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彼流水兮,清且涟漪;
度木为梁兮,斯焉在斯。
成金桥之巨丽,得铁锁之宏规……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时任礼部侍郎的潘炎跟随唐明皇李隆基回潞州时路过金桥做了一首《金桥赋》。诗句描写了李隆基过金桥的壮观场面,也赞美了金桥的壮丽和宏伟。
当时,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还受李隆基之托,与另外两为顶级画师合作绘制了一副名贯古今的《金桥图》。图成时,被人称为“三绝”。
金桥,因《金桥赋》和《金桥图》而名垂千古。
但金桥到底在哪里呢?历经千余年的沧桑,它的风韵还在吗?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踏上了寻访金桥之路。
图为:李隆基
一、李隆基二度金桥
大唐皇帝李隆基没穿龙袍之前,在潞州“晃荡”过两年。时任潞州别驾,也就是当地的父母官。那时候,他二十几岁的大好青春,一颗真心待子民,一片痴心对女人。后来他做了皇上,还念念不忘,三临潞州,问民疾苦,大宴乡老,免除租税,还特封自己的“老丈人”西火郝洽为大唐处士。当皇帝的能做到这一点,让我们今天的潞州子民一想起来,也深为感动。
当时,潞州城南有座桥,名曰金桥。据史料记载,李隆基曾两度金桥。
第一次是他以潞州别驾的身份从潞州“朝京师”。《玉海》记:“唐景龙三年(709年),有童谣云:‘圣人执节度金桥’,十月二十五日,玄宗由此桥朝京师,即其验也。”
李隆基为了这次回京,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潞州的两年多,他网罗了包括铜鞮县令张玮(官至邓国公)、王毛仲(官至霍国公)、李守德(官至武卫将军)等大量的文武人才,回京的时候一并带着。出发前,还自家制造了一些“黄龙升天”“紫云绕室”“赤鲤腾跃”等龙飞的预兆。还让人卜了一卦,“仲冬一阳动,当登大位”。于是,他率众人浩浩荡荡地度过金桥,胸有成竹地回了长安。次年六月,起兵诛杀韦后及其余党,使自己的父亲睿宗复位。又过了一年,便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金桥,在李隆基鲤鱼一跃皇位的路上,充当了“龙门”的角色。他在潞州的官邸,后来自然被他封为“飞龙宫”。童谣云:“圣人执节度金桥”,果然应验了。
再说李隆基第二次度金桥。那是他以大唐天子的身份从泰山封禅回来,专程绕道潞州,时间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只丑小鸭,一跃成了白天鹅,春风得意,衣锦还乡。潞州父老“迎谒献食”,“忻忻瞻戴,叩乞驻留”;李隆基“亲加存问,有识悉赐酒食”,“询孤穷丧疾之家,吊恤之。”走到潞州城南金桥,李隆基触景生情,豪情满怀,他忍不住回头一望,但见自家的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御道上浩浩荡荡,左右羽林军威武雄壮地迈着整齐的步伐,各种颜色鲜艳的旌旗迎风招展……于是,他不无得意地对左右说:“张说言(我)‘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大家一听,皆跪拜在地,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李隆基感慨之余,又把身边的三位画师吴道子、韦无忝、陈闳叫来,让他们把眼前的景象赶紧画下来,并且给他们分工:陈闳(陈闳,会稽人,为画马名手曹霸的弟子,当过御前供奉,很受玄宗看重)画自己的肖像及其所乘的白马“照夜白”;吴道子(吴道子,河南阳翟人,被玄宗赐名道玄。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主画人物、山水、桥梁、车舆、器仗、帷幕、草木、鸷鸟等;韦无忝(韦无忝,长安人,官侍郎,一云左武卫将军。明皇时以画鞍马、异兽独擅其名)画狗、马、驴、骡、牛、羊、猴、兔、猪等。于是,一幅誉满古今的《金桥图》横空出世了,它真实地记录下了李隆基过金桥时的盛大一幕。图成时,被人称为“三绝”。只可惜,朝代更迭,战火纷飞,这幅图并没有真迹流传下来。
当时,跟随李隆基来潞州的礼部侍郎的潘炎还作了一首《金桥赋》,描写了李隆基过金桥的壮观场面:
沔彼流水兮,清且涟漪;度木为梁兮,斯焉在斯。成金桥之巨丽,得铁锁之宏规。当其受以全模,观其曲面。经始也,则大火朝流成功焉。乃天根夕见,彰于圣德,发彼讴歌。千人唱,万人和,丹艧蜿蜒。倚晴空之螮蝀,瑰材栉比;超渡海之鼋鼍,人且告符。功惟用壮,非填雀之可比。法牵牛而为状,鹤呜处□雁覆。晴川异东明,系水而投步,匪秦帝驱山而著鞭。惟彼童谣兮,言犹在耳;大人应运兮,奉天而起。乘彼桥以径度,按周道以如砥。于是,提三尺,乘六龙,怀万邦,入九重。
在这首赋里,作者重提了当年“圣人持节度金桥”的童谣,并再次强调了金桥在李隆基在皇位之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桥,从大唐的繁华深处向我们走来,却又淹没在了历史的汪洋大海。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二、金桥不在长子门
这座让大家念念不忘的金桥到底在哪里呢?
明《潞州志》记载:金桥,在城南二里,路通高平县。清《潞安府志》记载:在郡西南关。
唐朝的吴融曾写过一首《金桥感事》: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是晚唐诗人,官至户部侍郎。后遇朱全忠犯上作乱,致使他逃离京城。《金桥感事》一诗,就是作者流落上党时所作。
魅力长治文化丛书《上党寻笔》收录了该诗。说这座金桥位于长治市西南长子门村,金代(1127~1137)建造,青石拱桥,俗称金桥。
《金桥感事》里的金桥肯定指的是李隆基两次度过的金桥,但李隆基两次度过的金桥应该不是指长子门村的“金桥”。明《潞州志》载,金桥在城南二里。而长子门村“金桥”在城西,就算有点偏南,也不至于“城南二里”。何况这里说金桥是金代建造,但诗人吴融是唐代人,他怎么可能站在金代建造的一座桥上大发感叹呢?
六十年代,市文物部门在长子门“金桥”旁立过一块碑,碑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四个大字:金代拱桥。这也说明,这座桥并不是金桥,而是金代的一座拱桥。
其实,这座“金桥”很可能是明代以前的长子门城门下的拱桥。过去,潞州城不仅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另外,西有长子门;南有八义门。从明《潞州志》郡城地图看,长子门“金桥”的位置应该就在当时长子门位置。这座“金桥”,很可能是金代长子门下的拱桥。
三、一条河流的记忆
那金桥到底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在城南附近的一条河流上。
过去,潞州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如网。但城南的主要河道只有一条,那就是黎水。据新版《长治县志》记载:黎水河,发源于黎岭,流经柳林、司马、郝店等村与石子河汇合入漳,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从史料上查,它还有几条重要的支流。西有发源于安城的故城水,东有发源于五龙山的山河水。山河水从五龙山出发,又分为两股水分别投入它的怀抱。金桥,到底在哪股水上呢?为了探个究竟,我决定用最笨的办法,沿着过去的黎水河道去寻找。
黎水,又名黑水河,它发源于黎岭,也就是今天的黎都公园一带。沿着干涸的黎水河道,我从韩店出发,沿柳林、林移、郝店、信义、宋家庄等村,一路北寻。
在柳林,村人说他们村的潞麻全国有名,并指着他们村后一块方圆数里的庄稼地说,“这就是我们村过去淹麻用的大麻池!”据《山西工商志》记载,柳林以其所产麻皮长、白、薄、品质优异而闻名三晋。这个麻池,村里大多数人都还记得。只是,多数人已经忘了流经他们家门口的那条河的名字——黎水。
在林移,村里人说1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他们的前辈从河南林县逃荒过来,看到这儿有河,就逐水而居。
在郝店,几个老人指着旁边的街道说这就是过去的河道,62年下大雨,他们村还淹死了4个人……
在信义村口,我还惊喜地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石拱桥。从建筑工艺看,至少应该是元明建筑。拱桥桥洞原先呈圆形,后来下面埋了一半。拱桥栏杆有雕花,雕工精细,沙石砌拱,青石铺面,桥面宽阔。一条巨龙向南伸头,向北摆尾。村民讲,这座桥旁边原先还有一座茶坊,供行人歇息;西有一阁楼,阁楼下有圈洞,供行人往来;桥东面还正对着一座关帝庙。河水穿桥而过,30年前还清澈见底。北面有一个大池塘,村民们经常在那里捞鱼捞虾。这座桥原先桥头上还立有一块高约一米五左右的石碑,可惜早些年村里人淹麻用石头,把它捣碎了。据知情人透露,这座碑上的文字记载这座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并且碑上还落有信义村一个在清代重修此桥的重要名字——辛榻天。
这座桥是什么桥呢?金桥吗?听老人们说,桥下的河水主要是从五龙山经苏店而来。哦!这条河不是黎水,而是黎水的支流——山河水。清乾隆版《潞安府志》记载:郜金桥,在南关二里山水河上。那么,这座桥一定是郜金桥了。郜金桥不是金桥!为了怕大家混淆,明《潞州志》在记载金桥的时候还专门交代了一句:俗呼郜金,非是。也就是说,大家平常叫的郜金桥并不是金桥。
山水河流经信义、宋家庄一带几乎和黎水并排北流,相距不过数百米,两股水在城南汇合后,绕城西走,在城西跟故城水汇合。
在宋家庄村,一位老人说起村东的河兴致勃勃,他说自己小时候河面很宽,一下雨能有几十米,他经常跟小伙伴们一人骑着一根木头在河里赛跑。老人说,那时候大家经常穿着一条宽硕的中式裤,他把裤腰和两腿一系,扑通跳入河里,裤子立即就像充气筏一样鼓了起来……老人叫这条河南河,其实他说的就是山水河。山水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它的源头在五龙山。五龙山过去松树成林,一下雨河水排山倒海似的往北赶。
老人说他们村西过去也有一条偌大的河沟,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填平整理成耕地了。这条河沟,才是黎水河道。它比山水河,干涸得要更早一些。
沿着这条干涸的黎水河道,在五针路城南变电站附近,老人指着如今五针路上一座现代水泥桥的位置说,过去,这儿是一座斜桥,当年从南面来的河水经过它都要打一个弯儿然后向西流……
哦,对了!老人说的这座桥一定就是当年金桥所在的位置。“城南二里”,“西南关”,都没错!从明《潞州志》第一页图二“原书之郡城图”上看,金桥的位置应该就在这里。而且很明显,它当年也是一座斜桥。
当年,李隆基从泰山封禅回来,肯定是取直线过河南到泽州,沿高平来潞州。据《长治县志》记载:从潞安府至高平县有一条古道,唐筑,东北至西南走向,途经本县宋家庄、司马、义堂、北呈、南呈,入长子境,南通高平关。从现在金桥所在的这个位置来看,它就处于这条古道进城的必经关口。千百年来,世事沧桑,物是人非,过去的官道、驿道有的已废弃不用,有的已变成羊肠小道,但没变的是黎水河道。因为五十年前,它还在汩汩地流淌。金桥,就屹立在西南关村西黎水河道的拐角处,也就是现在五针路城南变电站附近那座三拱桥所在的位置。
从潘炎作的《金桥赋》来看,金桥应该是一座铁、木、石汇合结构的桥梁,可能是单拱,也很可能是多拱。从“成金桥之巨丽,得铁锁之宏规”来看,它足够宏伟,壮观!
不过明《潞州志》记载:“永乐七年,州人张敏中于桥上建亭三间,后毁于水。宣德七年,潞州卫指挥使徐衡因故址用砖包砌。”很显然,金桥早在明代已经香消玉殒了。让人扼腕叹息!
让大家稍稍安慰的是,让古人都容易跟金桥混淆,离金桥仅一步之遥的郜金桥虽历经千年沧桑,还飒爽英姿地屹立在当年的古道上,迎来送往着一天又一天新的太阳。(来源:上党晚报 李保宏)
原标题:金桥走过唐明皇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沔彼流水兮,清且涟漪;
度木为梁兮,斯焉在斯。
成金桥之巨丽,得铁锁之宏规……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时任礼部侍郎的潘炎跟随唐明皇李隆基回潞州时路过金桥做了一首《金桥赋》。诗句描写了李隆基过金桥的壮观场面,也赞美了金桥的壮丽和宏伟。
当时,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还受李隆基之托,与另外两为顶级画师合作绘制了一副名贯古今的《金桥图》。图成时,被人称为“三绝”。
金桥,因《金桥赋》和《金桥图》而名垂千古。
但金桥到底在哪里呢?历经千余年的沧桑,它的风韵还在吗?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踏上了寻访金桥之路。
图为:李隆基
一、李隆基二度金桥
大唐皇帝李隆基没穿龙袍之前,在潞州“晃荡”过两年。时任潞州别驾,也就是当地的父母官。那时候,他二十几岁的大好青春,一颗真心待子民,一片痴心对女人。后来他做了皇上,还念念不忘,三临潞州,问民疾苦,大宴乡老,免除租税,还特封自己的“老丈人”西火郝洽为大唐处士。当皇帝的能做到这一点,让我们今天的潞州子民一想起来,也深为感动。
当时,潞州城南有座桥,名曰金桥。据史料记载,李隆基曾两度金桥。
第一次是他以潞州别驾的身份从潞州“朝京师”。《玉海》记:“唐景龙三年(709年),有童谣云:‘圣人执节度金桥’,十月二十五日,玄宗由此桥朝京师,即其验也。”
李隆基为了这次回京,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潞州的两年多,他网罗了包括铜鞮县令张玮(官至邓国公)、王毛仲(官至霍国公)、李守德(官至武卫将军)等大量的文武人才,回京的时候一并带着。出发前,还自家制造了一些“黄龙升天”“紫云绕室”“赤鲤腾跃”等龙飞的预兆。还让人卜了一卦,“仲冬一阳动,当登大位”。于是,他率众人浩浩荡荡地度过金桥,胸有成竹地回了长安。次年六月,起兵诛杀韦后及其余党,使自己的父亲睿宗复位。又过了一年,便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金桥,在李隆基鲤鱼一跃皇位的路上,充当了“龙门”的角色。他在潞州的官邸,后来自然被他封为“飞龙宫”。童谣云:“圣人执节度金桥”,果然应验了。
再说李隆基第二次度金桥。那是他以大唐天子的身份从泰山封禅回来,专程绕道潞州,时间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只丑小鸭,一跃成了白天鹅,春风得意,衣锦还乡。潞州父老“迎谒献食”,“忻忻瞻戴,叩乞驻留”;李隆基“亲加存问,有识悉赐酒食”,“询孤穷丧疾之家,吊恤之。”走到潞州城南金桥,李隆基触景生情,豪情满怀,他忍不住回头一望,但见自家的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御道上浩浩荡荡,左右羽林军威武雄壮地迈着整齐的步伐,各种颜色鲜艳的旌旗迎风招展……于是,他不无得意地对左右说:“张说言(我)‘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大家一听,皆跪拜在地,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李隆基感慨之余,又把身边的三位画师吴道子、韦无忝、陈闳叫来,让他们把眼前的景象赶紧画下来,并且给他们分工:陈闳(陈闳,会稽人,为画马名手曹霸的弟子,当过御前供奉,很受玄宗看重)画自己的肖像及其所乘的白马“照夜白”;吴道子(吴道子,河南阳翟人,被玄宗赐名道玄。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主画人物、山水、桥梁、车舆、器仗、帷幕、草木、鸷鸟等;韦无忝(韦无忝,长安人,官侍郎,一云左武卫将军。明皇时以画鞍马、异兽独擅其名)画狗、马、驴、骡、牛、羊、猴、兔、猪等。于是,一幅誉满古今的《金桥图》横空出世了,它真实地记录下了李隆基过金桥时的盛大一幕。图成时,被人称为“三绝”。只可惜,朝代更迭,战火纷飞,这幅图并没有真迹流传下来。
当时,跟随李隆基来潞州的礼部侍郎的潘炎还作了一首《金桥赋》,描写了李隆基过金桥的壮观场面:
沔彼流水兮,清且涟漪;度木为梁兮,斯焉在斯。成金桥之巨丽,得铁锁之宏规。当其受以全模,观其曲面。经始也,则大火朝流成功焉。乃天根夕见,彰于圣德,发彼讴歌。千人唱,万人和,丹艧蜿蜒。倚晴空之螮蝀,瑰材栉比;超渡海之鼋鼍,人且告符。功惟用壮,非填雀之可比。法牵牛而为状,鹤呜处□雁覆。晴川异东明,系水而投步,匪秦帝驱山而著鞭。惟彼童谣兮,言犹在耳;大人应运兮,奉天而起。乘彼桥以径度,按周道以如砥。于是,提三尺,乘六龙,怀万邦,入九重。
在这首赋里,作者重提了当年“圣人持节度金桥”的童谣,并再次强调了金桥在李隆基在皇位之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桥,从大唐的繁华深处向我们走来,却又淹没在了历史的汪洋大海。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二、金桥不在长子门
这座让大家念念不忘的金桥到底在哪里呢?
明《潞州志》记载:金桥,在城南二里,路通高平县。清《潞安府志》记载:在郡西南关。
唐朝的吴融曾写过一首《金桥感事》: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是晚唐诗人,官至户部侍郎。后遇朱全忠犯上作乱,致使他逃离京城。《金桥感事》一诗,就是作者流落上党时所作。
魅力长治文化丛书《上党寻笔》收录了该诗。说这座金桥位于长治市西南长子门村,金代(1127~1137)建造,青石拱桥,俗称金桥。
《金桥感事》里的金桥肯定指的是李隆基两次度过的金桥,但李隆基两次度过的金桥应该不是指长子门村的“金桥”。明《潞州志》载,金桥在城南二里。而长子门村“金桥”在城西,就算有点偏南,也不至于“城南二里”。何况这里说金桥是金代建造,但诗人吴融是唐代人,他怎么可能站在金代建造的一座桥上大发感叹呢?
六十年代,市文物部门在长子门“金桥”旁立过一块碑,碑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四个大字:金代拱桥。这也说明,这座桥并不是金桥,而是金代的一座拱桥。
其实,这座“金桥”很可能是明代以前的长子门城门下的拱桥。过去,潞州城不仅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另外,西有长子门;南有八义门。从明《潞州志》郡城地图看,长子门“金桥”的位置应该就在当时长子门位置。这座“金桥”,很可能是金代长子门下的拱桥。
三、一条河流的记忆
那金桥到底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在城南附近的一条河流上。
过去,潞州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如网。但城南的主要河道只有一条,那就是黎水。据新版《长治县志》记载:黎水河,发源于黎岭,流经柳林、司马、郝店等村与石子河汇合入漳,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从史料上查,它还有几条重要的支流。西有发源于安城的故城水,东有发源于五龙山的山河水。山河水从五龙山出发,又分为两股水分别投入它的怀抱。金桥,到底在哪股水上呢?为了探个究竟,我决定用最笨的办法,沿着过去的黎水河道去寻找。
黎水,又名黑水河,它发源于黎岭,也就是今天的黎都公园一带。沿着干涸的黎水河道,我从韩店出发,沿柳林、林移、郝店、信义、宋家庄等村,一路北寻。
在柳林,村人说他们村的潞麻全国有名,并指着他们村后一块方圆数里的庄稼地说,“这就是我们村过去淹麻用的大麻池!”据《山西工商志》记载,柳林以其所产麻皮长、白、薄、品质优异而闻名三晋。这个麻池,村里大多数人都还记得。只是,多数人已经忘了流经他们家门口的那条河的名字——黎水。
在林移,村里人说1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他们的前辈从河南林县逃荒过来,看到这儿有河,就逐水而居。
在郝店,几个老人指着旁边的街道说这就是过去的河道,62年下大雨,他们村还淹死了4个人……
在信义村口,我还惊喜地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石拱桥。从建筑工艺看,至少应该是元明建筑。拱桥桥洞原先呈圆形,后来下面埋了一半。拱桥栏杆有雕花,雕工精细,沙石砌拱,青石铺面,桥面宽阔。一条巨龙向南伸头,向北摆尾。村民讲,这座桥旁边原先还有一座茶坊,供行人歇息;西有一阁楼,阁楼下有圈洞,供行人往来;桥东面还正对着一座关帝庙。河水穿桥而过,30年前还清澈见底。北面有一个大池塘,村民们经常在那里捞鱼捞虾。这座桥原先桥头上还立有一块高约一米五左右的石碑,可惜早些年村里人淹麻用石头,把它捣碎了。据知情人透露,这座碑上的文字记载这座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并且碑上还落有信义村一个在清代重修此桥的重要名字——辛榻天。
这座桥是什么桥呢?金桥吗?听老人们说,桥下的河水主要是从五龙山经苏店而来。哦!这条河不是黎水,而是黎水的支流——山河水。清乾隆版《潞安府志》记载:郜金桥,在南关二里山水河上。那么,这座桥一定是郜金桥了。郜金桥不是金桥!为了怕大家混淆,明《潞州志》在记载金桥的时候还专门交代了一句:俗呼郜金,非是。也就是说,大家平常叫的郜金桥并不是金桥。
山水河流经信义、宋家庄一带几乎和黎水并排北流,相距不过数百米,两股水在城南汇合后,绕城西走,在城西跟故城水汇合。
在宋家庄村,一位老人说起村东的河兴致勃勃,他说自己小时候河面很宽,一下雨能有几十米,他经常跟小伙伴们一人骑着一根木头在河里赛跑。老人说,那时候大家经常穿着一条宽硕的中式裤,他把裤腰和两腿一系,扑通跳入河里,裤子立即就像充气筏一样鼓了起来……老人叫这条河南河,其实他说的就是山水河。山水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它的源头在五龙山。五龙山过去松树成林,一下雨河水排山倒海似的往北赶。
老人说他们村西过去也有一条偌大的河沟,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填平整理成耕地了。这条河沟,才是黎水河道。它比山水河,干涸得要更早一些。
沿着这条干涸的黎水河道,在五针路城南变电站附近,老人指着如今五针路上一座现代水泥桥的位置说,过去,这儿是一座斜桥,当年从南面来的河水经过它都要打一个弯儿然后向西流……
哦,对了!老人说的这座桥一定就是当年金桥所在的位置。“城南二里”,“西南关”,都没错!从明《潞州志》第一页图二“原书之郡城图”上看,金桥的位置应该就在这里。而且很明显,它当年也是一座斜桥。
当年,李隆基从泰山封禅回来,肯定是取直线过河南到泽州,沿高平来潞州。据《长治县志》记载:从潞安府至高平县有一条古道,唐筑,东北至西南走向,途经本县宋家庄、司马、义堂、北呈、南呈,入长子境,南通高平关。从现在金桥所在的这个位置来看,它就处于这条古道进城的必经关口。千百年来,世事沧桑,物是人非,过去的官道、驿道有的已废弃不用,有的已变成羊肠小道,但没变的是黎水河道。因为五十年前,它还在汩汩地流淌。金桥,就屹立在西南关村西黎水河道的拐角处,也就是现在五针路城南变电站附近那座三拱桥所在的位置。
从潘炎作的《金桥赋》来看,金桥应该是一座铁、木、石汇合结构的桥梁,可能是单拱,也很可能是多拱。从“成金桥之巨丽,得铁锁之宏规”来看,它足够宏伟,壮观!
不过明《潞州志》记载:“永乐七年,州人张敏中于桥上建亭三间,后毁于水。宣德七年,潞州卫指挥使徐衡因故址用砖包砌。”很显然,金桥早在明代已经香消玉殒了。让人扼腕叹息!
让大家稍稍安慰的是,让古人都容易跟金桥混淆,离金桥仅一步之遥的郜金桥虽历经千年沧桑,还飒爽英姿地屹立在当年的古道上,迎来送往着一天又一天新的太阳。(来源:上党晚报 李保宏)
原标题:金桥走过唐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