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集团周建民:坚守初心的“大国工匠”
发布时间: 2019-07-15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他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的一名钳工、高级工人技师。参加工作37年来,他默默坚守岗位,共完成了15000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先后为我国兵器工业和军民融合事业解决了1100余项棘手难题;他开创了淮海工业集团乃至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超大量具制造史上的先河,他创新发明的操作法被以他的名字命名;全国首批、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诸多荣誉,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他就是在全国响当当的金牌工人、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周建民。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面对面聆听了周建民从普通钳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心路历程,感受榜样的力量。

图为:周建民在认真工作

梦想从车间起步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在等待的间隙,听说要采访周建民,门口的保安说:“知道知道,我们都叫他周大师!”

跟着周建民的步伐,记者来到一处不起眼的车间里,这里建有“周建民技能大师工作室”。他的工作室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几年,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周建民边倒水边说。

周建民的父亲是一名飞行机械师,他小时候经常去找父亲,看到工人师傅们用灵巧的双手修理好的一架架飞机重新翱翔于蓝天,他十分佩服和羡慕,心底便萌生了长大后要当一名能工巧匠的想法。

1982年,周建民从原长治技工学校毕业,他和班里11名同学一起进入了当时的惠丰厂,成为工模具车间的一名学徒工。从那时开始,虎钳、正弦规、标准量块等工具成为周建民的工作伴侣。周建民在学校学的是车工,虽然和钳工的基础课程都一样,但专业技术方面还有很多地方他不了解。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钳工知识,周建民每天早早来到车间,下班总是最后离开;在工作中遇到不会的技术问题,他就主动请教师傅;休息的时候,他经常跑到书店买来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知识,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看书、看图纸和测算数据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周建民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金牌工人、国家级技能大师。

坚守岗位涵养初心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我们外行看来,现在已经有了很多高精密的仪器、数控设备,为什么有一些量具还得手工制作?面对记者的疑问,周建民说,检测量具是一个产品的“先行官”,量具不精准,想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些不规范的配件,机器不好掌控力度;另外,装配过程中几个配件组合在一起,厚薄、力度掌握很关键,这时候人工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在周建民的工作中,制作的量具要求非常苛刻,有的精度达到微米级、忙起来要连续干几个小时,不仅非常枯燥,还让人感到很疲惫。他从不抱怨,反而以苦为乐,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件量具。

1993年,厂里接到一项任务,但面临着工艺图纸不全、国内专用和非标设备欠缺、原材料全部需国产化的困难局面,每个零部件的质量如何把关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周建民接到任务后,对图纸进行反复分析和梳理,日以继夜地进行摸索、试制和检测,记录相关数据,不断调整位置精度,最终绘制出符合产品性能要求的工艺图纸。为保证零件精度,周建民创新总结出“冷热配合法”“反向研磨法”“三要诀加工法”“基准转换法”等一系列新型工艺操作方法,最终成功试制出2000余项专用量规,保证了任务顺利完成。生产过程中,周建民总结的操作方法是我省军工行业第一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操作法,并荣获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技能创新竞赛“一等奖”。“周建民操作法”先后应用于多种型号产品的质量检测,连续多年保证了产品一次交验合格。

37年来,周建民在军品检测量规加工方面积累的技能和经验,不仅使他成为企业军品生产的“神来之手”,更使他成为军工行业的“技术大拿”。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岗位创新能手、山西省劳动模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创新竞赛成果一等奖、“兵器大工匠”、山西省首届“十佳金牌工人”、三晋工匠、山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成为新时期我省军工战线上的骄子。

从一个周建民到一群“周建民”

最初和周建民一起参加工作的11个人,现在只有他还在做着钳工的工作。在他看来,坚持和专注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

37年来,周建民秉承着一名工匠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态度,15000余件的微米级专用量规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成为山西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荣获“中国质量奖个人提名奖”的第一人。他大胆改革创新,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100余万元,由他主持的“降低专用量规制造成本,提高专用量规耐用度”创新课题,使专用量规的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费用28万余元。

周建民在山西省的四所职业学校建立了“周建民技能大师工作室辅导站”,完成了钳工专业20余项典型任务提炼。他以岗位、班组、工作室等作为“传、帮、带”的平台,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讲课的PPT从最初的20多页增加到了现在的200多页,培养出了包括高级技师、工程师、全国技术能手等在内的20余名高技能人才。周建民介绍说,现在淮海工业集团有两个国家级、三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年,就是要把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37年来,周建民在继承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他用自己特有的工匠人的担当,组织、带领着他的团队破解着位置量规、无人机内外轴等这些集团公司、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机械制造难题,为国防事业挥洒着辛勤和汗水。(来源:上党晚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周建民:坚守初心的“大国工匠”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淮海集团周建民:坚守初心的“大国工匠”

他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的一名钳工、高级工人技师。参加工作37年来,他默默坚守岗位,共完成了15000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先后为我国兵器工业和军民融合事业解决了1100余项棘手难题;他开创了淮海工业集团乃至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超大量具制造史上的先河,他创新发明的操作法被以他的名字命名;全国首批、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诸多荣誉,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他就是在全国响当当的金牌工人、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周建民。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面对面聆听了周建民从普通钳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心路历程,感受榜样的力量。

图为:周建民在认真工作

梦想从车间起步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在等待的间隙,听说要采访周建民,门口的保安说:“知道知道,我们都叫他周大师!”

跟着周建民的步伐,记者来到一处不起眼的车间里,这里建有“周建民技能大师工作室”。他的工作室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几年,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周建民边倒水边说。

周建民的父亲是一名飞行机械师,他小时候经常去找父亲,看到工人师傅们用灵巧的双手修理好的一架架飞机重新翱翔于蓝天,他十分佩服和羡慕,心底便萌生了长大后要当一名能工巧匠的想法。

1982年,周建民从原长治技工学校毕业,他和班里11名同学一起进入了当时的惠丰厂,成为工模具车间的一名学徒工。从那时开始,虎钳、正弦规、标准量块等工具成为周建民的工作伴侣。周建民在学校学的是车工,虽然和钳工的基础课程都一样,但专业技术方面还有很多地方他不了解。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钳工知识,周建民每天早早来到车间,下班总是最后离开;在工作中遇到不会的技术问题,他就主动请教师傅;休息的时候,他经常跑到书店买来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知识,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看书、看图纸和测算数据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周建民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金牌工人、国家级技能大师。

坚守岗位涵养初心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我们外行看来,现在已经有了很多高精密的仪器、数控设备,为什么有一些量具还得手工制作?面对记者的疑问,周建民说,检测量具是一个产品的“先行官”,量具不精准,想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些不规范的配件,机器不好掌控力度;另外,装配过程中几个配件组合在一起,厚薄、力度掌握很关键,这时候人工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在周建民的工作中,制作的量具要求非常苛刻,有的精度达到微米级、忙起来要连续干几个小时,不仅非常枯燥,还让人感到很疲惫。他从不抱怨,反而以苦为乐,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件量具。

1993年,厂里接到一项任务,但面临着工艺图纸不全、国内专用和非标设备欠缺、原材料全部需国产化的困难局面,每个零部件的质量如何把关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周建民接到任务后,对图纸进行反复分析和梳理,日以继夜地进行摸索、试制和检测,记录相关数据,不断调整位置精度,最终绘制出符合产品性能要求的工艺图纸。为保证零件精度,周建民创新总结出“冷热配合法”“反向研磨法”“三要诀加工法”“基准转换法”等一系列新型工艺操作方法,最终成功试制出2000余项专用量规,保证了任务顺利完成。生产过程中,周建民总结的操作方法是我省军工行业第一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操作法,并荣获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技能创新竞赛“一等奖”。“周建民操作法”先后应用于多种型号产品的质量检测,连续多年保证了产品一次交验合格。

37年来,周建民在军品检测量规加工方面积累的技能和经验,不仅使他成为企业军品生产的“神来之手”,更使他成为军工行业的“技术大拿”。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岗位创新能手、山西省劳动模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创新竞赛成果一等奖、“兵器大工匠”、山西省首届“十佳金牌工人”、三晋工匠、山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成为新时期我省军工战线上的骄子。

从一个周建民到一群“周建民”

最初和周建民一起参加工作的11个人,现在只有他还在做着钳工的工作。在他看来,坚持和专注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

37年来,周建民秉承着一名工匠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态度,15000余件的微米级专用量规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成为山西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荣获“中国质量奖个人提名奖”的第一人。他大胆改革创新,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100余万元,由他主持的“降低专用量规制造成本,提高专用量规耐用度”创新课题,使专用量规的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费用28万余元。

周建民在山西省的四所职业学校建立了“周建民技能大师工作室辅导站”,完成了钳工专业20余项典型任务提炼。他以岗位、班组、工作室等作为“传、帮、带”的平台,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讲课的PPT从最初的20多页增加到了现在的200多页,培养出了包括高级技师、工程师、全国技术能手等在内的20余名高技能人才。周建民介绍说,现在淮海工业集团有两个国家级、三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年,就是要把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37年来,周建民在继承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他用自己特有的工匠人的担当,组织、带领着他的团队破解着位置量规、无人机内外轴等这些集团公司、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机械制造难题,为国防事业挥洒着辛勤和汗水。(来源:上党晚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周建民:坚守初心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