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参加过“千叟宴”的潞城人
发布时间: 2024-09-14   |  来源: 上党晚报

说起历史上清朝紫禁城里的豪华饭局,最有名的就是“千叟宴”了。它始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康熙帝玄烨六十寿辰,各省官员、名贤等赴京为其祝寿,康熙帝在生日当天接见了群臣百官,并安排择日举行盛大的千人宴会,以答谢臣民对大清朝的拥戴。这就是“千叟宴”的由来。史料记载,清王朝共举办过四次“千叟宴”,康熙帝与乾隆帝各举办两次。第四次是嘉庆元年(1796)乾隆帝八十五岁大寿举办的“千叟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空前绝后的御赐盛宴。其中,列名参席者有3056人,列名邀赏者超过5000人;当日即席赋诗三千余首。这一年,山西潞城的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有幸应邀参加了“千叟宴”,他们见证了皇家敬老爱老、令人羡慕的历史盛典,成为潞城历史上的一段记忆佳话。

图为:《皇清恩预千叟宴太学生良弼申公墓志铭》拓片

留在志书里的记忆

“叟”指的是年老的男人。康熙帝与乾隆帝举办“千叟宴”,被邀请参加的主角,就是这些老叟们,既表达了宴会尊老爱老、万民同庆的主题,也象征着清王朝的“繁荣”与“盛世”。这是皇家举办“千叟宴”的意义,一直被清王朝所推崇。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帝举办首次“千叟宴”。乾隆六十年(1795),已是85岁高龄的乾隆帝,尽管自己精神矍铄、身体矫健,但他不愿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历史纪录,决定将自己用一生心血经营的皇位禅让给儿子,就这样,他当上了太上皇。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乾隆帝正式退位。不过,他在退位前的几个月,筹划了一件大事,就是昭告天下,他将于退位后的第三天,邀请全国5000名70岁以上老者,来京共赴“千叟宴”。这道皇家公文下发至全国每个州县,距京城千里之外的太行腹地山西潞城县衙,收到皇家文书之后,大小官员高度重视,积极准备。

时任潞城知县吴经琳,是江西万安人,乾隆六十年(1795)由拔贡来潞城任知县。吴知县组织大家遍访民间,多方选拔,层层推荐,最终筛选出四位德高望重、身体健康的老者,即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通过潞安府上报朝廷,组织官员带领他们赴京参加了乾隆太皇帝的“千叟宴”。这段历史,光绪版《潞城县志》里有记载:

嘉庆元年正月,太上皇帝举行千叟宴,县民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并恩预焉。

走进历史深处,细阅县志记载,原来,这四位老者都是潞城地方上有名望的、德高贤明的尊者:

赵淦,是潞城的“乡饮大宾”。一般乡饮都是由官府和百姓共同推选声望高、受人尊敬的长者数人为乡饮嘉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清时,潞城县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尊贤敬老、宴饮欢聚的活动。康熙年间,潞城县衙规定每年乡饮酒礼银一十五两,此规定一直延续到民国。赵淦是乾隆年间被潞城县衙邀请的“大宾”,倍受大家尊敬。因为“大宾”在“乡饮”中档次最高,是由皇帝钦命授予的。

申君助,潞城西天贡村人,他的儿子申克振,官至布政司,是潞城有名的义士。申君助因其儿子官赠儒林郎。虽然儒林郎是文散官名,因由皇帝颁发诏书、任令而被人尊重。申君助被封赠儒林郎,也是申氏家族的一种荣耀。

李全有、张坦,这两位潞城地方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潞城县志》有关参加“千叟宴”的记载中,虽然只留下了一个名字,但也为历史记下了一段最美的史记。

潞城知县吴经琳组织官员,安排车马,带领四位老人与陪护家属,一路风尘仆仆下太行,远赴京城参加了乾隆太皇帝举行的“千叟宴”,完成了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

潞城人见证皇家尊老敬老的历史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四,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宁寿宫皇极殿,高朋满座,谈笑风生,这场特殊的“千叟宴”,受邀参宴的都是老人。受邀请的普通老人年龄均为70岁以上,而王公与官员的年龄照惯例是60岁以上。由此可知,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这四位潞城老人,当年至少也是70岁了。

太上皇乾隆帝此次举办的御赐寿宴,规模超过了往次,不仅全国各地有老人代表出席,就连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以及邻国朝鲜、安南等藩属国,都派老人代表赴京以圆太上皇的“尊老梦”,使这次“千叟宴”成为清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尊老敬老”盛典。

“千叟宴”会开始了,悦耳的皇家音乐“中和韶乐”奏响,由嘉庆帝侍奉着太上皇乾隆帝,慢慢登上皇极殿的宝座。太上皇和颜悦色,步履矫健。然后,嘉庆帝亲率满堂耄耋老人,一齐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献上祝福。接着,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敬酒,侍卫等给殿外的众叟们依次行酒,并承旨分赐食物。为了纪念这次“千叟宴”盛会,乾隆帝还赐予参与宴会的70岁以上老人每人一枚养老银牌,养老银牌的重量根据年龄递增,即70岁赏十两重,75岁赏十五两重,80岁赏二十两重,以此类推。据民间相传,这些参加宴会的老人回家后凭此御赐养老牌,还在地方衙门领取了一定的养老费用。潞城的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四位德高年劭老人一生唯一的一次进宫,而且是参加皇帝的“千叟宴”,四老见证了皇家尊老敬老的盛典历史。

刻在墓志铭里的历史记忆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四“千叟宴”这一精彩的历史时刻,被清代史册铭记。在《长治历代文存》(潞城卷)收录的碑文,即《皇清恩预千叟宴太学生良弼申公墓志铭》《皇清待赠孺人申母郭太君墓志铭》,把有幸参加乾隆帝“千叟宴”的申君助老人的这段历史,详细地刻在了碑记里。

《皇清恩预千叟宴太学生良弼申公墓志铭》由一位吏部候选知县撰写,其中这样写道:

良弼申公,潞邑望族,天党人瑞也。余向与乃弟遴之公在上党书院肄业,共笔砚者甚伙,与遴之尤属契交。诵读暇谈及家世,颇得其详,因知公之为人不特一家赖之、一乡慕之,而天下之所达尊也。嘉庆丙辰春正,太上皇帝举行千叟宴,凡海内年跻七十以上者许并荣入耆筵,维时余在都会试,亲见其盛。圣天子侍太上皇帝赐宴皇极殿,皓首庞眉依次列坐,诗歌鱼藻,乐奏云韶,异数频加,从所未有。而公得预焉,何荣如之?且恩赉绸缎荷包、银牌、鸠杖,并□□诗章,公备受光宠,洵千载难逢之遇也。余与里人之在都者咸为趋贺,羡其精神矍铄,预宴天朝,真天党人瑞也。

根据墓志铭得知:申君助,字良弼,生于雍正四年(1726),卒于嘉庆四年(1799),寿享七十四岁。他家祖居潞城天宫村,即今西天贡村。原配夫人王孺人,继配夫人郭孺人。有三个儿子:长子申克振、次子申乐天、三子申敬天;四个女儿,皆是郭孺人所生。

《皇清待赠孺人申母郭太君墓志铭》是由乾隆己亥(1779年)科举人、赐进士出身的壶关人申瑶撰写,记载的郭孺人,即申君助继配夫人。墓志里也记载了当年申君助老人进京参加“千叟宴”的历史:

嘉庆丙辰,今上侍太上皇帝举行千叟恩宴,良弼老宗翁先生年登古稀,束装来都。天宠优渥,瑶趋侍左右,窃欣然不自已,顷有以公淑配郭太孺人亦寿臻七旬,白发齐眉。

申家祖上家道殷实,申君助的爷爷就是一位乐善好施的老人。他父亲去世的早,便早早担起申家家务,带领家里大大小小,克勤克俭,居丧尽礼,热情尽孝,传承祖辈意志。他没有以求学谋仕途,便督促兄弟们勤勉读书;他给兄弟们在家里聘请老师,使自己家成为一个书香家庭。他经常在闲暇时组织家族人座谈,相互学习,鼓励后进,蔼然和气,洋溢庭除。他身正为范、范身以礼的行为,不但治家有法、教育子侄们勤奋读书,而且对待朋友诚实居心,对待家里佣仆宽严相济;与乡邻相处和和睦睦。每遇到歉收年景,他对村中贫困者总是设法帮助救济,从不等待县衙请赈而行事;对家族中那些婚丧嫁娶中有困难者,从不等待上门相求而倾心帮助。申君助把扶危济困视为己任,带领家族恪守文公家训,几十年如一日。后来因家大业大,他恐照理不好全家,便组织大家进行分家;他依照家纲,主俾各得其所,诸事安排非常周到。申君助为人至上,孝友仁慈,克尽德洽的美德,正如碑文所载:无位而亦贵,无禄而亦富,不必出于仕宦科名,而自芳垂于不朽者。

郭孺人,生于雍正七年(1729),卒于嘉庆五年(1800),享寿七十二岁。她自幼以儒家礼教要求自己,生性渊慎,内则克娴,十五岁就嫁给了申君助。她在申家恪恭小心,克勤妇职,家里家外,大事小事,皆谨慎而为。申家常有教官、学官或社会名流而至,她热情招待,彬彬有礼,谦虚恭敬。在她的影响教育下,君助胞弟申遴之及诸子侄们,受益匪浅,蝉联鹊起,仕途丰顺,家声丕振。

从《皇清恩预千叟宴太学生良弼申公墓志铭》记载得知:在太上皇帝举行的千叟宴会上,潞城的四位老者亲见其盛。皇极殿里,皓首庞眉,依次列坐,诗歌鱼藻,乐奏云韶,异数频加,从所未有。申君助他们得此恩赐,这是任何荣耀都无法相及的。他们还得到太上皇恩赐的绸缎荷包、银牌、鸠杖,并与君王们同堂饮酒贺诗,真是千载难逢之遇,更是潞城人的一种无上自豪。

总之,“千叟宴”这种规模空前的盛大敬老宴礼,彰显了尊老敬老的精神,无论是在我们的县志里、还是民间碑刻里,为传承尊老敬老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可记的一页。

原标题:参加过“千叟宴”的潞城人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潞州教师董璐莹:躬耕教坛 匠心筑梦
· 徐佩:抗倭名将任环身边的义厨
· 长治中医郑晋东:怀仁心 施仁术 做仁医
· 羊舌赤:春秋晋国的和平使者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参加过“千叟宴”的潞城人

说起历史上清朝紫禁城里的豪华饭局,最有名的就是“千叟宴”了。它始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康熙帝玄烨六十寿辰,各省官员、名贤等赴京为其祝寿,康熙帝在生日当天接见了群臣百官,并安排择日举行盛大的千人宴会,以答谢臣民对大清朝的拥戴。这就是“千叟宴”的由来。史料记载,清王朝共举办过四次“千叟宴”,康熙帝与乾隆帝各举办两次。第四次是嘉庆元年(1796)乾隆帝八十五岁大寿举办的“千叟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空前绝后的御赐盛宴。其中,列名参席者有3056人,列名邀赏者超过5000人;当日即席赋诗三千余首。这一年,山西潞城的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有幸应邀参加了“千叟宴”,他们见证了皇家敬老爱老、令人羡慕的历史盛典,成为潞城历史上的一段记忆佳话。

图为:《皇清恩预千叟宴太学生良弼申公墓志铭》拓片

留在志书里的记忆

“叟”指的是年老的男人。康熙帝与乾隆帝举办“千叟宴”,被邀请参加的主角,就是这些老叟们,既表达了宴会尊老爱老、万民同庆的主题,也象征着清王朝的“繁荣”与“盛世”。这是皇家举办“千叟宴”的意义,一直被清王朝所推崇。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帝举办首次“千叟宴”。乾隆六十年(1795),已是85岁高龄的乾隆帝,尽管自己精神矍铄、身体矫健,但他不愿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历史纪录,决定将自己用一生心血经营的皇位禅让给儿子,就这样,他当上了太上皇。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乾隆帝正式退位。不过,他在退位前的几个月,筹划了一件大事,就是昭告天下,他将于退位后的第三天,邀请全国5000名70岁以上老者,来京共赴“千叟宴”。这道皇家公文下发至全国每个州县,距京城千里之外的太行腹地山西潞城县衙,收到皇家文书之后,大小官员高度重视,积极准备。

时任潞城知县吴经琳,是江西万安人,乾隆六十年(1795)由拔贡来潞城任知县。吴知县组织大家遍访民间,多方选拔,层层推荐,最终筛选出四位德高望重、身体健康的老者,即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通过潞安府上报朝廷,组织官员带领他们赴京参加了乾隆太皇帝的“千叟宴”。这段历史,光绪版《潞城县志》里有记载:

嘉庆元年正月,太上皇帝举行千叟宴,县民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并恩预焉。

走进历史深处,细阅县志记载,原来,这四位老者都是潞城地方上有名望的、德高贤明的尊者:

赵淦,是潞城的“乡饮大宾”。一般乡饮都是由官府和百姓共同推选声望高、受人尊敬的长者数人为乡饮嘉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清时,潞城县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尊贤敬老、宴饮欢聚的活动。康熙年间,潞城县衙规定每年乡饮酒礼银一十五两,此规定一直延续到民国。赵淦是乾隆年间被潞城县衙邀请的“大宾”,倍受大家尊敬。因为“大宾”在“乡饮”中档次最高,是由皇帝钦命授予的。

申君助,潞城西天贡村人,他的儿子申克振,官至布政司,是潞城有名的义士。申君助因其儿子官赠儒林郎。虽然儒林郎是文散官名,因由皇帝颁发诏书、任令而被人尊重。申君助被封赠儒林郎,也是申氏家族的一种荣耀。

李全有、张坦,这两位潞城地方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潞城县志》有关参加“千叟宴”的记载中,虽然只留下了一个名字,但也为历史记下了一段最美的史记。

潞城知县吴经琳组织官员,安排车马,带领四位老人与陪护家属,一路风尘仆仆下太行,远赴京城参加了乾隆太皇帝举行的“千叟宴”,完成了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

潞城人见证皇家尊老敬老的历史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四,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宁寿宫皇极殿,高朋满座,谈笑风生,这场特殊的“千叟宴”,受邀参宴的都是老人。受邀请的普通老人年龄均为70岁以上,而王公与官员的年龄照惯例是60岁以上。由此可知,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这四位潞城老人,当年至少也是70岁了。

太上皇乾隆帝此次举办的御赐寿宴,规模超过了往次,不仅全国各地有老人代表出席,就连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以及邻国朝鲜、安南等藩属国,都派老人代表赴京以圆太上皇的“尊老梦”,使这次“千叟宴”成为清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尊老敬老”盛典。

“千叟宴”会开始了,悦耳的皇家音乐“中和韶乐”奏响,由嘉庆帝侍奉着太上皇乾隆帝,慢慢登上皇极殿的宝座。太上皇和颜悦色,步履矫健。然后,嘉庆帝亲率满堂耄耋老人,一齐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献上祝福。接着,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敬酒,侍卫等给殿外的众叟们依次行酒,并承旨分赐食物。为了纪念这次“千叟宴”盛会,乾隆帝还赐予参与宴会的70岁以上老人每人一枚养老银牌,养老银牌的重量根据年龄递增,即70岁赏十两重,75岁赏十五两重,80岁赏二十两重,以此类推。据民间相传,这些参加宴会的老人回家后凭此御赐养老牌,还在地方衙门领取了一定的养老费用。潞城的赵淦、申君助、李全有、张坦,四位德高年劭老人一生唯一的一次进宫,而且是参加皇帝的“千叟宴”,四老见证了皇家尊老敬老的盛典历史。

刻在墓志铭里的历史记忆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四“千叟宴”这一精彩的历史时刻,被清代史册铭记。在《长治历代文存》(潞城卷)收录的碑文,即《皇清恩预千叟宴太学生良弼申公墓志铭》《皇清待赠孺人申母郭太君墓志铭》,把有幸参加乾隆帝“千叟宴”的申君助老人的这段历史,详细地刻在了碑记里。

《皇清恩预千叟宴太学生良弼申公墓志铭》由一位吏部候选知县撰写,其中这样写道:

良弼申公,潞邑望族,天党人瑞也。余向与乃弟遴之公在上党书院肄业,共笔砚者甚伙,与遴之尤属契交。诵读暇谈及家世,颇得其详,因知公之为人不特一家赖之、一乡慕之,而天下之所达尊也。嘉庆丙辰春正,太上皇帝举行千叟宴,凡海内年跻七十以上者许并荣入耆筵,维时余在都会试,亲见其盛。圣天子侍太上皇帝赐宴皇极殿,皓首庞眉依次列坐,诗歌鱼藻,乐奏云韶,异数频加,从所未有。而公得预焉,何荣如之?且恩赉绸缎荷包、银牌、鸠杖,并□□诗章,公备受光宠,洵千载难逢之遇也。余与里人之在都者咸为趋贺,羡其精神矍铄,预宴天朝,真天党人瑞也。

根据墓志铭得知:申君助,字良弼,生于雍正四年(1726),卒于嘉庆四年(1799),寿享七十四岁。他家祖居潞城天宫村,即今西天贡村。原配夫人王孺人,继配夫人郭孺人。有三个儿子:长子申克振、次子申乐天、三子申敬天;四个女儿,皆是郭孺人所生。

《皇清待赠孺人申母郭太君墓志铭》是由乾隆己亥(1779年)科举人、赐进士出身的壶关人申瑶撰写,记载的郭孺人,即申君助继配夫人。墓志里也记载了当年申君助老人进京参加“千叟宴”的历史:

嘉庆丙辰,今上侍太上皇帝举行千叟恩宴,良弼老宗翁先生年登古稀,束装来都。天宠优渥,瑶趋侍左右,窃欣然不自已,顷有以公淑配郭太孺人亦寿臻七旬,白发齐眉。

申家祖上家道殷实,申君助的爷爷就是一位乐善好施的老人。他父亲去世的早,便早早担起申家家务,带领家里大大小小,克勤克俭,居丧尽礼,热情尽孝,传承祖辈意志。他没有以求学谋仕途,便督促兄弟们勤勉读书;他给兄弟们在家里聘请老师,使自己家成为一个书香家庭。他经常在闲暇时组织家族人座谈,相互学习,鼓励后进,蔼然和气,洋溢庭除。他身正为范、范身以礼的行为,不但治家有法、教育子侄们勤奋读书,而且对待朋友诚实居心,对待家里佣仆宽严相济;与乡邻相处和和睦睦。每遇到歉收年景,他对村中贫困者总是设法帮助救济,从不等待县衙请赈而行事;对家族中那些婚丧嫁娶中有困难者,从不等待上门相求而倾心帮助。申君助把扶危济困视为己任,带领家族恪守文公家训,几十年如一日。后来因家大业大,他恐照理不好全家,便组织大家进行分家;他依照家纲,主俾各得其所,诸事安排非常周到。申君助为人至上,孝友仁慈,克尽德洽的美德,正如碑文所载:无位而亦贵,无禄而亦富,不必出于仕宦科名,而自芳垂于不朽者。

郭孺人,生于雍正七年(1729),卒于嘉庆五年(1800),享寿七十二岁。她自幼以儒家礼教要求自己,生性渊慎,内则克娴,十五岁就嫁给了申君助。她在申家恪恭小心,克勤妇职,家里家外,大事小事,皆谨慎而为。申家常有教官、学官或社会名流而至,她热情招待,彬彬有礼,谦虚恭敬。在她的影响教育下,君助胞弟申遴之及诸子侄们,受益匪浅,蝉联鹊起,仕途丰顺,家声丕振。

从《皇清恩预千叟宴太学生良弼申公墓志铭》记载得知:在太上皇帝举行的千叟宴会上,潞城的四位老者亲见其盛。皇极殿里,皓首庞眉,依次列坐,诗歌鱼藻,乐奏云韶,异数频加,从所未有。申君助他们得此恩赐,这是任何荣耀都无法相及的。他们还得到太上皇恩赐的绸缎荷包、银牌、鸠杖,并与君王们同堂饮酒贺诗,真是千载难逢之遇,更是潞城人的一种无上自豪。

总之,“千叟宴”这种规模空前的盛大敬老宴礼,彰显了尊老敬老的精神,无论是在我们的县志里、还是民间碑刻里,为传承尊老敬老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可记的一页。

原标题:参加过“千叟宴”的潞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