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上,“民生”仍为高频热词。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健康长治,让人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作为城市健康守护者,全市卫健系统干部职工自我加压、奋勇前行,努力将卫生服务的“温度”转化为群众生活的“幸福刻度”。近日,记者专访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王旭琴,解读如何建设健康长治,提升民生幸福“含金量”。
记者:挂号费能报销、一次号管三天、检查结果“一单通行”……过去一年,市民们发现在医院看病越来越方便。请问卫健部门今年还为患者就医准备了哪些“健康大礼包”?
王旭琴:悠悠民生,健康最大。为给广大群众提供惠民便民的优质医疗服务,近年来长治市聚焦就诊、检查、治疗、结算等环节推出系列新举措。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加减法”:一方面优化流程做“减法”——取消门诊预交金,住院预交金降至自付平均水平,群众就医“少垫钱”;实现血液透析服务县区全覆盖,肾病患者无需再奔波。另一方面为民服务做“加法”——大力推广“五个一”优质服务(一号管三天、出入院一站式办理、多学科联合诊疗、就医全程扫码支付、预住院检查提前做);推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影像数据互联互通,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实现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儿科服务全覆盖;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
记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离群众最近的“健康守门人”。如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村医“守得牢”、县医院“接得住”?
王旭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保障群众健康的前沿阵地。今年将重点打好“三张牌”:一是推动“资源下沉”。持续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推动市县人员、服务、技术、管理同步向基层延伸;实施“千县工程”和县级医疗机构综合能力提升三年行动,重点提升县域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二是兜牢“基层网底”。实施“村医双百计划”(新建100所集体产权卫生室,新增100名大学生村医),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村医占比提升至45%;每个县区建成一所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三是推进“智慧赋能”。依托医疗集团加快建设资源共享“五大中心”、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记者:从“治已病”到“治未病”,长治市中医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回应市民期待,提升中医服务水平?
王旭琴:我们将通过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和创新发展示范项目,构建中医药服务“三大网络”:一是服务体系网。实现中医馆中医医师、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中医医联体三个全覆盖;建成153个市县级名中医和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完成45所“星级”中医馆和435个中医阁建设;确保所有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二是能力提升网。加强2个国家级、21个省级、14个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发展上党中医学术流派,推进40个临床经验方通过医疗机构制剂备案;完成市级中医医院智慧化升级改造;建设市级智慧共享中药房。三是人才建设网。实施西学中人才培养工程和“百师千徒”项目,实现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达0.79人。
记者:针对“一老一小”,如何提升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能力?
王旭琴:在婴幼儿照护方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免除孕妇产检挂号费;对二孩、三孩家庭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一次性生育补贴;0-3岁婴幼儿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全额补助;为全市婴幼儿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构建全生育周期出生缺陷预防体系,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期各阶段。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给予独立托育机构每孩每月500元、幼儿园托班300元补贴。
在老年健康方面: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推动每个县区建成1所以上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上门服务;引导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发展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推动医养结合项目高质量运营。
“健康长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个人看病少排队、吃药少花钱、养老少操心。”访谈中,王旭琴多次强调“群众获得感”。随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千名医师下基层”再度启程、“智慧医院”加速布局,一张承载健康期盼的民生网络正在上党大地徐徐展开。(贾志敏)
原标题:构建健康屏障 增进民生福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王旭琴谈健康长治建设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上,“民生”仍为高频热词。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健康长治,让人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作为城市健康守护者,全市卫健系统干部职工自我加压、奋勇前行,努力将卫生服务的“温度”转化为群众生活的“幸福刻度”。近日,记者专访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王旭琴,解读如何建设健康长治,提升民生幸福“含金量”。
记者:挂号费能报销、一次号管三天、检查结果“一单通行”……过去一年,市民们发现在医院看病越来越方便。请问卫健部门今年还为患者就医准备了哪些“健康大礼包”?
王旭琴:悠悠民生,健康最大。为给广大群众提供惠民便民的优质医疗服务,近年来长治市聚焦就诊、检查、治疗、结算等环节推出系列新举措。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加减法”:一方面优化流程做“减法”——取消门诊预交金,住院预交金降至自付平均水平,群众就医“少垫钱”;实现血液透析服务县区全覆盖,肾病患者无需再奔波。另一方面为民服务做“加法”——大力推广“五个一”优质服务(一号管三天、出入院一站式办理、多学科联合诊疗、就医全程扫码支付、预住院检查提前做);推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影像数据互联互通,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实现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儿科服务全覆盖;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
记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离群众最近的“健康守门人”。如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村医“守得牢”、县医院“接得住”?
王旭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保障群众健康的前沿阵地。今年将重点打好“三张牌”:一是推动“资源下沉”。持续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推动市县人员、服务、技术、管理同步向基层延伸;实施“千县工程”和县级医疗机构综合能力提升三年行动,重点提升县域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二是兜牢“基层网底”。实施“村医双百计划”(新建100所集体产权卫生室,新增100名大学生村医),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村医占比提升至45%;每个县区建成一所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三是推进“智慧赋能”。依托医疗集团加快建设资源共享“五大中心”、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记者:从“治已病”到“治未病”,长治市中医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回应市民期待,提升中医服务水平?
王旭琴:我们将通过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和创新发展示范项目,构建中医药服务“三大网络”:一是服务体系网。实现中医馆中医医师、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中医医联体三个全覆盖;建成153个市县级名中医和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完成45所“星级”中医馆和435个中医阁建设;确保所有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二是能力提升网。加强2个国家级、21个省级、14个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发展上党中医学术流派,推进40个临床经验方通过医疗机构制剂备案;完成市级中医医院智慧化升级改造;建设市级智慧共享中药房。三是人才建设网。实施西学中人才培养工程和“百师千徒”项目,实现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达0.79人。
记者:针对“一老一小”,如何提升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能力?
王旭琴:在婴幼儿照护方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免除孕妇产检挂号费;对二孩、三孩家庭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一次性生育补贴;0-3岁婴幼儿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全额补助;为全市婴幼儿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构建全生育周期出生缺陷预防体系,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期各阶段。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给予独立托育机构每孩每月500元、幼儿园托班300元补贴。
在老年健康方面: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推动每个县区建成1所以上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上门服务;引导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发展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推动医养结合项目高质量运营。
“健康长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个人看病少排队、吃药少花钱、养老少操心。”访谈中,王旭琴多次强调“群众获得感”。随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千名医师下基层”再度启程、“智慧医院”加速布局,一张承载健康期盼的民生网络正在上党大地徐徐展开。(贾志敏)
原标题:构建健康屏障 增进民生福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王旭琴谈健康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