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沁源县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 2024-09-11   |  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

县情介绍

沁源地处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太岳山东麓,晋中、晋南、晋东南“三晋”交界处。西汉置县,初名谷远。因系沁河之源,北魏始名沁源。县境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4公里,总面积2549平方公里。四周环山,构成其与沁县、屯留、安泽、古县、霍县、灵石、介休、平遥等县的天然分界。辖6镇6乡,共181个行政村,总人口近15万。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7.6亿元,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6亿元,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47亿元,增长2.68%。

沁源县共有耕地30.9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26.68万亩,一般耕地面积4.29万亩。已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实施灌溉的有0.34万亩,设施农业0.22万亩。全县扬程30米可覆盖水浇地约3.5万亩。2023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1.09万亩,其中,玉米12.38万亩,马铃薯3.63万亩,大豆1.1万亩,杂粮3.85万亩。2024年,全县粮油生产任务已经下达,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09万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大豆种植1.1万亩,油料种植4000亩,谷子种植2万亩。

图为:鸟瞰沁源县

作为全国“油松之乡”的沁源,森林面积达222万亩,森林覆盖率52.75%,居全省之首,其中,天然林187.7万亩,占全省的7.2%,树种130余种,以油松、杨树、桦树、栎树、落叶松为主,其中油松面积达20.7万亩。同时,现有公益林193.89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40.24万亩,省级公益林28.79万亩,其他地方公益林124.86万亩。现有集体林地135.5万亩,其中天然林129.1万亩,人工林6.3万亩。现有商品林13646亩,零星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牧草资源丰富,拥有天然牧坡120万亩,牧草261类。

同时,沁源县还成功创建多处特色森林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乡村”,多次获评“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佳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中国乡村振兴示范县”“2024中国最美县域”等“国字号”生态名片。

提升乡村“颜值”,擦亮乡村振兴“底色”。近年来,沁源县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持续创优人居环境,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实效,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特色产业茁壮发展,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显著增强,太岳山城今更美。

写在前面的话

绿水青山织锦绣,美丽乡村踏歌来。初秋时节,沿着沁源县3条精品示范廊带一路走、一路看,朱鹤沟村村容靓丽、长征村康养旅游集群发展、闫寨村以红色文化壮大集体经济、闫家庄村生态优美、董家村育苗产业带动百姓增收,平坦的道路、清澈的河水、翠绿的山峦、美丽的村庄,处处都彰显出全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所带来的变化,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幅和美乡村画卷正在沁源大地徐徐展开……

人居环境日日新,乡村治理节节升,特色产业步步高。从零散发展到整体规划,从“三大革命”到美丽乡村,从经济破零到产业集聚,沁源县正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明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呼之欲出。

图为:董家村连栋大棚草莓育苗基地

今年,沁源县以闫寨村、朱鹤沟村、长征村3个省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为抓手,重点建设3条精品示范廊带。即,南片法中乡青龙沟董家村及公路沿线村示范廊带和沁河镇闫寨村及东环路公路沿线村示范廊带;中片交口乡长征村及辖区241国道沿线村示范廊带;北片王和镇241国道沿线村示范廊带及普太路(太山沟至平遥段)、古寨三岔路口环境美化景观带。

生态美,产业兴,人心和。沁源县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文明乡村、活力乡村,一条村美人和、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路正在徐徐铺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这些连片成景、串珠成线的精品村、示范廊带,正凝聚起强县富民的磅礴力量,推动沁源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今后,沁源县将立足实际、完善不足,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牵引,用心用情读懂“千万工程”这本具有深刻内涵的教材,汲取“美丽乡村”的发展经验,以扎实苦干的作风、善作善成的精神,书写出绿色沁源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高分答卷。

太岳深处,沁河之畔,西汉置县,初名谷远,北魏始名沁源,国土面积2549平方公里,辖6镇6乡,18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近15万。

图为:南坪村“南坪碗盅”农家庄园

沁源曾是一个靠煤发展的大县,产业结构单一,百姓鲜有其他收入,且农村一度面临“脏乱差”的居住环境。2024年,沁源县深入挖掘县域资源禀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通过“四个聚焦”,即聚焦党委统筹协调促落实、聚焦城乡一体发展促融合、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促宜居、聚焦示范创建任务促提升,使全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有力推动了“千万工程”经验在沁源落地落实。        

今年以来,沁源县紧扣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和县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立足县委“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发展布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牵引,以创建省级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建设为抓手,重点集中连片建设三条精品示范廊带,按照“12345”推进模式,即“一个标准、两个规划、三个梯次、四个支撑、五个提升”,全面提升全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将“千万工程”经验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沁源化、本土化,努力走出具有沁源特色的实践路径。

聚焦党委统筹协调促落实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源县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有效的举措。

沁源县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强化统筹协调。该县制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列出全县村庄分类建设“名册”,分年度明确创建任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等方式,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沁源县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推进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沁源县委的统筹下,全县科学编制了镇村规划,以县乡(镇)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系统保护为主体,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规划注重与“千万工程”经验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该县注重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通过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工作专班在党委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落实,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聚焦城乡一体发展促融合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源县聚焦城乡一体发展,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沁源县深刻认识到“千万工程”经验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通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全县“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县域布局,选准点、拉开线、拓成面,编制完成56个村庄的“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其中全县12个精品示范村,已完成规划7个;20个提档升级村,已完成规划10个。

沁源县在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分类布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体优化调整编制了以县乡(镇)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系统保护为主体的镇村规划。这些规划注重与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相衔接,确保城乡发展在规划层面实现一体化。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该县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互联互通。通过实施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硬化、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沁源县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互动。一方面,该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该县也注重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城乡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了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此外,该县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目前,该县已经实现了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共享利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一直以来,沁源县始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式,有效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该县还注重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了城乡生态环境的共治共享。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为全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生态怡人的沁源花坡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促宜居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源县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以促进乡村宜居性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沁源县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和成功经验,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明确了整治方向和目标。通过借鉴“千万工程”中的先进做法和成功模式,该县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六乱六围”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为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

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整治工作。同时,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整治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该县围绕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全面开展整治行动。一是加大农村垃圾处理力度,建立健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二是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三是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对村庄道路、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等进行全面整治,打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

该县还注重建立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二是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考核奖惩机制。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工作,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同时,沁源县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取了一批基础条件好、整治成效明显的村庄作为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通过示范引领和典型带动,全县形成了一批宜居乡村样板村,为全县乃至全市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沁源县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等工作,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幸福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图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朱鹤沟村全貌

聚焦示范创建任务促提升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源县聚焦示范创建任务,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提升。

沁源县通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高站位谋划布局,明确了示范创建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精品村和示范廊带,带动全县乡村整体提升。

今年,该县重点以沁河、法中、交口、王和4个乡镇公路沿线村为纽带,集中连片建设精品示范廊带。建设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突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县级配套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750万元,全面推动“千万工程”建设。

为确保示范创建任务的顺利推进,沁源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多个工作专班,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推进。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该县制定了详细的示范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确保了示范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该县还建立了定期调度和督导检查机制,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沁源县以闫寨村、朱鹤沟村、长征村等省级精品示范村为抓手,重点建设了多条精品示范廊带。通过实施“六乱”整治、垃圾“六围”解决等举措,这些区域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该县还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推动水、电、暖以及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在示范创建过程中,沁源县同样注重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该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例如,在长征村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引进中草药深加工产业、药妆生产线和药草茶生产线等,形成了完整的康养产业链。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乡村经济实力,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通过大力发展如中药材种植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突出精品带动 点线精彩呈现

沁源县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结合县域实际,依托全县近年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结合乡村发展特色,选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沁河镇闫寨村红色文旅产业园、交口乡长征村中医药绿色康养蒲公英小镇、郭道镇朱鹤沟村湖羊饮食文化园,作为省级精品示范村整体推进。

沁源县郭道镇朱鹤沟村

“羊去羊回”鼓起村民“钱袋子”

优美的自然风貌、静怡的乡村美景,背靠青山,小河穿过,一条条新铺的柏油路干净整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面面挂着仙鹤图片的墙壁扮靓了街巷,这就是因仙鹤传说而得名的沁源县郭道镇朱鹤沟村。

图为:朱鹤沟村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

省级精品示范村朱鹤沟村位于沁源县郭道镇西南2.5公里处,现有人口516人,总面积4.7平方公里。今年以来,朱鹤沟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村情实际,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湖羊养殖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朱鹤沟村按照上级创建要求,整村推进亮化绿化,升级改造村内小游园及沿河小公园,修缮景观亭、安装新运动器材,进行了河道清淤、护路扎坝,铺设了环河步道,硬化了村内街巷道路,并对全村自来水、雨水、污水、供热等管网入地,构建了“村干部+保洁员+监督员”模式的垃圾分类制度和常态化人居环境管护机制,村居建设全部高标准完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同时,该村以湖羊养殖产业为中心,不断扩大辐射带动效应,“上探”发展玉米青贮饲料种植,“下延”发展湖羊育肥养殖,依托相关奖补政策,建立起“羊去羊回”的联农带农模式,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下一步,朱鹤沟村将立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一是建设村级湖羊育肥基地,继续与驻地企业乾和源合作,采取“驻地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羊去羊回”湖羊育肥产业,扩大养殖规模。二是盘活优势资源,充分运用农产品展销服务中心展示特色农产品,发展电商经济,通过电商平台、网上销售等方式宣传本地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三是继续在村庄流转闲置土地种植青储玉米,与乾和源公司合作,公司负责统一收割、保护价回收,为湖羊养殖提供饲料,同时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沁源县交口乡长征村

“千万工程”扮靓乡村颜值

秋风习来,漫步在长征村的观光路上,体验着秋日里的清凉,一步一景,民宿小院、特色美食、中医康养、儿童乐园各具特色,到这游玩的顾客络绎不绝,处处充满着欢声笑语。

图为:长征村民宿谷远小院

省级精品示范村长征村位于沁源县交口乡北部,属纯农区,辖2个自然村,全村184户,501口人,土地面积11740.5亩,主导产业以康养旅游、中药材种植为主。近年来,长征村以“蒲公英小镇”为主题科学规划出中医药康养产业项目,初步建成“八廊一馆一园”,形成集康养旅游、餐饮民宿、中药研学于一体的康养小镇。长征村的年集体经济收入由2012年的空白发展到2021年的3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7000元提高到24000元。

今年以来,长征村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开启了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改路、改水、改厕、改房,逐步改善乡村环境。完成了路面硬化1.9公里、河道治理600余米、村庄绿化2600余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网2800米,修建文化小广场,打造小游园,手绘中药材文化墙等等,让村容村貌更有“颜值”。

下一步,长征村将继续深化蒲公英小镇建设,完善旅游布局,有效有力提升小镇整体形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计划实施六大项工程,总投资1120.9万元。一是对蒲公英小镇入口改造,消除入口安全隐患;二是整村环境整治,路面铺油、整治残垣断壁及河道治理;三是中医馆建设,建成现代化理疗中心;四是露营地提档升级,完善服务功能;五是依托蒲公英小镇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培训业务,建设集教师教学、餐饮住宿及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培训基地;六是多功能厅改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沁源县沁河镇闫寨村

打造红色文化“小延安”

立秋时节,走进沁源县沁河镇闫寨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红色文化广场,红色火炬雕塑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行走在村中,一条条平整干净的柏油马路延伸至街头巷尾,整齐的房屋、翠绿的小树,处处彰显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带来的巨大变化。

图为:闫寨村红色文化广场

省级精品示范村闫寨村位于沁源县城东南8公里处,全村共有529户1530人。全域面积18200亩,地势平坦,清水常流,国道G341穿村而过,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区党委旧址坐落于此。抗战时期,这里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为“小延安”。2021年,闫寨村被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重点对原闫寨中学旧址进行全面整治,建成了占地面积6926.9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广场。2023年,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了红色乡村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红色文化广场、学习书院和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展陈馆及水漾年华田园综合体为现场教学点,围绕“支部书记讲党课,党史专家讲红史,基层典型讲经验,党校教师讲理论”的“四讲”教学法开展特色教育,搭建干部培训大课堂,对外承接参观培训业务。  

下一步,闫寨村将紧紧抓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有利时机,从突出党建引领、统筹规划设计、促进产业融合、注重生态治理、凝聚多方力量等五个方面聚焦发力,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闫寨。(焦晋阳

原标题:沁源:农业更强 农村更美 农民更富——沁源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好乡村振兴路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沁源县背街小巷雨污分流改造助力城市“微更新”
· 沁源县草莓苗“育”出乡村振兴“钱”景
· 沁源县打造“暖新驿站”关爱新就业群体
· 沁源县多部门联动织密织牢防汛“安全网”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沁源县
沁源县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县情介绍

沁源地处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太岳山东麓,晋中、晋南、晋东南“三晋”交界处。西汉置县,初名谷远。因系沁河之源,北魏始名沁源。县境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4公里,总面积2549平方公里。四周环山,构成其与沁县、屯留、安泽、古县、霍县、灵石、介休、平遥等县的天然分界。辖6镇6乡,共181个行政村,总人口近15万。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7.6亿元,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6亿元,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47亿元,增长2.68%。

沁源县共有耕地30.9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26.68万亩,一般耕地面积4.29万亩。已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实施灌溉的有0.34万亩,设施农业0.22万亩。全县扬程30米可覆盖水浇地约3.5万亩。2023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1.09万亩,其中,玉米12.38万亩,马铃薯3.63万亩,大豆1.1万亩,杂粮3.85万亩。2024年,全县粮油生产任务已经下达,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09万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大豆种植1.1万亩,油料种植4000亩,谷子种植2万亩。

图为:鸟瞰沁源县

作为全国“油松之乡”的沁源,森林面积达222万亩,森林覆盖率52.75%,居全省之首,其中,天然林187.7万亩,占全省的7.2%,树种130余种,以油松、杨树、桦树、栎树、落叶松为主,其中油松面积达20.7万亩。同时,现有公益林193.89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40.24万亩,省级公益林28.79万亩,其他地方公益林124.86万亩。现有集体林地135.5万亩,其中天然林129.1万亩,人工林6.3万亩。现有商品林13646亩,零星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牧草资源丰富,拥有天然牧坡120万亩,牧草261类。

同时,沁源县还成功创建多处特色森林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乡村”,多次获评“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佳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中国乡村振兴示范县”“2024中国最美县域”等“国字号”生态名片。

提升乡村“颜值”,擦亮乡村振兴“底色”。近年来,沁源县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持续创优人居环境,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实效,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特色产业茁壮发展,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显著增强,太岳山城今更美。

写在前面的话

绿水青山织锦绣,美丽乡村踏歌来。初秋时节,沿着沁源县3条精品示范廊带一路走、一路看,朱鹤沟村村容靓丽、长征村康养旅游集群发展、闫寨村以红色文化壮大集体经济、闫家庄村生态优美、董家村育苗产业带动百姓增收,平坦的道路、清澈的河水、翠绿的山峦、美丽的村庄,处处都彰显出全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所带来的变化,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幅和美乡村画卷正在沁源大地徐徐展开……

人居环境日日新,乡村治理节节升,特色产业步步高。从零散发展到整体规划,从“三大革命”到美丽乡村,从经济破零到产业集聚,沁源县正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明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呼之欲出。

图为:董家村连栋大棚草莓育苗基地

今年,沁源县以闫寨村、朱鹤沟村、长征村3个省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为抓手,重点建设3条精品示范廊带。即,南片法中乡青龙沟董家村及公路沿线村示范廊带和沁河镇闫寨村及东环路公路沿线村示范廊带;中片交口乡长征村及辖区241国道沿线村示范廊带;北片王和镇241国道沿线村示范廊带及普太路(太山沟至平遥段)、古寨三岔路口环境美化景观带。

生态美,产业兴,人心和。沁源县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文明乡村、活力乡村,一条村美人和、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路正在徐徐铺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这些连片成景、串珠成线的精品村、示范廊带,正凝聚起强县富民的磅礴力量,推动沁源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今后,沁源县将立足实际、完善不足,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牵引,用心用情读懂“千万工程”这本具有深刻内涵的教材,汲取“美丽乡村”的发展经验,以扎实苦干的作风、善作善成的精神,书写出绿色沁源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高分答卷。

太岳深处,沁河之畔,西汉置县,初名谷远,北魏始名沁源,国土面积2549平方公里,辖6镇6乡,18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近15万。

图为:南坪村“南坪碗盅”农家庄园

沁源曾是一个靠煤发展的大县,产业结构单一,百姓鲜有其他收入,且农村一度面临“脏乱差”的居住环境。2024年,沁源县深入挖掘县域资源禀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通过“四个聚焦”,即聚焦党委统筹协调促落实、聚焦城乡一体发展促融合、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促宜居、聚焦示范创建任务促提升,使全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有力推动了“千万工程”经验在沁源落地落实。        

今年以来,沁源县紧扣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和县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立足县委“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发展布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牵引,以创建省级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建设为抓手,重点集中连片建设三条精品示范廊带,按照“12345”推进模式,即“一个标准、两个规划、三个梯次、四个支撑、五个提升”,全面提升全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将“千万工程”经验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沁源化、本土化,努力走出具有沁源特色的实践路径。

聚焦党委统筹协调促落实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源县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有效的举措。

沁源县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强化统筹协调。该县制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列出全县村庄分类建设“名册”,分年度明确创建任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等方式,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沁源县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推进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沁源县委的统筹下,全县科学编制了镇村规划,以县乡(镇)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系统保护为主体,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规划注重与“千万工程”经验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该县注重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通过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工作专班在党委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落实,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聚焦城乡一体发展促融合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源县聚焦城乡一体发展,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沁源县深刻认识到“千万工程”经验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通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全县“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县域布局,选准点、拉开线、拓成面,编制完成56个村庄的“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其中全县12个精品示范村,已完成规划7个;20个提档升级村,已完成规划10个。

沁源县在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分类布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体优化调整编制了以县乡(镇)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系统保护为主体的镇村规划。这些规划注重与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相衔接,确保城乡发展在规划层面实现一体化。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该县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互联互通。通过实施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硬化、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沁源县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互动。一方面,该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该县也注重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城乡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了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此外,该县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目前,该县已经实现了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共享利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一直以来,沁源县始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式,有效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该县还注重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了城乡生态环境的共治共享。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为全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生态怡人的沁源花坡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促宜居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源县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以促进乡村宜居性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沁源县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和成功经验,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明确了整治方向和目标。通过借鉴“千万工程”中的先进做法和成功模式,该县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六乱六围”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为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

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整治工作。同时,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整治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该县围绕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全面开展整治行动。一是加大农村垃圾处理力度,建立健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二是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三是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对村庄道路、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等进行全面整治,打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

该县还注重建立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二是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考核奖惩机制。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工作,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同时,沁源县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取了一批基础条件好、整治成效明显的村庄作为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通过示范引领和典型带动,全县形成了一批宜居乡村样板村,为全县乃至全市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沁源县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等工作,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幸福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图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朱鹤沟村全貌

聚焦示范创建任务促提升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源县聚焦示范创建任务,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提升。

沁源县通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高站位谋划布局,明确了示范创建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精品村和示范廊带,带动全县乡村整体提升。

今年,该县重点以沁河、法中、交口、王和4个乡镇公路沿线村为纽带,集中连片建设精品示范廊带。建设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突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县级配套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750万元,全面推动“千万工程”建设。

为确保示范创建任务的顺利推进,沁源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多个工作专班,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推进。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该县制定了详细的示范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确保了示范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该县还建立了定期调度和督导检查机制,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沁源县以闫寨村、朱鹤沟村、长征村等省级精品示范村为抓手,重点建设了多条精品示范廊带。通过实施“六乱”整治、垃圾“六围”解决等举措,这些区域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该县还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推动水、电、暖以及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在示范创建过程中,沁源县同样注重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该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例如,在长征村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引进中草药深加工产业、药妆生产线和药草茶生产线等,形成了完整的康养产业链。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乡村经济实力,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通过大力发展如中药材种植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突出精品带动 点线精彩呈现

沁源县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结合县域实际,依托全县近年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结合乡村发展特色,选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沁河镇闫寨村红色文旅产业园、交口乡长征村中医药绿色康养蒲公英小镇、郭道镇朱鹤沟村湖羊饮食文化园,作为省级精品示范村整体推进。

沁源县郭道镇朱鹤沟村

“羊去羊回”鼓起村民“钱袋子”

优美的自然风貌、静怡的乡村美景,背靠青山,小河穿过,一条条新铺的柏油路干净整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面面挂着仙鹤图片的墙壁扮靓了街巷,这就是因仙鹤传说而得名的沁源县郭道镇朱鹤沟村。

图为:朱鹤沟村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

省级精品示范村朱鹤沟村位于沁源县郭道镇西南2.5公里处,现有人口516人,总面积4.7平方公里。今年以来,朱鹤沟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村情实际,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湖羊养殖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朱鹤沟村按照上级创建要求,整村推进亮化绿化,升级改造村内小游园及沿河小公园,修缮景观亭、安装新运动器材,进行了河道清淤、护路扎坝,铺设了环河步道,硬化了村内街巷道路,并对全村自来水、雨水、污水、供热等管网入地,构建了“村干部+保洁员+监督员”模式的垃圾分类制度和常态化人居环境管护机制,村居建设全部高标准完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同时,该村以湖羊养殖产业为中心,不断扩大辐射带动效应,“上探”发展玉米青贮饲料种植,“下延”发展湖羊育肥养殖,依托相关奖补政策,建立起“羊去羊回”的联农带农模式,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下一步,朱鹤沟村将立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一是建设村级湖羊育肥基地,继续与驻地企业乾和源合作,采取“驻地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羊去羊回”湖羊育肥产业,扩大养殖规模。二是盘活优势资源,充分运用农产品展销服务中心展示特色农产品,发展电商经济,通过电商平台、网上销售等方式宣传本地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三是继续在村庄流转闲置土地种植青储玉米,与乾和源公司合作,公司负责统一收割、保护价回收,为湖羊养殖提供饲料,同时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沁源县交口乡长征村

“千万工程”扮靓乡村颜值

秋风习来,漫步在长征村的观光路上,体验着秋日里的清凉,一步一景,民宿小院、特色美食、中医康养、儿童乐园各具特色,到这游玩的顾客络绎不绝,处处充满着欢声笑语。

图为:长征村民宿谷远小院

省级精品示范村长征村位于沁源县交口乡北部,属纯农区,辖2个自然村,全村184户,501口人,土地面积11740.5亩,主导产业以康养旅游、中药材种植为主。近年来,长征村以“蒲公英小镇”为主题科学规划出中医药康养产业项目,初步建成“八廊一馆一园”,形成集康养旅游、餐饮民宿、中药研学于一体的康养小镇。长征村的年集体经济收入由2012年的空白发展到2021年的3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7000元提高到24000元。

今年以来,长征村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开启了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改路、改水、改厕、改房,逐步改善乡村环境。完成了路面硬化1.9公里、河道治理600余米、村庄绿化2600余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网2800米,修建文化小广场,打造小游园,手绘中药材文化墙等等,让村容村貌更有“颜值”。

下一步,长征村将继续深化蒲公英小镇建设,完善旅游布局,有效有力提升小镇整体形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计划实施六大项工程,总投资1120.9万元。一是对蒲公英小镇入口改造,消除入口安全隐患;二是整村环境整治,路面铺油、整治残垣断壁及河道治理;三是中医馆建设,建成现代化理疗中心;四是露营地提档升级,完善服务功能;五是依托蒲公英小镇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培训业务,建设集教师教学、餐饮住宿及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培训基地;六是多功能厅改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沁源县沁河镇闫寨村

打造红色文化“小延安”

立秋时节,走进沁源县沁河镇闫寨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红色文化广场,红色火炬雕塑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行走在村中,一条条平整干净的柏油马路延伸至街头巷尾,整齐的房屋、翠绿的小树,处处彰显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带来的巨大变化。

图为:闫寨村红色文化广场

省级精品示范村闫寨村位于沁源县城东南8公里处,全村共有529户1530人。全域面积18200亩,地势平坦,清水常流,国道G341穿村而过,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区党委旧址坐落于此。抗战时期,这里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为“小延安”。2021年,闫寨村被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重点对原闫寨中学旧址进行全面整治,建成了占地面积6926.9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广场。2023年,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了红色乡村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红色文化广场、学习书院和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展陈馆及水漾年华田园综合体为现场教学点,围绕“支部书记讲党课,党史专家讲红史,基层典型讲经验,党校教师讲理论”的“四讲”教学法开展特色教育,搭建干部培训大课堂,对外承接参观培训业务。  

下一步,闫寨村将紧紧抓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有利时机,从突出党建引领、统筹规划设计、促进产业融合、注重生态治理、凝聚多方力量等五个方面聚焦发力,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闫寨。(焦晋阳

原标题:沁源:农业更强 农村更美 农民更富——沁源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好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