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沁县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发布时间: 2024-06-03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古老的榕树焕发生机,红砖古厝彰显历史文脉,生态园里百果飘香,萌宠乐园其乐无穷。置身于此,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优雅别致的册村镇农家小院,令人流连忘返。 

起伏的山、流动的水、摇曳的小船,深浅不一的绿在眼前铺展。向绿而行的路上,沁县郭村镇石板上村从未止步。靠着美丽环境,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绿树红花掩映庭院,洁净村巷四通八达。五月风光正好,走在定昌镇良庄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

微风吹过绿意盎然,三层的别墅宽敞明亮,农家庭院内种着各色花草苗木,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窗明几净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干净整洁的小广场……这一幕不是未来图景,是在南里镇中里村真切发生的实景。

漳河水碧波荡漾,漳源湖杨柳依依,以漳河源头为龙头的乡村旅游生机勃勃,描绘出村美人和民富的动人画卷。

站在牛寺乡山曲村的最高点,放眼望去,一条乡间道路蜿蜒曲折,平整的田地和错落有致的房屋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生态优、产业旺、环境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这里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

……

“千万工程”是一场20年久久为功、持续努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创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而就在沁县,同样有久久为功的乡村建设故事正在延续。石板上村、中里村、山曲村等村,正是这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工程中,被改变的村庄之一。它们也是沁县实施“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是“千万工程”接续奋斗的写照。

图为:鸟瞰沁县全貌

今年,沁县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坚持抓有效衔接“固成果”、稳产保供“守底线”、特色产业“促兴旺”、乡村建设“美环境”、农村改革“添动力”、乡村治理“促和谐”,大力发展“特”“优”产业。锚定目标任务,县委书记、县长司慧军亲自谋划、实地推动,各乡镇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全县218个村使狠劲、出实招、动真章,形成了“人人肯出力、家家有行动、村村有成效”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沁县将建设精品示范村3个,提档升级村26个。

塑生态之“形” 宜居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墙体雪白的农家小院里花草溢香,干净清爽;村道两旁的风景树挺拔俊秀,浓郁的自然田园景色让整个村子灵动不失典雅,给人一种“摇漾景色新,疑在景点行”的感觉。和美乡村建设正在樊村蓬勃开展。过去这里一片荒草地,现在已经建成高标准的休闲娱乐广场了。过去,樊村存在脏乱差的现象,村里的泥砖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该村大力宣传和美乡村建设的好处,发动村民参与建设行列,全村拆除乱搭乱建40余处,分类垃圾桶1000多个,村容村貌大幅改善。

“千女湖里泛轻舟,九连山上任遨游,采摘园中亲农事,千佛洞内探奇幽……”如今,再走进石板上村,看到的将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以及游客们在这里尽情享受如画风景的火热场景。下一步,石板上村将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探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推动人居环境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

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第一仗”。立足全域,沁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来高位谋划,通过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构建“点线面”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新店镇各村针对“犄角旮旯”乱堆杂物、枯枝烂叶、河道漂浮物、暴露垃圾等进行清理;沁州黄镇以“镇村联动、全域治理、全民参与”的模式开展“五清一改”行动,加快清理村庄残垣断壁、生活垃圾、河道水渠、农业废弃物、农户庭院;南里镇唐村把人居环境整治与古村落保护工作结合,让传统村落“活”起来,让人居环境“绿”起来;册村镇以322省道、南寺线、栋漫线等重要交通沿线开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牛寺乡走马岭村“人机”结合,确保整治无死角、不丢片;松村镇实行清单制管理,专项督查各村残垣断壁、旱厕杂房、破损围栏、护坡石墙等整治情况;漳源镇以“党员带动、党群互动、村民行动”的模式,发动群众自发对门前路面和路域两侧的垃圾、杂草杂物等进行“搬家式”清理;定昌镇集中整治旅游公路沿途的环境脏乱差现象;郭村镇加强沿路绿化工作全面提升沿线整体环境;杨安乡重点开展巷道硬化、自来水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故县镇徐村在做好环境整治的同时,对“水上民宿”进行修整维护,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一场不仅要打造盆景,更要形成风景的人居环境提质行动全面铺开。

今年以来,沁县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对照县委工作方案,重点推动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2023年,沁县实施了8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工程,投资3300万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治理项目,为57个村建设了阳光堆肥房、覆膜发酵池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备了57台装载机、218台垃圾收运三轮车、3万个垃圾桶。今年计划在农村推进3000座户厕改造,加快完成2023年人居环境垃圾治理项目,力争2025年底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设备全覆盖、收储运机制合理有效。生活污水治理上在实现建制镇常态化运行基础上,选择规划有序、居住集中、集体经济可持续的村先行先试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补齐供水、公路、电网、通讯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等短板,集中供水规模化工程覆盖服务人口比例达到47%,完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沁县环湖旅游路续建任务,实施好17个较大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完成2个县乡公路改造任务,支持农村危房(抗震)改造92户,努力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深刻重塑。一幅幅生态美、环境优、产业旺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沁州大地铺设开来……

锻产业之“骨”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支撑与保障。沁县坚持“双管齐下”,在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好戏连台”。

小东岭村在推进产业富民带动乡村振兴实践中,抢抓机遇,启动数字乡村建设,围绕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大棚、生态渔场,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带动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

2023年,樊村顺应产业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新发展生态渔业产业,重点推广蟹稻共生生态综合种养模式,30亩稻田首开沁县稻蟹共生先河,带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实现“一田多获、一水多用”,亩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2024年,村集体扩租25亩农田建设稻田,目前已经插上秧苗。届时,樊村将拥有50亩稻田,年底将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近年来,樊村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支撑,立足村域实际,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体系。

绘就和美乡村建设图景,需要执好产业发展之笔。2023年,沁县新建4万亩、提质改造0.6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完工;2024年已完成规划,积极争取专项债券,力争到2026年将5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做优有机旱作农业品牌,打造特优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冬播谷60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建设优质谷子基地10万亩,持续推进沁州黄小米专业镇建设;支持沁州绿蔬菜、沁州红高粱、沁州白肉鸡、新店镇芦笋等特优产业发展壮大,发展冷凉蔬菜种植4000亩。沁州黄小米、汾酒专用酿酒高粱、冷凉蔬菜、畜禽养殖、中医药材……农业几乎占据了沁县重点产业链的全部份额。今年以来,沁县坚持高位推动,全产业链布局,突出链条锻造,精心培育富民产业,通过推行“建基地扩张、育龙头带动、联农户增收、活机制增效”发展模式,努力推进做大增量、做优存量,突出强优势、补短板,推动主导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优、新型产业做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日趋成熟,重点产业向产业“链”前端迈进:名米“沁州黄”延伸的谷之爱小米米粉、北方水城小米锅巴、零巴客小米饼干、惠尔旺小米陈醋、熊猫精酿小米啤酒等30余款“沁州黄”全产业链系列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沁润农业有限公司以龙头示范引领,带动全县大力发展种植繁育、育苗育种,胡萝卜、羊肚菌等其他产业链同步推进,打造出特色鲜明、绿色生态、产业高效的全产业链,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特产品品牌越来越响……沁县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形成了产业兴旺的新格局。沁县真抓实干勇担当,全县“三农”工作交出了一张张满意的答卷。

筑文明之“魂” 沁州大地劲吹文明新风

现在,在定昌镇合庄村,村民遇到麻烦事首先想到就是找党组织。“村民有事找我们,就是最大的信任。无论大小事,只要尽心尽力去办,大家都会看在眼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宋强说。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重“里子”。聚焦和美乡村建设,合庄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用通俗易懂、基层群众易接受的方式普及宣传教育,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社会好风气。紧紧围绕增进农民福祉和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松村村民李四光提起现在的邻里关系,发出由衷地赞叹!他说,村里的变化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现在村民们讨论致富路径的多了,聚众打麻将的少了,邻里间互相帮助的多了,乱传闲话的少了。近年来,松村村支村两委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结合本村实际特点,宣传引导营造乡风文明“好氛围”。通过电影+宣传、农村大喇叭、微信群、明白纸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助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产业兴、环境美,乡风和。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沁县坚持村庄整治与村庄发展相结合,用环境整治“小切口”践行乡村振兴“大战略”,不断提升沁县的“颜值”与“气质”,真正推动“千万工程”优秀实践在沁县落地生根,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下一步,沁县将持续以“千万工程”经验为示范,不断深化镇域“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升级实践,以环境整治长效管理重塑为基础、农旅融合发展为远景、乡村治理培育为保障,以点示范,镇域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郭学红)

原标题:一场“形”与“魂”的美丽重塑——沁县学习“千万工程”让“高颜值”与“高质量”齐头并进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司慧军调研重点项目建设并现场办公
· 遍地滚落“金蛋蛋”!沁县中里村小鹌鹑变身“致富鸟”
· 与首都无缝接轨!沁房对口协作为教育注入强劲动力
· 沁县中心医院项目建设抢抓进度“火力全开”
· “国米之光”!沁州黄:从皇家贡米到富民产业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沁县
沁县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古老的榕树焕发生机,红砖古厝彰显历史文脉,生态园里百果飘香,萌宠乐园其乐无穷。置身于此,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优雅别致的册村镇农家小院,令人流连忘返。 

起伏的山、流动的水、摇曳的小船,深浅不一的绿在眼前铺展。向绿而行的路上,沁县郭村镇石板上村从未止步。靠着美丽环境,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绿树红花掩映庭院,洁净村巷四通八达。五月风光正好,走在定昌镇良庄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

微风吹过绿意盎然,三层的别墅宽敞明亮,农家庭院内种着各色花草苗木,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窗明几净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干净整洁的小广场……这一幕不是未来图景,是在南里镇中里村真切发生的实景。

漳河水碧波荡漾,漳源湖杨柳依依,以漳河源头为龙头的乡村旅游生机勃勃,描绘出村美人和民富的动人画卷。

站在牛寺乡山曲村的最高点,放眼望去,一条乡间道路蜿蜒曲折,平整的田地和错落有致的房屋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生态优、产业旺、环境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这里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

……

“千万工程”是一场20年久久为功、持续努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创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而就在沁县,同样有久久为功的乡村建设故事正在延续。石板上村、中里村、山曲村等村,正是这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工程中,被改变的村庄之一。它们也是沁县实施“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是“千万工程”接续奋斗的写照。

图为:鸟瞰沁县全貌

今年,沁县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坚持抓有效衔接“固成果”、稳产保供“守底线”、特色产业“促兴旺”、乡村建设“美环境”、农村改革“添动力”、乡村治理“促和谐”,大力发展“特”“优”产业。锚定目标任务,县委书记、县长司慧军亲自谋划、实地推动,各乡镇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全县218个村使狠劲、出实招、动真章,形成了“人人肯出力、家家有行动、村村有成效”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沁县将建设精品示范村3个,提档升级村26个。

塑生态之“形” 宜居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墙体雪白的农家小院里花草溢香,干净清爽;村道两旁的风景树挺拔俊秀,浓郁的自然田园景色让整个村子灵动不失典雅,给人一种“摇漾景色新,疑在景点行”的感觉。和美乡村建设正在樊村蓬勃开展。过去这里一片荒草地,现在已经建成高标准的休闲娱乐广场了。过去,樊村存在脏乱差的现象,村里的泥砖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该村大力宣传和美乡村建设的好处,发动村民参与建设行列,全村拆除乱搭乱建40余处,分类垃圾桶1000多个,村容村貌大幅改善。

“千女湖里泛轻舟,九连山上任遨游,采摘园中亲农事,千佛洞内探奇幽……”如今,再走进石板上村,看到的将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以及游客们在这里尽情享受如画风景的火热场景。下一步,石板上村将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探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推动人居环境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

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第一仗”。立足全域,沁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来高位谋划,通过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构建“点线面”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新店镇各村针对“犄角旮旯”乱堆杂物、枯枝烂叶、河道漂浮物、暴露垃圾等进行清理;沁州黄镇以“镇村联动、全域治理、全民参与”的模式开展“五清一改”行动,加快清理村庄残垣断壁、生活垃圾、河道水渠、农业废弃物、农户庭院;南里镇唐村把人居环境整治与古村落保护工作结合,让传统村落“活”起来,让人居环境“绿”起来;册村镇以322省道、南寺线、栋漫线等重要交通沿线开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牛寺乡走马岭村“人机”结合,确保整治无死角、不丢片;松村镇实行清单制管理,专项督查各村残垣断壁、旱厕杂房、破损围栏、护坡石墙等整治情况;漳源镇以“党员带动、党群互动、村民行动”的模式,发动群众自发对门前路面和路域两侧的垃圾、杂草杂物等进行“搬家式”清理;定昌镇集中整治旅游公路沿途的环境脏乱差现象;郭村镇加强沿路绿化工作全面提升沿线整体环境;杨安乡重点开展巷道硬化、自来水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故县镇徐村在做好环境整治的同时,对“水上民宿”进行修整维护,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一场不仅要打造盆景,更要形成风景的人居环境提质行动全面铺开。

今年以来,沁县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对照县委工作方案,重点推动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2023年,沁县实施了8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工程,投资3300万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治理项目,为57个村建设了阳光堆肥房、覆膜发酵池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备了57台装载机、218台垃圾收运三轮车、3万个垃圾桶。今年计划在农村推进3000座户厕改造,加快完成2023年人居环境垃圾治理项目,力争2025年底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设备全覆盖、收储运机制合理有效。生活污水治理上在实现建制镇常态化运行基础上,选择规划有序、居住集中、集体经济可持续的村先行先试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补齐供水、公路、电网、通讯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等短板,集中供水规模化工程覆盖服务人口比例达到47%,完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沁县环湖旅游路续建任务,实施好17个较大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完成2个县乡公路改造任务,支持农村危房(抗震)改造92户,努力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深刻重塑。一幅幅生态美、环境优、产业旺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沁州大地铺设开来……

锻产业之“骨”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支撑与保障。沁县坚持“双管齐下”,在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好戏连台”。

小东岭村在推进产业富民带动乡村振兴实践中,抢抓机遇,启动数字乡村建设,围绕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大棚、生态渔场,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带动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

2023年,樊村顺应产业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新发展生态渔业产业,重点推广蟹稻共生生态综合种养模式,30亩稻田首开沁县稻蟹共生先河,带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实现“一田多获、一水多用”,亩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2024年,村集体扩租25亩农田建设稻田,目前已经插上秧苗。届时,樊村将拥有50亩稻田,年底将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近年来,樊村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支撑,立足村域实际,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体系。

绘就和美乡村建设图景,需要执好产业发展之笔。2023年,沁县新建4万亩、提质改造0.6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完工;2024年已完成规划,积极争取专项债券,力争到2026年将5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做优有机旱作农业品牌,打造特优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冬播谷60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建设优质谷子基地10万亩,持续推进沁州黄小米专业镇建设;支持沁州绿蔬菜、沁州红高粱、沁州白肉鸡、新店镇芦笋等特优产业发展壮大,发展冷凉蔬菜种植4000亩。沁州黄小米、汾酒专用酿酒高粱、冷凉蔬菜、畜禽养殖、中医药材……农业几乎占据了沁县重点产业链的全部份额。今年以来,沁县坚持高位推动,全产业链布局,突出链条锻造,精心培育富民产业,通过推行“建基地扩张、育龙头带动、联农户增收、活机制增效”发展模式,努力推进做大增量、做优存量,突出强优势、补短板,推动主导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优、新型产业做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日趋成熟,重点产业向产业“链”前端迈进:名米“沁州黄”延伸的谷之爱小米米粉、北方水城小米锅巴、零巴客小米饼干、惠尔旺小米陈醋、熊猫精酿小米啤酒等30余款“沁州黄”全产业链系列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沁润农业有限公司以龙头示范引领,带动全县大力发展种植繁育、育苗育种,胡萝卜、羊肚菌等其他产业链同步推进,打造出特色鲜明、绿色生态、产业高效的全产业链,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特产品品牌越来越响……沁县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形成了产业兴旺的新格局。沁县真抓实干勇担当,全县“三农”工作交出了一张张满意的答卷。

筑文明之“魂” 沁州大地劲吹文明新风

现在,在定昌镇合庄村,村民遇到麻烦事首先想到就是找党组织。“村民有事找我们,就是最大的信任。无论大小事,只要尽心尽力去办,大家都会看在眼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宋强说。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重“里子”。聚焦和美乡村建设,合庄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用通俗易懂、基层群众易接受的方式普及宣传教育,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社会好风气。紧紧围绕增进农民福祉和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松村村民李四光提起现在的邻里关系,发出由衷地赞叹!他说,村里的变化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现在村民们讨论致富路径的多了,聚众打麻将的少了,邻里间互相帮助的多了,乱传闲话的少了。近年来,松村村支村两委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结合本村实际特点,宣传引导营造乡风文明“好氛围”。通过电影+宣传、农村大喇叭、微信群、明白纸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助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产业兴、环境美,乡风和。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沁县坚持村庄整治与村庄发展相结合,用环境整治“小切口”践行乡村振兴“大战略”,不断提升沁县的“颜值”与“气质”,真正推动“千万工程”优秀实践在沁县落地生根,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下一步,沁县将持续以“千万工程”经验为示范,不断深化镇域“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升级实践,以环境整治长效管理重塑为基础、农旅融合发展为远景、乡村治理培育为保障,以点示范,镇域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郭学红)

原标题:一场“形”与“魂”的美丽重塑——沁县学习“千万工程”让“高颜值”与“高质量”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