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曹操《苦寒行》写于武乡考证
发布时间: 2024-08-01   |  来源: 上党晚报

公元206年,曹操率军包围壶关亲征高干,过太行山时,曾写下一首千古名诗《苦寒行》,但对于曹操出兵时翻越太行山的途径却颇多争议。《上党晚报·大文化》周刊曾刊发了文伟先生的《创业之路是一条“苦寒”的羊肠坂——读曹操的<苦寒行>》一文;随后又刊发郭存亭先生《曹操苦寒留诗何处羊肠坂》一文。文先生之文以一个美丽的传说来印证《苦寒行》写于壶关,未免有点牵强;郭先生之文倒是较为客观,分别对在长治的三处争议,以及《长治历代文存》编辑时如何定夺,做了说明,但笔者感觉仅因道光版《壶关县志》曾收过该诗为证,就判定曹操所行之羊肠坂即在壶关,仍有失偏颇。道光版《壶关县志》刻印于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仅比现在早187年,而当时查阅资料的条件远不及当今,对于1600多年前的曹操征高干路线又如果确定?可见县志收录该诗也不过是因该诗写于征高干途中,便附会而为之。为了探索历史,故撰小文提出商榷。

魏武挥鞭走羊肠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逐鹿。一代枭雄曹操保汉献帝并迁都许昌,灭袁绍而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占据长江流域的孙权、刘备形成鼎足之势。但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趁曹操北征乌丸之际,占据上党战略要地,据守太行山壶关口,成了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得知此消息便先派部将乐进、李典率军进击,但关险不能近,未攻下壶关。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正月,曹操率大军翻越太行山,进军上党,征讨占据并州、叛服无常的高干。其时天气寒冷,大雪纷飞,道路险阻,曹军历尽艰辛,太行山路的艰险难行,使得曹操百感交集,触发诗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苦寒行》。

图为:武乡太行山麓的古羊肠坂“十八盘”

《苦寒行》写于太行山,这是肯定的,但“羊肠坂诘屈”点到途经“羊肠坂”,查阅资料,虽羊肠坂古有争议,羊肠坂、十八盘这样的地名不下几十处,郭先生之文也有提及,本文章不再累赘。传说虽多,但大多集中于河南沁阳与山西壶关两处,平顺之说还不在其中。特别是沁阳市常平村同治初年将“古羊肠坂”刻于壁上,这算是羊肠坂的证物。但著名作家、民族学家张承志曾先后考察沁阳、壶关两处,又颇赞同《苦寒行》出自白陉古道,即陵川、壶关一带。怎么又与武乡会有牵连?

乾隆五十五年修编《武乡县志》古十二景中,有一景为“羊径樵云”,即指羊径山,在县东百里,路若羊肠,崎岖缠绕,为越太行之径,亦称为羊肠坂。明代岁贡黄器先隐居游历时曾写《羊径》诗:“羊径肠应曲,行人大不宁。胆矾来鸭绿,铁宝闪银青。杂树云依密,洪崖水自零。此中聊可慰,潇洒得林坰。”

研究历史一靠文物,二靠史料,三靠传说。现在并未发现曹操行军确有价值的文物,史料记载也微乎其微,文先生之文就是以羊汤传说来研究的,曹操行军人困马乏,感动了神仙太白金星,送来了一群羊,将士们炖羊肉、煮羊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个传说固然逼真有趣,可要想想人们大多把唐人李白李太白作“太白金星”,是不是这故事就超级可笑了?

不过既然文先生用传说,笔者不妨也引用个传说。在武乡羊肠坂东西各有一村,东曰曹尔河,西曰向阳。

黎城西井镇有个洗耳河村,但周边各县百姓包括当地人都称为“曹尔河”。传说汉朝丞相曹操行军走到这里,看到这条温泉水,便下马捧起泉水洗了洗脸,洗去鞍马劳顿,一鼓作气攀登太行山。于是此河便称为“曹尔河”,后来立村也起名“曹尔河”。后为求许由洗耳的故事改了名,但洗耳故事巢县、汝州史料更足,本文章不议,还是说曹尔河。武乡在屯留工作的86岁老人张怀云说:“曹尔河早时是武乡地界。相传明朝时,在村西发现一无名死尸,村民报了县衙,可是武乡县官推托不管,自言不在武乡地界。黎城县官就派人埋葬了尸骨,并将界石移到了小崖顶,武乡吃了哑巴亏。”后来改了村名,可老百姓沿用习惯,还一直叫着原来的村名“曹尔河”。

再说武乡的向阳村,这里本在山阴并非向阳,何以叫“向阳”?我在走访时,无意听到石瓮村76岁的张三旺说:“老年人曾传说,向阳村原来不是写这两个字,而是‘相养’,因为曹操过兵翻过十八盘,天色已晚,人马劳顿,在此歇息。就被叫作‘相养’,意思是曹丞相在此休养过。”

山左山右两个村庄,却同时留下了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传说故事,这难道是巧合吗?

乐进李典打壶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袁绍死后,其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发生火并。袁谭向曹操乞降。袁绍的外甥高干亦随之降曹,被封为并州刺史。可是就在曹操受封冀州牧、集中兵力准备进攻乌丸的时候,高干趁机反叛并攻陷上党,企图裂地而王。如果拿不下壶关,曹操就不可能远征乌丸,统一北方的大业就无法实现。于是,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冬,曹操便派大将乐进、李典率军进剿高干。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干闻公讨乌丸,乃以州叛,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关口。遣乐进、李典击之,干还守壶关城。十一年春正月,公征干。”从以上简短文字中,可以看出,由于壶关口地势险要,乐进、李典不能破关,次年正月,曹公不得不亲自率军前来征讨。

关于曹军进攻高干,据史料载是先后两拨,建安十年冬,先派大将乐进、李典出兵进剿高干。如果说乐、李二将率军经白陉攻壶关口,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乐、李二将屯兵邺城,从军队驻防的地理位置说这是最近的路线。乐进、李典均为曹操手下的良将,按说高干并非其对手,然而,高干据险守城,乐、李不能入,只好望关长叹。无法之下,派人给曹公送信救援。

建安十一年春节过后,曹操为解心腹之患,便亲率大军直逼太行山,决心攻下壶关这个堡垒,拔掉高干这颗阻碍他统一北方的钉子。《三国志传·曹操引军渡壶关》载:“操使人探知乐进、李典打并州,高干坚守壶口,兵攻不能下。操自引兵前往,与众议破干之计。”

那么,曹操亲率大军去增援,如果按传说中的还走同一条路,是否合理呢?

先看曹操当时任冀州牧,有其子曹丕留守邺城,他带大军征讨冀州,当然曹军主力应在冀州,汉代的冀州城在今衡水附近的北关村。

曹公进军路线辩

知道了曹操屯兵之地,我们来分析一下曹操率军攻打壶关的进军路线。

先谈沁阳说。持此观点的专家,认为同治年间就刻在石壁上的“古羊肠坂”就是“证据”。曹公首句“北上太行山”,开宗明义,既然是“北上”,这就非此莫属。因为太行山主脉呈南北走向,只有在焦作、沁阳一带恰好拐了一个弯儿,这才造成了可以“北上”的唯一地段。

但曹公诗中的“北上”,并非实指,而是一种泛指。就如同现在所说的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一样,红军在北上的途中并非时刻朝北走,朝东朝西甚至朝南都走过。但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为了“北上抗日”。曹公的“北上”也是这个道理,他从许昌到河北平定北方,已然可称“北上”了。我非常赞同著名学者、作家张承志先生的意见,“从河北出发攻打晋东南,他不会绕到河南,再从南朝北爬羊肠坂。”沁阳虽将“古羊肠坂”刻于石上,却只能是造作历史。

再谈壶关说。壶关说的理由是有地名“羊肠坂”,而且曹操进军上党就是为了攻打壶关。不少古诗注释都将“羊肠坂”标为地名,而曹诗中“羊肠坂诘屈”意思是“山路斜陡像羊肠一样盘回崎岖”,并非“羊肠坂道路崎岖”,诗中的羊肠坂并非地名,因为这里“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部队行军去问谁打听此地叫“羊肠坂”呢?更让人不能置信的是,曹操是著名军事家,他明知壶关天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乐、李进军两月有余,久攻不能下,已经被阻关东,他要继续沿此路增援,岂不也只有在关东苦望?

因而,曹操会选另一条入晋之路,从西而包抄壶关,那就是选择滏口陉。其理由有三:一是从冀州进军上党这是最便捷的路线;二是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此邀击来救邺城的袁尚军,奇袭袁尚于滏水之畔,这里他已经非常熟悉;三是由白陉进入壶关的乐、李军队已经受阻于关东,曹操不可能也由此进入而受拒,所以必定选择新的途径。

这样的话,曹操走滏口陉入晋,极有可能选择武乡十八盘翻越太行山,经武乡沿漳河而下,进逼壶关。宋代无名氏的《百战奇法》中有“汉末,曹操围壶关,攻之不拔”的记载,可见曹操当时曾围困壶关。那么,既然是“围”,即环绕之意,从四周包围起来。壶关口雄居要隘,阻挡了乐进、李典之兵,仅乐、李之兵在壶关口之东,是无法形成包围之态的,只有曹操引兵从反向过来,才能占据北、西、南,形成包围。

还有一点,诗中写道:“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先说“熊罴对我蹲”,据山里的老农讲,虎豹熊罴这类大动物自我防范意识特别强,只在山坡上活动,不在深沟中行走,而且在比它高的地方不能有其它动物,否则会认为要受到攻击。而在壶关的大峡谷里,悬崖耸立高万丈,熊罴能在这样深的谷底蹲卧吗?再说“虎豹夹路啼”,既然是“夹路啼”,肯定是行人可以听到的,虎豹要在万丈悬崖的山顶啼鸣,谷底的行人是不会听到的。而在武乡的羊肠坂“十八盘”上,就完全在这种可能,数丈高的山崖,虎豹出没,既能听到啼叫,又不会对行军队伍形成伤害,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郝雪廷)

原标题:曹操《苦寒行》写于武乡考证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看襄垣古建如何惊艳千年时光
· 揭秘长子“十八大寺”的故事
· 《茶经》里的上党人参
· 回望沁源琴泉书院的“生平”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曹操《苦寒行》写于武乡考证

公元206年,曹操率军包围壶关亲征高干,过太行山时,曾写下一首千古名诗《苦寒行》,但对于曹操出兵时翻越太行山的途径却颇多争议。《上党晚报·大文化》周刊曾刊发了文伟先生的《创业之路是一条“苦寒”的羊肠坂——读曹操的<苦寒行>》一文;随后又刊发郭存亭先生《曹操苦寒留诗何处羊肠坂》一文。文先生之文以一个美丽的传说来印证《苦寒行》写于壶关,未免有点牵强;郭先生之文倒是较为客观,分别对在长治的三处争议,以及《长治历代文存》编辑时如何定夺,做了说明,但笔者感觉仅因道光版《壶关县志》曾收过该诗为证,就判定曹操所行之羊肠坂即在壶关,仍有失偏颇。道光版《壶关县志》刻印于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仅比现在早187年,而当时查阅资料的条件远不及当今,对于1600多年前的曹操征高干路线又如果确定?可见县志收录该诗也不过是因该诗写于征高干途中,便附会而为之。为了探索历史,故撰小文提出商榷。

魏武挥鞭走羊肠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逐鹿。一代枭雄曹操保汉献帝并迁都许昌,灭袁绍而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占据长江流域的孙权、刘备形成鼎足之势。但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趁曹操北征乌丸之际,占据上党战略要地,据守太行山壶关口,成了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得知此消息便先派部将乐进、李典率军进击,但关险不能近,未攻下壶关。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正月,曹操率大军翻越太行山,进军上党,征讨占据并州、叛服无常的高干。其时天气寒冷,大雪纷飞,道路险阻,曹军历尽艰辛,太行山路的艰险难行,使得曹操百感交集,触发诗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苦寒行》。

图为:武乡太行山麓的古羊肠坂“十八盘”

《苦寒行》写于太行山,这是肯定的,但“羊肠坂诘屈”点到途经“羊肠坂”,查阅资料,虽羊肠坂古有争议,羊肠坂、十八盘这样的地名不下几十处,郭先生之文也有提及,本文章不再累赘。传说虽多,但大多集中于河南沁阳与山西壶关两处,平顺之说还不在其中。特别是沁阳市常平村同治初年将“古羊肠坂”刻于壁上,这算是羊肠坂的证物。但著名作家、民族学家张承志曾先后考察沁阳、壶关两处,又颇赞同《苦寒行》出自白陉古道,即陵川、壶关一带。怎么又与武乡会有牵连?

乾隆五十五年修编《武乡县志》古十二景中,有一景为“羊径樵云”,即指羊径山,在县东百里,路若羊肠,崎岖缠绕,为越太行之径,亦称为羊肠坂。明代岁贡黄器先隐居游历时曾写《羊径》诗:“羊径肠应曲,行人大不宁。胆矾来鸭绿,铁宝闪银青。杂树云依密,洪崖水自零。此中聊可慰,潇洒得林坰。”

研究历史一靠文物,二靠史料,三靠传说。现在并未发现曹操行军确有价值的文物,史料记载也微乎其微,文先生之文就是以羊汤传说来研究的,曹操行军人困马乏,感动了神仙太白金星,送来了一群羊,将士们炖羊肉、煮羊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个传说固然逼真有趣,可要想想人们大多把唐人李白李太白作“太白金星”,是不是这故事就超级可笑了?

不过既然文先生用传说,笔者不妨也引用个传说。在武乡羊肠坂东西各有一村,东曰曹尔河,西曰向阳。

黎城西井镇有个洗耳河村,但周边各县百姓包括当地人都称为“曹尔河”。传说汉朝丞相曹操行军走到这里,看到这条温泉水,便下马捧起泉水洗了洗脸,洗去鞍马劳顿,一鼓作气攀登太行山。于是此河便称为“曹尔河”,后来立村也起名“曹尔河”。后为求许由洗耳的故事改了名,但洗耳故事巢县、汝州史料更足,本文章不议,还是说曹尔河。武乡在屯留工作的86岁老人张怀云说:“曹尔河早时是武乡地界。相传明朝时,在村西发现一无名死尸,村民报了县衙,可是武乡县官推托不管,自言不在武乡地界。黎城县官就派人埋葬了尸骨,并将界石移到了小崖顶,武乡吃了哑巴亏。”后来改了村名,可老百姓沿用习惯,还一直叫着原来的村名“曹尔河”。

再说武乡的向阳村,这里本在山阴并非向阳,何以叫“向阳”?我在走访时,无意听到石瓮村76岁的张三旺说:“老年人曾传说,向阳村原来不是写这两个字,而是‘相养’,因为曹操过兵翻过十八盘,天色已晚,人马劳顿,在此歇息。就被叫作‘相养’,意思是曹丞相在此休养过。”

山左山右两个村庄,却同时留下了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传说故事,这难道是巧合吗?

乐进李典打壶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袁绍死后,其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发生火并。袁谭向曹操乞降。袁绍的外甥高干亦随之降曹,被封为并州刺史。可是就在曹操受封冀州牧、集中兵力准备进攻乌丸的时候,高干趁机反叛并攻陷上党,企图裂地而王。如果拿不下壶关,曹操就不可能远征乌丸,统一北方的大业就无法实现。于是,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冬,曹操便派大将乐进、李典率军进剿高干。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干闻公讨乌丸,乃以州叛,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关口。遣乐进、李典击之,干还守壶关城。十一年春正月,公征干。”从以上简短文字中,可以看出,由于壶关口地势险要,乐进、李典不能破关,次年正月,曹公不得不亲自率军前来征讨。

关于曹军进攻高干,据史料载是先后两拨,建安十年冬,先派大将乐进、李典出兵进剿高干。如果说乐、李二将率军经白陉攻壶关口,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乐、李二将屯兵邺城,从军队驻防的地理位置说这是最近的路线。乐进、李典均为曹操手下的良将,按说高干并非其对手,然而,高干据险守城,乐、李不能入,只好望关长叹。无法之下,派人给曹公送信救援。

建安十一年春节过后,曹操为解心腹之患,便亲率大军直逼太行山,决心攻下壶关这个堡垒,拔掉高干这颗阻碍他统一北方的钉子。《三国志传·曹操引军渡壶关》载:“操使人探知乐进、李典打并州,高干坚守壶口,兵攻不能下。操自引兵前往,与众议破干之计。”

那么,曹操亲率大军去增援,如果按传说中的还走同一条路,是否合理呢?

先看曹操当时任冀州牧,有其子曹丕留守邺城,他带大军征讨冀州,当然曹军主力应在冀州,汉代的冀州城在今衡水附近的北关村。

曹公进军路线辩

知道了曹操屯兵之地,我们来分析一下曹操率军攻打壶关的进军路线。

先谈沁阳说。持此观点的专家,认为同治年间就刻在石壁上的“古羊肠坂”就是“证据”。曹公首句“北上太行山”,开宗明义,既然是“北上”,这就非此莫属。因为太行山主脉呈南北走向,只有在焦作、沁阳一带恰好拐了一个弯儿,这才造成了可以“北上”的唯一地段。

但曹公诗中的“北上”,并非实指,而是一种泛指。就如同现在所说的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一样,红军在北上的途中并非时刻朝北走,朝东朝西甚至朝南都走过。但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为了“北上抗日”。曹公的“北上”也是这个道理,他从许昌到河北平定北方,已然可称“北上”了。我非常赞同著名学者、作家张承志先生的意见,“从河北出发攻打晋东南,他不会绕到河南,再从南朝北爬羊肠坂。”沁阳虽将“古羊肠坂”刻于石上,却只能是造作历史。

再谈壶关说。壶关说的理由是有地名“羊肠坂”,而且曹操进军上党就是为了攻打壶关。不少古诗注释都将“羊肠坂”标为地名,而曹诗中“羊肠坂诘屈”意思是“山路斜陡像羊肠一样盘回崎岖”,并非“羊肠坂道路崎岖”,诗中的羊肠坂并非地名,因为这里“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部队行军去问谁打听此地叫“羊肠坂”呢?更让人不能置信的是,曹操是著名军事家,他明知壶关天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乐、李进军两月有余,久攻不能下,已经被阻关东,他要继续沿此路增援,岂不也只有在关东苦望?

因而,曹操会选另一条入晋之路,从西而包抄壶关,那就是选择滏口陉。其理由有三:一是从冀州进军上党这是最便捷的路线;二是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此邀击来救邺城的袁尚军,奇袭袁尚于滏水之畔,这里他已经非常熟悉;三是由白陉进入壶关的乐、李军队已经受阻于关东,曹操不可能也由此进入而受拒,所以必定选择新的途径。

这样的话,曹操走滏口陉入晋,极有可能选择武乡十八盘翻越太行山,经武乡沿漳河而下,进逼壶关。宋代无名氏的《百战奇法》中有“汉末,曹操围壶关,攻之不拔”的记载,可见曹操当时曾围困壶关。那么,既然是“围”,即环绕之意,从四周包围起来。壶关口雄居要隘,阻挡了乐进、李典之兵,仅乐、李之兵在壶关口之东,是无法形成包围之态的,只有曹操引兵从反向过来,才能占据北、西、南,形成包围。

还有一点,诗中写道:“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先说“熊罴对我蹲”,据山里的老农讲,虎豹熊罴这类大动物自我防范意识特别强,只在山坡上活动,不在深沟中行走,而且在比它高的地方不能有其它动物,否则会认为要受到攻击。而在壶关的大峡谷里,悬崖耸立高万丈,熊罴能在这样深的谷底蹲卧吗?再说“虎豹夹路啼”,既然是“夹路啼”,肯定是行人可以听到的,虎豹要在万丈悬崖的山顶啼鸣,谷底的行人是不会听到的。而在武乡的羊肠坂“十八盘”上,就完全在这种可能,数丈高的山崖,虎豹出没,既能听到啼叫,又不会对行军队伍形成伤害,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郝雪廷)

原标题:曹操《苦寒行》写于武乡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