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实为太行锁钥战略要地
发布时间: 2019-10-19   |  来源: 长治市情网
 
分享到:

壶关高居上党,横跨太行,东扼中州,长城横亘,雄关漫道,坞堡相望,白陉古道贯通东西,集纵深防御与立体防御于一体,实为太行锁钥,战略要地。 

黄崖底烽火台

先秦时期,壶关或为夏、周京畿重地,或为商朝屏藩,上演了王岭黎国、西伯戡黎、武王伐纣等重大事件,有功于壶关先民的黄飞虎、姜太公、比干、微子等至今传颂,载记石刻。如明《三老令狐茂碑记》载“茂姓三老,先祖夹辅周室。”清《补修真泽宫记》有“仙真人者,姓乐氏,系出微子之后,戴公之孙。”

芳岱峰战国方城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壶关凭高扼险,又因白陉古道之锁钥,可谓重关天险;俯视中原,又为秦、燕、晋、齐之门户。芳岱峰顶建方城,视野开阔,东俯视西瞭望,指挥中枢。黄羊山下羊肠坂,赵简子礼贤下士。廉颇深沟高垒,筑百里石长城(壶关境内26公里)。唐《乐氏二女父母墓碑》载“……壶关荒城,茔接秦关,川呈赤壤”,秦关是秦代关口的统称,与石长城及山隘坚壁共同组成了军事防御体系,附近有时仍能捡到当年的青铜箭头。

红豆峡出土的青铜箭头

两汉时期,壶关因物产丰富兼战略要地,成为在太行山上唯一的中央直属国,即壶关侯国,囊括今潞城、黎城、平顺以及长治市上党区,诸侯王是汉孝惠帝子刘武。魏武帝曹操两次亲征壶关,建数百座曹公垒,留下“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不朽华章《苦寒行》。壶关之役是曹操荡平山西高原、消灭割据势力高干战争的转折点,不久,高干被杀,华北统一。正所谓“壶关得之则兴,失之则亡”,自然之理也。

羊肠坂道

晋室南迁,南北朝时期开始。上党不拔,天下不可得。壶关不下,则上党不可得。刘渊、石勒、苻坚、慕容氏以至魏、齐、周、隋相侵相并,皆以壶关为要冲,上攻下伐,南征北战,建一世之功也。

隋唐五代时期,壶关固若金汤,先至者胜,后至者覆。唐贞观十七年(643),县治移至清流川,即今之壶关县城,境域包括今壶关全境及三分之一的平顺。自称皇帝的刘武周凭高据险,击退了前来征伐的唐王李世民。晋王李克用利用峡谷天堑,在沙陀村等地屯军练兵,终成一代霸业。唐末农民起义波及境域,藩镇割据,关塞林立。壶关百里石长城得到补修,史载“登高望之,宛然联络中有营垒。以询土人,皆曰晋梁交兵,筑以相拒。”交通受阻,出行困难,诗人韦庄颇感无奈,发出 “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下去江东;黄昏欲到壶关寨,匹马嘶鸣野草中”的长叹。

东土池战国长城遗址

宋辽金元时期,和平与战争相继。壶关连山坞堡,一夫荷戈,万军退舍。峡谷两岸岳家军寨“坞堡相望”百余里,穆家寨、杨景寨、乌黄寨、高山寨、平头坞以及众多烽火墩共同构成纵横交错、上下一体的立体防御工事。李抱真率军东下大峡谷,张开及守城退敌,宋江智取壶关,致胜之理皆在地利。

大河关——古为通河南林县(今林州市)要道

明清时期,山河如故,设险依然。陈卿起义攻城掠地,长城雄关形同虚设。闯王部兵临潞州,壶关城望风归附。

常行村窑洞保卫战旧址

抗战爆发,壶关为太南抗日中枢。中国军队在东长井、五龙头、内王、东归、河头(时属壶关管辖)痛击日军,壶关成为晋冀豫根据地的大后方。太南地委、抗大一分校、山西第五专署路东办事处、新华日报社、黄河日报社等机构入驻此地。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后,壶关变为抗日前沿阵地,兵家必争战略要隘再次彰显,毛泽东、王稼祥电令八路军不要撤退壶关,八路军新一旅、三四四旅驰援壶关,朱德总司令在壶关与国民党高级参谋王葆真进行谈判,划定壶关中部的长林至大井、石河沐一线为国共军事分界线,界北为八路军驻地,界南为国民党二十七军驻地。自此,壶关境内出现共产党、国民党和日伪三种政权、五种区域(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游击区、摩擦区),形势复杂。民国32年(1943)3月,国民政府撤出壶关。民国34年(1945)8月,县城日伪政府灭亡;同年9月,壶关抗日民主政府带领人民迎来了壶关的彻底解放。

朱德划界亭

从此,壶关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崇山峻岭之上,峡谷河流之旁,众多的军事防卫遗址,昭示着往日太行锁钥、金城壶关的风采。(来源:长治市情网)

原标题:金城壶关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壶关县表彰17个先进集体和368名模范个人
· 壶关:26支参赛队伍齐聚一堂展开“舞王之争”
· 壶关县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班
· 壶关县绍良村上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 壶关金烨国际物流:货畅其流构筑发展大格局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壶关:实为太行锁钥战略要地

壶关高居上党,横跨太行,东扼中州,长城横亘,雄关漫道,坞堡相望,白陉古道贯通东西,集纵深防御与立体防御于一体,实为太行锁钥,战略要地。 

黄崖底烽火台

先秦时期,壶关或为夏、周京畿重地,或为商朝屏藩,上演了王岭黎国、西伯戡黎、武王伐纣等重大事件,有功于壶关先民的黄飞虎、姜太公、比干、微子等至今传颂,载记石刻。如明《三老令狐茂碑记》载“茂姓三老,先祖夹辅周室。”清《补修真泽宫记》有“仙真人者,姓乐氏,系出微子之后,戴公之孙。”

芳岱峰战国方城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壶关凭高扼险,又因白陉古道之锁钥,可谓重关天险;俯视中原,又为秦、燕、晋、齐之门户。芳岱峰顶建方城,视野开阔,东俯视西瞭望,指挥中枢。黄羊山下羊肠坂,赵简子礼贤下士。廉颇深沟高垒,筑百里石长城(壶关境内26公里)。唐《乐氏二女父母墓碑》载“……壶关荒城,茔接秦关,川呈赤壤”,秦关是秦代关口的统称,与石长城及山隘坚壁共同组成了军事防御体系,附近有时仍能捡到当年的青铜箭头。

红豆峡出土的青铜箭头

两汉时期,壶关因物产丰富兼战略要地,成为在太行山上唯一的中央直属国,即壶关侯国,囊括今潞城、黎城、平顺以及长治市上党区,诸侯王是汉孝惠帝子刘武。魏武帝曹操两次亲征壶关,建数百座曹公垒,留下“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不朽华章《苦寒行》。壶关之役是曹操荡平山西高原、消灭割据势力高干战争的转折点,不久,高干被杀,华北统一。正所谓“壶关得之则兴,失之则亡”,自然之理也。

羊肠坂道

晋室南迁,南北朝时期开始。上党不拔,天下不可得。壶关不下,则上党不可得。刘渊、石勒、苻坚、慕容氏以至魏、齐、周、隋相侵相并,皆以壶关为要冲,上攻下伐,南征北战,建一世之功也。

隋唐五代时期,壶关固若金汤,先至者胜,后至者覆。唐贞观十七年(643),县治移至清流川,即今之壶关县城,境域包括今壶关全境及三分之一的平顺。自称皇帝的刘武周凭高据险,击退了前来征伐的唐王李世民。晋王李克用利用峡谷天堑,在沙陀村等地屯军练兵,终成一代霸业。唐末农民起义波及境域,藩镇割据,关塞林立。壶关百里石长城得到补修,史载“登高望之,宛然联络中有营垒。以询土人,皆曰晋梁交兵,筑以相拒。”交通受阻,出行困难,诗人韦庄颇感无奈,发出 “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下去江东;黄昏欲到壶关寨,匹马嘶鸣野草中”的长叹。

东土池战国长城遗址

宋辽金元时期,和平与战争相继。壶关连山坞堡,一夫荷戈,万军退舍。峡谷两岸岳家军寨“坞堡相望”百余里,穆家寨、杨景寨、乌黄寨、高山寨、平头坞以及众多烽火墩共同构成纵横交错、上下一体的立体防御工事。李抱真率军东下大峡谷,张开及守城退敌,宋江智取壶关,致胜之理皆在地利。

大河关——古为通河南林县(今林州市)要道

明清时期,山河如故,设险依然。陈卿起义攻城掠地,长城雄关形同虚设。闯王部兵临潞州,壶关城望风归附。

常行村窑洞保卫战旧址

抗战爆发,壶关为太南抗日中枢。中国军队在东长井、五龙头、内王、东归、河头(时属壶关管辖)痛击日军,壶关成为晋冀豫根据地的大后方。太南地委、抗大一分校、山西第五专署路东办事处、新华日报社、黄河日报社等机构入驻此地。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后,壶关变为抗日前沿阵地,兵家必争战略要隘再次彰显,毛泽东、王稼祥电令八路军不要撤退壶关,八路军新一旅、三四四旅驰援壶关,朱德总司令在壶关与国民党高级参谋王葆真进行谈判,划定壶关中部的长林至大井、石河沐一线为国共军事分界线,界北为八路军驻地,界南为国民党二十七军驻地。自此,壶关境内出现共产党、国民党和日伪三种政权、五种区域(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游击区、摩擦区),形势复杂。民国32年(1943)3月,国民政府撤出壶关。民国34年(1945)8月,县城日伪政府灭亡;同年9月,壶关抗日民主政府带领人民迎来了壶关的彻底解放。

朱德划界亭

从此,壶关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崇山峻岭之上,峡谷河流之旁,众多的军事防卫遗址,昭示着往日太行锁钥、金城壶关的风采。(来源:长治市情网)

原标题:金城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