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位尊崇观音堂
在八百里太行山与浊漳河相遇的一段路程里,有一个个传统村落静静地坐落在河岸山边,仿佛一颗颗珍珠,闪着诱人的光芒。浊漳河奔腾急转之处,有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山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曾经是浊漳河流域的文化中心,它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千多年的积淀深厚,为后人们留下了一座格局完整而独特的古村落,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遗存,它就是平顺县石城镇豆口村。
豆口村的名气非常大,在它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之前,就因为每年的“二月二”庙会而闻名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该庙会被称为“百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除了热闹红火的庙会,豆口村还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人文历史遗迹而闻名。村子内外至今还遗留有保存完好的近十座大小庙宇,30多院古老的明清民居四合院,其间点缀着古井、古树、古碑刻,使得整个村子愈发古朴沧桑。在这些古代文化遗存中,最难得的是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关隘,从古代的防御性建筑,变成了今天的历史见证者,站成了游客眼中的独特景点。
豆口村是个有1600多人口的大村,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众多,集中程度高,保存状态好,不但全面展示了生态环境与村庄聚落的和谐风貌,而且真实反映了村庄发展的历史印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豆口村距离市区80公里,在平顺县石城镇的东部2、3公里处。浊漳河从西绕过村庄向东流去,绕出了一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山坡地。这在古代地理家眼里,就是一处名为“金龟探水”的风水宝地,村庄就建在这只金龟的脊背上。从远处望去,大片的民居分布在山坡上,煞是壮观。黑脊灰瓦的古老房屋凸显出来,有着诱人的古朴魅力。时值花椒采摘时节,在椒香四溢的山路上,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豆口村走访。
从省道S324拐下山路,一路下坡,很快就走进了古老的豆口村。最先吸引记者目光的就是位于村南的观音堂。在一片青砖土坯墙的民居中间,古香古色的观音堂非常显眼。远远地就能看到它屋顶上彩色的琉璃屋脊和黑灰色筒瓦屋面,四角飞檐高高翘起,似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观音堂只有一间殿,坐南朝北,坐落在80公分高的青石台基上。四周空旷,显得遗世而独立。这是一幢创建于明代天顺元年(1457)的古庙,平面呈正方形,四根石柱撑起整个屋顶。正面是六扇隔扇门,典雅而别致。背面是砖墙,厚重结实。东西两面山墙的建法则比较罕见,下半部是漏空砖花墙,上半部是普通的土坯墙。中间以青石做压窗石,上面浅雕二龙戏珠图案,花纹繁复,尽显功夫。正面东侧飞檐下,还挂着一口小铁钟,直径半米多,同样是明代物件。原来四角各有一口,但历经劫难,仅剩一只,弥足珍贵。
整座观音堂的台基南北长10.5米,东西宽6.1米,殿在南端,三面有青石围栏,北端是月台。巨大的斗拱上面,挑起一座单檐九脊歇山顶。
檐下额枋、斗拱上全部都有彩绘,色彩已经有些暗淡,依稀能看出当年的艳丽。屋顶上有杂草生长,愈显古庙的沧桑。几条屋脊上的琉璃构件色彩依然鲜艳,尤其是巨大的鸱吻和正脊上的宝顶,黄绿色彩反射着阳光,大气沉稳,颇具气势。飞檐两侧挑起的宽度,几乎有三个殿宽,屋檐大、房间小,所以才有大鹏展翅欲飞的感觉。
观音堂西侧还有几通石碑,记录了修缮、重修等经过。殿内四周有悬塑的小巧楼阁和祥云,古朴而生动。月台上的青石久经踩踏,已经被磨得非常光滑。月台前还有一只石经幢、一株沧桑的元代古柏树。这一切都显示出小小观音堂年代的悠久。
我国大部分传统建筑都会有台基底座,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叫台明。月台、台阶、栏杆等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一定要有,只有高等级的建筑才会用月台和栏杆,而且台明越高,显示建筑的等级越高,再配合屋顶的制式,可以看出该建筑在当地的地位。飞檐挑出的直线距离大于台基的边长,则是为了使屋檐流水不会滴落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脚、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我们从豆口村观音堂的形制和建筑上的用心可以推测出它在当地村民心中的重要性。别看它仅仅只是一间小庙,但精致而气派,地位尊崇。如果从地理位置看,观音堂在村庄南面的中心位置。再往南不远处就是峡谷中奔流的浊漳河,北面和东西两面散布着一座座民居和其他庙宇,隐隐有集中朝拜的感觉。
二、古宅古券商业街
观音堂是村南部的中心,迎面的那条街巷就叫中街。中街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路,从南到北一路缓坡,两旁的民居还有不少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原貌,斑驳的土坯墙和临街的铺面大门,显示这以前是一条商业街。有几户人家已经改建了新房,但是,房屋的根基还是以前的青石根基,丝毫未变,难得地保留了一份数百年前的见证。
不变的除了古老的房屋根基,还有那30多院的古老民居四合院,以及历经沧桑的古关隘——东券门和西南券门。
古民居院落以楼底圪廊南北张家大院最为出名。它是明代建筑,六个院落沿街相向分布,相互连通。院落主人张廷佐,其子张六顺曾经做过官,县志里有记载。据康熙版《平顺县志》载:“张六顺,豆口里人,由吏员任北直昌平州大使”。在主院东厢房的压窗石上,刻有建房时间: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这是平顺县保存较好且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明代民居。几处院落全部为青砖瓦房院,以二层楼为主。各院门楼、院内房屋门窗等处,均有精美的雕饰。在一处带前檐的堂屋前的石柱上,还保留着当年的一副对联:“上联是:竹之苞松之茂居室已成新气象;下联是:宽而栗简而廉衣冠不改旧家风”。从用词语义看,鲜明地彰显了主人的精神追求。
当然,穿行在古村大大小小的街巷中,会遇到很多个保存较完好的四合院,有的说,逛豆口村像是逛迷宫,面貌相似的古宅院会在各个街道两边等你,等你去触摸一段段历史。
和周边古村一样,豆口村同样是一座城池模样的古村庄,过去有五道城门把关,就是大家熟知的下面石券洞、上面建阁楼的建筑物。五道古关隘,结合险峻的山崖地势,将村庄保护起来,成为一座安全的居住地。至今,村里还保存有两道石券,上面分别建有庙宇。一道是西南券奶奶庙,一道是东南券关帝庙。
西南券奶奶庙现存仅有献殿,占地只有四平方米大小,是清代遗构。庙下面就是不到两米宽的石砌券洞,高约2.4米,长9米左右,呈缓坡形通往村外。村外就是古代时候从漳河岸边进入村庄的石头古道,大小不等的石块已经磨蚀得很光滑了,弯弯曲曲淹没在茂盛的草丛中,早已废弃不用了,一眼望去,徒增感慨。
东南券关帝庙则刚刚修缮过,下面的石券洞保存完好,依然在使用。此处券洞较高,有3.6米高,宽有近3米,可以通过较宽的骡马车,长则有8米。券洞上面的关帝庙有三间,正殿、献殿都有,规格气势都比较大,可以从券洞一侧的石梯上去。洞外口券顶上石刻匾额“保兹疆土”,内口券顶上石刻匾额“式固烝民”,意思是保卫这个村庄、稳固百姓。
三、千年庙会余韵长
在券洞关隘的围护下,古老的豆口村笼罩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中。漫步村中,没有一丝喧哗声,最响的声音来自秋蝉的鸣叫,热烈而高亢,仿佛在高歌一曲告别曲。
豆口村宁静的氛围会在每年的一个重要日子被打破,那就是春回大地、神龙苏醒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上党大地许多村庄会举办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纳吉求祥。豆口村的二月二庙会是被誉为“百里太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
豆口村二月二庙会的历史很悠久,据村志说传承有千年之久,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古庙会。过去,一过正月十五,就开始筹备庙会事宜,借彩布搭戏台,请戏班子等等一通忙活。庙会举办时,戏曲不断、商贾云集,各种民俗活动纷纷上演。常见的扭秧歌、跑旱船、扛妆、刮街、耍拳等社火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的民众参加,一时盛况空前。
过去的戏台全是在木材搭好的戏台骨架基础上,再用彩布编织外观,做成一个仿古戏楼样式。戏台中间高两边低,完全仿造庙宇大殿的形式,屋脊、宝顶、屋瓦、飞檐、走兽、斗拱、匾额等一应俱全,全部用彩色布匹纵横穿插编织而成,中间还点缀有二龙戏珠、喜鹊登枝等图案,空白处再用瓷盘、圆镜等点缀,戏台四角和挑檐上还挂有八角玻璃宫灯,整个戏台看上去光闪靓丽、美轮美奂。
好的戏台自然要请好的戏班子来捧场。不过,来豆口村唱戏还有个特殊的仪式,那就是要唱戏前到村里的土地庙前祭拜。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土地爷神灯引戏班”传说,在平顺籍作者岳树民的笔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清末有一年庙会,一个戏班子赶来唱戏。可是上一个台口距离豆口太远,走了一天到天黑,才走到距离豆口20多里地的阳高村。大家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这时忽然有一位打着明亮灯笼的白发老者说“跟我来”。大家一听,顿时精神起来,跟着老者走也感到浑身轻松,不觉间就到了庙会前。大家正想向老者道谢,却见他转身进了土地庙。大家进去寻找时,哪有人影,只有一尊白发苍苍的土地爷塑像,原来是土地爷显灵,于是大家赶紧烧香祭拜。此后,就形成了惯例。
精彩的戏曲演出、眼花缭乱的社火活动,使平日宁静的古山村释放出了无比的活力,也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喧闹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如同那村中的古老民居和孤独自在的庙宇,喧闹是属于世人的短暂狂欢,宁静地守护村民安居乐业才是千百年来无声的承诺。(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 胡海涛)
原标题:漳河岸边千年古村古韵悠长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平顺县石城镇豆口村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一、地位尊崇观音堂
在八百里太行山与浊漳河相遇的一段路程里,有一个个传统村落静静地坐落在河岸山边,仿佛一颗颗珍珠,闪着诱人的光芒。浊漳河奔腾急转之处,有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山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曾经是浊漳河流域的文化中心,它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千多年的积淀深厚,为后人们留下了一座格局完整而独特的古村落,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遗存,它就是平顺县石城镇豆口村。
豆口村的名气非常大,在它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之前,就因为每年的“二月二”庙会而闻名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该庙会被称为“百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除了热闹红火的庙会,豆口村还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人文历史遗迹而闻名。村子内外至今还遗留有保存完好的近十座大小庙宇,30多院古老的明清民居四合院,其间点缀着古井、古树、古碑刻,使得整个村子愈发古朴沧桑。在这些古代文化遗存中,最难得的是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关隘,从古代的防御性建筑,变成了今天的历史见证者,站成了游客眼中的独特景点。
豆口村是个有1600多人口的大村,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众多,集中程度高,保存状态好,不但全面展示了生态环境与村庄聚落的和谐风貌,而且真实反映了村庄发展的历史印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豆口村距离市区80公里,在平顺县石城镇的东部2、3公里处。浊漳河从西绕过村庄向东流去,绕出了一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山坡地。这在古代地理家眼里,就是一处名为“金龟探水”的风水宝地,村庄就建在这只金龟的脊背上。从远处望去,大片的民居分布在山坡上,煞是壮观。黑脊灰瓦的古老房屋凸显出来,有着诱人的古朴魅力。时值花椒采摘时节,在椒香四溢的山路上,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豆口村走访。
从省道S324拐下山路,一路下坡,很快就走进了古老的豆口村。最先吸引记者目光的就是位于村南的观音堂。在一片青砖土坯墙的民居中间,古香古色的观音堂非常显眼。远远地就能看到它屋顶上彩色的琉璃屋脊和黑灰色筒瓦屋面,四角飞檐高高翘起,似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观音堂只有一间殿,坐南朝北,坐落在80公分高的青石台基上。四周空旷,显得遗世而独立。这是一幢创建于明代天顺元年(1457)的古庙,平面呈正方形,四根石柱撑起整个屋顶。正面是六扇隔扇门,典雅而别致。背面是砖墙,厚重结实。东西两面山墙的建法则比较罕见,下半部是漏空砖花墙,上半部是普通的土坯墙。中间以青石做压窗石,上面浅雕二龙戏珠图案,花纹繁复,尽显功夫。正面东侧飞檐下,还挂着一口小铁钟,直径半米多,同样是明代物件。原来四角各有一口,但历经劫难,仅剩一只,弥足珍贵。
整座观音堂的台基南北长10.5米,东西宽6.1米,殿在南端,三面有青石围栏,北端是月台。巨大的斗拱上面,挑起一座单檐九脊歇山顶。
檐下额枋、斗拱上全部都有彩绘,色彩已经有些暗淡,依稀能看出当年的艳丽。屋顶上有杂草生长,愈显古庙的沧桑。几条屋脊上的琉璃构件色彩依然鲜艳,尤其是巨大的鸱吻和正脊上的宝顶,黄绿色彩反射着阳光,大气沉稳,颇具气势。飞檐两侧挑起的宽度,几乎有三个殿宽,屋檐大、房间小,所以才有大鹏展翅欲飞的感觉。
观音堂西侧还有几通石碑,记录了修缮、重修等经过。殿内四周有悬塑的小巧楼阁和祥云,古朴而生动。月台上的青石久经踩踏,已经被磨得非常光滑。月台前还有一只石经幢、一株沧桑的元代古柏树。这一切都显示出小小观音堂年代的悠久。
我国大部分传统建筑都会有台基底座,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叫台明。月台、台阶、栏杆等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一定要有,只有高等级的建筑才会用月台和栏杆,而且台明越高,显示建筑的等级越高,再配合屋顶的制式,可以看出该建筑在当地的地位。飞檐挑出的直线距离大于台基的边长,则是为了使屋檐流水不会滴落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脚、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我们从豆口村观音堂的形制和建筑上的用心可以推测出它在当地村民心中的重要性。别看它仅仅只是一间小庙,但精致而气派,地位尊崇。如果从地理位置看,观音堂在村庄南面的中心位置。再往南不远处就是峡谷中奔流的浊漳河,北面和东西两面散布着一座座民居和其他庙宇,隐隐有集中朝拜的感觉。
二、古宅古券商业街
观音堂是村南部的中心,迎面的那条街巷就叫中街。中街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路,从南到北一路缓坡,两旁的民居还有不少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原貌,斑驳的土坯墙和临街的铺面大门,显示这以前是一条商业街。有几户人家已经改建了新房,但是,房屋的根基还是以前的青石根基,丝毫未变,难得地保留了一份数百年前的见证。
不变的除了古老的房屋根基,还有那30多院的古老民居四合院,以及历经沧桑的古关隘——东券门和西南券门。
古民居院落以楼底圪廊南北张家大院最为出名。它是明代建筑,六个院落沿街相向分布,相互连通。院落主人张廷佐,其子张六顺曾经做过官,县志里有记载。据康熙版《平顺县志》载:“张六顺,豆口里人,由吏员任北直昌平州大使”。在主院东厢房的压窗石上,刻有建房时间: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这是平顺县保存较好且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明代民居。几处院落全部为青砖瓦房院,以二层楼为主。各院门楼、院内房屋门窗等处,均有精美的雕饰。在一处带前檐的堂屋前的石柱上,还保留着当年的一副对联:“上联是:竹之苞松之茂居室已成新气象;下联是:宽而栗简而廉衣冠不改旧家风”。从用词语义看,鲜明地彰显了主人的精神追求。
当然,穿行在古村大大小小的街巷中,会遇到很多个保存较完好的四合院,有的说,逛豆口村像是逛迷宫,面貌相似的古宅院会在各个街道两边等你,等你去触摸一段段历史。
和周边古村一样,豆口村同样是一座城池模样的古村庄,过去有五道城门把关,就是大家熟知的下面石券洞、上面建阁楼的建筑物。五道古关隘,结合险峻的山崖地势,将村庄保护起来,成为一座安全的居住地。至今,村里还保存有两道石券,上面分别建有庙宇。一道是西南券奶奶庙,一道是东南券关帝庙。
西南券奶奶庙现存仅有献殿,占地只有四平方米大小,是清代遗构。庙下面就是不到两米宽的石砌券洞,高约2.4米,长9米左右,呈缓坡形通往村外。村外就是古代时候从漳河岸边进入村庄的石头古道,大小不等的石块已经磨蚀得很光滑了,弯弯曲曲淹没在茂盛的草丛中,早已废弃不用了,一眼望去,徒增感慨。
东南券关帝庙则刚刚修缮过,下面的石券洞保存完好,依然在使用。此处券洞较高,有3.6米高,宽有近3米,可以通过较宽的骡马车,长则有8米。券洞上面的关帝庙有三间,正殿、献殿都有,规格气势都比较大,可以从券洞一侧的石梯上去。洞外口券顶上石刻匾额“保兹疆土”,内口券顶上石刻匾额“式固烝民”,意思是保卫这个村庄、稳固百姓。
三、千年庙会余韵长
在券洞关隘的围护下,古老的豆口村笼罩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中。漫步村中,没有一丝喧哗声,最响的声音来自秋蝉的鸣叫,热烈而高亢,仿佛在高歌一曲告别曲。
豆口村宁静的氛围会在每年的一个重要日子被打破,那就是春回大地、神龙苏醒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上党大地许多村庄会举办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纳吉求祥。豆口村的二月二庙会是被誉为“百里太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
豆口村二月二庙会的历史很悠久,据村志说传承有千年之久,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古庙会。过去,一过正月十五,就开始筹备庙会事宜,借彩布搭戏台,请戏班子等等一通忙活。庙会举办时,戏曲不断、商贾云集,各种民俗活动纷纷上演。常见的扭秧歌、跑旱船、扛妆、刮街、耍拳等社火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的民众参加,一时盛况空前。
过去的戏台全是在木材搭好的戏台骨架基础上,再用彩布编织外观,做成一个仿古戏楼样式。戏台中间高两边低,完全仿造庙宇大殿的形式,屋脊、宝顶、屋瓦、飞檐、走兽、斗拱、匾额等一应俱全,全部用彩色布匹纵横穿插编织而成,中间还点缀有二龙戏珠、喜鹊登枝等图案,空白处再用瓷盘、圆镜等点缀,戏台四角和挑檐上还挂有八角玻璃宫灯,整个戏台看上去光闪靓丽、美轮美奂。
好的戏台自然要请好的戏班子来捧场。不过,来豆口村唱戏还有个特殊的仪式,那就是要唱戏前到村里的土地庙前祭拜。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土地爷神灯引戏班”传说,在平顺籍作者岳树民的笔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清末有一年庙会,一个戏班子赶来唱戏。可是上一个台口距离豆口太远,走了一天到天黑,才走到距离豆口20多里地的阳高村。大家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这时忽然有一位打着明亮灯笼的白发老者说“跟我来”。大家一听,顿时精神起来,跟着老者走也感到浑身轻松,不觉间就到了庙会前。大家正想向老者道谢,却见他转身进了土地庙。大家进去寻找时,哪有人影,只有一尊白发苍苍的土地爷塑像,原来是土地爷显灵,于是大家赶紧烧香祭拜。此后,就形成了惯例。
精彩的戏曲演出、眼花缭乱的社火活动,使平日宁静的古山村释放出了无比的活力,也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喧闹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如同那村中的古老民居和孤独自在的庙宇,喧闹是属于世人的短暂狂欢,宁静地守护村民安居乐业才是千百年来无声的承诺。(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 胡海涛)
原标题:漳河岸边千年古村古韵悠长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平顺县石城镇豆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