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北甘泉村涌“甘泉”
发布时间: 2024-05-11   |  来源: 上党晚报

北甘泉,位于平顺西部、百谷山东麓,是平顺唯一一个没有依山的古村。

平顺,山高谷深,天脊之地。在山连山、山外还有山的平顺境内,北甘泉就算得上是最肥沃的一片土地了。满目的黄土,披在百谷山东麓的平地上,整个村落就卧在那片温暖的黄土怀抱里。虽然说北甘泉四面不靠山,但放眼望去,四面依然环山,形成山地盆地。北甘泉,这个小盆地里令人向往的古村,所处地形恰似一台地。

台地北甘泉,一面是河沟,三面皆是平坦的耕地。上党,本就是一高台,而天脊之地北甘泉,也的确是令北甘泉人自豪的存在。

走进历史深处,北甘泉最初的村名叫“九甘泉村”。原来,在此栖息生活的先人们举全村之力,给村里打下了九眼水井。每眼水井,都是甘甜清冽的井水,遂以“九甘泉”定为村名。后来,随着村里人口的增多,村庄面积也因地形地势不断地往南扩展,这九眼水井便被慢慢地甩在了村北。因此,人们又将村名改为“北甘泉”。

还有传说,北甘泉古时本就有泉水,且水净甘甜。有多少甘泉呢?相传有大大小小十数个泉眼,分布在村里各处。在传统的数字文化中,“九”为最大,为至阳之数。北甘泉的先祖就以“九”称村名为“九甘泉”。其中有一泉是常年流水,清澈的泉水,清凉甘甜,喷涌不停,形成水池,养育着世世代代北甘泉一带的百姓和生命。因该泉水源于村西北,所以,后将村名改为“北甘泉”。

台地北甘泉,平顺全县唯一一个不靠山的行政村,四面环山,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在这一马平川的台地上,一条南北曲折的古道,孕育了百谷山东麓、北甘泉一带耕读传家、勤俭营商的“平顺潞商”文化。北甘泉的王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走进王家窑院,这座饱经风霜的窑洞院落,曾是平顺西部潞商文化的写照,当地人将其与村里古庙龙松、古画传说,还有一步古桥的故事相并列,誉为北甘泉的“四绝”。就连王家南窑院圪廊的酸枣树,也成为百谷山东麓古官道上那一队队骡马驼队铃铛上摇落的故事,至今还流传着当年的一句俗语:“龙松古画一步桥,南院圪廊打酸枣。”

北甘泉村大姓多,而王家就独居一条街,成为古道记忆的风景线,曾经是清朝平顺西部显赫一时的大家族。王家街,至今仍是村中主街,形成王家建筑群。

穿越时光隧道,还原王家窑院的历史,乾隆年间,有姓王名好秀一家迁来北甘泉,开始置地建设王家院落,后称王家街。王家先祖举家修建窑院时,凭借殷厚的家底要修建七间七檩砖楼,不想这个规划超越当时官方建筑的规制,王家如此建窑的举动,竟然惊动了潞安官府,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拆除砖楼。至此之后,王家人循规蹈矩,依照当地建筑规俗,先后修建了庭房院、大东院、新房院,还有酒坊院、当铺院、粉坊院、祠堂院、花园圪道等。就是这样,也难掩盖王家当时富甲一方的流露。

在村中老人的记忆中,曾有口口相传:到大清晚期,王家的生意从潞安做到了汾河西府,从口外做到了俄罗斯,赢得“海外平顺潞商”的美称,使王家的票号“贵兴号”,汇通大江南北,乃至长城内外。

村中现遗存的两处四合院,主窑都是三间砖拱窑洞,高大气派,平顶砖砌,女儿墙上精美的砖雕,凸显出当年主人的富贵身份;东西厢房均为砖木结构两层砖楼,庭房院单体砖雕影壁,后院为花园、祠堂。如此辉煌的窑院,处处凝结着“孝道”文化。堂窑脸上精细的“寿”字砖雕,压窗石上不同字体阳刻的“寿”字,彰显着王家尊老、敬老的“孝爱”精神与福如东海的“寿”文化之间无比致远的融合。

在北甘泉一带还有一个经典的传说故事:王家南院圪廊打酸枣。意思是每到瓜果飘香季节,行人站在王家墙外,就可以举棒打酸枣了。

身居平川之地或闹市街镇的人可能不知道:沟壑丘陵长酸枣,花甲难见枝成树。就是说酸枣都是长在山岭沟岸之地,长成大树就更稀罕了。北甘泉王家东西一条街,南院圪廊酸枣出墙来,成为金秋古街一道景观。酸甜的酸枣,挂满墙外枝头,路过的外乡人或街坊邻居的孩子,都会禁不住满嘴流酸水去打一把酸枣。

每到王家打酸枣时,站在南院街圪廊、手拿竹竿打酸枣的人,都是一些生活不易的穷苦百姓。王家主人总是让他们尽管打,尽情地打。否则,就不会有“南院圪廊打酸枣”的俗语传遍平顺西部的村村落落。

“龙松古画一步桥”,这在百谷山东麓乃至平顺县,成为北甘泉古文化最负盛名的“广告语”。也是村里世代流传的又一经典的古老传说,其故事里的故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被逐渐湮没在历史记忆的深处,但这句古老的民间俗语,至今在北甘泉仍是家喻户晓,是人人最为自豪的故事。

龙松生长在村里九天圣母庙的大院里,该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遗构。当地百姓为区别他处的九天圣母庙,称其为“北甘泉圣母庙”,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为传统古庙会。庙会期间,北甘泉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民间社火的表演,古庙舞楼的大戏,吸引了百里之外的香客游人。

村里老人提起龙松,既有炫耀的故事、也有心头的无奈。因为令北甘泉人世世代代最骄傲的古树,今天只剩下“龙身枯枝”。相传,北甘泉圣母庙几百年的古松树,苍虬如盖;巨大的树冠,可以遮住半个庙院,非常漂亮,村人称之为“龙松”。

龙松的树干,奇形怪状,树冠硕大,树身成龙。整个圣母庙院子尽在其荫庇之下。在龙松树干的一拐节处,也就是百姓所说的龙头处,还寄生着一棵小榆树,郁郁葱葱,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榆树、龙松,共长一体,和谐相生,成为北甘泉一大奇观。

再说北甘泉村在清朝就有酿酒的历史,圣母庙的对面曾是村里的“酒坊院”,酿造出的美酒具有一股“甘泉香”的味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北甘泉的美酒名扬当时的潞安府八县。

在早些年时,圣母庙曾是原苗庄公社粮站的库房。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甘泉建起了酒厂,酿造的“龙松酒”曾获“部优”称号。泉香好酒,供不应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供水不足。于是,酒厂干脆重新打了一眼深井,结果深井没打出水,原来的九眼井也没水了。这是村里意料之外的事了。

对于龙松的前身故事,我们都不太清楚,对于龙松的后世,其命运被人为地烙印在酒厂身上。当年酒厂因“龙松”的知名度而生产“龙松酒”,并且在庙院造酒,对龙松也是呵护有加,龙松生长得非常壮实。后来,随着酒厂的倒闭,龙松也无人管了,有一天龙松竟然倾倒在地。有好心人为了扶起这巨大的龙松,就用千斤顶来助力,这一倒一扶的,人为的使龙松的根部彻底折断了,龙松也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一棵枯枯的树干,也没有了树冠。北甘泉龙松的死,实在是令人惋惜,可悲、也可叹。

北甘泉村没有了酒,四周也没有可依靠的山,可平整的土地是离不开水的,百姓生活必须得有水啊。大修水利工程,成为当年北甘泉人定胜天的壮举。如今,在北甘泉村外,还有一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留下的建筑,叫“渡桥”,当地人也称“五一渡桥”,其实是一截渡槽,是北甘泉当年的引水工程。智慧的北甘泉人修水槽如同修桥铺路,遇“沟”架桥,成就了当地当年这一辉煌的“渡槽”工程。据说当年命此名是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

渡槽之水从哪里来?原来,在村西还有一座水库,北甘泉村是不缺水的。北甘泉这座不算雄伟的渡桥,引水聚池,汇泉蓄积,在保障人畜饮用水的基础上,盈余之水灌溉田园。这座遗存半个世纪的半截渡槽,见证着北甘泉水利工程的历史,也见证了北甘泉世代百姓的劳动本色,是那个世代豪迈的北甘泉人战胜自然的历史记忆。渡槽上“五一渡槽”四个大字,凝结着浓浓的时代味道。

古画,就是北甘泉圣母庙内惟妙惟肖的壁画,村里称之为“古画”。修缮一新的古庙,再也看不到一幅壁画了。其实,古庙多年被酒厂使用,还做过粮库,或做他用,古画的内容,已不得而知,老人也无法说其一二,只是谈起“古画”,都会说起村里流传久远的俗语:龙松古画一步桥。

一步桥,传说是村里原有的一座小桥,位于何处,无人能说清楚。相传西汉末期,刘秀逃至上党,来到平顺,在多次即将被擒获之际总能绝处逢生。王莽追赶刘秀至台地北甘泉时,一座小桥曾经救下刘秀的命,使他幸免于难,化险为夷,也使北甘泉的历史与皇家结缘。虽然时光转瞬两千多年,但王莽赶杀刘秀的“一步桥”故事,在北甘泉一带却一代代传了下来。在北甘泉人的记忆深处,这座小桥,因有刘秀的一步飞跃,成为北甘泉人心中的历史名桥。

一代又一代的北甘泉人,战胜自然,勇立潮头,书写着北甘泉的历史,书写着台地北甘泉的辉煌。

台地北甘泉,福地北甘泉,美丽的田园风光、古老的民风民俗还有古迹古景古民居,催生了乡村旅游业。传统庙会上,“甘泉春耕文化节”,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也赋能于乡村的振兴,助推了北甘泉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今,北甘泉村以无公害蔬菜基地、休闲度假生态庄园、中医药健康和养老服务中心等为龙头产业,正阔步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郭存亭)

原标题:台地北甘泉


[编辑:宋思洋]

  相关链接
· 法兴寺邀你一起感受大宋遗存之美
· 天台庵:千年古刹,唐风依旧
· “风火龙舞”:农耕文化耀神州
· 观音堂:大隐于市的悬塑宝地
· 大美!3分钟带你了解《何为潞州》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北甘泉村涌“甘泉”

北甘泉,位于平顺西部、百谷山东麓,是平顺唯一一个没有依山的古村。

平顺,山高谷深,天脊之地。在山连山、山外还有山的平顺境内,北甘泉就算得上是最肥沃的一片土地了。满目的黄土,披在百谷山东麓的平地上,整个村落就卧在那片温暖的黄土怀抱里。虽然说北甘泉四面不靠山,但放眼望去,四面依然环山,形成山地盆地。北甘泉,这个小盆地里令人向往的古村,所处地形恰似一台地。

台地北甘泉,一面是河沟,三面皆是平坦的耕地。上党,本就是一高台,而天脊之地北甘泉,也的确是令北甘泉人自豪的存在。

走进历史深处,北甘泉最初的村名叫“九甘泉村”。原来,在此栖息生活的先人们举全村之力,给村里打下了九眼水井。每眼水井,都是甘甜清冽的井水,遂以“九甘泉”定为村名。后来,随着村里人口的增多,村庄面积也因地形地势不断地往南扩展,这九眼水井便被慢慢地甩在了村北。因此,人们又将村名改为“北甘泉”。

还有传说,北甘泉古时本就有泉水,且水净甘甜。有多少甘泉呢?相传有大大小小十数个泉眼,分布在村里各处。在传统的数字文化中,“九”为最大,为至阳之数。北甘泉的先祖就以“九”称村名为“九甘泉”。其中有一泉是常年流水,清澈的泉水,清凉甘甜,喷涌不停,形成水池,养育着世世代代北甘泉一带的百姓和生命。因该泉水源于村西北,所以,后将村名改为“北甘泉”。

台地北甘泉,平顺全县唯一一个不靠山的行政村,四面环山,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在这一马平川的台地上,一条南北曲折的古道,孕育了百谷山东麓、北甘泉一带耕读传家、勤俭营商的“平顺潞商”文化。北甘泉的王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走进王家窑院,这座饱经风霜的窑洞院落,曾是平顺西部潞商文化的写照,当地人将其与村里古庙龙松、古画传说,还有一步古桥的故事相并列,誉为北甘泉的“四绝”。就连王家南窑院圪廊的酸枣树,也成为百谷山东麓古官道上那一队队骡马驼队铃铛上摇落的故事,至今还流传着当年的一句俗语:“龙松古画一步桥,南院圪廊打酸枣。”

北甘泉村大姓多,而王家就独居一条街,成为古道记忆的风景线,曾经是清朝平顺西部显赫一时的大家族。王家街,至今仍是村中主街,形成王家建筑群。

穿越时光隧道,还原王家窑院的历史,乾隆年间,有姓王名好秀一家迁来北甘泉,开始置地建设王家院落,后称王家街。王家先祖举家修建窑院时,凭借殷厚的家底要修建七间七檩砖楼,不想这个规划超越当时官方建筑的规制,王家如此建窑的举动,竟然惊动了潞安官府,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拆除砖楼。至此之后,王家人循规蹈矩,依照当地建筑规俗,先后修建了庭房院、大东院、新房院,还有酒坊院、当铺院、粉坊院、祠堂院、花园圪道等。就是这样,也难掩盖王家当时富甲一方的流露。

在村中老人的记忆中,曾有口口相传:到大清晚期,王家的生意从潞安做到了汾河西府,从口外做到了俄罗斯,赢得“海外平顺潞商”的美称,使王家的票号“贵兴号”,汇通大江南北,乃至长城内外。

村中现遗存的两处四合院,主窑都是三间砖拱窑洞,高大气派,平顶砖砌,女儿墙上精美的砖雕,凸显出当年主人的富贵身份;东西厢房均为砖木结构两层砖楼,庭房院单体砖雕影壁,后院为花园、祠堂。如此辉煌的窑院,处处凝结着“孝道”文化。堂窑脸上精细的“寿”字砖雕,压窗石上不同字体阳刻的“寿”字,彰显着王家尊老、敬老的“孝爱”精神与福如东海的“寿”文化之间无比致远的融合。

在北甘泉一带还有一个经典的传说故事:王家南院圪廊打酸枣。意思是每到瓜果飘香季节,行人站在王家墙外,就可以举棒打酸枣了。

身居平川之地或闹市街镇的人可能不知道:沟壑丘陵长酸枣,花甲难见枝成树。就是说酸枣都是长在山岭沟岸之地,长成大树就更稀罕了。北甘泉王家东西一条街,南院圪廊酸枣出墙来,成为金秋古街一道景观。酸甜的酸枣,挂满墙外枝头,路过的外乡人或街坊邻居的孩子,都会禁不住满嘴流酸水去打一把酸枣。

每到王家打酸枣时,站在南院街圪廊、手拿竹竿打酸枣的人,都是一些生活不易的穷苦百姓。王家主人总是让他们尽管打,尽情地打。否则,就不会有“南院圪廊打酸枣”的俗语传遍平顺西部的村村落落。

“龙松古画一步桥”,这在百谷山东麓乃至平顺县,成为北甘泉古文化最负盛名的“广告语”。也是村里世代流传的又一经典的古老传说,其故事里的故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被逐渐湮没在历史记忆的深处,但这句古老的民间俗语,至今在北甘泉仍是家喻户晓,是人人最为自豪的故事。

龙松生长在村里九天圣母庙的大院里,该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遗构。当地百姓为区别他处的九天圣母庙,称其为“北甘泉圣母庙”,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为传统古庙会。庙会期间,北甘泉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民间社火的表演,古庙舞楼的大戏,吸引了百里之外的香客游人。

村里老人提起龙松,既有炫耀的故事、也有心头的无奈。因为令北甘泉人世世代代最骄傲的古树,今天只剩下“龙身枯枝”。相传,北甘泉圣母庙几百年的古松树,苍虬如盖;巨大的树冠,可以遮住半个庙院,非常漂亮,村人称之为“龙松”。

龙松的树干,奇形怪状,树冠硕大,树身成龙。整个圣母庙院子尽在其荫庇之下。在龙松树干的一拐节处,也就是百姓所说的龙头处,还寄生着一棵小榆树,郁郁葱葱,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榆树、龙松,共长一体,和谐相生,成为北甘泉一大奇观。

再说北甘泉村在清朝就有酿酒的历史,圣母庙的对面曾是村里的“酒坊院”,酿造出的美酒具有一股“甘泉香”的味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北甘泉的美酒名扬当时的潞安府八县。

在早些年时,圣母庙曾是原苗庄公社粮站的库房。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甘泉建起了酒厂,酿造的“龙松酒”曾获“部优”称号。泉香好酒,供不应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供水不足。于是,酒厂干脆重新打了一眼深井,结果深井没打出水,原来的九眼井也没水了。这是村里意料之外的事了。

对于龙松的前身故事,我们都不太清楚,对于龙松的后世,其命运被人为地烙印在酒厂身上。当年酒厂因“龙松”的知名度而生产“龙松酒”,并且在庙院造酒,对龙松也是呵护有加,龙松生长得非常壮实。后来,随着酒厂的倒闭,龙松也无人管了,有一天龙松竟然倾倒在地。有好心人为了扶起这巨大的龙松,就用千斤顶来助力,这一倒一扶的,人为的使龙松的根部彻底折断了,龙松也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一棵枯枯的树干,也没有了树冠。北甘泉龙松的死,实在是令人惋惜,可悲、也可叹。

北甘泉村没有了酒,四周也没有可依靠的山,可平整的土地是离不开水的,百姓生活必须得有水啊。大修水利工程,成为当年北甘泉人定胜天的壮举。如今,在北甘泉村外,还有一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留下的建筑,叫“渡桥”,当地人也称“五一渡桥”,其实是一截渡槽,是北甘泉当年的引水工程。智慧的北甘泉人修水槽如同修桥铺路,遇“沟”架桥,成就了当地当年这一辉煌的“渡槽”工程。据说当年命此名是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

渡槽之水从哪里来?原来,在村西还有一座水库,北甘泉村是不缺水的。北甘泉这座不算雄伟的渡桥,引水聚池,汇泉蓄积,在保障人畜饮用水的基础上,盈余之水灌溉田园。这座遗存半个世纪的半截渡槽,见证着北甘泉水利工程的历史,也见证了北甘泉世代百姓的劳动本色,是那个世代豪迈的北甘泉人战胜自然的历史记忆。渡槽上“五一渡槽”四个大字,凝结着浓浓的时代味道。

古画,就是北甘泉圣母庙内惟妙惟肖的壁画,村里称之为“古画”。修缮一新的古庙,再也看不到一幅壁画了。其实,古庙多年被酒厂使用,还做过粮库,或做他用,古画的内容,已不得而知,老人也无法说其一二,只是谈起“古画”,都会说起村里流传久远的俗语:龙松古画一步桥。

一步桥,传说是村里原有的一座小桥,位于何处,无人能说清楚。相传西汉末期,刘秀逃至上党,来到平顺,在多次即将被擒获之际总能绝处逢生。王莽追赶刘秀至台地北甘泉时,一座小桥曾经救下刘秀的命,使他幸免于难,化险为夷,也使北甘泉的历史与皇家结缘。虽然时光转瞬两千多年,但王莽赶杀刘秀的“一步桥”故事,在北甘泉一带却一代代传了下来。在北甘泉人的记忆深处,这座小桥,因有刘秀的一步飞跃,成为北甘泉人心中的历史名桥。

一代又一代的北甘泉人,战胜自然,勇立潮头,书写着北甘泉的历史,书写着台地北甘泉的辉煌。

台地北甘泉,福地北甘泉,美丽的田园风光、古老的民风民俗还有古迹古景古民居,催生了乡村旅游业。传统庙会上,“甘泉春耕文化节”,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也赋能于乡村的振兴,助推了北甘泉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今,北甘泉村以无公害蔬菜基地、休闲度假生态庄园、中医药健康和养老服务中心等为龙头产业,正阔步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郭存亭)

原标题:台地北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