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县常隆村奇特的民俗——避瘟庙会
发布时间:
2020-08-22
| 来源:
上党晚报
庙会文化是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庙会文化也是各式各样,或许中国的一些民俗在外国人看来也是奇特的,但中国的习俗大部分沿袭了上百上千年,尽显古代中国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面貌,是时代的传承,是历史特殊传统和习俗的积累,拥有独特的背景和底蕴。因为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生活环境,所以一些风俗习惯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襄垣县常隆村奇特的民俗——避瘟庙会。
常隆村著名典故
襄垣县的常隆村,说是此地古时有十条恶龙为虐,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与十条恶龙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结果九条恶龙被降伏,有一条逃到此地藏了起来,因此得名藏龙。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路经山麓,遇一樵夫问:“此地何名?”樵夫答曰:“藏龙。”赵匡胤闻之失色道:“此地藏龙,对朕称王极为不利。”于是,吩咐随从转告乡里,改藏龙为常隆。
常隆村的历史由来
常隆村,位于襄垣县城西南15 公里处,是襄垣、屯留、潞城三线交界处,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在此侨居,曾为襄垣县八小镇之首。在隋朝大业十四年(公元605 年)时名铁峡关。《隋唐演义》中风流倜傥、骁勇善战的名将罗成就战死在铁峡关外的淤泥河中(现仍遗存有祠庙)。铁峡关在历史上曾有两位皇帝在此逗留:一位是唐朝开元盛世的唐明皇李隆基。唐景龙三年(公元706 年),李隆基被封为临淄王,外放潞州别驾。他在上任途中,于铁峡关驻足休息,曾在馆驿(现存的抗日政府襄漳县办公旧址处)写下了《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的著名诗篇。另一位是宋太祖赵匡胤。五代后周广顺至显德年间(公元951 年—公元954 年),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曾在此偶感风寒,盘滞数日,得到了店主很好的照料。后来他于建隆元年(公元960 年)登基当上了北宋皇帝后,邑人曾勒石追记此事,并捐资为其兴建生祠龙建寺。寺成,地方官员报奏赵匡胤。开光大典时,赵匡胤派宰相赵普前来开光,并为铁峡关题字更名为常隆(表示宋太祖从建隆年间登基,常隆永泰)。由此,常隆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常隆奇特避瘟庙会
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是“常隆三交地,避瘟香汤会”。这种会始于哪个朝代众说纷纭,无史料记载。但有一点令人深信不疑的是,这个古庙会是个名副其实的“避瘟会”。据说在明末清初,常隆区域流行甲状腺疾病(粗脖子病),久治不愈,患病者越来越多。于是,一些巫婆在农历二月十八聚集常隆村南一开阔地,烧香祈祷,乞求神灵广施善术,消灾祛病。祈祷后,巫婆即支锅打灶,将五谷撒入锅内烧沸,取香灰搅入汤中,劝人喝下,声称能避瘟消灾。自此,年年农历二月十八,三县百姓聚拢于常隆,焚香喝汤,年渐日盛,发展成会,一直延传到解放初期。
1945年秋,著名的上党战役老爷山阻击战大捷,当时抗日政府襄漳县为庆祝胜利,于本年10月10日在县所在地常隆召开大会,唱了三天戏。会上,部队首长一方面组织医疗队进行治疗,另一方面组织商会多渠道购销海带,宣传由于水源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多吃海带可增加碘量,消除粗脖子病,并揭穿了五谷汤的骗术。
来年二月十八常隆避瘟会期间,由于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上市小吃摊点都卖起了海带汤和海带,一举取代了历史延传下来的“香灰五谷汤”。老百姓听了宣传后,赶会时都要买几斤海带回家食用。县政府又充分利用避瘟会这一传统习俗,大力组织加碘盐的供应,仅销售加碘盐就达4000公斤。从此以后,避瘟会就变为预防疾病以加碘盐为龙头的物资交流会。人们赶会不管买不买其它产品,总要购买几十斤海带和二三十斤加碘盐回家。
几千年来的传统铸就了常隆村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当地人民的性格,培育了当地人民追求和谐、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刻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是分不开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融入新时代精神,承前启后,成为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来源:上党晚报 靳占秀)
原标题:避瘟庙会
[编辑:邢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