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襄垣县王村镇史塘村,见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春平时,他正坐在院子里编织簸箕。编、织、缠……在他灵巧双手的操作下,一个精巧的底框很快“出炉”了。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柳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杨春平所用的柳条也不是我们常见的柳树枝条,而是亲自种植的专用柳树,当地人称雾柳。为了取材方便,杨春平专门腾出一亩多地种柳条。
图为:杨春平准备柳编需要的柳条
杨春平说:“从柳条的收割、脱皮、浸泡、晾晒,到熏蒸、腌沤、拔绳、编织的整个过程,每道工序都要做到精细到位。”
一根根柳条,看起来没什么用,可一到杨春平的手里,经过编织,就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的工艺品。有小巧玲珑、花样繁多的花篮,有造型新颖、制作精致的花瓶,还有栩栩如生、惹人喜爱的动物造型。
初学柳编的情景,杨春平仍记忆犹新。祖辈传承的技艺要求非常严格,他从16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柳编技艺,先是观看爷爷和父亲如何操作,然后由大人手把手传授技艺。柳编看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很难,需要反复练习,稍有差错就要拆掉重来。“那时候不会用力,父亲在一旁手把手教,劲儿稍微大点,柳枝就断了。”一个不到一米高的簸箕,杨春平当时用了整整五天时间才做好,累得他腰酸腿疼。
图为:柳编作品展示
为了这门手艺,杨春平没少吃苦。由于常年劳作,他的食指和拇指已变形,双手有时还会被工具划破,被树条扎伤,但这些困难都未能阻止他学习柳编技艺的脚步。如今,无论是编织技能还是造型种类,杨春平都已超越前辈。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日复一日的练习,杨春平编织的柳编线条流畅紧凑,纹理精细。“柳编通过技巧和图案的巧妙搭配,再加上削、剪、穿、插、扭等多道工序,才能使司空见惯的枝条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完成一件工艺品少则半天,多则一天,非常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和细心。”杨春平笑着说,每当完成一件成品时,心里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在杨春平小时候,村里大部分人都会做柳编,那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除了自家使用之外,还可以到集市上卖钱。
现在,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做柳编的人也越来越少。可是,杨春平并没有放弃这门手艺。他说,从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随便丢掉。
如今,59岁的杨春平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柳编高手,先后有20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柳编技艺在襄垣周边遍地开花。
图为:游客围观杨春平制作柳编作品
为了能让古老的手工艺焕发青春,他经常和徒弟一起研究柳编技艺,改造型、变花样,增强编织品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杨春平还积极参加各种博览会、交流会,把柳编技艺传播出去。2020年,杨春平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柳编已成为杨春平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只有几分钟的空闲时间,他都会坐下来编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项目,他还经常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发布柳编的制作过程,销售一些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
一根根柳条在指间舞动,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渐渐成型。作为非遗传承人,杨春平表示,柳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会用心传授,把柳编技艺发扬光大。
43年来,杨春平坚守匠心、传承非遗,用灵巧的双手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让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郭伟哲、邓蓉)
原标题:杨春平:妙手传承柳编技艺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襄垣县王村镇史塘村,见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春平时,他正坐在院子里编织簸箕。编、织、缠……在他灵巧双手的操作下,一个精巧的底框很快“出炉”了。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柳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杨春平所用的柳条也不是我们常见的柳树枝条,而是亲自种植的专用柳树,当地人称雾柳。为了取材方便,杨春平专门腾出一亩多地种柳条。
图为:杨春平准备柳编需要的柳条
杨春平说:“从柳条的收割、脱皮、浸泡、晾晒,到熏蒸、腌沤、拔绳、编织的整个过程,每道工序都要做到精细到位。”
一根根柳条,看起来没什么用,可一到杨春平的手里,经过编织,就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的工艺品。有小巧玲珑、花样繁多的花篮,有造型新颖、制作精致的花瓶,还有栩栩如生、惹人喜爱的动物造型。
初学柳编的情景,杨春平仍记忆犹新。祖辈传承的技艺要求非常严格,他从16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柳编技艺,先是观看爷爷和父亲如何操作,然后由大人手把手传授技艺。柳编看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很难,需要反复练习,稍有差错就要拆掉重来。“那时候不会用力,父亲在一旁手把手教,劲儿稍微大点,柳枝就断了。”一个不到一米高的簸箕,杨春平当时用了整整五天时间才做好,累得他腰酸腿疼。
图为:柳编作品展示
为了这门手艺,杨春平没少吃苦。由于常年劳作,他的食指和拇指已变形,双手有时还会被工具划破,被树条扎伤,但这些困难都未能阻止他学习柳编技艺的脚步。如今,无论是编织技能还是造型种类,杨春平都已超越前辈。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日复一日的练习,杨春平编织的柳编线条流畅紧凑,纹理精细。“柳编通过技巧和图案的巧妙搭配,再加上削、剪、穿、插、扭等多道工序,才能使司空见惯的枝条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完成一件工艺品少则半天,多则一天,非常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和细心。”杨春平笑着说,每当完成一件成品时,心里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在杨春平小时候,村里大部分人都会做柳编,那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除了自家使用之外,还可以到集市上卖钱。
现在,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做柳编的人也越来越少。可是,杨春平并没有放弃这门手艺。他说,从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随便丢掉。
如今,59岁的杨春平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柳编高手,先后有20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柳编技艺在襄垣周边遍地开花。
图为:游客围观杨春平制作柳编作品
为了能让古老的手工艺焕发青春,他经常和徒弟一起研究柳编技艺,改造型、变花样,增强编织品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杨春平还积极参加各种博览会、交流会,把柳编技艺传播出去。2020年,杨春平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柳编已成为杨春平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只有几分钟的空闲时间,他都会坐下来编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项目,他还经常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发布柳编的制作过程,销售一些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
一根根柳条在指间舞动,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渐渐成型。作为非遗传承人,杨春平表示,柳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会用心传授,把柳编技艺发扬光大。
43年来,杨春平坚守匠心、传承非遗,用灵巧的双手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让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郭伟哲、邓蓉)
原标题:杨春平:妙手传承柳编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