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拂、流水潺潺。日前,沁县南里镇樊村“稻蟹共生”扩种项目施工现场“热”气腾腾,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挖掘机、罐车往来其间,工人们各司其职,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建设等工程。不远处,长高的秧苗随风摇曳,伴随着淅淅索索声,蟹与稻一同奏响“丰收序曲”。
昔日低洼地,种出每亩1000余斤的优质水稻,成为村集体的“聚宝盆”。这看似平常的农田提升项目,实则是沁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稳粮增收、生态友好、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具体实践。
樊村地处黎霍高速连接线、208国道、段宜线交会的有利地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23年春天,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南里镇率先在樊村利用圪芦湖水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全力开展低洼地治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整合土地等资源要素,采取立体开发、种养结合的模式,在30亩地开展“稻蟹共生”试种项目。
“稻蟹共生”,一方面利用稻田蟹来松土、除草、捉虫,螃蟹的粪便可作为水稻的优质有机肥滋养稻田;另一方面,稻田里的多种微生物,为螃蟹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再加上阴凉舒适的生长环境,让螃蟹在这里“安”了家。
“既然内涝多发,不如变‘水害’为‘水利’,我们将旱地改水田作为促进增收的突破口,通过稻下养蟹,降低成本,提升米质,实现蟹稻双增收,带领群众抱团取暖,共同致富。”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云说。
2023年秋天,老百姓们就看到了蟹稻田里成熟的水稻挺着沉甸甸的稻穗被卷进机器,经过收割、脱粒等工序,饱满的稻子被投放到运粮车里,田间一派丰收的景象。那一年,樊村“稻蟹共生”一试就试出了“万元田”。
如何让稻与蟹“制霸”田园,成就一番大事?“地还是那些地,但经营模式不一样,地块集中才能释放规模效应!”周云一语道破土地集约的重要性。
从2023年试种30亩,到2024年扩种50亩,再到2025年春天,樊村继续平整50亩低洼地推行“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南里镇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从田野里掘出更多“金”。下一步,将推动种养模式与乡村旅游、品牌农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和研学等第三产业,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稻蟹共生”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特点,有效提高了螃蟹和水稻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这也为沁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种好水稻,养好螃蟹,沁县做足农田里的产业大文章,让乡村振兴活力更足、底色更亮。(徐姗、郭学红)
原标题:“稻蟹共生”让低洼田变“聚宝盆”——沁县积极探索创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微风吹拂、流水潺潺。日前,沁县南里镇樊村“稻蟹共生”扩种项目施工现场“热”气腾腾,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挖掘机、罐车往来其间,工人们各司其职,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建设等工程。不远处,长高的秧苗随风摇曳,伴随着淅淅索索声,蟹与稻一同奏响“丰收序曲”。
昔日低洼地,种出每亩1000余斤的优质水稻,成为村集体的“聚宝盆”。这看似平常的农田提升项目,实则是沁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稳粮增收、生态友好、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具体实践。
樊村地处黎霍高速连接线、208国道、段宜线交会的有利地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23年春天,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南里镇率先在樊村利用圪芦湖水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全力开展低洼地治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整合土地等资源要素,采取立体开发、种养结合的模式,在30亩地开展“稻蟹共生”试种项目。
“稻蟹共生”,一方面利用稻田蟹来松土、除草、捉虫,螃蟹的粪便可作为水稻的优质有机肥滋养稻田;另一方面,稻田里的多种微生物,为螃蟹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再加上阴凉舒适的生长环境,让螃蟹在这里“安”了家。
“既然内涝多发,不如变‘水害’为‘水利’,我们将旱地改水田作为促进增收的突破口,通过稻下养蟹,降低成本,提升米质,实现蟹稻双增收,带领群众抱团取暖,共同致富。”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云说。
2023年秋天,老百姓们就看到了蟹稻田里成熟的水稻挺着沉甸甸的稻穗被卷进机器,经过收割、脱粒等工序,饱满的稻子被投放到运粮车里,田间一派丰收的景象。那一年,樊村“稻蟹共生”一试就试出了“万元田”。
如何让稻与蟹“制霸”田园,成就一番大事?“地还是那些地,但经营模式不一样,地块集中才能释放规模效应!”周云一语道破土地集约的重要性。
从2023年试种30亩,到2024年扩种50亩,再到2025年春天,樊村继续平整50亩低洼地推行“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南里镇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从田野里掘出更多“金”。下一步,将推动种养模式与乡村旅游、品牌农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和研学等第三产业,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稻蟹共生”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特点,有效提高了螃蟹和水稻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这也为沁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种好水稻,养好螃蟹,沁县做足农田里的产业大文章,让乡村振兴活力更足、底色更亮。(徐姗、郭学红)
原标题:“稻蟹共生”让低洼田变“聚宝盆”——沁县积极探索创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