就是谒武皇,唱戏酬神就是孔圣武皇一同酬谢。这一秘密,武家人心知肚明,外人不得而知。而随着时间推移,武氏后人也不清楚祖先创建文庙的初衷与深意了。

南召文庙设计装饰凤上龙下图案在等级秩序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得了的事情,不由令人想起清代慈禧陵寝隆恩殿的丹陛石、周围汉白玉栏杆上和月台抱喜石上凤上龙下、凤引龙追的图案,都在宣扬女尊男卑。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古建筑运用凤上龙下图案的实例仅几处,非常罕见。难道当初南召文庙建造者设计凤上龙下、凤主龙次的图案就不怕被追究杀头吗?这就涉及在古代凤到底代表什么?凤除了代表地位尊贵的女性外,也代表品行高洁、能力不凡之人。历史上,老子就把孔子比作凤,而孔子则把老子誉为龙。

临汾尧庙建有五凤楼,尧与四岳、后稷、羲和、皋陶四位贤能的大臣并称“五凤”。旧《唐书》记薛元敬、薛收、德音三人为“河东三凤”,《明史》载张泰、陆釴、陆容为“娄东三凤”。陵川武氏后人金代武明甫、武俊臣、武天佑、武天和被称为“三元四凤”。金元名家元好问有言,金源氏有中国,以科名选士。时瑰奇俊伟者,不惟汇萃于一国,且钟聚于一家。如河东李献甫、李献诚、李献卿、李献能兄弟,时人号为“四桂”;陵川武明甫、武俊臣、武天佑、武天和三状元一进士,时人号为“四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所以,南召文庙凤上龙下图案以凤为尊,明喻孔圣,自圆其说,不怕官府追查,从理论上是说得通的。

诚然,武氏后人不敢单独建造一座崇祀武皇的庙宇。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是,武氏后人为何要建一座文庙而非别的什么庙宇来实现其明孔暗武、推崇儒学、怀念先人的目的呢?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孔圣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提出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秩序的政治理念,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排第一位,礼即周礼。武皇心慕周朝,在神都洛阳两建明楼,改唐为周,身体力行建设武周。孔圣与武皇的政治主张是相通的,都是向往周朝、恢复周朝理想社会的“代言人”,都享受九五之尊的“待遇”,故能珠连璧合,同庙奉祀。另,南召武氏后人猜测来陵武氏始祖武亶是化名,起与周朝祖先古公亶父一样的名字来思念武皇、继承皇统,武氏家庙梦梅堂中的“梅”与武媚娘的“媚”谐音,亦含梅花在逆境中生长的不屈风范之意象与文庙设计用意异曲同工,都是暗中不忘祖先。

依南召《武氏家谱》,武黄在明代移居南召。有人据此说南召武氏是明末武黄迁居南召后才繁衍开来的。而从文庙主殿金元架构、大梁墙缝发现的大元国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维修记载看,南召文庙最起码在1311年已经存在。合理推测,南召文庙应由武氏后人首倡并主导兴建,建好后参与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建造过程中加入自身设计创意,达到明孔暗武,一同崇祀的目的。反之,如果武氏后人定居南召前文庙已建好,武氏后人再对其按自己的意思实施改造是很难做到的。也就是说,武氏最晚在1311年前已定居南召,而非明末。

据南召《武氏家谱》及祖宗仪像,历史上陵川武氏出状元三人、进士九人、翰林六个、尚书五个、资德朝议等大夫十二个、国子监博士一个、国史编修一个、知县十一个、七品官七个,文风昌盛,绵及子孙。这正是武氏修建文庙、尊崇儒学、重视教育结出的硕果。(来源:上党晚报 王潞军

原标题:凤主龙次含蹊跷 明孔暗武合双璧 南召文庙建筑布局设计藏玄机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游山西·读历史】山西长治 壮美太行
· 【游山西·读历史】走进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 【游山西·读历史】走进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 【游山西·读历史】上党区五凤楼
· 【游山西 读历史】得上党何以“可望得中原”?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南召文庙建筑布局设计藏玄机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陵川县平城镇南召村有一座与众不同的文庙,建构华美,气度非凡,是太行地区建筑年代最早、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村级文庙,号称“太行第一文庙”。

南召文庙雄踞村北高台之上,坐北面南,俯视全村,庙虽不大,尽显王气。相传唐代女皇武则天失势后,武氏后人的一支逃难于此,定居南召,并创建了文庙。至今,南召文庙文管员仍是武氏后人。2013年,南召文庙晋升国保单位。

庙前建一平台,东西两边是两面影壁兼围墙,东影壁刻“鹿鸣呈祥”,西影壁雕“麟吐玉书”,与孔子出生、文人致仕有关。平台南边是花墙,寓意万仞宫墙。平台正中开一缺口,修九级石阶,石阶与地面连接处又置小型平台,小型平台左右各设五级石阶。进庙之人须由左或右五级石阶登上小型平台,再由小型平台沿九级石阶登上庙前大平台。这样的设计意在呈现文庙主人九五之尊的地位。

迎面便是文庙山门,与棂星门融为一体,由正门与东西两扇偏门组成。正门匾额“德配天地”,语出明代陈凤梧《孔子赞》,指孔圣的德行与天地齐同;东偏门匾额“登圣域”,西偏门匾额“启贤关”,喻拜谒者由此进入圣殿,开启智慧。

正门檐楼雀替为“凤龙拱替”木雕,凤在上,龙在下;下由额垫板雕“凤穿牡丹”,翩翩起舞;上由额垫板雕“男女裸婴”,女左男右,女占上首,男婴居下;由额垫板之间斗拱装饰两凤两龙,两凤并列在内,两龙分列在外,表达了凤先龙后、女尊男卑之意。

步入庙内,继续前行,又一平台横亘眼前,称月台或丹墀,高出庙内地面。文庙主殿大成殿在月台后面更高的平台上。月台下方正中铺五级石阶,连通地面;上方正中设五级石阶,通往主殿。月台外侧东西各置九级石阶。参观者入大成殿,可由月台两边的九级石阶上,也可沿月台下的五级石阶先上月台,再沿月台上的五级石阶登上大成殿。此处设计又在象征九五之尊。

文庙大院,四四方方,建置规整。北向主殿大成殿面阔五间,加上东西各两间耳房,明五间暗九间;南向倒坐戏台三间,两边各三间配楼,又组成九间;东向西向各五间看楼,疏展有序。如此建筑布局,又在展现文庙主人的九五之尊。

倒坐戏台正中上方雀替“凤捧炉鼎龙在外”煞是醒目,两凤居中,两龙在外,特色鲜明。戏台两边雀替、牛腿雕四个戏剧故事场景《铁弓缘》《打渔杀家》《武松打虎》《秦琼卖马》,其一致主题是歌颂落难英雄,志在东山再起。戏台屋脊雕刻朝向庙外是凤舞的形象,朝向庙内是龙飞的形象,又是凤先龙后。

2015年维修大成殿时,在后墙中发现一批具有唐代衣冠特点的木雕,最大一尊女像疑为武则天,经与武则天传世画像比对,高度相似。

总括一下,围绕尊孔与崇武的中心思想南召文庙创建者打出三套“组合拳”。第一套“组合拳”,在大成殿下建月台与九级五级石阶,在庙前平台下方置九级五级石阶,给来访者以地势层层升高,空间层层递进的仰视感,与正殿开间明五暗九布局一道,彰显文庙主人赫赫神威,也暗喻孔子的学问车载斗量,深不可测。第二套“组合拳”,在建筑构件装饰上巧设“机关”,暗诉心曲,处处蕴含凤先龙后、凤上龙下、女尊男卑,落难英雄奋起反抗之意味,可谓心思缜密,深藏玄机。第三套“组合拳”,在正殿暗置与文庙毫无关联的武皇木人,明为尊孔,实则奉武,巧妙融合,来文庙拜孔圣就是谒武皇,唱戏酬神就是孔圣武皇一同酬谢。这一秘密,武家人心知肚明,外人不得而知。而随着时间推移,武氏后人也不清楚祖先创建文庙的初衷与深意了。

南召文庙设计装饰凤上龙下图案在等级秩序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得了的事情,不由令人想起清代慈禧陵寝隆恩殿的丹陛石、周围汉白玉栏杆上和月台抱喜石上凤上龙下、凤引龙追的图案,都在宣扬女尊男卑。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古建筑运用凤上龙下图案的实例仅几处,非常罕见。难道当初南召文庙建造者设计凤上龙下、凤主龙次的图案就不怕被追究杀头吗?这就涉及在古代凤到底代表什么?凤除了代表地位尊贵的女性外,也代表品行高洁、能力不凡之人。历史上,老子就把孔子比作凤,而孔子则把老子誉为龙。

临汾尧庙建有五凤楼,尧与四岳、后稷、羲和、皋陶四位贤能的大臣并称“五凤”。旧《唐书》记薛元敬、薛收、德音三人为“河东三凤”,《明史》载张泰、陆釴、陆容为“娄东三凤”。陵川武氏后人金代武明甫、武俊臣、武天佑、武天和被称为“三元四凤”。金元名家元好问有言,金源氏有中国,以科名选士。时瑰奇俊伟者,不惟汇萃于一国,且钟聚于一家。如河东李献甫、李献诚、李献卿、李献能兄弟,时人号为“四桂”;陵川武明甫、武俊臣、武天佑、武天和三状元一进士,时人号为“四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所以,南召文庙凤上龙下图案以凤为尊,明喻孔圣,自圆其说,不怕官府追查,从理论上是说得通的。

诚然,武氏后人不敢单独建造一座崇祀武皇的庙宇。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是,武氏后人为何要建一座文庙而非别的什么庙宇来实现其明孔暗武、推崇儒学、怀念先人的目的呢?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孔圣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提出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秩序的政治理念,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排第一位,礼即周礼。武皇心慕周朝,在神都洛阳两建明楼,改唐为周,身体力行建设武周。孔圣与武皇的政治主张是相通的,都是向往周朝、恢复周朝理想社会的“代言人”,都享受九五之尊的“待遇”,故能珠连璧合,同庙奉祀。另,南召武氏后人猜测来陵武氏始祖武亶是化名,起与周朝祖先古公亶父一样的名字来思念武皇、继承皇统,武氏家庙梦梅堂中的“梅”与武媚娘的“媚”谐音,亦含梅花在逆境中生长的不屈风范之意象与文庙设计用意异曲同工,都是暗中不忘祖先。

依南召《武氏家谱》,武黄在明代移居南召。有人据此说南召武氏是明末武黄迁居南召后才繁衍开来的。而从文庙主殿金元架构、大梁墙缝发现的大元国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维修记载看,南召文庙最起码在1311年已经存在。合理推测,南召文庙应由武氏后人首倡并主导兴建,建好后参与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建造过程中加入自身设计创意,达到明孔暗武,一同崇祀的目的。反之,如果武氏后人定居南召前文庙已建好,武氏后人再对其按自己的意思实施改造是很难做到的。也就是说,武氏最晚在1311年前已定居南召,而非明末。

据南召《武氏家谱》及祖宗仪像,历史上陵川武氏出状元三人、进士九人、翰林六个、尚书五个、资德朝议等大夫十二个、国子监博士一个、国史编修一个、知县十一个、七品官七个,文风昌盛,绵及子孙。这正是武氏修建文庙、尊崇儒学、重视教育结出的硕果。(来源:上党晚报 王潞军

原标题:凤主龙次含蹊跷 明孔暗武合双璧 南召文庙建筑布局设计藏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