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林:“见了同胞比父母还亲”
发布时间: 2020-10-23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尽管已经过去了70年,郭华林常常会在梦中听到战机隆隆不断的轰炸声,在梦里看到那些牺牲在他乡的亲密战友。89岁的他每个下午要在沙发上静静坐一会儿,曾经经历的很多事都已遗忘,唯独70年前亲历的那场战争还是如此鲜活地烙印在脑中。

图为:郭华林

1950年,17岁的郭华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195师的一名通讯兵。这一年,他跟随部队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作战任务,辗转扶眉、陕中、兰州、宁夏。年底,部队接到紧急任务,急行军20天至西安。“在西安集结后,部队休整。我记得一位首长在队伍前大喊着问,‘同志们,东大门着火了,我们要不要去救?’‘去!’战士们的回答响彻云霄。就这样,部队去了安东(今辽宁丹东),我们这才知道,要到朝鲜和美国打了!”

1952年2月,郭华林跟随大部队抵达丹东,当日部队集结在鸭绿江边,静等夜幕降临。2月的东北寒风刺骨,江水冰冷,郭华林和战友们在夜色中乘坐木船渡江,到达新义州时全身湿透,裤子里外都是冰碴。

“特别冷啊,尤其是那江面上的风,刮到脸上像刀子割一样疼。连夜入朝后,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就接到了作战命令——三连伤亡惨重,一连上!哪儿还来得及多想,往上冲就行了!”郭华林回忆。

郭华林的记忆中,入朝后的每一天都在炮火声和天上隆隆的战机声中度过,“没完没了地打,没有停的时候。”由于不分日夜的行军打仗,郭华林和很多战士都得了夜盲症。夜盲症在晚上看不清东西,因此一些战士在行军时跌落山崖。“哪儿有休息的地方?我们走哪儿睡哪儿,哪怕几分钟。靠着树,靠着石头,甚至躺在死人堆儿里,这就是战争。”

图为:郭华林在朝鲜参战时留念

1952年夏天,在师部担任通讯兵的郭华林接到调令,将被调往583团一营。他迅速把自己的通讯设备和必要物品打包,独自到583团报到。快走到营部时,郭华林看见了不远处的一条小河,已经半年没洗澡的他决定痛快一次。郭华林在背包和衣服上铺好草进行隐蔽,走到河边,没想到这个澡刚开头,敌军的飞机就在上空发起了轰炸。石头炸得满天飞,一块一人多高的巨石生生砸在距离郭华林不足1米的地方,他精心隐藏的背包和衣服被炸得连碎片都找不到。“营部的战士们来到河边发现我时,我是一丝不挂。当时的营长是我的老连长,他把自己的衣服给了我一套,说,‘你啊,差点儿丢了小命。’真的是九死一生。”郭华林回忆这次经历,每个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晰,在一旁听着的小女儿眼泛泪光。

1953年底,入朝近两年后,郭华林跟随部队踏上了回国的列车。“当时撤退不能让敌军得到消息,所以我们被安排在密闭的火车皮车厢里,吃喝拉撒睡都不能出来。火车走啊走啊,也不知走了多少天。有一天停车时,我们听到外面有人吆喝‘黏豆包,卖黏豆包。’大家都傻了,听了两年朝鲜话,怎么这次成了中国话?我们顺着门缝一看,两个大字‘沈阳’!哎呀,到沈阳了,回国了!大家都乐疯了!”

郭华林至今仍记得那个场景,车厢门一开,战士们蜂拥而下,不管认识不认识,一把抱住站台上的同胞。“真是比见了父母都亲,回国了,终于回国了,感觉真幸福!”这一天,已经是1954年的1月3日。

一日当兵,永远是兵。临别时,郭华林特意别上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勋章,让我们拍照留念。岁月带走了他年轻的身体,英俊的面庞,但无法带走他对祖国的热爱。“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永远爱我们的祖国!”郭华林庄重地说。(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杨亚娟)

原标题:郭华林:“见了同胞比父母还亲”


[编辑:王露一]

  相关链接
· 潞安焦化党员干部赴老爷山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 王志军一行深入武乡调研革命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
· 革命后代代表、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庶:父母一直对长治念念不忘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郭华林:“见了同胞比父母还亲”

尽管已经过去了70年,郭华林常常会在梦中听到战机隆隆不断的轰炸声,在梦里看到那些牺牲在他乡的亲密战友。89岁的他每个下午要在沙发上静静坐一会儿,曾经经历的很多事都已遗忘,唯独70年前亲历的那场战争还是如此鲜活地烙印在脑中。

图为:郭华林

1950年,17岁的郭华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195师的一名通讯兵。这一年,他跟随部队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作战任务,辗转扶眉、陕中、兰州、宁夏。年底,部队接到紧急任务,急行军20天至西安。“在西安集结后,部队休整。我记得一位首长在队伍前大喊着问,‘同志们,东大门着火了,我们要不要去救?’‘去!’战士们的回答响彻云霄。就这样,部队去了安东(今辽宁丹东),我们这才知道,要到朝鲜和美国打了!”

1952年2月,郭华林跟随大部队抵达丹东,当日部队集结在鸭绿江边,静等夜幕降临。2月的东北寒风刺骨,江水冰冷,郭华林和战友们在夜色中乘坐木船渡江,到达新义州时全身湿透,裤子里外都是冰碴。

“特别冷啊,尤其是那江面上的风,刮到脸上像刀子割一样疼。连夜入朝后,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就接到了作战命令——三连伤亡惨重,一连上!哪儿还来得及多想,往上冲就行了!”郭华林回忆。

郭华林的记忆中,入朝后的每一天都在炮火声和天上隆隆的战机声中度过,“没完没了地打,没有停的时候。”由于不分日夜的行军打仗,郭华林和很多战士都得了夜盲症。夜盲症在晚上看不清东西,因此一些战士在行军时跌落山崖。“哪儿有休息的地方?我们走哪儿睡哪儿,哪怕几分钟。靠着树,靠着石头,甚至躺在死人堆儿里,这就是战争。”

图为:郭华林在朝鲜参战时留念

1952年夏天,在师部担任通讯兵的郭华林接到调令,将被调往583团一营。他迅速把自己的通讯设备和必要物品打包,独自到583团报到。快走到营部时,郭华林看见了不远处的一条小河,已经半年没洗澡的他决定痛快一次。郭华林在背包和衣服上铺好草进行隐蔽,走到河边,没想到这个澡刚开头,敌军的飞机就在上空发起了轰炸。石头炸得满天飞,一块一人多高的巨石生生砸在距离郭华林不足1米的地方,他精心隐藏的背包和衣服被炸得连碎片都找不到。“营部的战士们来到河边发现我时,我是一丝不挂。当时的营长是我的老连长,他把自己的衣服给了我一套,说,‘你啊,差点儿丢了小命。’真的是九死一生。”郭华林回忆这次经历,每个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晰,在一旁听着的小女儿眼泛泪光。

1953年底,入朝近两年后,郭华林跟随部队踏上了回国的列车。“当时撤退不能让敌军得到消息,所以我们被安排在密闭的火车皮车厢里,吃喝拉撒睡都不能出来。火车走啊走啊,也不知走了多少天。有一天停车时,我们听到外面有人吆喝‘黏豆包,卖黏豆包。’大家都傻了,听了两年朝鲜话,怎么这次成了中国话?我们顺着门缝一看,两个大字‘沈阳’!哎呀,到沈阳了,回国了!大家都乐疯了!”

郭华林至今仍记得那个场景,车厢门一开,战士们蜂拥而下,不管认识不认识,一把抱住站台上的同胞。“真是比见了父母都亲,回国了,终于回国了,感觉真幸福!”这一天,已经是1954年的1月3日。

一日当兵,永远是兵。临别时,郭华林特意别上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勋章,让我们拍照留念。岁月带走了他年轻的身体,英俊的面庞,但无法带走他对祖国的热爱。“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永远爱我们的祖国!”郭华林庄重地说。(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杨亚娟)

原标题:郭华林:“见了同胞比父母还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