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乡村善治这篇“大文章”?
上党区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构建基层治理“微体系”,写下“三抓五监督”五字诀——
抓党建引领、抓监督制约、抓清廉建设,紧盯“人、权、事、财、物”五个重点强化监督,于细微处下功夫、在治理上见真章,完善“微架构”,打通“微循环”,优化“微服务”,实现“微自治”,走出一条以工带农、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书写了一篇治理有效、民富村强的“大文章”。
强化“五级联包”,提升战斗力。
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309人,职工2000余人,下设1个集团企业、5个子公司——这是振兴试验区的现状,人口密度高、人员成分杂、治理难度大。
基层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
振兴试验区创新实行“五级联包”责任制。即:党委委员包党总支、党总支委员包党支部、党支部委员包党小组、党小组长包党员、党员包农户,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最前沿、最深处,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最小治理单元和最后责任主体,实现产业发展、森林防护、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在“三务”公开栏,振兴试验区党委各支部纷纷张贴“权责清单”,每一个支部成员具体负责事项一目了然。
聚焦党委抓大事、总支(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的“三事齐抓”活动,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振兴试验区打造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多个村级服务平台,提高了为民服务和办事效率。
实行“五小监督”,形成凝聚力。
小微权力看似微小,却连着民生,关系人心向背。振兴试验区紧盯小微权力“人、权、事、财、物”五个关键点,构建起“五小监督”体系,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公开公正办事用权,让群众共同参与到民主治村、团结兴村的实践中。
紧盯“人”,在人事选聘和使用上,振兴试验区坚持干部选拔“两推一选”和工作实绩“评、审、议”原则,既注重所选的干部能代表群众意愿,又坚持在工作中识人用人。
紧盯“权”,围绕群众特别关注的村级工程、务工、“三资”等事项,建立完善村党支部纪检书记、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纪检监察联络员“三员合一”的村级监督制度。从基层干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到议事决策流程,再到具体实施结果,通过“监督一点通”平台公示,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查询、监督、投诉。
与此同时,出台“三避三退”制度。“三避”即:干部自己、干部亲属、干部的亲戚朋友不得参与村级工程;“三退”即:工作不积极的人、群众意见大的人、信用不好的人退出参与村里务工。振兴试验区聘请一批老党员、老干部为监督员,配合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党务、村务、财务等进行民主监督,形成全方位、常态化的监管格局。
紧盯“事”,凡重大事项、重要项目,振兴试验区党委均召开听证会,组织群众对新上项目等公开征求意见,同时邀请专家和行业人士进行专门的论证研讨。
紧盯“财”,解决“集体的钱如何花”“花在哪里”等问题。2018年,振兴试验区指导振兴村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确定股东577人。经济股份联合社成立了专门的财务审计小组、财务监督小组,让村民自主参与经营管理和监督,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紧盯“物”,为杜绝物资采购中的弄虚作假问题,振兴试验区成立区村“两级”物资采购领导组。两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和建设工程采用“四议两公开”方式进行,超过30万元的采购项目和建设工程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并将采购条件和采购结果向群众公示。对采购回的物资或建设完成的工程项目,实行包干管理制度。
坚持“三位一体”,涵养好风气。
“村民敬老人,共建文明村;儿媳敬老人,喜报送娘门;家家敬老人,社会更温馨。”“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在振兴村,墙上、宣传版面上,随处可见关于孝道文化、清廉文化等方面的标语、警句。
近年来,振兴试验区结合农村实际和村民的生活习俗,打造“清廉村居”,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带家风,党风、民风、家风“三位一体”推动形成清廉文化浓厚氛围。
为了让清廉文化深入人心,振兴试验区注重清廉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建设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一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梅兰竹菊民俗文化长廊四条,以及家风家训室、全国村志收藏室、振兴村史记忆室等传统文化展览室三个。除此之外,振兴试验区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等实施细则,先后推出村干部履职行为规范“十八个不准”、移风易俗“七字歌”等,推动乡村民风更淳、民心更齐、干劲更足。
构建基层治理“微体系”,书写乡村善治“大文章”。走上乡村善治快车道的振兴试验区,先后解决了辖区内及周边村2000余人就业问题,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6500元增长至如今的56900元,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85600元。(常珍珍)
原标题:上党区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探索“三抓五监督”治理模式——构建基层治理“微体系” 书写乡村善治“大文章”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如何写好乡村善治这篇“大文章”?
上党区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构建基层治理“微体系”,写下“三抓五监督”五字诀——
抓党建引领、抓监督制约、抓清廉建设,紧盯“人、权、事、财、物”五个重点强化监督,于细微处下功夫、在治理上见真章,完善“微架构”,打通“微循环”,优化“微服务”,实现“微自治”,走出一条以工带农、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书写了一篇治理有效、民富村强的“大文章”。
强化“五级联包”,提升战斗力。
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309人,职工2000余人,下设1个集团企业、5个子公司——这是振兴试验区的现状,人口密度高、人员成分杂、治理难度大。
基层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
振兴试验区创新实行“五级联包”责任制。即:党委委员包党总支、党总支委员包党支部、党支部委员包党小组、党小组长包党员、党员包农户,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最前沿、最深处,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最小治理单元和最后责任主体,实现产业发展、森林防护、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在“三务”公开栏,振兴试验区党委各支部纷纷张贴“权责清单”,每一个支部成员具体负责事项一目了然。
聚焦党委抓大事、总支(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的“三事齐抓”活动,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振兴试验区打造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多个村级服务平台,提高了为民服务和办事效率。
实行“五小监督”,形成凝聚力。
小微权力看似微小,却连着民生,关系人心向背。振兴试验区紧盯小微权力“人、权、事、财、物”五个关键点,构建起“五小监督”体系,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公开公正办事用权,让群众共同参与到民主治村、团结兴村的实践中。
紧盯“人”,在人事选聘和使用上,振兴试验区坚持干部选拔“两推一选”和工作实绩“评、审、议”原则,既注重所选的干部能代表群众意愿,又坚持在工作中识人用人。
紧盯“权”,围绕群众特别关注的村级工程、务工、“三资”等事项,建立完善村党支部纪检书记、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纪检监察联络员“三员合一”的村级监督制度。从基层干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到议事决策流程,再到具体实施结果,通过“监督一点通”平台公示,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查询、监督、投诉。
与此同时,出台“三避三退”制度。“三避”即:干部自己、干部亲属、干部的亲戚朋友不得参与村级工程;“三退”即:工作不积极的人、群众意见大的人、信用不好的人退出参与村里务工。振兴试验区聘请一批老党员、老干部为监督员,配合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党务、村务、财务等进行民主监督,形成全方位、常态化的监管格局。
紧盯“事”,凡重大事项、重要项目,振兴试验区党委均召开听证会,组织群众对新上项目等公开征求意见,同时邀请专家和行业人士进行专门的论证研讨。
紧盯“财”,解决“集体的钱如何花”“花在哪里”等问题。2018年,振兴试验区指导振兴村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确定股东577人。经济股份联合社成立了专门的财务审计小组、财务监督小组,让村民自主参与经营管理和监督,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紧盯“物”,为杜绝物资采购中的弄虚作假问题,振兴试验区成立区村“两级”物资采购领导组。两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和建设工程采用“四议两公开”方式进行,超过30万元的采购项目和建设工程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并将采购条件和采购结果向群众公示。对采购回的物资或建设完成的工程项目,实行包干管理制度。
坚持“三位一体”,涵养好风气。
“村民敬老人,共建文明村;儿媳敬老人,喜报送娘门;家家敬老人,社会更温馨。”“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在振兴村,墙上、宣传版面上,随处可见关于孝道文化、清廉文化等方面的标语、警句。
近年来,振兴试验区结合农村实际和村民的生活习俗,打造“清廉村居”,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带家风,党风、民风、家风“三位一体”推动形成清廉文化浓厚氛围。
为了让清廉文化深入人心,振兴试验区注重清廉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建设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一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梅兰竹菊民俗文化长廊四条,以及家风家训室、全国村志收藏室、振兴村史记忆室等传统文化展览室三个。除此之外,振兴试验区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等实施细则,先后推出村干部履职行为规范“十八个不准”、移风易俗“七字歌”等,推动乡村民风更淳、民心更齐、干劲更足。
构建基层治理“微体系”,书写乡村善治“大文章”。走上乡村善治快车道的振兴试验区,先后解决了辖区内及周边村2000余人就业问题,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6500元增长至如今的56900元,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85600元。(常珍珍)
原标题:上党区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探索“三抓五监督”治理模式——构建基层治理“微体系” 书写乡村善治“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