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寺位于上党门左偏东200米处,寺中之池呈圆形,直径约43米(1500余平方米)。《上党寻笔·心水书院记》有:“寺之中有池,大不过三亩,深不过丈余,其水冬夏不涸,盖有源之水也。”文中又说:“自上帝、三皇,孔子以及有功德于民者皆祀之。”园内佛寺、神庙、书院、儒、释、道集于一体,其中的龙门、月宫还折射出了皇家和帝王的踪影。因为封建社会“龙”字是不可随意使用的,足见“圣泉寺”历史之悠长,但具体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
公元707年,时任潞州别驾的唐明皇李隆基在潞州大兴土木时始建。因为上党是他的福地,由于上党对李隆基的发迹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上党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他登上皇位后,就曾于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公元732年(开元二十年)三次驾临潞州,察民情,抚疾苦,宴父老,赐粟帛,大兴土木,免除税赋。据传,李隆基曾将圣泉寺作为他会同僚,宴宾客,吟诗赋,交挚友的燕游之地。当然,传说归传说,推理归推理,目前尚缺少历史资料的佐证。
图为:上党门东边的圣泉寺
《心水书院记》为作者缪彤于1068年(戊申夏·康熙七年)抱病拜谒五台山,过上党而信宿于同榜萧来鸾任潞安太守时的“圣泉寺”中,因得到主人高规格礼待,聚会、交友、品酒、宴筵、吟诗、观览不暇,“遂退而为之记”。文中“君召僚属宾客宴于四有楼……左箴右铭,凭楼而望,尽收目中。”其时情景,场面盛况可想而知。
历世沧桑,圣泉寺几经兴衰。时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萧来鸾到任潞安太守后,又对圣泉寺进行了修葺和扩建。寺中计有:圣泉大殿、六谕堂、四有楼、寿民阁、功过轩、八行亭、洗心亭、九思亭、吕祖庙、文昌殿、莲池书院、武曲楼、魁星阁、月宫、龙门、放生台、賑饥所等二十处。
作者以萧君不贪自有其功,而归之于神,称其泉为圣人兴,醴泉出,以彰显天子之美德,故复名为“圣泉寺”。又由于池外周为浅池,曾植有莲花岁岁盛开,故百姓更习惯称其寺为“莲花池”。
《心水书院记》作者对萧太守这个同榜多有溢美之辞,并效欧阳子之醉翁亭、苏子之喜雨亭,而借“圣泉寺”之楼台殿阁有感而慨,以感谢同年眷兄对己的热情款待之情。文中“出水于自然,而楼台殿阁人为也。人为者有限,而自然者无穷。君自有其无穷者,而顾仅区区有限者耶?甚矣,君之心有似乎水也。悯民之穷则有义田,救民之疾则有医药……,惟讲学则斯义已尽。甚矣,君之心有似乎水也,因名之曰心水书院。”
这也即缪彤对萧太守在圣泉寺建“心水书院”初衷的诠释和褒奖。又因圣泉寺历为讲学之所,教民勉为忠厚,耻为浮薄。左箴右铭,使父老申(明白)孝弟(悌)之义,子弟歌雅颂之诗。也是萧太守取名“心水书院”的主旨。
萧太守在潞安任职五年,康熙七年(1668年)晋升。顾贷接任知府后改为“五龙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吴九龄(潞安历久为府县同城)又改为“莲池书院”,直至宣统年间废置。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十八年(1929年),长治县有识之士陈慎德出资一万银元,在圣泉寺正殿后院修建了一座五间两层,名为“琅嬛福地”(玉皇大帝藏书地之意)的藏书楼,收书8700册,成为长治市第一座图书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侵占长治后被征用。解放前夕,“琅嬛福地”藏书楼更名为“大众阅览室”,1954年又更名为“长治市图书馆”,直至1957年迁址到英雄街18号,改名为“长治市人民图书馆”。藏书楼移交于1955年成立的“长治市工人文化宫”管理。
据初考,圣泉寺中,或殿、或楼、或亭、或阁、或庙、或祠、或轩、或廊、或桥、或榭计有二十处之多,房厢组合超百余间。园林布局错落有致,曲径通幽。
萧来鸾在潞安任职五年,从规模上看,圣泉寺建筑既浩又繁,从时间上看,圣泉寺已形成完整的建筑群,绝非是一朝一夕、一朝一任可以完成的。另外,从莲池东岸两棵老槐树说起,老槐树学名为“国槐”,民间有神树之称。常言道:“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树息一息。”可见国槐居树中长寿之冠。国槐属豆科乔木,有其独特的生长规律,即国槐在前100年属正常生长期,而100年后则进入了休眠生长期,也就是说,超过100年的国槐生长是极其缓慢的。如果以国槐主树干(距地面一米处)去判断其树龄的话,直径超过400毫米后,直径是多少毫米树龄就约为多少年。也就是说,莲池东岸的国槐,其树龄大约应该在1000年左右。
从萧太守在潞州任职时间与圣泉寺的建筑规模去分析判断,我认为他对圣泉寺作了修缮和增建还是比较客观的。再者,对于这样浩大的建筑规模,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布局,乃至配套和完善,短短五年是远远不够的,单单建筑、园林所需大量资财来源这一问题,仅靠他一己之力也是不可能解决的。
《心水书院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色彩,“其名曰圣泉,又何也?池故称莲花,中多五色鱼,前此盈涸不时,自皇上御极,泉始渟泓。”是说,此圣泉在康熙皇帝登极之前,莲池水盈涸不定,是皇恩的浩荡才使池水开始集聚,泓深而稳定的。这种论点既无科学依据,更不能让人信服,其结果恰恰充分暴露了当时的封建士大夫们的媚态和奴性。所以文章对萧太守过度的溢美之辞和有意抬高也是值得商榷的。
作者借此文不忘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和对主子的神化,为他的同年眷兄树碑立传。当然,对于作者的文采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我们对“圣泉寺”的历史、建筑、园林、文化等多方位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最直接、最珍贵的文字资料和佐证。(来源:上党晚报 闲云)
原标题:上党门东边圣泉寺的渊源历史
相关链接 |
|
||
|
||||||||||||||||
|
|
||||||||||||||||
|
圣泉寺位于上党门左偏东200米处,寺中之池呈圆形,直径约43米(1500余平方米)。《上党寻笔·心水书院记》有:“寺之中有池,大不过三亩,深不过丈余,其水冬夏不涸,盖有源之水也。”文中又说:“自上帝、三皇,孔子以及有功德于民者皆祀之。”园内佛寺、神庙、书院、儒、释、道集于一体,其中的龙门、月宫还折射出了皇家和帝王的踪影。因为封建社会“龙”字是不可随意使用的,足见“圣泉寺”历史之悠长,但具体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
公元707年,时任潞州别驾的唐明皇李隆基在潞州大兴土木时始建。因为上党是他的福地,由于上党对李隆基的发迹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上党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他登上皇位后,就曾于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公元732年(开元二十年)三次驾临潞州,察民情,抚疾苦,宴父老,赐粟帛,大兴土木,免除税赋。据传,李隆基曾将圣泉寺作为他会同僚,宴宾客,吟诗赋,交挚友的燕游之地。当然,传说归传说,推理归推理,目前尚缺少历史资料的佐证。
图为:上党门东边的圣泉寺
《心水书院记》为作者缪彤于1068年(戊申夏·康熙七年)抱病拜谒五台山,过上党而信宿于同榜萧来鸾任潞安太守时的“圣泉寺”中,因得到主人高规格礼待,聚会、交友、品酒、宴筵、吟诗、观览不暇,“遂退而为之记”。文中“君召僚属宾客宴于四有楼……左箴右铭,凭楼而望,尽收目中。”其时情景,场面盛况可想而知。
历世沧桑,圣泉寺几经兴衰。时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萧来鸾到任潞安太守后,又对圣泉寺进行了修葺和扩建。寺中计有:圣泉大殿、六谕堂、四有楼、寿民阁、功过轩、八行亭、洗心亭、九思亭、吕祖庙、文昌殿、莲池书院、武曲楼、魁星阁、月宫、龙门、放生台、賑饥所等二十处。
作者以萧君不贪自有其功,而归之于神,称其泉为圣人兴,醴泉出,以彰显天子之美德,故复名为“圣泉寺”。又由于池外周为浅池,曾植有莲花岁岁盛开,故百姓更习惯称其寺为“莲花池”。
《心水书院记》作者对萧太守这个同榜多有溢美之辞,并效欧阳子之醉翁亭、苏子之喜雨亭,而借“圣泉寺”之楼台殿阁有感而慨,以感谢同年眷兄对己的热情款待之情。文中“出水于自然,而楼台殿阁人为也。人为者有限,而自然者无穷。君自有其无穷者,而顾仅区区有限者耶?甚矣,君之心有似乎水也。悯民之穷则有义田,救民之疾则有医药……,惟讲学则斯义已尽。甚矣,君之心有似乎水也,因名之曰心水书院。”
这也即缪彤对萧太守在圣泉寺建“心水书院”初衷的诠释和褒奖。又因圣泉寺历为讲学之所,教民勉为忠厚,耻为浮薄。左箴右铭,使父老申(明白)孝弟(悌)之义,子弟歌雅颂之诗。也是萧太守取名“心水书院”的主旨。
萧太守在潞安任职五年,康熙七年(1668年)晋升。顾贷接任知府后改为“五龙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吴九龄(潞安历久为府县同城)又改为“莲池书院”,直至宣统年间废置。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十八年(1929年),长治县有识之士陈慎德出资一万银元,在圣泉寺正殿后院修建了一座五间两层,名为“琅嬛福地”(玉皇大帝藏书地之意)的藏书楼,收书8700册,成为长治市第一座图书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侵占长治后被征用。解放前夕,“琅嬛福地”藏书楼更名为“大众阅览室”,1954年又更名为“长治市图书馆”,直至1957年迁址到英雄街18号,改名为“长治市人民图书馆”。藏书楼移交于1955年成立的“长治市工人文化宫”管理。
据初考,圣泉寺中,或殿、或楼、或亭、或阁、或庙、或祠、或轩、或廊、或桥、或榭计有二十处之多,房厢组合超百余间。园林布局错落有致,曲径通幽。
萧来鸾在潞安任职五年,从规模上看,圣泉寺建筑既浩又繁,从时间上看,圣泉寺已形成完整的建筑群,绝非是一朝一夕、一朝一任可以完成的。另外,从莲池东岸两棵老槐树说起,老槐树学名为“国槐”,民间有神树之称。常言道:“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树息一息。”可见国槐居树中长寿之冠。国槐属豆科乔木,有其独特的生长规律,即国槐在前100年属正常生长期,而100年后则进入了休眠生长期,也就是说,超过100年的国槐生长是极其缓慢的。如果以国槐主树干(距地面一米处)去判断其树龄的话,直径超过400毫米后,直径是多少毫米树龄就约为多少年。也就是说,莲池东岸的国槐,其树龄大约应该在1000年左右。
从萧太守在潞州任职时间与圣泉寺的建筑规模去分析判断,我认为他对圣泉寺作了修缮和增建还是比较客观的。再者,对于这样浩大的建筑规模,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布局,乃至配套和完善,短短五年是远远不够的,单单建筑、园林所需大量资财来源这一问题,仅靠他一己之力也是不可能解决的。
《心水书院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色彩,“其名曰圣泉,又何也?池故称莲花,中多五色鱼,前此盈涸不时,自皇上御极,泉始渟泓。”是说,此圣泉在康熙皇帝登极之前,莲池水盈涸不定,是皇恩的浩荡才使池水开始集聚,泓深而稳定的。这种论点既无科学依据,更不能让人信服,其结果恰恰充分暴露了当时的封建士大夫们的媚态和奴性。所以文章对萧太守过度的溢美之辞和有意抬高也是值得商榷的。
作者借此文不忘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和对主子的神化,为他的同年眷兄树碑立传。当然,对于作者的文采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我们对“圣泉寺”的历史、建筑、园林、文化等多方位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最直接、最珍贵的文字资料和佐证。(来源:上党晚报 闲云)
原标题:上党门东边圣泉寺的渊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