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享“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 2023-10-08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产业基地里,脱贫户就近务工,增收又增效让他们笑容满面;移民新村里,花红柳绿、整洁有序,优美的环境铺展乡村振兴新姿;党群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认真解决百姓诉求,“五好社区”创建让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更强。

行走在长治市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呈现出来的是一派产业兴旺、村容整洁、活力满满的喜人景象。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长治市持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以夯实产业基础为支撑,以推进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为载体,以强化服务功能建设为依托,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生态好,组织强、社区暖,让广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好日子、“迁”出幸福来。

产业兴 百姓富

正值秋收时节,位于壶关县店上镇的旱地西红柿种植园区里,菜农忙碌、车辆穿梭,一车车红彤彤的旱地西红柿装车待发,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家住店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脱贫户王志红从未像现在这样高兴过。他在店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种植园区承包了20多亩土地,种植旱地西红柿、豆角等蔬菜,旺季每天能卖出3000多斤蔬菜,收入4000多元。

“累是累点,但收入不错,值得!”42岁的王志红,4年前从壶关县店上镇西坪村搬迁到安置小区,告别昔日生活的家园时,还担心到新地方该如何生活。令他没想到的是,离安置小区不远的地方便是有名的旱地西红柿种植基地,搬迁户不仅可以在基地务工,还可以承包经营其中的耕地。

4年来,王志红从参加实用农技培训,到在基地务工,再到承包耕地独自经营,靠勤奋好学不但脱了贫,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长治市通过突出产业就业支撑,夯实后续扶持基础,让像王志红这样的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

与此同时,长治市还通过开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等各类技能培训,完成对11129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培训工作,使19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产业发展上各有特色、基础稳固,使搬迁群众技能傍身、逐步致富、安居乐业。

走进位于武乡县丰州镇佳惠小区的佳灿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灿服饰)制衣车间内,缝纫设备有序运转,工人们正在熟练地进行成衣加工。

“从家里出来几分钟就到车间了。我在这里上班快4年了,守着家工作,每天也不耽误给上学的孩子做饭,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正在缝纫机上飞针走线的程丽萍说。

今年35岁的程丽萍是河北人,多年前嫁到武乡县。进制衣厂务工之前,她一直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2019年,佳灿服饰扶贫车间落户小区,他们优先招聘村里的搬迁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搬迁户的程丽萍主动报了名,成为一名车间工人。

“我现在一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不出远门就能挣上钱,工作家庭两不误。”言语间,程丽萍表现出对当下生活的满意。

产业兴、百姓富。据统计,近年来,长治市投入1.8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扶持,建设产业园区15个、帮扶车间23个,开展技能培训17226人次。在政策的加持下,一个个优势产业迅速崛起,一个个帮扶车间茁壮成长,一个个家庭致富有方。  

乡村美 生态好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农家乐里生意火爆……这一切让平顺县东寺头乡门楼村安置小区住户王小军笑得合不拢嘴。

“每天都有游客,收入十分可观。能不高兴?”王小军原本住在门楼旧村,那里群山环绕、交通不便。2019年,门楼村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王小军和乡亲们一起搬迁到了安置小区。

门楼村的安置小区非常“别致”。在刚刚入住时,每户的房子都只有一层,但在房顶上还特意留着能够继续施工的茬口。原来,村委会考虑到安置小区紧邻旅游公路,这里是发展农家乐的好地方,所以他们留下了茬口,以便将来老百姓自己加盖二层使用。

当初的设想如今成了现实。村里的群众依靠发展特色种养致了富,纷纷加盖起二层小楼,发展起了农家乐。与此同时,村里还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对环境卫生进行大整治,并且盖起了快捷酒店。

如今,走进门楼新村,绿树掩映、鲜花繁盛,整齐的房屋与良好的生态融为一体,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长治市在奋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452万元,用于美化乡村面貌。同时,引导有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村对旧村进行开发利用,让乡村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国庆期间,壶关县的凤凰山庄空前热闹。这里的窑洞民俗、篝火晚会、动物乐园、跑马场等项目深受周边游客青睐。

凤凰山庄所利用的场地,是壶关县集店镇岭东村的旧址。原来的岭东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村里的老百姓大多住在破旧的窑洞里,靠种几亩薄田度日。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时,县里将岭东村新村搬迁和旧村利用一体考虑。他们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对旧村的基础设施加以改造升级,把破旧的窑洞修缮一新,开辟种植体验区、动物养殖区、民宿区、研学区等功能区,使一个濒临荒废的村庄呈现出勃勃生机。

集店村脱贫户李秀红在离家不远的凤凰山庄上班,每个月有近3000元收入。“新村和旧村离得不远,村里的老百姓能在山庄上班,年底还有分红。这里离长治东高速出口很近,来游玩的人很多,主要是生态好、环境好。”李秀红说。

和岭东村一样,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在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后,一方面挖掘村里的抗战历史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着力恢复旧村生态,完善基础设施。如今,围绕关家垴战斗建成的红色教育基地被列为太行干部学院延伸教学点。

乡村美、生态好,老区的不少村庄在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的路子上有了更多选择,也让昔日人迹寥寥的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

组织强 社区暖

不久前,沁县牛寺乡走马岭村泉水漂流河道刚刚修复完工。儿童乐园、真人CS、露营基地、千亩梅杏林……做足“旅游+”文章的走马岭村,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置身走马岭村,人们很难相信,这个文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村庄,是由周边5个村庄合并而来的。

地处沁县、武乡两县交界处的走马岭村,原本位置偏、条件差、村民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之后,县里将周边5个村庄集体谋划,在走马岭村建设安置小区,147户316名群众被安置到这里。

为了使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村党支部积极探索“红色党建+乡村旅游+种植业+电商营销”模式,深挖茶马古道、红色地道等特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绿水青山生态游、休闲假日亲子游、品味乡愁乡村游、追寻足迹爱国游4条主题旅游专线,通过发展产业达到党建与发展双推双促的良好效果。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集中安置区党支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治市持续实施“党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推进的安置区治理体系,提供一体化、均等化服务保障,使搬迁群众更快融入安置区社会。

三年来,长治市投入资金4800万元,在全市7个5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同步配套服务设施,做到有超市、有卫生室、有幼儿园、有金融点、有快递点、有物业管理、有社区服务中心,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搬迁规模较小的安置区,依托迁入村原有的教育、医疗、文娱资源,全面保障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和适龄儿童就近上学。

家住平顺县同兴苑小区的脱贫户窦贵中,因遭遇车祸,夫妻两人卧床不起,生活陷入困境。社区“两委”积极发动党员为其筹集爱心捐款4000余元,驻区工作队也及时上门了解情况,为其申请轮椅,并与村里协调为其申请纳入监测户,相关部门也多次上门慰问,使一家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咱一个‘外来户’能够得到组织的关心,心里暖着呢!”窦贵中说。

同兴苑小区是长治市建设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功能配套最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小区,安置着来自平顺县11个乡镇113个行政村的915户3420名脱贫群众。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社区党支部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抓手,科学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制度化管理社区事务,多元化促进融入,实现“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党员先锋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2020年,同兴苑小区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被国家发改委评为“美丽搬迁安置区”。

武乡县佳惠小区是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他们不断强党建、促引领,以“实现小心愿、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办理小事务、整治小环境、收集小信息、解决小问题、推进小宣传、提供小服务”的“十小工作法”,切实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得到群众一致赞誉。

沃野绘新景,乡村谱新篇。如今,勤劳善良的太行儿女,正在此方热土上描绘着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生态好,组织强、社区暖的崭新篇章,努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意气风发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张军兵、冯波)

原标题:“搬”出好日子 “迁”出幸福来——长治市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长治持续为乡村振兴蓄势发力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今日头条
长治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享“稳稳的幸福”

产业基地里,脱贫户就近务工,增收又增效让他们笑容满面;移民新村里,花红柳绿、整洁有序,优美的环境铺展乡村振兴新姿;党群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认真解决百姓诉求,“五好社区”创建让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更强。

行走在长治市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呈现出来的是一派产业兴旺、村容整洁、活力满满的喜人景象。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长治市持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以夯实产业基础为支撑,以推进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为载体,以强化服务功能建设为依托,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生态好,组织强、社区暖,让广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好日子、“迁”出幸福来。

产业兴 百姓富

正值秋收时节,位于壶关县店上镇的旱地西红柿种植园区里,菜农忙碌、车辆穿梭,一车车红彤彤的旱地西红柿装车待发,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家住店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脱贫户王志红从未像现在这样高兴过。他在店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种植园区承包了20多亩土地,种植旱地西红柿、豆角等蔬菜,旺季每天能卖出3000多斤蔬菜,收入4000多元。

“累是累点,但收入不错,值得!”42岁的王志红,4年前从壶关县店上镇西坪村搬迁到安置小区,告别昔日生活的家园时,还担心到新地方该如何生活。令他没想到的是,离安置小区不远的地方便是有名的旱地西红柿种植基地,搬迁户不仅可以在基地务工,还可以承包经营其中的耕地。

4年来,王志红从参加实用农技培训,到在基地务工,再到承包耕地独自经营,靠勤奋好学不但脱了贫,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长治市通过突出产业就业支撑,夯实后续扶持基础,让像王志红这样的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

与此同时,长治市还通过开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等各类技能培训,完成对11129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培训工作,使19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产业发展上各有特色、基础稳固,使搬迁群众技能傍身、逐步致富、安居乐业。

走进位于武乡县丰州镇佳惠小区的佳灿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灿服饰)制衣车间内,缝纫设备有序运转,工人们正在熟练地进行成衣加工。

“从家里出来几分钟就到车间了。我在这里上班快4年了,守着家工作,每天也不耽误给上学的孩子做饭,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正在缝纫机上飞针走线的程丽萍说。

今年35岁的程丽萍是河北人,多年前嫁到武乡县。进制衣厂务工之前,她一直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2019年,佳灿服饰扶贫车间落户小区,他们优先招聘村里的搬迁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搬迁户的程丽萍主动报了名,成为一名车间工人。

“我现在一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不出远门就能挣上钱,工作家庭两不误。”言语间,程丽萍表现出对当下生活的满意。

产业兴、百姓富。据统计,近年来,长治市投入1.8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扶持,建设产业园区15个、帮扶车间23个,开展技能培训17226人次。在政策的加持下,一个个优势产业迅速崛起,一个个帮扶车间茁壮成长,一个个家庭致富有方。  

乡村美 生态好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农家乐里生意火爆……这一切让平顺县东寺头乡门楼村安置小区住户王小军笑得合不拢嘴。

“每天都有游客,收入十分可观。能不高兴?”王小军原本住在门楼旧村,那里群山环绕、交通不便。2019年,门楼村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王小军和乡亲们一起搬迁到了安置小区。

门楼村的安置小区非常“别致”。在刚刚入住时,每户的房子都只有一层,但在房顶上还特意留着能够继续施工的茬口。原来,村委会考虑到安置小区紧邻旅游公路,这里是发展农家乐的好地方,所以他们留下了茬口,以便将来老百姓自己加盖二层使用。

当初的设想如今成了现实。村里的群众依靠发展特色种养致了富,纷纷加盖起二层小楼,发展起了农家乐。与此同时,村里还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对环境卫生进行大整治,并且盖起了快捷酒店。

如今,走进门楼新村,绿树掩映、鲜花繁盛,整齐的房屋与良好的生态融为一体,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长治市在奋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452万元,用于美化乡村面貌。同时,引导有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村对旧村进行开发利用,让乡村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国庆期间,壶关县的凤凰山庄空前热闹。这里的窑洞民俗、篝火晚会、动物乐园、跑马场等项目深受周边游客青睐。

凤凰山庄所利用的场地,是壶关县集店镇岭东村的旧址。原来的岭东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村里的老百姓大多住在破旧的窑洞里,靠种几亩薄田度日。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时,县里将岭东村新村搬迁和旧村利用一体考虑。他们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对旧村的基础设施加以改造升级,把破旧的窑洞修缮一新,开辟种植体验区、动物养殖区、民宿区、研学区等功能区,使一个濒临荒废的村庄呈现出勃勃生机。

集店村脱贫户李秀红在离家不远的凤凰山庄上班,每个月有近3000元收入。“新村和旧村离得不远,村里的老百姓能在山庄上班,年底还有分红。这里离长治东高速出口很近,来游玩的人很多,主要是生态好、环境好。”李秀红说。

和岭东村一样,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在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后,一方面挖掘村里的抗战历史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着力恢复旧村生态,完善基础设施。如今,围绕关家垴战斗建成的红色教育基地被列为太行干部学院延伸教学点。

乡村美、生态好,老区的不少村庄在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的路子上有了更多选择,也让昔日人迹寥寥的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

组织强 社区暖

不久前,沁县牛寺乡走马岭村泉水漂流河道刚刚修复完工。儿童乐园、真人CS、露营基地、千亩梅杏林……做足“旅游+”文章的走马岭村,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置身走马岭村,人们很难相信,这个文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村庄,是由周边5个村庄合并而来的。

地处沁县、武乡两县交界处的走马岭村,原本位置偏、条件差、村民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之后,县里将周边5个村庄集体谋划,在走马岭村建设安置小区,147户316名群众被安置到这里。

为了使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村党支部积极探索“红色党建+乡村旅游+种植业+电商营销”模式,深挖茶马古道、红色地道等特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绿水青山生态游、休闲假日亲子游、品味乡愁乡村游、追寻足迹爱国游4条主题旅游专线,通过发展产业达到党建与发展双推双促的良好效果。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集中安置区党支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治市持续实施“党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推进的安置区治理体系,提供一体化、均等化服务保障,使搬迁群众更快融入安置区社会。

三年来,长治市投入资金4800万元,在全市7个5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同步配套服务设施,做到有超市、有卫生室、有幼儿园、有金融点、有快递点、有物业管理、有社区服务中心,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搬迁规模较小的安置区,依托迁入村原有的教育、医疗、文娱资源,全面保障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和适龄儿童就近上学。

家住平顺县同兴苑小区的脱贫户窦贵中,因遭遇车祸,夫妻两人卧床不起,生活陷入困境。社区“两委”积极发动党员为其筹集爱心捐款4000余元,驻区工作队也及时上门了解情况,为其申请轮椅,并与村里协调为其申请纳入监测户,相关部门也多次上门慰问,使一家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咱一个‘外来户’能够得到组织的关心,心里暖着呢!”窦贵中说。

同兴苑小区是长治市建设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功能配套最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小区,安置着来自平顺县11个乡镇113个行政村的915户3420名脱贫群众。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社区党支部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抓手,科学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制度化管理社区事务,多元化促进融入,实现“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党员先锋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2020年,同兴苑小区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被国家发改委评为“美丽搬迁安置区”。

武乡县佳惠小区是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他们不断强党建、促引领,以“实现小心愿、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办理小事务、整治小环境、收集小信息、解决小问题、推进小宣传、提供小服务”的“十小工作法”,切实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得到群众一致赞誉。

沃野绘新景,乡村谱新篇。如今,勤劳善良的太行儿女,正在此方热土上描绘着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生态好,组织强、社区暖的崭新篇章,努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意气风发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张军兵、冯波)

原标题:“搬”出好日子 “迁”出幸福来——长治市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