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村三月三庙会
发布时间: 2020-11-03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进入长治,驱车沿迎宾大道一路向东,远远便可望见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立于城市之边。高耸的山峦、苍翠的松柏,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葱葱绿意、勃勃生机。在这满眼绿色中隐约出现一点金黄,它就是长治的地标——炎帝像,这座炎帝铜像所立之处,就是与长治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老顶山。老顶山,因最高峰老顶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此曾留下了许多中华始祖炎帝的生活遗迹,炎帝尝百草的传说也与之有关,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百谷山。此次庙会寻访之旅,我们就将走进百谷山脚下的关村,去破解“上党第一村”的历史与延续数百年的庙会文化。

关村,古为上党郡北关口,原名大梁村,明清以来改称关村。位于百谷山西山脚,南据上党郡门户,北扼京津冀鲁要道。明朝时,关村为长治县八铺之一,有“嘉靖立典铺、上党第一村”之称。据《潞安府志》(顺治版·乾隆版)驿递铺舍篇记载。长治县八铺为总铺(在上党门外)、壶神头铺(通壶关)、堠南庄铺、高河铺(通长子)、史家庄铺、漳泽铺(通屯留)、关村铺(通潞城)、华家庄铺(通襄垣)。铺,全称急递铺,是主司公文急递的宫办机构。关于急递铺的最早记载见于宋金时代,明朝时,与水马驿、递运所,并称邮驿三大机关,它们协同配合构建起辐射全国完整严密的公文传递系统,担负着中央地方信息准确快速送达的重要任务。

作为急递铺所在地关村,因其特有的政治身份、便利的交通条件,实现了跨地域、跨民族的群体交往,加速了民间商业萌芽、乡土文化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多元化民间信仰的杂糅融合。在民间信仰物象化、仪式化需求的推动下,修观筑庙、祭祀祭拜成为众多百姓民间精神文化追求的重要载体被沿袭传承。任朝代更替,关村人祭祀神佛、护佑乡民的期盼始终未改。据史料记载,古时的关村庙宇众多,佛、道、儒三家并立,有一宫、二庵、三堂、七庙、七阁之说。而今,村内大多庙宇都已不复存在,唯有炎帝庙、静乐宫、三官庙经多次修缮还保存着历史原貌。

有庙自然要起社兴会,关村最有名的三月三庙会就是因道家寺院静乐宫而起。静乐宫供奉的主神为玄武大帝,玄武大帝又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在中国道教与民间信仰中为镇守北方的天界之神。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载,玄武大帝乃太上老君化身,托生于净乐国,降诞于净乐宫,为净乐国王太子。长大成人后离家舍母,入武当修道,历时四十二年,功德圆满,白日升天,授玉皇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依阴阳五行之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主风雨。此外,玄武大帝位列北极四圣,上统伏三界群魔诸妖邪,下摄丰都幽冥鬼魅,保佑生灵不受鬼邪残害。而在民间,水为百姓生存之根本,鬼邪为古时百姓最为忌惮之物象,因此,玄武大帝广受民众爱戴,信奉就变得顺理成章。

真正将玄武大帝发展成民间的普遍信仰,那还得归功于一位国君明成祖朱棣。明朝初年,燕王朱棣借“靖难之役”篡位称帝,此有违祖制,挑战传统的做法引得全国上下一片斐然,政治压力巨大、舆论环境恶化。永乐帝一边坚称夺位之战有玄武大帝显灵相助,乃奉天行事;一边又苦寻依据,以证天命难违。其后,先有武当道士李素希两送“榔梅仙果”献于朝廷,以告天下吉祥,后派专人武当考察,营建供奉玄武大帝的道家寺院——静乐宫。在成祖后的几代皇帝大力倡导下,玄武大帝信仰在明代达到鼎盛,宫廷、民间真武庙大量涌现。

关村静乐宫,便是在玄武大帝信仰鼎盛时期明嘉靖年间修建而成,后清康熙、嘉庆有多次修葺。寺院成四合院布局依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影壁门亭、过殿、玄帝殿,两侧有配殿、角殿、两庑等建筑。门亭临街而立,门额高悬“静乐宫”三个大字,门亭两侧对称建有牌楼,楼身各镶有琉璃浮雕,一为二龙戏珠,一为飞龙腾空,周围有球形格眼砖雕图案,四角还配有卷草花纹点缀,造型精美、古朴淡雅。主殿玄帝殿前檐出廊,圆柱方额,明次间枋额分别雕有二十四诸仙、武士、龙凤神物,四柱头斗拱的三层昂咀上分别刻有“玄天上帝”“静乐宫殿”“福禄祯祥”,这样的建筑构造在上党地区尚不多见。殿内墙壁上可见残损的道家壁画故事,据记载壁画为清代道光年间所作。大殿当中端坐披发跣足的静乐宫主神玄武大帝,两侧为记录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一年四季,这里香火不断,人流不止。

若问静乐宫何时香火最旺?那还得数农历三月初三,玄武大帝诞辰之日。为给玄武大帝庆生,古时的关村村民自发组织办起了三月三庙会,具体该庙会何时兴起,已无据可查,但庙会盛大、热闹的场面,村民们却言犹在耳、念念不忘。三月三恰逢初春时节,农户们即将开耕播种,采办农具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农历三月初一,庙会头天,远道前来祈愿的香客,置办农具的老乡以及游玩会友、看戏打牙祭的男女老少纷至沓来,此时关村的各条街巷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此后三天,前来赶会的人更是源源不断、络绎不绝。

关村庙会就这样在众人期盼、嬉戏笑谈间走到今天。如今的三月三庙会,依然延续三天会期的旧礼,但在规模、形式上轻减了许多。祭祀祈福色彩日渐淡化,不再有社首引领的集体祭拜,不再有繁复的祭祀礼节,唯有酬神唱戏的内容被完好保留下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九晚,受邀剧团就要开锣开戏,连唱四天,其间,依当地旧俗,农历三月初三上午还要专为玄武大帝献唱一出梆子戏。除此之外,商贩对于庙会的亲睐犹在,沿街摆摊小贩依旧从村头排至村尾,虽说时下卖的不再是下地干活的应手农具,也非奇货可居的稀罕物品,但前来赶会的人还是喜欢流连摊前,走走看看、挑挑拣拣,随手买个闲时把玩的物件,就地吃碗随处可见的小吃,趣不在物件与小吃,而在于与乡愁有关的这份挂念。

听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讲,早年间,关村庙会还有村民自发地耍故事、闹社火表演,村里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文艺团体也会编排节目,为庙会助兴。解放后,关村庙会就再难见到这样的民俗表演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政府对地方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关村也试图借元宵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来接续古庙会上消失的民间社火文化。几年间,在村委积极组织与大力倡导下,关村以小队为单位,发动老人、青年组建了社火表演队,相继复原了扛装、抬杠、大头秧歌、“老背少”、高跷、霸王鞭、跑竹马、跑旱船等大众熟知的社火表演形式,同时也挖掘了“小椅子”、三顶灯、二鬼扳跌等独具特色的社火表演。“小椅子”曾是关村西北社的传统节目。解放前多在元宵节或古庙会上表演。它是在一张木椅两侧插两根抬杆,顶上搭轿蓬,模拟迎亲花轿,内坐一身穿彩衣、手摇小扇的女子,两位青年小伙肩抬小椅,和鼓乐起舞。三顶灯,则是宁家巷的保留节目。表演者需六人,三人扮男妆,各头顶一碗灯,三人扮女相,跟在男子身后,他们男女结对依次出演,围圈打转,边唱边演。其形象滑稽、表演诙谐,常引得众人大笑不止。二鬼扳跌,则是西北社与西南社见长。它是一人分饰两角的表演,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肢体动作展现俩“鬼”摔跤的情景。二鬼扳跌又称打神戏,早年,它是专为春祈秋报、庙会祭祀活动表演的,如今已是难得一见。而今,通过关村社火队的潜心挖掘,通过连年元宵节的社火表演,真正让这种生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又一次在新时代乡村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在寻访关村庙会的过程中,有许多惊喜,有许多感慨,有许多意料之外,也有许多疑惑不解。我惊喜与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诚与喜爱,感慨于乡土文化随倒塌寺院、斑驳壁画消逝的无奈;我感叹静乐宫大院里老人围坐喝茶、聊天、打牌、逗趣的惬意,感叹古时民众精神寄托的百年古庙与党群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等今日群众文化设施共处一地,却毫无违和感,同时也心存重重疑惑不能开解。为何与炎帝渊源颇深的关村要起社祭玄武?为何村内有元代修建的炎帝庙却要为后来者静乐宫大兴庙会?为何修建精美的静乐宫却独独未修戏台,连年酬谢玄武的大戏要在炎帝庙前唱起?记得上党地方民俗专家马书岐先生曾作出炎帝庙会消亡的推断。依马先生所说,百谷山、关村、柏后上党三大炎帝寺庙的建造初衷与布局必有用意,关村原本应该有一个炎帝庙会。可关村究竟有没有比三月三庙会更古老的庙会?这古老庙会是否与炎帝有关?还需文化学者的进一步探寻考证解谜。可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讲,关村庙会的传统还在,社火民俗表演还在,村民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热诚不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就将长久存续、影响深远。(来源:上党晚报 王惠芬)

原标题:百谷山下的三月三庙会


[编辑:王露一]

  相关链接
· 潞城翟店中秋庙会:春祈秋报之“报秋”的盛宴
· 襄垣史北村:古村庙会 源远流长
· 神话传说:嶷神岭庙会
· 平顺县车当村药王庙庙会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民俗
关村三月三庙会

进入长治,驱车沿迎宾大道一路向东,远远便可望见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立于城市之边。高耸的山峦、苍翠的松柏,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葱葱绿意、勃勃生机。在这满眼绿色中隐约出现一点金黄,它就是长治的地标——炎帝像,这座炎帝铜像所立之处,就是与长治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老顶山。老顶山,因最高峰老顶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此曾留下了许多中华始祖炎帝的生活遗迹,炎帝尝百草的传说也与之有关,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百谷山。此次庙会寻访之旅,我们就将走进百谷山脚下的关村,去破解“上党第一村”的历史与延续数百年的庙会文化。

关村,古为上党郡北关口,原名大梁村,明清以来改称关村。位于百谷山西山脚,南据上党郡门户,北扼京津冀鲁要道。明朝时,关村为长治县八铺之一,有“嘉靖立典铺、上党第一村”之称。据《潞安府志》(顺治版·乾隆版)驿递铺舍篇记载。长治县八铺为总铺(在上党门外)、壶神头铺(通壶关)、堠南庄铺、高河铺(通长子)、史家庄铺、漳泽铺(通屯留)、关村铺(通潞城)、华家庄铺(通襄垣)。铺,全称急递铺,是主司公文急递的宫办机构。关于急递铺的最早记载见于宋金时代,明朝时,与水马驿、递运所,并称邮驿三大机关,它们协同配合构建起辐射全国完整严密的公文传递系统,担负着中央地方信息准确快速送达的重要任务。

作为急递铺所在地关村,因其特有的政治身份、便利的交通条件,实现了跨地域、跨民族的群体交往,加速了民间商业萌芽、乡土文化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多元化民间信仰的杂糅融合。在民间信仰物象化、仪式化需求的推动下,修观筑庙、祭祀祭拜成为众多百姓民间精神文化追求的重要载体被沿袭传承。任朝代更替,关村人祭祀神佛、护佑乡民的期盼始终未改。据史料记载,古时的关村庙宇众多,佛、道、儒三家并立,有一宫、二庵、三堂、七庙、七阁之说。而今,村内大多庙宇都已不复存在,唯有炎帝庙、静乐宫、三官庙经多次修缮还保存着历史原貌。

有庙自然要起社兴会,关村最有名的三月三庙会就是因道家寺院静乐宫而起。静乐宫供奉的主神为玄武大帝,玄武大帝又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在中国道教与民间信仰中为镇守北方的天界之神。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载,玄武大帝乃太上老君化身,托生于净乐国,降诞于净乐宫,为净乐国王太子。长大成人后离家舍母,入武当修道,历时四十二年,功德圆满,白日升天,授玉皇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依阴阳五行之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主风雨。此外,玄武大帝位列北极四圣,上统伏三界群魔诸妖邪,下摄丰都幽冥鬼魅,保佑生灵不受鬼邪残害。而在民间,水为百姓生存之根本,鬼邪为古时百姓最为忌惮之物象,因此,玄武大帝广受民众爱戴,信奉就变得顺理成章。

真正将玄武大帝发展成民间的普遍信仰,那还得归功于一位国君明成祖朱棣。明朝初年,燕王朱棣借“靖难之役”篡位称帝,此有违祖制,挑战传统的做法引得全国上下一片斐然,政治压力巨大、舆论环境恶化。永乐帝一边坚称夺位之战有玄武大帝显灵相助,乃奉天行事;一边又苦寻依据,以证天命难违。其后,先有武当道士李素希两送“榔梅仙果”献于朝廷,以告天下吉祥,后派专人武当考察,营建供奉玄武大帝的道家寺院——静乐宫。在成祖后的几代皇帝大力倡导下,玄武大帝信仰在明代达到鼎盛,宫廷、民间真武庙大量涌现。

关村静乐宫,便是在玄武大帝信仰鼎盛时期明嘉靖年间修建而成,后清康熙、嘉庆有多次修葺。寺院成四合院布局依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影壁门亭、过殿、玄帝殿,两侧有配殿、角殿、两庑等建筑。门亭临街而立,门额高悬“静乐宫”三个大字,门亭两侧对称建有牌楼,楼身各镶有琉璃浮雕,一为二龙戏珠,一为飞龙腾空,周围有球形格眼砖雕图案,四角还配有卷草花纹点缀,造型精美、古朴淡雅。主殿玄帝殿前檐出廊,圆柱方额,明次间枋额分别雕有二十四诸仙、武士、龙凤神物,四柱头斗拱的三层昂咀上分别刻有“玄天上帝”“静乐宫殿”“福禄祯祥”,这样的建筑构造在上党地区尚不多见。殿内墙壁上可见残损的道家壁画故事,据记载壁画为清代道光年间所作。大殿当中端坐披发跣足的静乐宫主神玄武大帝,两侧为记录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一年四季,这里香火不断,人流不止。

若问静乐宫何时香火最旺?那还得数农历三月初三,玄武大帝诞辰之日。为给玄武大帝庆生,古时的关村村民自发组织办起了三月三庙会,具体该庙会何时兴起,已无据可查,但庙会盛大、热闹的场面,村民们却言犹在耳、念念不忘。三月三恰逢初春时节,农户们即将开耕播种,采办农具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农历三月初一,庙会头天,远道前来祈愿的香客,置办农具的老乡以及游玩会友、看戏打牙祭的男女老少纷至沓来,此时关村的各条街巷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此后三天,前来赶会的人更是源源不断、络绎不绝。

关村庙会就这样在众人期盼、嬉戏笑谈间走到今天。如今的三月三庙会,依然延续三天会期的旧礼,但在规模、形式上轻减了许多。祭祀祈福色彩日渐淡化,不再有社首引领的集体祭拜,不再有繁复的祭祀礼节,唯有酬神唱戏的内容被完好保留下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九晚,受邀剧团就要开锣开戏,连唱四天,其间,依当地旧俗,农历三月初三上午还要专为玄武大帝献唱一出梆子戏。除此之外,商贩对于庙会的亲睐犹在,沿街摆摊小贩依旧从村头排至村尾,虽说时下卖的不再是下地干活的应手农具,也非奇货可居的稀罕物品,但前来赶会的人还是喜欢流连摊前,走走看看、挑挑拣拣,随手买个闲时把玩的物件,就地吃碗随处可见的小吃,趣不在物件与小吃,而在于与乡愁有关的这份挂念。

听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讲,早年间,关村庙会还有村民自发地耍故事、闹社火表演,村里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文艺团体也会编排节目,为庙会助兴。解放后,关村庙会就再难见到这样的民俗表演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政府对地方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关村也试图借元宵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来接续古庙会上消失的民间社火文化。几年间,在村委积极组织与大力倡导下,关村以小队为单位,发动老人、青年组建了社火表演队,相继复原了扛装、抬杠、大头秧歌、“老背少”、高跷、霸王鞭、跑竹马、跑旱船等大众熟知的社火表演形式,同时也挖掘了“小椅子”、三顶灯、二鬼扳跌等独具特色的社火表演。“小椅子”曾是关村西北社的传统节目。解放前多在元宵节或古庙会上表演。它是在一张木椅两侧插两根抬杆,顶上搭轿蓬,模拟迎亲花轿,内坐一身穿彩衣、手摇小扇的女子,两位青年小伙肩抬小椅,和鼓乐起舞。三顶灯,则是宁家巷的保留节目。表演者需六人,三人扮男妆,各头顶一碗灯,三人扮女相,跟在男子身后,他们男女结对依次出演,围圈打转,边唱边演。其形象滑稽、表演诙谐,常引得众人大笑不止。二鬼扳跌,则是西北社与西南社见长。它是一人分饰两角的表演,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肢体动作展现俩“鬼”摔跤的情景。二鬼扳跌又称打神戏,早年,它是专为春祈秋报、庙会祭祀活动表演的,如今已是难得一见。而今,通过关村社火队的潜心挖掘,通过连年元宵节的社火表演,真正让这种生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又一次在新时代乡村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在寻访关村庙会的过程中,有许多惊喜,有许多感慨,有许多意料之外,也有许多疑惑不解。我惊喜与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诚与喜爱,感慨于乡土文化随倒塌寺院、斑驳壁画消逝的无奈;我感叹静乐宫大院里老人围坐喝茶、聊天、打牌、逗趣的惬意,感叹古时民众精神寄托的百年古庙与党群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等今日群众文化设施共处一地,却毫无违和感,同时也心存重重疑惑不能开解。为何与炎帝渊源颇深的关村要起社祭玄武?为何村内有元代修建的炎帝庙却要为后来者静乐宫大兴庙会?为何修建精美的静乐宫却独独未修戏台,连年酬谢玄武的大戏要在炎帝庙前唱起?记得上党地方民俗专家马书岐先生曾作出炎帝庙会消亡的推断。依马先生所说,百谷山、关村、柏后上党三大炎帝寺庙的建造初衷与布局必有用意,关村原本应该有一个炎帝庙会。可关村究竟有没有比三月三庙会更古老的庙会?这古老庙会是否与炎帝有关?还需文化学者的进一步探寻考证解谜。可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讲,关村庙会的传统还在,社火民俗表演还在,村民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热诚不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就将长久存续、影响深远。(来源:上党晚报 王惠芬)

原标题:百谷山下的三月三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