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翟店中秋庙会:春祈秋报之“报秋”的盛宴
发布时间: 2020-10-15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佳节。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这是中秋节起源的一个说法。其实,中秋节起源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报秋”的意思,也就是春祈秋报。尤其是上党地区,对这一民间习俗传沿历史悠久。

图为:潞城区翟店村

上党地区春祈秋报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漳水流域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上党地区的先民最早把赖以生存的土地与火视为心中敬仰的特殊神灵: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上党,原始社会时期的先民们把土地作为生存的物质基础,火是古代先民熟食与取暖之源,也是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的上党先民借着原始的思维赋火以“灵”气,视之为特殊神物,形成尚火的理念。这是最原始的民间信仰,百姓在对土地与火的崇拜基础上,把“敬畏大自然中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皆视为“神灵”的主宰,把对依赖的土地与太阳、以及风雨冰雹、病虫旱涝等自然灾害,都归结于天神对人类的警示教育,遂演变为祭祀社与火以及神灵的风俗,这是民间祭祀最早起源的标志之一。慢慢地,上党的先民祭拜各方神灵便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大事。人们在自己家里要敬“天地爷”“财神爷”“灶君爷”“门神”等神灵,于是,乡村社首在村上组织百姓集资修建庙宇戏台,用以“春祈秋报”,满足百姓祭祀各路神灵和消遣娱乐的需要,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收秋时报答神恩功德。大家根椐不同的信仰需求来祭祀神灵,修盖庙宇,也为庙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实,庙会最早的形成形式就是民间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社会产物。在我们民间流传有这样的说法:盛世修庙,因庙而会,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庙会都是先有庙才形成会的,但庙的建立在早期未必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宫殿式的建筑。据考证,古人最早对神灵的供奉可以在山洞,也可以是石头垒的石窝,甚至是树洞里也供奉神灵。在古人的信仰里认为,人类能居住的地方就可以供奉神灵。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进献供品、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就是民间庙会的雏形。久而久之,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就形成了庙会。在上党地区,进入农历八月,是一年庙会的又一个高峰期。

长治市潞城区翟店村,古称泽店村。按老人的话讲,翟店村位于潞安府至潞城的古道上,即今天的207 国道边,是潞城古铺司十二处之一。翟店整个村落东依大禹山,西为平川地。当地有民谚:“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这句民谚说的是大禹在翟店治水的故事。村里现遗存的古迹有:大禹山上的禹王庙,村里的大禹庙、关帝庙、奶奶庙、土地庙等。在过去,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翟店村的村民们都要为大禹焚香唱戏,举行传统古庙会,其中有它特殊的意义。

翟店大禹庙位于村东,坐东朝西,一进院落布局, 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该庙分别为清嘉庆七年(1802 )和清道光十八年(1838 )重修,是目前潞城区清代寺庙保存较好的建筑。再说,翟店大禹山北连卢医山,南是百谷山,与老顶山属于同一山脉,山上所建的禹王庙就建在了大禹山的最高峰,当地人称“脑顶”,又叫大禹脑。大禹山脑顶的禹王庙是一座石头小庙,建在山顶的一块平地上,坐东向西,它的建造风格在当时是颇特别的,这座小庙虽然不大,但整座庙所有建材全部以清一色的青石为主,庙顶呈单拱形,庙的门窗也是单拱形,没有窗棂与门扇。在民间小庙又叫“羊驮庙”,是说当时建庙时所用的砖瓦与水,全是山下羊倌放羊时用羊驮上去的。走进沧桑的庙会记忆里,翟店在传统中秋佳节举行古庙会祭祀大禹,民间流传着的故事记载了庙会的来历。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每当雨季来临,翟店及周边乡村都要饱受洪水的摧残。当时一遇大雨,这一带就山洪泛滥。大雨过后,山洪将良田冲毁,村里村外到处都是山石泥沙、石头蛋。百姓们看着长势茂盛的庄稼被山洪冲毁,心如刀割。连年的灾害使得这一带百姓生活贫困,民不聊生。有一年雨季时,恰好大禹治理漳河要路经此地。翟店的百姓听说大禹要来了,在一位老农的带领下,便早早来到村头等候大禹。当大禹来到村里看到被山洪冲毁的家园,以及百姓无法生活的场面,心里也很难过。这时,那位老农便向大禹求救帮助治理山洪。于是,大禹组织带领四乡八邻的乡民们,察看地形,研究治理洪水方案。经过几日勘查,原来是东部山洪西流造成的,大禹便带领乡民在离村东五里处筑起了一座绵延数十里的大坝,用大坝拦截洪水,再给洪水疏通水道,让洪水顺着大沟流入漳河。大坝将要建成时,突然刮来一阵香风,风过后大坝就变为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大山彻底地挡住了洪水泛滥。大禹在翟店治理山洪后,大伙就将村址东移。从此,这一带的百姓再不受洪水的侵害,安享太平。这座由大坝变成的山脉就是如今翟店村东的大禹山。那一年,这里五谷丰登,家家粮食满仓。后人为纪念大禹的恩德,就在大禹山的山顶和村里分别建造了大禹庙。村里建成大禹庙时,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百姓们便搭台唱戏酬谢大禹,年年如此,就形成了传统古庙会,这就是翟店村八月十五古庙会的来历。据说壶关辛村的八月十五庙会、长治潞州区壶口的八月十五庙会,都是为祭祀大禹而形成的庙会,也是上党地区春祈秋报之“报秋”的开始。

金秋结硕果,丹桂发清香。翟店村旧时在传统中秋节大禹庙会之际,都要举办三天庙会祭祀大禹。庙会期间举办迎神赛社活动,社火表演,戏楼唱戏,据说是庙会最热闹的场景。但是,翟店村每年大禹庙会适逢秋收时节,集体化时期多在会后忙秋收;土地承包后,为不影响大家秋收,会期便不再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而往往是提前或根据秋收情况而定。庙会时要唱三天七场传统大戏及一些曲艺表演的习俗没变,虽然没有了迎神赛社活动,然而,秋收农具、日用百货、特色小吃等要啥有啥,使古庙会热热闹闹,别有一番金秋古庙盛会的神韵。翟店大禹庙会,不仅传承了大禹治水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也丰富了潞城区域特有的大禹文化;这一传统的古庙会,既展示了翟店淳朴的民俗民风,也表达了一方百姓世世代代的祭禹深情。

总而言之,潞城翟店村中秋节庙会,只是上党地区“报秋”庙会的一个缩影,也不仅仅是上党地区春祈秋报之“报秋”的盛宴,更多的是承载着民间春祈秋报祭祀习俗的历史记忆,是百姓春祈秋报话平安的一个民间习俗写照。(来源:上党晚报 郭存亭)

原标题:潞城翟店中秋庙会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子县尧庙会的“前世今生”
· 平顺县耽车村庙会里的缕缕乡愁
· 梁家庄庙会:流动的民俗风情图
· 屯留二仙庙会:留住民俗记忆
· 襄垣县常隆村奇特的民俗——避瘟庙会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民俗
潞城翟店中秋庙会:春祈秋报之“报秋”的盛宴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佳节。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这是中秋节起源的一个说法。其实,中秋节起源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报秋”的意思,也就是春祈秋报。尤其是上党地区,对这一民间习俗传沿历史悠久。

图为:潞城区翟店村

上党地区春祈秋报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漳水流域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上党地区的先民最早把赖以生存的土地与火视为心中敬仰的特殊神灵: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上党,原始社会时期的先民们把土地作为生存的物质基础,火是古代先民熟食与取暖之源,也是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的上党先民借着原始的思维赋火以“灵”气,视之为特殊神物,形成尚火的理念。这是最原始的民间信仰,百姓在对土地与火的崇拜基础上,把“敬畏大自然中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皆视为“神灵”的主宰,把对依赖的土地与太阳、以及风雨冰雹、病虫旱涝等自然灾害,都归结于天神对人类的警示教育,遂演变为祭祀社与火以及神灵的风俗,这是民间祭祀最早起源的标志之一。慢慢地,上党的先民祭拜各方神灵便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大事。人们在自己家里要敬“天地爷”“财神爷”“灶君爷”“门神”等神灵,于是,乡村社首在村上组织百姓集资修建庙宇戏台,用以“春祈秋报”,满足百姓祭祀各路神灵和消遣娱乐的需要,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收秋时报答神恩功德。大家根椐不同的信仰需求来祭祀神灵,修盖庙宇,也为庙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实,庙会最早的形成形式就是民间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社会产物。在我们民间流传有这样的说法:盛世修庙,因庙而会,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庙会都是先有庙才形成会的,但庙的建立在早期未必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宫殿式的建筑。据考证,古人最早对神灵的供奉可以在山洞,也可以是石头垒的石窝,甚至是树洞里也供奉神灵。在古人的信仰里认为,人类能居住的地方就可以供奉神灵。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进献供品、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就是民间庙会的雏形。久而久之,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就形成了庙会。在上党地区,进入农历八月,是一年庙会的又一个高峰期。

长治市潞城区翟店村,古称泽店村。按老人的话讲,翟店村位于潞安府至潞城的古道上,即今天的207 国道边,是潞城古铺司十二处之一。翟店整个村落东依大禹山,西为平川地。当地有民谚:“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这句民谚说的是大禹在翟店治水的故事。村里现遗存的古迹有:大禹山上的禹王庙,村里的大禹庙、关帝庙、奶奶庙、土地庙等。在过去,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翟店村的村民们都要为大禹焚香唱戏,举行传统古庙会,其中有它特殊的意义。

翟店大禹庙位于村东,坐东朝西,一进院落布局, 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该庙分别为清嘉庆七年(1802 )和清道光十八年(1838 )重修,是目前潞城区清代寺庙保存较好的建筑。再说,翟店大禹山北连卢医山,南是百谷山,与老顶山属于同一山脉,山上所建的禹王庙就建在了大禹山的最高峰,当地人称“脑顶”,又叫大禹脑。大禹山脑顶的禹王庙是一座石头小庙,建在山顶的一块平地上,坐东向西,它的建造风格在当时是颇特别的,这座小庙虽然不大,但整座庙所有建材全部以清一色的青石为主,庙顶呈单拱形,庙的门窗也是单拱形,没有窗棂与门扇。在民间小庙又叫“羊驮庙”,是说当时建庙时所用的砖瓦与水,全是山下羊倌放羊时用羊驮上去的。走进沧桑的庙会记忆里,翟店在传统中秋佳节举行古庙会祭祀大禹,民间流传着的故事记载了庙会的来历。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每当雨季来临,翟店及周边乡村都要饱受洪水的摧残。当时一遇大雨,这一带就山洪泛滥。大雨过后,山洪将良田冲毁,村里村外到处都是山石泥沙、石头蛋。百姓们看着长势茂盛的庄稼被山洪冲毁,心如刀割。连年的灾害使得这一带百姓生活贫困,民不聊生。有一年雨季时,恰好大禹治理漳河要路经此地。翟店的百姓听说大禹要来了,在一位老农的带领下,便早早来到村头等候大禹。当大禹来到村里看到被山洪冲毁的家园,以及百姓无法生活的场面,心里也很难过。这时,那位老农便向大禹求救帮助治理山洪。于是,大禹组织带领四乡八邻的乡民们,察看地形,研究治理洪水方案。经过几日勘查,原来是东部山洪西流造成的,大禹便带领乡民在离村东五里处筑起了一座绵延数十里的大坝,用大坝拦截洪水,再给洪水疏通水道,让洪水顺着大沟流入漳河。大坝将要建成时,突然刮来一阵香风,风过后大坝就变为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大山彻底地挡住了洪水泛滥。大禹在翟店治理山洪后,大伙就将村址东移。从此,这一带的百姓再不受洪水的侵害,安享太平。这座由大坝变成的山脉就是如今翟店村东的大禹山。那一年,这里五谷丰登,家家粮食满仓。后人为纪念大禹的恩德,就在大禹山的山顶和村里分别建造了大禹庙。村里建成大禹庙时,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百姓们便搭台唱戏酬谢大禹,年年如此,就形成了传统古庙会,这就是翟店村八月十五古庙会的来历。据说壶关辛村的八月十五庙会、长治潞州区壶口的八月十五庙会,都是为祭祀大禹而形成的庙会,也是上党地区春祈秋报之“报秋”的开始。

金秋结硕果,丹桂发清香。翟店村旧时在传统中秋节大禹庙会之际,都要举办三天庙会祭祀大禹。庙会期间举办迎神赛社活动,社火表演,戏楼唱戏,据说是庙会最热闹的场景。但是,翟店村每年大禹庙会适逢秋收时节,集体化时期多在会后忙秋收;土地承包后,为不影响大家秋收,会期便不再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而往往是提前或根据秋收情况而定。庙会时要唱三天七场传统大戏及一些曲艺表演的习俗没变,虽然没有了迎神赛社活动,然而,秋收农具、日用百货、特色小吃等要啥有啥,使古庙会热热闹闹,别有一番金秋古庙盛会的神韵。翟店大禹庙会,不仅传承了大禹治水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也丰富了潞城区域特有的大禹文化;这一传统的古庙会,既展示了翟店淳朴的民俗民风,也表达了一方百姓世世代代的祭禹深情。

总而言之,潞城翟店村中秋节庙会,只是上党地区“报秋”庙会的一个缩影,也不仅仅是上党地区春祈秋报之“报秋”的盛宴,更多的是承载着民间春祈秋报祭祀习俗的历史记忆,是百姓春祈秋报话平安的一个民间习俗写照。(来源:上党晚报 郭存亭)

原标题:潞城翟店中秋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