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平顺“父子村医”接力56年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发布时间: 2025-04-09   |  来源: 长治日报

季春时节,太行山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村医王文吉一大早就来到村卫生室,忙着梳理村民健康信息。每天早上准时来卫生室,是他多年来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受父亲王康生的影响。

父亲王康生在村里从医15年,1984年,王文吉从父亲手中接过七子沟村村医的“接力棒”,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从父辈“一根针,一把草”治病救人,到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成,王文吉与父亲见证了乡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显著改善,56年接力守护村民健康。

图为:王文吉向村民了解近期身体情况

一根长扁担挑起

守护乡亲们健康的责任

在王文吉家中有一根扁担,是父子两代村医医者仁心的传承和见证。

七子沟村地处太行山脉深处,山高路险。父亲王康生年轻时凭着兴趣爱好自学医书,成为这个偏远山村中唯一的“赤脚医生”。

那个年代,医疗资源匮乏,为了保障村民们的健康,王康生定期前往县城的药材公司采购药品。然而,从村子通往外界的道路尚未开辟,每次出门,他都要迎着晨光、挑着扁担翻山越岭,来回几十公里,一去就是一整天。

王文吉回忆起父亲吃过的苦,满是心疼。但他永远记得父亲叮嘱过的话:“村里乡亲看病不容易,咱得对他们负责。”

初中毕业后,王文吉开始跟着父亲学中医。然而,跟着父亲干了三四年,眼见同龄人都外出务工,王文吉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说起此事时,王康生正默默地擦拭着那根用了多年的扁担,半晌,终是忍不住发了火:“都走了,村民谁来管?”

父亲少有的一次发火,点醒了王文吉。1984年,他坚定地留了下来,走上从医之路。“父亲很高兴,他将那根扁担交到了我手上。”王文吉说,沉甸甸的扁担扛在肩上,走着父亲走过的山路,他终于理解了父亲多年的不易与坚守。

通过刻苦学习,半路出家的王文吉通过专业考试,拿下乡村医生资格证和执业证,成为一名“正经八百”的中西医结合医生。

2020年,黄崖沟村、谷恋铺村并入七子沟村。王文吉要负责的患者更多了,要跑的距离也更远了。平顺县卫体局给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一辆电动车,王文吉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山野之间:“现在骑车去东寺头乡卫生院领药品,半个小时就到了,出门看诊也很方便。”

如今,那根扁担早已“退休”,但父亲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却深深烙印在王文吉的心里。

图为:王文吉上门为村民测量血压

一本小册子传递

医者精勤不倦的担当

山中岁月静。患者少时,王文吉在卫生室学习。他有一本父亲传下的小册子,书页早已泛黄。“里面抄录着《汤头歌诀》,以前,父亲让我熟练背这本书,每天都考。”王文吉常常背到深夜,书搭在脸上就睡着了。

“书从厚读到薄,从薄读到厚。”日复一日,王文吉熟记于心、实践于行,里面的要点他“几乎拿过来就能用”。行医后,王文吉自己也准备了个小册子,记录患者身体状况、用药情况,这成了他经年不变的习惯。

学习是基础,长年累月的经验才是医生最宝贵的财富。

30年前,村民李伏苍在山上修路,不慎从坡上跌落,头上鲜血直流。同行的村民赶紧跑回村喊王文吉,并告诉他伤者大概情况。

“当时手边正好有刚采摘的止血草药,我就装进出诊箱赶了过去。”王文吉回忆道,现场伤者已经意识模糊。他当机立断,将采集来的止血草药捣碎成糊状,涂抹在伤口上,并用干净的布料紧紧地包扎起来。

随后,王文吉和乡亲们合力将李伏苍安全地抬下了山。回到村中,王文吉不敢有丝毫懈怠,再次为李伏苍细致地清洗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并及时缝合了伤口,配给适当的消炎药物,最终成功地挽救了李伏苍的生命。

这件事让村民们更加依赖和信任王文吉。对于王文吉而言,这次成功的救治经历,让他对生命更加敬畏。“父亲说‘活到老、学到老’,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精进医术,才能救治更多的人。”

在七子沟村,65岁以上老人有118人。王文吉每个季度入户为村民测量血压、血糖,及时排查病情,除进行常规登记外,他还将一些村民的特殊情况记在自己的小册子上。

“申翠平患高血压,早期吃吲达帕胺,现在吃替米沙坦;桑姣风患高血压,原来吃硝苯地平缓释片,下肢浮肿,现换成吲达帕胺……”一页页、一行行记满了他对乡亲们的牵挂。

图为:王文吉叮嘱村民用药注意事项

一间老屋子安放着

村民有医可询的信任

父子俩配合瞧病的那些年,默契浸润着每一次出诊。渐渐地,一个老去,一个接棒,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这个乡村诊所的“主场交接”。

早年的一间土坯房,就是“见证者”之一。

在王文吉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条件很差,父亲在自家摆张桌子给人看病。“那会儿谁家人病了,来门口喊一声就成,父亲几乎都是上门看诊。有时遇上暴雨、冰雪天气,路不好走,但再远,父亲总要想办法到达患者家里,因此深受村民敬重。”

后来,村上腾出来间土坯房当卫生室,里面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父亲给人看病,望闻问切,耐心十足。也是在这间简陋的土坯房,父亲向王文吉传授着毕生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父子俩在这里守护着山村,也收获了村民们微小却淳朴的谢意。时不时地,就有路过的村民把自家种的蔬菜、果子放下。父亲王康生看见,便叫王文吉把果子洗洗分给来看病的乡亲们吃。

长年坚守换来的是村民们的支持与信任。“文吉跟他父亲一样,心里时刻装着咱老百姓,大家伙儿哪里不舒服都会来找他。”

在王文吉看来,群众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不仅是因为父亲和自己在村医岗位上的不断努力,更得益于长治市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随着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建设步入“快车道”,农村逐步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织牢基层医疗网底。2016年,七子沟村新建标准化卫生室,设置基本公共卫生室、治疗室、药房、资料值班室,配备血压计、血糖仪等常规诊疗设备及观察床位,基本满足村级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需要。

如今,七子沟村卫生室又配备了电脑,小病不出村,家门口就能报销,真正让群众看病更加便捷。

卫生室装上电子医保系统后,王文吉花了三四个月时间自学电脑操作和医保系统使用方法,他把每个药品名称写在本子上,让村里的孩子帮他挨个标注上拼音。“人老了,只能用这种‘土办法’办公。”他笑道。

听说王文吉还有两三年就要退休,很多村民坐不住了。“大伙儿都舍不得他退休,希望他能多干一段时间,培养个好的接班人,咱们就安心了……”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此时此刻,王文吉愈加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深切期望,以及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退休以后,只要村里用得上我,我就一直看下去。”说话间,又有村民的求助电话打进来。王文吉背上出诊箱,向乡间小路走去……(黄新、徐姗)

原标题:一对父子,两代村医:56年接力守护村民健康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让石窟“说话”!看平顺如何激活金灯寺文旅新动能
· 平顺县重点项目“满弦”发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 平顺县精细化治理“绣”出城市高品质
· 平顺山泉水“淌”出发展新路径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平顺县
平顺“父子村医”接力56年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季春时节,太行山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村医王文吉一大早就来到村卫生室,忙着梳理村民健康信息。每天早上准时来卫生室,是他多年来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受父亲王康生的影响。

父亲王康生在村里从医15年,1984年,王文吉从父亲手中接过七子沟村村医的“接力棒”,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从父辈“一根针,一把草”治病救人,到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成,王文吉与父亲见证了乡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显著改善,56年接力守护村民健康。

图为:王文吉向村民了解近期身体情况

一根长扁担挑起

守护乡亲们健康的责任

在王文吉家中有一根扁担,是父子两代村医医者仁心的传承和见证。

七子沟村地处太行山脉深处,山高路险。父亲王康生年轻时凭着兴趣爱好自学医书,成为这个偏远山村中唯一的“赤脚医生”。

那个年代,医疗资源匮乏,为了保障村民们的健康,王康生定期前往县城的药材公司采购药品。然而,从村子通往外界的道路尚未开辟,每次出门,他都要迎着晨光、挑着扁担翻山越岭,来回几十公里,一去就是一整天。

王文吉回忆起父亲吃过的苦,满是心疼。但他永远记得父亲叮嘱过的话:“村里乡亲看病不容易,咱得对他们负责。”

初中毕业后,王文吉开始跟着父亲学中医。然而,跟着父亲干了三四年,眼见同龄人都外出务工,王文吉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说起此事时,王康生正默默地擦拭着那根用了多年的扁担,半晌,终是忍不住发了火:“都走了,村民谁来管?”

父亲少有的一次发火,点醒了王文吉。1984年,他坚定地留了下来,走上从医之路。“父亲很高兴,他将那根扁担交到了我手上。”王文吉说,沉甸甸的扁担扛在肩上,走着父亲走过的山路,他终于理解了父亲多年的不易与坚守。

通过刻苦学习,半路出家的王文吉通过专业考试,拿下乡村医生资格证和执业证,成为一名“正经八百”的中西医结合医生。

2020年,黄崖沟村、谷恋铺村并入七子沟村。王文吉要负责的患者更多了,要跑的距离也更远了。平顺县卫体局给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一辆电动车,王文吉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山野之间:“现在骑车去东寺头乡卫生院领药品,半个小时就到了,出门看诊也很方便。”

如今,那根扁担早已“退休”,但父亲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却深深烙印在王文吉的心里。

图为:王文吉上门为村民测量血压

一本小册子传递

医者精勤不倦的担当

山中岁月静。患者少时,王文吉在卫生室学习。他有一本父亲传下的小册子,书页早已泛黄。“里面抄录着《汤头歌诀》,以前,父亲让我熟练背这本书,每天都考。”王文吉常常背到深夜,书搭在脸上就睡着了。

“书从厚读到薄,从薄读到厚。”日复一日,王文吉熟记于心、实践于行,里面的要点他“几乎拿过来就能用”。行医后,王文吉自己也准备了个小册子,记录患者身体状况、用药情况,这成了他经年不变的习惯。

学习是基础,长年累月的经验才是医生最宝贵的财富。

30年前,村民李伏苍在山上修路,不慎从坡上跌落,头上鲜血直流。同行的村民赶紧跑回村喊王文吉,并告诉他伤者大概情况。

“当时手边正好有刚采摘的止血草药,我就装进出诊箱赶了过去。”王文吉回忆道,现场伤者已经意识模糊。他当机立断,将采集来的止血草药捣碎成糊状,涂抹在伤口上,并用干净的布料紧紧地包扎起来。

随后,王文吉和乡亲们合力将李伏苍安全地抬下了山。回到村中,王文吉不敢有丝毫懈怠,再次为李伏苍细致地清洗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并及时缝合了伤口,配给适当的消炎药物,最终成功地挽救了李伏苍的生命。

这件事让村民们更加依赖和信任王文吉。对于王文吉而言,这次成功的救治经历,让他对生命更加敬畏。“父亲说‘活到老、学到老’,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精进医术,才能救治更多的人。”

在七子沟村,65岁以上老人有118人。王文吉每个季度入户为村民测量血压、血糖,及时排查病情,除进行常规登记外,他还将一些村民的特殊情况记在自己的小册子上。

“申翠平患高血压,早期吃吲达帕胺,现在吃替米沙坦;桑姣风患高血压,原来吃硝苯地平缓释片,下肢浮肿,现换成吲达帕胺……”一页页、一行行记满了他对乡亲们的牵挂。

图为:王文吉叮嘱村民用药注意事项

一间老屋子安放着

村民有医可询的信任

父子俩配合瞧病的那些年,默契浸润着每一次出诊。渐渐地,一个老去,一个接棒,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这个乡村诊所的“主场交接”。

早年的一间土坯房,就是“见证者”之一。

在王文吉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条件很差,父亲在自家摆张桌子给人看病。“那会儿谁家人病了,来门口喊一声就成,父亲几乎都是上门看诊。有时遇上暴雨、冰雪天气,路不好走,但再远,父亲总要想办法到达患者家里,因此深受村民敬重。”

后来,村上腾出来间土坯房当卫生室,里面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父亲给人看病,望闻问切,耐心十足。也是在这间简陋的土坯房,父亲向王文吉传授着毕生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父子俩在这里守护着山村,也收获了村民们微小却淳朴的谢意。时不时地,就有路过的村民把自家种的蔬菜、果子放下。父亲王康生看见,便叫王文吉把果子洗洗分给来看病的乡亲们吃。

长年坚守换来的是村民们的支持与信任。“文吉跟他父亲一样,心里时刻装着咱老百姓,大家伙儿哪里不舒服都会来找他。”

在王文吉看来,群众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不仅是因为父亲和自己在村医岗位上的不断努力,更得益于长治市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随着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建设步入“快车道”,农村逐步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织牢基层医疗网底。2016年,七子沟村新建标准化卫生室,设置基本公共卫生室、治疗室、药房、资料值班室,配备血压计、血糖仪等常规诊疗设备及观察床位,基本满足村级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需要。

如今,七子沟村卫生室又配备了电脑,小病不出村,家门口就能报销,真正让群众看病更加便捷。

卫生室装上电子医保系统后,王文吉花了三四个月时间自学电脑操作和医保系统使用方法,他把每个药品名称写在本子上,让村里的孩子帮他挨个标注上拼音。“人老了,只能用这种‘土办法’办公。”他笑道。

听说王文吉还有两三年就要退休,很多村民坐不住了。“大伙儿都舍不得他退休,希望他能多干一段时间,培养个好的接班人,咱们就安心了……”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此时此刻,王文吉愈加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深切期望,以及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退休以后,只要村里用得上我,我就一直看下去。”说话间,又有村民的求助电话打进来。王文吉背上出诊箱,向乡间小路走去……(黄新、徐姗)

原标题:一对父子,两代村医:56年接力守护村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