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沁源县发现的韩贵和墓,被考古专家称为“目前为止长治地区首次发现的有准确纪年的隋代墓葬”。千年的历史似乎在这处空间中喁喁私语,诉说着岁月的沉淀和镂刻。那么,这座墓葬的出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墓主人又到底是何许人也?
图为:墓志盖和盖内刻文拓片
发现
几锹下去惊现古墓
1999年夏秋时节,沁源县郭道镇东村村民药玉明决定把自己的院子好好拾掇一下,新房盖好已经有些日子了,院子的地面却凹凸不平,显得与房子不搭调。某天上午,药玉明起了个大早,拿着铁锹来到院子角落处挖土,准备先把地面填平整。
挖了一阵儿,老药感觉有些异样,实地是“咚咚”声,瓷实,而这地下是“嗡嗡”的空洞声,莫非地下有洞不成?等挖到3米多深的时候,一层青砖突然映入眼帘,药玉明吓了一跳:地底下真的有东西!他急忙扩大挖掘面积,终于将这层地砖挖开,一座墓葬赫然出现在眼前。药玉明小心翼翼地走进墓室,发现里面有许多陶器,虽然无法判断这批文物的实际价值,但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将这些随葬品精心保管后,药玉明托亲戚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报告。
很快,药玉明家院子里“挖出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赶来“瞧稀罕”,文物贩子也找上门来,准备花高价购买墓里的东西。药玉明心里清楚,这些东西不能乱动,更不能卖给文物贩子,否则无法给国家、给后人一个交代,要被戳脊梁骨。“这不是我家的祖坟,真是古墓的话,应该归国家所有,就是在我家院里,我也没有决定权!”药玉明一次次地拒绝着各路贩子。
考古队员随后赶到现场,确认药玉明发现的确实是一座古墓且年代较长。据原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站长杨林中回忆,这座墓葬为青砖砌砖室墓,墓室为平面方形,长3.12米,宽2.6米,四壁略呈弧形,墓门与墓室之间有砖砌拱形甬道,墓门用砖人字形摆放封堵,而墓道被压在村庄的建筑下,整座墓散发着历史积淀的陈旧味道。
令队员们失望的是,墓室内已被扰乱,未发现棺椁葬具。据村民描述,原先在墓室的北、东、西三面各有一棺床,但人骨已被全部毁弃。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杨林中感佩不已,通过做思想工作,药玉明将考古队员领进自家的一间屋内,炕上的被单下,墓内随葬品完好无损,这位朴实的老农主动将文物全部无偿上交。
在这座古墓中,村民药玉明和考古队先后共清理出57件随葬器物,其中包括陶俑32件、动物及器物模型明器9件、陶器13件、五铢钱2枚。那么,这个墓地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发掘
文字诉说的历史
3月7日下午,在和煦的春阳下,已退休的杨林中讲述起20年前的那次考古经历,依然难掩兴奋之情。他说,值得一提的是,随葬器物中的陶俑让他印象深刻:笼冠俑头戴黑色笼冠,面部涂白,脸型丰满,身着红色大袖圆领长袍,双手于胸前合拢;小冠俑头戴黑色小冠,面部施白彩,衣物用红彩绘出,双手在身前相拱;仆俑头戴圆帽,帽檐上折,身着小袖齐膝袄,右袒,下身袍曳地,右臂贴放腰部,左臂向前自然抬起;劳作女俑呈蹲坐状,梳小髻,穿小袖衣,长裙,左手放在膝部,右手执箕。各种陶俑造型栩栩如生,让人宛若穿越时空,见识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智慧和不凡的创造力。
杨林中说,因为古时没有照片、录像,陶俑就是反映历史的一种方式。陶俑大都再现了墓主人生活时代的社会情况,如陶俑的纹饰、雕刻的衣服样式、发髻样式,甚至体态特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不过,让杨林中兴奋的还远不止这些。在清理和发掘中,考古队员在墓室正中,发现了一合墓志。墓志细砂石质,志盖盝顶,盖面刻有“韩贵和墓志”5字,而志石尺寸与志盖相同,刻志文14行,每行13字,计182字。这些文字清晰可辨,较详细地记录了墓主人的个人生平,揭开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志文这样记载:惟大随(隋)开皇四年四月十四日,荆州南阳人也,韩贵和……年迈,蒙天文皇帝旨授和州伊川、隆州仪阳二郡守……年九十一,以今开皇四年三月二十八日薨,今葬于村北三百步……“从墓志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墓主人叫韩贵和,担任过郡守等职,逝去时已91岁高龄,是位长寿的老人。”杨林中说。
对于考古发掘,不少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考古就是发掘古墓,拿走文物。其实远非如此,真正的考古发掘,目的是为了研究历史,发现历史的真相。对于考古学者来说,在文物的发掘中,最珍贵的东西,并不是金银财宝,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能保存下文字记载的东西,让今人研究那些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却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
发微
历史和现实的惊鸿一瞥
杨林中表示,隋代纪年墓葬在山西发现较少,晋东南地区是隋唐时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长治地区的唐代墓葬发现不少,但隋代纪年墓尚属首次发现。韩贵和墓形制完整,时代准确,随葬品种类齐全,是一个隋代早期下级官吏的典型墓葬,对研究那一时期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墓志记载,韩贵和一生担任过的最高官职为荆州刺史和两个郡的郡守,但这都是在其八十多岁以后获封的,应是虚授而不是实封。对于以上判断,杨林中有着自己的理由,“墓志中说‘年迈,蒙天文皇帝旨授和州伊川、隆州仪阳二郡守’,‘天文皇帝’不见于史籍,惟北周宣帝宇文赟曾自称‘天元皇帝’,‘文’与‘元’字形相近,因而墓志中的‘文’,极有可能是刻字工匠手误讹变为‘元’。”杨林中说,此事也与宇文赟在宣政元年(578年)即位时“诏制九条,宣下州郡”的第九条“年七十以上,依式授官”之举吻合。是年,韩贵和85岁。当然,所授官职只是荣誉称号,并不需到任履职,而事实上二郡相隔遥远,一个人也无法同时担任二职,所以只能是虚授。
开皇三年(583年),韩贵和已年九十,隋文帝杨坚发使巡省风俗,下诏曰:“如有文武才用,未为时知,宜以礼发遣,朕将铨擢。其有志节高妙,越等超伦,亦仰使人就加旌异,令一行一善,奖劝于人。”隋文帝的这道诏书虽没有敬老的内容,但有“亦仰使人就加旌异”的授权,派出的大使可以自行决定旌表奖励。韩贵和年至九十,属“有道之人”,在当时确可谓“越等超伦”,故授以荣衔,给一个空头刺史的官位,表示朝廷对耄耋老人的敬意。
杨林中说,韩贵和墓不仅提供了墓主人的信息,还为今人了解北朝及隋朝的历史地理情况和职官设置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补史的作用”。
从一件件文物身上,我们可以观察、触摸、研究、体认,感知古代中国人以及创造者的温度和态度,解读多个维度的信息,从而重建一部基于物质遗存的中华文明史。这是光阴的故事,调和了历史和现实的惊鸿一瞥。(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 许福勇)
原标题:墓主探秘:农家院里挖出隋代墓葬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在沁源县发现的韩贵和墓,被考古专家称为“目前为止长治地区首次发现的有准确纪年的隋代墓葬”。千年的历史似乎在这处空间中喁喁私语,诉说着岁月的沉淀和镂刻。那么,这座墓葬的出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墓主人又到底是何许人也?
图为:墓志盖和盖内刻文拓片
发现
几锹下去惊现古墓
1999年夏秋时节,沁源县郭道镇东村村民药玉明决定把自己的院子好好拾掇一下,新房盖好已经有些日子了,院子的地面却凹凸不平,显得与房子不搭调。某天上午,药玉明起了个大早,拿着铁锹来到院子角落处挖土,准备先把地面填平整。
挖了一阵儿,老药感觉有些异样,实地是“咚咚”声,瓷实,而这地下是“嗡嗡”的空洞声,莫非地下有洞不成?等挖到3米多深的时候,一层青砖突然映入眼帘,药玉明吓了一跳:地底下真的有东西!他急忙扩大挖掘面积,终于将这层地砖挖开,一座墓葬赫然出现在眼前。药玉明小心翼翼地走进墓室,发现里面有许多陶器,虽然无法判断这批文物的实际价值,但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将这些随葬品精心保管后,药玉明托亲戚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报告。
很快,药玉明家院子里“挖出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赶来“瞧稀罕”,文物贩子也找上门来,准备花高价购买墓里的东西。药玉明心里清楚,这些东西不能乱动,更不能卖给文物贩子,否则无法给国家、给后人一个交代,要被戳脊梁骨。“这不是我家的祖坟,真是古墓的话,应该归国家所有,就是在我家院里,我也没有决定权!”药玉明一次次地拒绝着各路贩子。
考古队员随后赶到现场,确认药玉明发现的确实是一座古墓且年代较长。据原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站长杨林中回忆,这座墓葬为青砖砌砖室墓,墓室为平面方形,长3.12米,宽2.6米,四壁略呈弧形,墓门与墓室之间有砖砌拱形甬道,墓门用砖人字形摆放封堵,而墓道被压在村庄的建筑下,整座墓散发着历史积淀的陈旧味道。
令队员们失望的是,墓室内已被扰乱,未发现棺椁葬具。据村民描述,原先在墓室的北、东、西三面各有一棺床,但人骨已被全部毁弃。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杨林中感佩不已,通过做思想工作,药玉明将考古队员领进自家的一间屋内,炕上的被单下,墓内随葬品完好无损,这位朴实的老农主动将文物全部无偿上交。
在这座古墓中,村民药玉明和考古队先后共清理出57件随葬器物,其中包括陶俑32件、动物及器物模型明器9件、陶器13件、五铢钱2枚。那么,这个墓地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发掘
文字诉说的历史
3月7日下午,在和煦的春阳下,已退休的杨林中讲述起20年前的那次考古经历,依然难掩兴奋之情。他说,值得一提的是,随葬器物中的陶俑让他印象深刻:笼冠俑头戴黑色笼冠,面部涂白,脸型丰满,身着红色大袖圆领长袍,双手于胸前合拢;小冠俑头戴黑色小冠,面部施白彩,衣物用红彩绘出,双手在身前相拱;仆俑头戴圆帽,帽檐上折,身着小袖齐膝袄,右袒,下身袍曳地,右臂贴放腰部,左臂向前自然抬起;劳作女俑呈蹲坐状,梳小髻,穿小袖衣,长裙,左手放在膝部,右手执箕。各种陶俑造型栩栩如生,让人宛若穿越时空,见识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智慧和不凡的创造力。
杨林中说,因为古时没有照片、录像,陶俑就是反映历史的一种方式。陶俑大都再现了墓主人生活时代的社会情况,如陶俑的纹饰、雕刻的衣服样式、发髻样式,甚至体态特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不过,让杨林中兴奋的还远不止这些。在清理和发掘中,考古队员在墓室正中,发现了一合墓志。墓志细砂石质,志盖盝顶,盖面刻有“韩贵和墓志”5字,而志石尺寸与志盖相同,刻志文14行,每行13字,计182字。这些文字清晰可辨,较详细地记录了墓主人的个人生平,揭开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志文这样记载:惟大随(隋)开皇四年四月十四日,荆州南阳人也,韩贵和……年迈,蒙天文皇帝旨授和州伊川、隆州仪阳二郡守……年九十一,以今开皇四年三月二十八日薨,今葬于村北三百步……“从墓志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墓主人叫韩贵和,担任过郡守等职,逝去时已91岁高龄,是位长寿的老人。”杨林中说。
对于考古发掘,不少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考古就是发掘古墓,拿走文物。其实远非如此,真正的考古发掘,目的是为了研究历史,发现历史的真相。对于考古学者来说,在文物的发掘中,最珍贵的东西,并不是金银财宝,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能保存下文字记载的东西,让今人研究那些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却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
发微
历史和现实的惊鸿一瞥
杨林中表示,隋代纪年墓葬在山西发现较少,晋东南地区是隋唐时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长治地区的唐代墓葬发现不少,但隋代纪年墓尚属首次发现。韩贵和墓形制完整,时代准确,随葬品种类齐全,是一个隋代早期下级官吏的典型墓葬,对研究那一时期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墓志记载,韩贵和一生担任过的最高官职为荆州刺史和两个郡的郡守,但这都是在其八十多岁以后获封的,应是虚授而不是实封。对于以上判断,杨林中有着自己的理由,“墓志中说‘年迈,蒙天文皇帝旨授和州伊川、隆州仪阳二郡守’,‘天文皇帝’不见于史籍,惟北周宣帝宇文赟曾自称‘天元皇帝’,‘文’与‘元’字形相近,因而墓志中的‘文’,极有可能是刻字工匠手误讹变为‘元’。”杨林中说,此事也与宇文赟在宣政元年(578年)即位时“诏制九条,宣下州郡”的第九条“年七十以上,依式授官”之举吻合。是年,韩贵和85岁。当然,所授官职只是荣誉称号,并不需到任履职,而事实上二郡相隔遥远,一个人也无法同时担任二职,所以只能是虚授。
开皇三年(583年),韩贵和已年九十,隋文帝杨坚发使巡省风俗,下诏曰:“如有文武才用,未为时知,宜以礼发遣,朕将铨擢。其有志节高妙,越等超伦,亦仰使人就加旌异,令一行一善,奖劝于人。”隋文帝的这道诏书虽没有敬老的内容,但有“亦仰使人就加旌异”的授权,派出的大使可以自行决定旌表奖励。韩贵和年至九十,属“有道之人”,在当时确可谓“越等超伦”,故授以荣衔,给一个空头刺史的官位,表示朝廷对耄耋老人的敬意。
杨林中说,韩贵和墓不仅提供了墓主人的信息,还为今人了解北朝及隋朝的历史地理情况和职官设置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补史的作用”。
从一件件文物身上,我们可以观察、触摸、研究、体认,感知古代中国人以及创造者的温度和态度,解读多个维度的信息,从而重建一部基于物质遗存的中华文明史。这是光阴的故事,调和了历史和现实的惊鸿一瞥。(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 许福勇)
原标题:墓主探秘:农家院里挖出隋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