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坊”探秘:铸币炉隐藏千年之谜
发布时间: 2019-03-18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古之上党,历史悠久,文化磅礴,英才辈出。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印证着历代王朝的雄起与消逝。盛唐,这段让文人墨客不惜重彩描述的历史,因“潞州别驾”李隆基的到来,在古城上党留下道不尽的繁华印迹。

1999 年夏末,大量铸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乾封泉宝”字样的钱币出现在我市炉坊巷一施工场地,就在众人惊叹于出土钱币之精美,数量之众多时,一座埋藏于地下颇具规模的铸币炉惊现于世。这座铸币炉建于何时?为何会出现于此?“炉坊巷”的命名是历史的传承还是巧合?它又因何事在地下沉睡至今……一个个未解之谜亟待专家学者去探寻和解答。

长治出土的带水口把唐钱。(资料图)

旧城改造

千年古币重见天日

1999 年8 月2 日,晨。像以往一样,被划入旧城改造范围的炉坊巷,经过一夜挖掘,楼房地基更深更广,被挖出尚未运走的泥土就堆在巷口。路人中有形色匆匆的上班族,也有晨练的老人,还有因工程改造以致饮水不便提着水桶外出打水的人,人来人往的巷口看不出一丝异样。直到一个人低头一瞥,看到了掩藏于泥土中的钱币。

实在是因为太多了,否则混杂于泥土中并不起眼的铜币丝毫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一个发现钱币的人蹲下身拾起了泥里的钱币,但他发现他根本捡不完,这堆土如同一座矿藏,随便一翻就会出现大量铸有“开元通宝”的钱币。他的行为很快引起路人的注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掘宝”大军。

上世纪末,人们的藏宝意识尚未被全面激发,但人们普遍认为铜币市场广泛,特别是一些稀缺铜币更被许多人视为珍品,颇有行情。所以当炉坊巷泥土中出现大量古钱币时,无疑吸引了大量民众前来捡拾。其中不乏有人为了摸清钱币的价值,特意寻找专业人士进行“鉴宝”。

彼时,上党钱币研究会秘书处就设于城隍庙文管所中,时任该会副会长、曾供职于市博物馆文物研究室的田秋平第一次在那里从捡拾者手中看到了刚刚出土的钱币。“钱币规整、铸制精美,但是版别上并无特别之处,所以初次鉴定时并未留意。接着陆续有人拿钱币过来鉴定,均称出自炉坊巷,我心里开始有些好奇。直到一个小伙子提着一个装满泥土的水桶过来,其中夹杂着大量钱币,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钱币全部为新币,没有任何流通磨损的痕迹,其中几枚钱币上留有铸口,说明这部分钱在没有经过打磨加工便被埋于黄土之下了。”至今,田秋平对那一天的情形记忆犹新。

随即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和省、市级古钱币研究专家先后到达现场,此时因挖掘地基而出土的大批窖藏钱币多已散落民间。鉴于现场出土钱币数量巨大,且不时有唐代实用瓷器碎片的出现,8 月24 日,施工单位被令停工,各级专家开始对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一大批唐朝古钱币得以重现于世。

炉坊再现

遗址见证大唐盛世

古币经风雨,窖藏已千年。经过专家实物考证,这批出土的钱币大约铸造于公元758 年前后。据现场和部分钱币实物分析,因出土的乾封泉宝应为唐高宗乾封元年即公元666 年铸,且仅铸了8 个月;乾元重宝为乾元元年即758 年开始铸行,到762 年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专家初步考定,此批炉坊巷发现的古钱币距今大约有1200 余年的历史。在这批数量巨大、保存完好、品相极佳,且多数尚未流通便被窖藏的古钱币中,“开元通宝”钱币占90% ,材质有白银、白铜、青铜、铁、锡;“乾元重宝”仅占出土钱币不到10% ,材质分别为青铜和铁,且其中有66 枚“乾元重宝”带有浇铸口未加工的钱币。而“乾封泉宝”在抽样整理的100 余公斤钱币中仅见一枚。

大量钱币出土,预示着炉坊巷在千年以前的盛唐极有可能是一处热闹非凡、经济繁荣的铸币中心。在随后的进一步发掘中,这一观点得以论证:在占地3000 平方米的工地上共发掘13 口唐代水井,3 处炉址,其中一处炉址保留完整。炉址坐东向西被掩埋于藏币层下方1.45 米左右,炉坑由炉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等多部分组成,周围散落有炉火铺地砖、残损的铁质炉条、铁质夹钳和各类矿渣等历史遗物。此外,上千个用于熔化铜、铁、锡等铸币材料的坩埚出土,似乎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冶炼铸币的历史:兴旺炉火中,一批批象征着财富的钱币横空而出,铸币人汗透衣背,被炉火烤红的脸庞上带着些许疲惫却兴奋的神色。

然而,作为国内首次发现的唐代铸币炉址,炉坊巷遗迹中却未发现铸钱模具。没有铸钱模具如何铸钱,这是否确为一处铸币作坊有待进一步论证。经过大量查询考古资料和史籍记载,田秋平找到了确切的答案:炉坊巷不仅是一处铸币炉址,且是唐代较为先进的“没有”钱模铸范的铸币炉址。

宋朝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和《宋会要辑稿》对我国翻砂铸钱工艺均有所载录。民国时王献唐在《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书:“隋唐以后,钱范不传,故书也鲜记载。不传由于质剂改变不能持久。而恐人盗铸,用毕即全部毁坏,尤其主要原因也。”据田秋平介绍,翻砂铸钱新法的发明和应用及其特殊技术工艺,为以后历代的铸钱开创了铸钱不用“钱范”省时、省力、省材料的新路子。宋、元、明、清各朝沿用此工艺直到机械冲压钱币的诞生。

梦回唐朝

战乱侵扰古城繁华

“炉”在唐朝时指铸钱场所,“坊”则为城市中街巷的通称,最早见于《旧唐书·食货志》:“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顾名思义,炉坊巷正是该铸币作坊的“心脏”,也是成品货币的诞生中心。据明万历版《潞安府志》记载:“钱通交易,与银子母相权。汉唐以来,取当地所产,铸铁为钱,公私相杂。”丰富的矿产资源,兴盛的冶铸技术,让潞州铸币在此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如同白居易《赠友》诗中所言:“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如此建制完整、规模宏大的铸币炉坊绝非私人所能开设,应为一处当时国家官办的大型铸币炉坊。

潞州,资源之丰富、地势之险要,使之在历代帝王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作为唐玄宗的“飞龙”发迹之地,潞州在其称帝期间应是繁荣非凡。在李隆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并序》、《赐崔日知往潞州》诗中其心志尽现。他在位时在潞州设立都督府,委派心腹崔日知坐镇潞州,雄视天下,潞州成为大唐稳固的“大后院”。因此,虽暂时无从考证,但若玄宗时始在此设立铸币中心也并不为奇。

在出土的钱币中,带有铸口尚未加工的“乾元重宝”,和部分铜水没有倒出而凝固其中的坩埚,似乎都在诉说着突如其来的境况令铸币匠人们的惊慌失措,崭新的钱币不得不被深埋于黄土之中。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党在朝代更迭中一次次被置于战火之中。故田秋平推断,曾经作为铸币中心的“炉坊巷”或许正是毁于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据史料记载,“天宝十四年(755 年) 安禄山反……右金吾大将军陈千里为上党长史,以讨禄山。”“天宝十五年(756 年) 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以讨禄山。至德二年(757 年) 李光弼与安庆绪( 安禄山的儿子) 之众战于太原,斩首七万,贼将蔡希德遁走。同年九月安庆绪攻陷上党,执节度使陈千里。十月安庆绪战于绛州,败之。十二月给复潞州五载”。

另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英雄南路的巨大唐碑记载,安史之乱期间“潞州将士,抗讨禄山,兵马使前,破敌摧阵,摩垒搴旗,刘将阵亡,士卒奋战”,潞州炉坊巷的铸币生产大约也终结于此时。二十年前出现的千年铸币遗址,如今已了无踪迹,但曾经出土于此的珍贵钱币和炉址无疑填补了我国钱币漫长发展史中的一片空白。


[编辑:冯庆]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炉坊”探秘:铸币炉隐藏千年之谜

古之上党,历史悠久,文化磅礴,英才辈出。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印证着历代王朝的雄起与消逝。盛唐,这段让文人墨客不惜重彩描述的历史,因“潞州别驾”李隆基的到来,在古城上党留下道不尽的繁华印迹。

1999 年夏末,大量铸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乾封泉宝”字样的钱币出现在我市炉坊巷一施工场地,就在众人惊叹于出土钱币之精美,数量之众多时,一座埋藏于地下颇具规模的铸币炉惊现于世。这座铸币炉建于何时?为何会出现于此?“炉坊巷”的命名是历史的传承还是巧合?它又因何事在地下沉睡至今……一个个未解之谜亟待专家学者去探寻和解答。

长治出土的带水口把唐钱。(资料图)

旧城改造

千年古币重见天日

1999 年8 月2 日,晨。像以往一样,被划入旧城改造范围的炉坊巷,经过一夜挖掘,楼房地基更深更广,被挖出尚未运走的泥土就堆在巷口。路人中有形色匆匆的上班族,也有晨练的老人,还有因工程改造以致饮水不便提着水桶外出打水的人,人来人往的巷口看不出一丝异样。直到一个人低头一瞥,看到了掩藏于泥土中的钱币。

实在是因为太多了,否则混杂于泥土中并不起眼的铜币丝毫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一个发现钱币的人蹲下身拾起了泥里的钱币,但他发现他根本捡不完,这堆土如同一座矿藏,随便一翻就会出现大量铸有“开元通宝”的钱币。他的行为很快引起路人的注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掘宝”大军。

上世纪末,人们的藏宝意识尚未被全面激发,但人们普遍认为铜币市场广泛,特别是一些稀缺铜币更被许多人视为珍品,颇有行情。所以当炉坊巷泥土中出现大量古钱币时,无疑吸引了大量民众前来捡拾。其中不乏有人为了摸清钱币的价值,特意寻找专业人士进行“鉴宝”。

彼时,上党钱币研究会秘书处就设于城隍庙文管所中,时任该会副会长、曾供职于市博物馆文物研究室的田秋平第一次在那里从捡拾者手中看到了刚刚出土的钱币。“钱币规整、铸制精美,但是版别上并无特别之处,所以初次鉴定时并未留意。接着陆续有人拿钱币过来鉴定,均称出自炉坊巷,我心里开始有些好奇。直到一个小伙子提着一个装满泥土的水桶过来,其中夹杂着大量钱币,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钱币全部为新币,没有任何流通磨损的痕迹,其中几枚钱币上留有铸口,说明这部分钱在没有经过打磨加工便被埋于黄土之下了。”至今,田秋平对那一天的情形记忆犹新。

随即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和省、市级古钱币研究专家先后到达现场,此时因挖掘地基而出土的大批窖藏钱币多已散落民间。鉴于现场出土钱币数量巨大,且不时有唐代实用瓷器碎片的出现,8 月24 日,施工单位被令停工,各级专家开始对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一大批唐朝古钱币得以重现于世。

炉坊再现

遗址见证大唐盛世

古币经风雨,窖藏已千年。经过专家实物考证,这批出土的钱币大约铸造于公元758 年前后。据现场和部分钱币实物分析,因出土的乾封泉宝应为唐高宗乾封元年即公元666 年铸,且仅铸了8 个月;乾元重宝为乾元元年即758 年开始铸行,到762 年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专家初步考定,此批炉坊巷发现的古钱币距今大约有1200 余年的历史。在这批数量巨大、保存完好、品相极佳,且多数尚未流通便被窖藏的古钱币中,“开元通宝”钱币占90% ,材质有白银、白铜、青铜、铁、锡;“乾元重宝”仅占出土钱币不到10% ,材质分别为青铜和铁,且其中有66 枚“乾元重宝”带有浇铸口未加工的钱币。而“乾封泉宝”在抽样整理的100 余公斤钱币中仅见一枚。

大量钱币出土,预示着炉坊巷在千年以前的盛唐极有可能是一处热闹非凡、经济繁荣的铸币中心。在随后的进一步发掘中,这一观点得以论证:在占地3000 平方米的工地上共发掘13 口唐代水井,3 处炉址,其中一处炉址保留完整。炉址坐东向西被掩埋于藏币层下方1.45 米左右,炉坑由炉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等多部分组成,周围散落有炉火铺地砖、残损的铁质炉条、铁质夹钳和各类矿渣等历史遗物。此外,上千个用于熔化铜、铁、锡等铸币材料的坩埚出土,似乎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冶炼铸币的历史:兴旺炉火中,一批批象征着财富的钱币横空而出,铸币人汗透衣背,被炉火烤红的脸庞上带着些许疲惫却兴奋的神色。

然而,作为国内首次发现的唐代铸币炉址,炉坊巷遗迹中却未发现铸钱模具。没有铸钱模具如何铸钱,这是否确为一处铸币作坊有待进一步论证。经过大量查询考古资料和史籍记载,田秋平找到了确切的答案:炉坊巷不仅是一处铸币炉址,且是唐代较为先进的“没有”钱模铸范的铸币炉址。

宋朝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和《宋会要辑稿》对我国翻砂铸钱工艺均有所载录。民国时王献唐在《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书:“隋唐以后,钱范不传,故书也鲜记载。不传由于质剂改变不能持久。而恐人盗铸,用毕即全部毁坏,尤其主要原因也。”据田秋平介绍,翻砂铸钱新法的发明和应用及其特殊技术工艺,为以后历代的铸钱开创了铸钱不用“钱范”省时、省力、省材料的新路子。宋、元、明、清各朝沿用此工艺直到机械冲压钱币的诞生。

梦回唐朝

战乱侵扰古城繁华

“炉”在唐朝时指铸钱场所,“坊”则为城市中街巷的通称,最早见于《旧唐书·食货志》:“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顾名思义,炉坊巷正是该铸币作坊的“心脏”,也是成品货币的诞生中心。据明万历版《潞安府志》记载:“钱通交易,与银子母相权。汉唐以来,取当地所产,铸铁为钱,公私相杂。”丰富的矿产资源,兴盛的冶铸技术,让潞州铸币在此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如同白居易《赠友》诗中所言:“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如此建制完整、规模宏大的铸币炉坊绝非私人所能开设,应为一处当时国家官办的大型铸币炉坊。

潞州,资源之丰富、地势之险要,使之在历代帝王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作为唐玄宗的“飞龙”发迹之地,潞州在其称帝期间应是繁荣非凡。在李隆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并序》、《赐崔日知往潞州》诗中其心志尽现。他在位时在潞州设立都督府,委派心腹崔日知坐镇潞州,雄视天下,潞州成为大唐稳固的“大后院”。因此,虽暂时无从考证,但若玄宗时始在此设立铸币中心也并不为奇。

在出土的钱币中,带有铸口尚未加工的“乾元重宝”,和部分铜水没有倒出而凝固其中的坩埚,似乎都在诉说着突如其来的境况令铸币匠人们的惊慌失措,崭新的钱币不得不被深埋于黄土之中。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党在朝代更迭中一次次被置于战火之中。故田秋平推断,曾经作为铸币中心的“炉坊巷”或许正是毁于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据史料记载,“天宝十四年(755 年) 安禄山反……右金吾大将军陈千里为上党长史,以讨禄山。”“天宝十五年(756 年) 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以讨禄山。至德二年(757 年) 李光弼与安庆绪( 安禄山的儿子) 之众战于太原,斩首七万,贼将蔡希德遁走。同年九月安庆绪攻陷上党,执节度使陈千里。十月安庆绪战于绛州,败之。十二月给复潞州五载”。

另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英雄南路的巨大唐碑记载,安史之乱期间“潞州将士,抗讨禄山,兵马使前,破敌摧阵,摩垒搴旗,刘将阵亡,士卒奋战”,潞州炉坊巷的铸币生产大约也终结于此时。二十年前出现的千年铸币遗址,如今已了无踪迹,但曾经出土于此的珍贵钱币和炉址无疑填补了我国钱币漫长发展史中的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