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太行2位老兵曾培养雷锋成长
发布时间: 2019-03-11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56年前,一个伟大的声音“向雷锋同志学习”响彻中华大地。从此,一个普通士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走进亿万人民的视野及心田,并整整影响中国半个多世纪,一跃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一位跨国界的经久不衰的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传奇人物。56年来,雷锋形象、雷锋日记、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广为传诵,家喻户晓。雷锋的旗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上高高飘扬。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成为引领中国风尚的一个时代“符号”和“标志”,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做人做事效仿的楷模。

在学习雷锋、研究雷锋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来自山西的两位太行老兵对他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张兴玉和韩万金——

张兴玉

雷锋的领路人:太行南下干部、时任湖南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

张兴玉(1922年—1999年),山西五台县人,1938年在太行军区参加抗日活动,1940年入党,1949年随军南下,1953年7月至1958年10月在湖南省望城县担任县委书记。这期间,县委急需补充一个通讯员。经人考察推荐,好学上进、勤快机灵的乡统计员雷锋调到县委任通讯员兼警卫员。

雷锋原名叫雷正兴,孤身一人,当时他只有16岁,正是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张兴玉十分同情他,像慈父般关心他、爱护他,注重他的成长。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都极力给予他帮助和照顾,使他倍感新社会的光芒和党的温暖。

下面几个故事足见张兴玉对雷锋的影响、教育和培养。

一次长谈——雷锋调到县委机关的一天晚上,张兴玉与他有一次促膝长谈。长谈中,他们各自讲了自己的家史。张兴玉说:“我的家乡在北方,那里的地主老财一样狠,我俩是一根藤上的苦瓜。父亲带着我靠讨饭来到太行山……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年,我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先锋队。那一年,我也是16岁,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屠杀我们同胞兄妹的暴行。后来我当了队长,跟着八路军带领战友们拔碉堡、杀鬼子。18岁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党求解放、闹翻身……”这次长谈,如拨亮雷锋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使他决心听党话,为人民服务。平时,在外出开会或下乡调查的途中,张兴玉也要给紧随左右的雷锋讲许多战斗故事或革命道理。有时还把自己读过的一些毛主席著作和领导干部们学习的一些报刊书籍借给他看。并特意安排他到县委业余文化补习班学习,提高文化理论水平。

一颗螺丝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是雷锋日记中一句经典名言。一次,雷锋随张兴玉下乡,路上看见一颗螺丝钉,他不经意地一脚踢到了路边。而这时,张兴玉却赶紧走过去将那颗螺丝钉捡起来,并擦去灰尘装进了上衣口袋。雷锋十分诧异,心想一个大县委书记,要个小螺丝钉干什么?没几天,雷锋要去一个工厂送信,张兴玉掏出那颗螺丝钉,郑重其事地交代他将其一并送到那个工厂。并谆谆告诫他,螺丝钉虽小,但作用可大,一部机器少了一颗也不行。“就像你这个通讯员,县委很大,可少了你也不行呀!”雷锋深受启发,由此“螺丝钉”精神在心底渐渐萌生,造就了他在工作中的“钻劲”与“挤劲”。张兴玉的一言一行,像春风雨露一样,滋润着雷锋的心灵,为他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启蒙作用,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根扁担——一次,张兴玉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会议。路上,挑行李的木棍突然折断,雷锋就向码头船工王义德借了一根扁担,挑起行李,继续赶路。到了长沙,雷锋返回望城时,张兴玉再三叮嘱他回去先把扁担还给人家,“借东西要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既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军处好军民关系,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任何时候不能丢,更不能违反。张兴玉一番话,使雷锋牢记一生,也是他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最初领悟。

一双袜子——在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件不起眼的文物——一双打满补丁的袜子。这是一双穿过的一共打了18块补丁的旧布袜,雷锋将它从南方带到北方,从县委带到部队,直到再也不能穿,也没舍得扔掉。原来这双袜子是他在望城县委当通讯员时,县委书记张兴玉送给他的。他记忆中的张书记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无形中成了他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并形成他“生活上向最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最高标准看齐”的思想作风。

对于雷锋来说,张兴玉不但是他的好领导,更是引领他进步的好同志、好老师。

韩万金

雷锋的宣传者:太行老兵、时任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团政委韩万金

韩万金,1925年出生于长治市沁县册村镇河止村。高小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春,沁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参军高潮,不足一周,报名人数超过5000人,最后批准3400名青壮年入伍,其中250名优秀青年加入先锋队。韩万金带领的新兵“韩万金大队”编入太岳军区45团,先后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川贵剿匪大小战斗百余次。韩万金历任连、营教导员、团政委。他多处负伤,解放后带领工程兵支援抚顺钢厂扩建,升任沈阳军区工程六工区政治委员,师级待遇。

韩万金是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1960年1月8日,雷锋作为新兵代表发言表态引起团部重视,韩万金认准雷锋是根好苗苗,着意培养、树立雷锋这个典型。

雷锋初进入汽车运输连时,有人反映他技术不好、耗油多,韩万金与雷锋促膝谈心,并让老师傅帮助他提高技术,雷锋于当年10月份就被评为“艰苦奋斗,节约标兵”,连支部也很快吸收他为共产党员。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雷锋把平时节约下的200元钱分别支援给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和辽阳抗洪灾区,收到两封表扬信。韩万金为使增产节约、艰苦创业精神在全团迅速形成良好氛围,让雷锋在全团大会上作了题为《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的发言。这期间,有音乐家在七一党的生日时,根据雷锋写的日记提炼创作了著名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一出现,顿时唱红大江南北,经久不衰。雷锋出名后,韩万金在不同的场合提出:大树雷锋标兵要严格掌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许浮夸,不许讲假话,不许移花接木,不许用文艺创作手法搞三突出、三集中等规定。要求典型事迹、标兵材料要经得起历史考验。同时,也对雷锋本人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严格要求,才使得雷锋成长为一位既有影响力又有说服力的现实典型。

雷锋(一排右一)和县委书记张兴玉等人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韩万金悲痛万分,亲自指导在全团办起了“雷锋烈士事迹展览馆”,轰动了抚顺市,一个学习雷锋的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起来。

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学习雷锋的高潮席卷神州大地。韩万金还应邀赴京作了《培养教育雷锋成长的经验》专题报告。报告讲述了连队支部如何做工作,团部首长怎样关心雷锋成长,但很少提及本人付出的心血。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能沾雷锋的光。”

可惜的是,韩万金同志因肺部残留弹片转为癌症医治无效,于1972年12月23日在辽宁省铁岭逝世,年仅47岁。向雷锋同志学习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自觉行为,融化在骨子里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仍然响彻云霄,而且越唱越响亮,成为几代人茁壮成长的精神食粮。

我们为可爱的祖国涌现出雷锋这样的传世楷模感到自豪,作为太行人,也为出现如张兴玉、韩万金这样甘为人梯、慧眼识珠、勇做伯乐的太行老兵感到欣慰。(来源:长治日报 李福祥 曹跃清 韩会林 图片为作者提供)

原标题:培养雷锋成长的两位太行老兵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潞安集团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青年先锋”志愿服务活动
· 长治交警七大队开展“3•5”学雷锋志愿服务宣传活动
· 襄垣县“3.5”学雷锋日志愿服务活动启动
· 雷锋纪念日:平顺交警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 振兴小镇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 弘扬文明新风尚”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你知道吗?太行2位老兵曾培养雷锋成长

56年前,一个伟大的声音“向雷锋同志学习”响彻中华大地。从此,一个普通士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走进亿万人民的视野及心田,并整整影响中国半个多世纪,一跃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一位跨国界的经久不衰的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传奇人物。56年来,雷锋形象、雷锋日记、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广为传诵,家喻户晓。雷锋的旗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上高高飘扬。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成为引领中国风尚的一个时代“符号”和“标志”,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做人做事效仿的楷模。

在学习雷锋、研究雷锋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来自山西的两位太行老兵对他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张兴玉和韩万金——

张兴玉

雷锋的领路人:太行南下干部、时任湖南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

张兴玉(1922年—1999年),山西五台县人,1938年在太行军区参加抗日活动,1940年入党,1949年随军南下,1953年7月至1958年10月在湖南省望城县担任县委书记。这期间,县委急需补充一个通讯员。经人考察推荐,好学上进、勤快机灵的乡统计员雷锋调到县委任通讯员兼警卫员。

雷锋原名叫雷正兴,孤身一人,当时他只有16岁,正是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张兴玉十分同情他,像慈父般关心他、爱护他,注重他的成长。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都极力给予他帮助和照顾,使他倍感新社会的光芒和党的温暖。

下面几个故事足见张兴玉对雷锋的影响、教育和培养。

一次长谈——雷锋调到县委机关的一天晚上,张兴玉与他有一次促膝长谈。长谈中,他们各自讲了自己的家史。张兴玉说:“我的家乡在北方,那里的地主老财一样狠,我俩是一根藤上的苦瓜。父亲带着我靠讨饭来到太行山……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年,我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先锋队。那一年,我也是16岁,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屠杀我们同胞兄妹的暴行。后来我当了队长,跟着八路军带领战友们拔碉堡、杀鬼子。18岁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党求解放、闹翻身……”这次长谈,如拨亮雷锋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使他决心听党话,为人民服务。平时,在外出开会或下乡调查的途中,张兴玉也要给紧随左右的雷锋讲许多战斗故事或革命道理。有时还把自己读过的一些毛主席著作和领导干部们学习的一些报刊书籍借给他看。并特意安排他到县委业余文化补习班学习,提高文化理论水平。

一颗螺丝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是雷锋日记中一句经典名言。一次,雷锋随张兴玉下乡,路上看见一颗螺丝钉,他不经意地一脚踢到了路边。而这时,张兴玉却赶紧走过去将那颗螺丝钉捡起来,并擦去灰尘装进了上衣口袋。雷锋十分诧异,心想一个大县委书记,要个小螺丝钉干什么?没几天,雷锋要去一个工厂送信,张兴玉掏出那颗螺丝钉,郑重其事地交代他将其一并送到那个工厂。并谆谆告诫他,螺丝钉虽小,但作用可大,一部机器少了一颗也不行。“就像你这个通讯员,县委很大,可少了你也不行呀!”雷锋深受启发,由此“螺丝钉”精神在心底渐渐萌生,造就了他在工作中的“钻劲”与“挤劲”。张兴玉的一言一行,像春风雨露一样,滋润着雷锋的心灵,为他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启蒙作用,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根扁担——一次,张兴玉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会议。路上,挑行李的木棍突然折断,雷锋就向码头船工王义德借了一根扁担,挑起行李,继续赶路。到了长沙,雷锋返回望城时,张兴玉再三叮嘱他回去先把扁担还给人家,“借东西要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既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军处好军民关系,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任何时候不能丢,更不能违反。张兴玉一番话,使雷锋牢记一生,也是他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最初领悟。

一双袜子——在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件不起眼的文物——一双打满补丁的袜子。这是一双穿过的一共打了18块补丁的旧布袜,雷锋将它从南方带到北方,从县委带到部队,直到再也不能穿,也没舍得扔掉。原来这双袜子是他在望城县委当通讯员时,县委书记张兴玉送给他的。他记忆中的张书记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无形中成了他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并形成他“生活上向最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最高标准看齐”的思想作风。

对于雷锋来说,张兴玉不但是他的好领导,更是引领他进步的好同志、好老师。

韩万金

雷锋的宣传者:太行老兵、时任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团政委韩万金

韩万金,1925年出生于长治市沁县册村镇河止村。高小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春,沁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参军高潮,不足一周,报名人数超过5000人,最后批准3400名青壮年入伍,其中250名优秀青年加入先锋队。韩万金带领的新兵“韩万金大队”编入太岳军区45团,先后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川贵剿匪大小战斗百余次。韩万金历任连、营教导员、团政委。他多处负伤,解放后带领工程兵支援抚顺钢厂扩建,升任沈阳军区工程六工区政治委员,师级待遇。

韩万金是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1960年1月8日,雷锋作为新兵代表发言表态引起团部重视,韩万金认准雷锋是根好苗苗,着意培养、树立雷锋这个典型。

雷锋初进入汽车运输连时,有人反映他技术不好、耗油多,韩万金与雷锋促膝谈心,并让老师傅帮助他提高技术,雷锋于当年10月份就被评为“艰苦奋斗,节约标兵”,连支部也很快吸收他为共产党员。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雷锋把平时节约下的200元钱分别支援给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和辽阳抗洪灾区,收到两封表扬信。韩万金为使增产节约、艰苦创业精神在全团迅速形成良好氛围,让雷锋在全团大会上作了题为《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的发言。这期间,有音乐家在七一党的生日时,根据雷锋写的日记提炼创作了著名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一出现,顿时唱红大江南北,经久不衰。雷锋出名后,韩万金在不同的场合提出:大树雷锋标兵要严格掌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许浮夸,不许讲假话,不许移花接木,不许用文艺创作手法搞三突出、三集中等规定。要求典型事迹、标兵材料要经得起历史考验。同时,也对雷锋本人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严格要求,才使得雷锋成长为一位既有影响力又有说服力的现实典型。

雷锋(一排右一)和县委书记张兴玉等人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韩万金悲痛万分,亲自指导在全团办起了“雷锋烈士事迹展览馆”,轰动了抚顺市,一个学习雷锋的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起来。

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学习雷锋的高潮席卷神州大地。韩万金还应邀赴京作了《培养教育雷锋成长的经验》专题报告。报告讲述了连队支部如何做工作,团部首长怎样关心雷锋成长,但很少提及本人付出的心血。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能沾雷锋的光。”

可惜的是,韩万金同志因肺部残留弹片转为癌症医治无效,于1972年12月23日在辽宁省铁岭逝世,年仅47岁。向雷锋同志学习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自觉行为,融化在骨子里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仍然响彻云霄,而且越唱越响亮,成为几代人茁壮成长的精神食粮。

我们为可爱的祖国涌现出雷锋这样的传世楷模感到自豪,作为太行人,也为出现如张兴玉、韩万金这样甘为人梯、慧眼识珠、勇做伯乐的太行老兵感到欣慰。(来源:长治日报 李福祥 曹跃清 韩会林 图片为作者提供)

原标题:培养雷锋成长的两位太行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