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小康!壶关梯脑山村挪出“穷窝”过上新生活
发布时间: 2020-10-09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置身八泉峡举首仰望,峡顶峰奇石如笋,青天一线。蜿蜒长峡,日日人流如织,而在那望不见的谷顶群山中,曾经的壶关县桥上乡梯脑山村已经人去屋空,唯有零零落落的石屋、石磨、石槽,见证着这里人民生活的变迁,无声地诉说着梯脑山村攻坚深度贫困的故事。

图为:壶关梯脑山村的石屋

久困于穷,急切盼脱贫

顺着八泉峡陡峭的石阶步行两个多小时登上山顶,来到梯脑山村第一个自然村白土洼村。从白土洼村起步继续前行,坑坑洼洼的山路一边依着山坡,一边临着深谷。蜿蜒于山野之间,若要游遍整个梯脑山村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而过去住在梯脑山村的村民想要走出大山,要靠双脚在那羊肠小路上步行7公里。

7公里的路太崎岖,巍峨的大山阻断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

20世纪70、80年代,梯脑山村居住有500多口人,生活在群山之中的22个自然村。“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抬头能看见、走走得半天”是梯脑山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为行路难,村民饮水主要来源靠山泉水;因为行路难,只能用山里的石头盖房子;因为行路难,村民日常所需物品要靠一根扁担挑上山;因为行路难,孩子上学要徒步翻山越岭;因为行路难,子女结婚成了家庭负担;也是因为行路难,赵会胜失去了陪伴他三十多年的妻子……

赵会胜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那一天。彼时正值农耕时分,赵会胜和妻子在地里耕种,妻子一不小心被犁地机卷入轮下,腿部受伤。而送往医院抢救的路程异常艰辛,村里除了那条7公里的山路,连接外界的唯一一条公路通往平顺县杏城镇,车程需要一个多小时。因交通不便,妻子耽误了抢救时间,失血过多导致死亡。

妻子走了,留下患有脑萎缩的赵会胜和一个患有癫痫疾病的儿子,在这大山深处,艰难生活。

昔日的梯脑山村,村民对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的记忆刻骨铭心,久处深度贫困的年轻人想方设法走出大山。改革开放以来,梯脑山村绝大部分村民迁出大山。到2017年底,梯脑山村常住户只有15户30人,散居于8个自然村中,且多为年迈多病的老人,成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脱贫,是梯脑山村人最大的期盼,也是梯脑山村最大的困难。

“身处偏远深山,原地脱贫困难大。”壶关县扶贫办副主任张晓刚道出了梯脑山村脱贫的问题所在:“村里如今只剩十几户老人,实施整村易地搬迁更符合现实情况。”

2017年,壶关县针对梯脑山村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这一现状,开始对梯脑山村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图为:集中安置小区

故土难离,艰难舍穷家

整村易地扶贫搬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梯脑山村人搬离大山的“路”走得格外艰辛。

一个村子、一座院子、一间石屋、两位老人、几亩薄田。那时的梯脑山村,这样的场景算是标准配置。赵万生就是这其中一户。

70多岁的赵万生住了70年石屋,眼见着村里从十几户人家变成了两户人家。“小孩要上学,年轻人要打工、娶媳妇。这十来年,陆陆续续,村里的人都搬到了山外。”赵万生说。

赵万生的老伴患有癌症,做过手术,需要长期进行化疗,每月医院和梯脑山之间来回跑,实在费劲,老两口有些吃不消。

要不要走出这座山?赵万生想过无数次。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地方,说走就走?赵万生想想,又犯起嘀咕。

和赵万生一样,村里的老人们对于易地搬迁这样的政策接受起来并不易。

“在山里住惯了,我靠山吃山,采药种菜,辛苦是辛苦,但也习惯了。”

“在梯脑山放下碗,随手摘把连翘就是钱,到了县里我吃什么?我的棺材已经准备好了,死也死在梯脑山。”

……

面对故土难离的老人们,搬迁小组一次又一次、一家又一家吃了闭门羹。

“搬到县城集中安置小区一分钱不用出,免费分房,就医看病也方便,生活条件也会改善。”

“城里的房子干净舒适,离自家孩子也近,方便照顾。”

……

去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三次、十次,搬迁小组一次次上门拜访,说服解释。

“老人们观念固执,我们就从他们的子女入手,一点一点打开突破口。”大峡谷镇(原桥上乡)人大主席景月红说:“帮助群众算经济账、算健康账,带着搬迁户到桥上村村委、黄山牛盆移民安置点、县城集中安置小区现场看房,增强老人们的搬迁信心,逐步打破群众故土难离的坚冰,消除其后顾之忧。”

渐渐地,搬迁小组的工作开始有了成效,而唯一让他们担心的是“怎么谋生”的问题。

图为:集中安置小区

搬出大山,开启新生活

怎样生活?这不仅仅是梯脑山村搬迁户一直以来顾虑的问题,也是搬迁小组一直在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梯脑山村同八泉峡景区相连,为解决梯脑山搬迁户搬迁的后顾之忧,搬迁小组多次协商,获得景区每年扶持资金15万元,用于搬迁户后续生活保障。“有了这15万元资金,再加上低保、五保、资产收益分红、退耕还林等政策资金,搬出去、稳得住就没有问题了。”张晓刚说。

今年6月,梯脑山实现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几代人在大山深处的苦和难已经成为回忆。

如今,赵万生和老伴已经搬到壶关县县城集中安置小区福馨小区。家里陈设虽简单,但收拾得很干净。现在,老两口就医看病方便了,用药也免费,身体逐渐好起来。每年除了享受搬迁后续生活保障8000元,还有两人低保金6000余元、产业分红2000余元、养老金约3000元、各种福利2000元,足够老两口生活。

赵会胜就住在赵万生楼下。虽然自己脑萎缩、儿子患有癫痫病,但通过大峡谷镇政府联系,在家附近一家食品厂找了一份营生的活计,一个月下来一个人也能挣到2000元,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90多岁的赵保拴夫妇是梯脑山村年纪最大的老人。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老人们能搬到城里住,帮他们解决了大问题。“之前回老家看望父母,去得一天、回得一天,非常不方便。现在好了,两个老人住上了单元楼、暖气房,特别是交通方便了,我从家里不到20分钟就来了,随时能照顾父母的生活。”赵保栓女儿说。在一旁,赵保拴老伴眼含泪花:“没想到,老了、老了,真正过上了好生活。”

昔日的梯脑山通过行政村撤并,已成为桥上村的一个自然村。梯脑山攻坚深度贫困挪穷窝、拔穷根载入史册。梯脑山贫穷落后成为历史,新生活已经开启。(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贾奕)

原标题:搬家“挪穷窝” 过上新生活——壶关县桥上乡梯脑山村脱贫调查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壶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围绕“三要”开展
· 武乡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组(扩大)会议召开
· 平顺县安排部署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 壶关安排部署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旧房腾退拆除和土地复垦相关工作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壶关县
奔小康!壶关梯脑山村挪出“穷窝”过上新生活

置身八泉峡举首仰望,峡顶峰奇石如笋,青天一线。蜿蜒长峡,日日人流如织,而在那望不见的谷顶群山中,曾经的壶关县桥上乡梯脑山村已经人去屋空,唯有零零落落的石屋、石磨、石槽,见证着这里人民生活的变迁,无声地诉说着梯脑山村攻坚深度贫困的故事。

图为:壶关梯脑山村的石屋

久困于穷,急切盼脱贫

顺着八泉峡陡峭的石阶步行两个多小时登上山顶,来到梯脑山村第一个自然村白土洼村。从白土洼村起步继续前行,坑坑洼洼的山路一边依着山坡,一边临着深谷。蜿蜒于山野之间,若要游遍整个梯脑山村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而过去住在梯脑山村的村民想要走出大山,要靠双脚在那羊肠小路上步行7公里。

7公里的路太崎岖,巍峨的大山阻断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

20世纪70、80年代,梯脑山村居住有500多口人,生活在群山之中的22个自然村。“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抬头能看见、走走得半天”是梯脑山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为行路难,村民饮水主要来源靠山泉水;因为行路难,只能用山里的石头盖房子;因为行路难,村民日常所需物品要靠一根扁担挑上山;因为行路难,孩子上学要徒步翻山越岭;因为行路难,子女结婚成了家庭负担;也是因为行路难,赵会胜失去了陪伴他三十多年的妻子……

赵会胜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那一天。彼时正值农耕时分,赵会胜和妻子在地里耕种,妻子一不小心被犁地机卷入轮下,腿部受伤。而送往医院抢救的路程异常艰辛,村里除了那条7公里的山路,连接外界的唯一一条公路通往平顺县杏城镇,车程需要一个多小时。因交通不便,妻子耽误了抢救时间,失血过多导致死亡。

妻子走了,留下患有脑萎缩的赵会胜和一个患有癫痫疾病的儿子,在这大山深处,艰难生活。

昔日的梯脑山村,村民对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的记忆刻骨铭心,久处深度贫困的年轻人想方设法走出大山。改革开放以来,梯脑山村绝大部分村民迁出大山。到2017年底,梯脑山村常住户只有15户30人,散居于8个自然村中,且多为年迈多病的老人,成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脱贫,是梯脑山村人最大的期盼,也是梯脑山村最大的困难。

“身处偏远深山,原地脱贫困难大。”壶关县扶贫办副主任张晓刚道出了梯脑山村脱贫的问题所在:“村里如今只剩十几户老人,实施整村易地搬迁更符合现实情况。”

2017年,壶关县针对梯脑山村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这一现状,开始对梯脑山村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图为:集中安置小区

故土难离,艰难舍穷家

整村易地扶贫搬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梯脑山村人搬离大山的“路”走得格外艰辛。

一个村子、一座院子、一间石屋、两位老人、几亩薄田。那时的梯脑山村,这样的场景算是标准配置。赵万生就是这其中一户。

70多岁的赵万生住了70年石屋,眼见着村里从十几户人家变成了两户人家。“小孩要上学,年轻人要打工、娶媳妇。这十来年,陆陆续续,村里的人都搬到了山外。”赵万生说。

赵万生的老伴患有癌症,做过手术,需要长期进行化疗,每月医院和梯脑山之间来回跑,实在费劲,老两口有些吃不消。

要不要走出这座山?赵万生想过无数次。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地方,说走就走?赵万生想想,又犯起嘀咕。

和赵万生一样,村里的老人们对于易地搬迁这样的政策接受起来并不易。

“在山里住惯了,我靠山吃山,采药种菜,辛苦是辛苦,但也习惯了。”

“在梯脑山放下碗,随手摘把连翘就是钱,到了县里我吃什么?我的棺材已经准备好了,死也死在梯脑山。”

……

面对故土难离的老人们,搬迁小组一次又一次、一家又一家吃了闭门羹。

“搬到县城集中安置小区一分钱不用出,免费分房,就医看病也方便,生活条件也会改善。”

“城里的房子干净舒适,离自家孩子也近,方便照顾。”

……

去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三次、十次,搬迁小组一次次上门拜访,说服解释。

“老人们观念固执,我们就从他们的子女入手,一点一点打开突破口。”大峡谷镇(原桥上乡)人大主席景月红说:“帮助群众算经济账、算健康账,带着搬迁户到桥上村村委、黄山牛盆移民安置点、县城集中安置小区现场看房,增强老人们的搬迁信心,逐步打破群众故土难离的坚冰,消除其后顾之忧。”

渐渐地,搬迁小组的工作开始有了成效,而唯一让他们担心的是“怎么谋生”的问题。

图为:集中安置小区

搬出大山,开启新生活

怎样生活?这不仅仅是梯脑山村搬迁户一直以来顾虑的问题,也是搬迁小组一直在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梯脑山村同八泉峡景区相连,为解决梯脑山搬迁户搬迁的后顾之忧,搬迁小组多次协商,获得景区每年扶持资金15万元,用于搬迁户后续生活保障。“有了这15万元资金,再加上低保、五保、资产收益分红、退耕还林等政策资金,搬出去、稳得住就没有问题了。”张晓刚说。

今年6月,梯脑山实现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几代人在大山深处的苦和难已经成为回忆。

如今,赵万生和老伴已经搬到壶关县县城集中安置小区福馨小区。家里陈设虽简单,但收拾得很干净。现在,老两口就医看病方便了,用药也免费,身体逐渐好起来。每年除了享受搬迁后续生活保障8000元,还有两人低保金6000余元、产业分红2000余元、养老金约3000元、各种福利2000元,足够老两口生活。

赵会胜就住在赵万生楼下。虽然自己脑萎缩、儿子患有癫痫病,但通过大峡谷镇政府联系,在家附近一家食品厂找了一份营生的活计,一个月下来一个人也能挣到2000元,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90多岁的赵保拴夫妇是梯脑山村年纪最大的老人。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老人们能搬到城里住,帮他们解决了大问题。“之前回老家看望父母,去得一天、回得一天,非常不方便。现在好了,两个老人住上了单元楼、暖气房,特别是交通方便了,我从家里不到20分钟就来了,随时能照顾父母的生活。”赵保栓女儿说。在一旁,赵保拴老伴眼含泪花:“没想到,老了、老了,真正过上了好生活。”

昔日的梯脑山通过行政村撤并,已成为桥上村的一个自然村。梯脑山攻坚深度贫困挪穷窝、拔穷根载入史册。梯脑山贫穷落后成为历史,新生活已经开启。(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贾奕)

原标题:搬家“挪穷窝” 过上新生活——壶关县桥上乡梯脑山村脱贫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