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中秋、国庆假期,“红色武乡”文旅融合发展迎来“丰收季”。据武乡县文化和旅游局10月6日统计:9月29日至10月6日,武乡各景区接待游客共9万余人次,门票总收入116万余元,景区景点总收入242万余元,分别较2019年同比上升25.28%、74.75%、188.74%。
塑造旅游品牌 凸显文旅融合新格局
红色,武乡最亮丽的底色。
今年五一期间,随父母从晋城市自驾到武乡游玩的马思宇参观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中借助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以油画、雕塑、模拟场景、光纤动态主体沙盘等形式,将一幕幕革命战士英勇战斗的历史场景逼真地展现在面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着讲解,看着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复原场景,我才知道当年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是那样的视死如归、浴血奋战……”说起这些,15岁的马思宇神情肃穆。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到八路军文化园,体验抗战生活,感受浓郁的红色文化;观看大型实景演出《太行山上》,触摸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与悲壮历程……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武乡县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长期驻扎地,是太行精神深植的一片热土。
在武乡这块“红色版图”上,430多处革命历史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026件(套)馆藏国家级革命文物,犹如一个个红色火炬矗立在老区大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淀了武乡的精神财富。
如何让这些资源“活”起来,进而转化为革命老区发展的新动能?
武乡县高度重视红色旅游顶层设计,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为依托,实施太行山军事文化产业园项目,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红色旅游专线公路提升利用,串联“1+9”乡村片区沿线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鲁艺旧址等红色资源,实现红色资源的串联展示,带动红色旅游快速发展。
成功打造出国内首部行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大型原创红色民歌剧《红肚兜》。创立了太行干部学院和太行少年军校,持续举办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和全国国防教育竞技大赛总决赛,不断提升县域特色形象。成功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全国首批“中国红色地标”、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不一样的“武乡模式”发展红色旅游之路,获得了巨大成功。如今,“抗战圣地·红色武乡”已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精神家园,红色旅游成为引领全域旅游的一张“王牌”。1—6月,全县红色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4万余人次,门票收入260万余元,景区旅游总收入1102万余元。
创新文旅业态 绽放文旅融合新魅力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与旅游的合并,而是提升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深度融合。其中,创新是最为关键、最为持久的动力之一。
秉承创新驱动的理念,武乡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业态上持续发力,绽放文旅融合新魅力。
动感的音乐、绚丽的灯光,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场外特色小吃摊聚集,灯火点点,游人如织……8月11日至13日,武乡县丰州镇魏家窑村连续三晚举办的星光电音节撬动了乡村的“夜经济”。
像魏家窑村一样热闹的,还有二十公里外的石北乡石北村,风车长廊、戏水池、采摘园、垂钓园……石北村“乡村旅游季”水上趣味活动让游客们尽情体验水上运动带来的乐趣。
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古镇古村、生态农业丰富多样,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武乡全域旅游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武乡县将“乡村旅游”作为文旅发展引擎,积极创新文旅新业态,开发旅游新产品,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
根据四季分明的节气特点,武乡县充分利用“旅游+”模式,丰州镇五村、贾豁乡古台村、上司乡岭头村的“旅游+农业”,丰富了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乡村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丰州镇魏家窑村、石北乡石北村的“旅游+体育”,促进了休闲运动旅游发展;蟠龙镇砖壁村、关家垴村,大有乡李峪村、枣烟村的“旅游+文化”,推动了红色文化产品蓬勃发展;分水岭乡泉之头村的“旅游+气象”,引领了新型复合旅游产品创新升级……
与此同时,武乡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启动了八路军休闲街区、小吃一条街等旅游夜间消费模式,大大满足群众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设计开发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通了旅游直通车,推出了精美文创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整合优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红色研学游项目,发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等红色教育主阵地作用,拓宽研学游、亲子游的深度。全面实施城中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民宿改造项目;紧扣时代要求,创排《一根竹手杖》《石勒点兵》《春风又绿太行山》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一系列丰富文旅业态的举措,让老区演绎着更加精彩的“诗与远方”的故事。
打造产业集群 推动文旅融合新突破
驻足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聆听红色故事;攀登板山,一睹自然之奇;畅游浊漳河,尽享秀水之乐;观景大云寺,饱览古建筑之美……展开武乡旅游版图,“红色”“绿色”“古色”三色齐放,生态与传统和谐共存,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基于此,武乡县结合县情实际、剖析资源优势、展望未来市场,大力实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供给体系优化提升、红色旅游研学培训、旅游发展环境创优4项工程,着力将武乡打造成弘扬太行精神的高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地,全国红色旅游的标识地,形成“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融合产业留住人”的集聚效应,加快推动武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武乡的亮色是绿色。利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太行龙洞、板山风景区提升改造,加大崇城山开发力度,打造武乡新的优势品牌。
古为今用、点古成金。以“延续文化脉络,丰富旅游业态”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会仙观、大云寺、洪济院等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为乡村旅游增色添彩。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思路,加强对泉之头、会同村等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土窑洞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和观光旅游,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
“红古绿”三色发力,数字赋能,激发出老区文旅融合新活力。近年来,武乡县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以文化资源为关键资产,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开发“游在武乡、吃在武乡、住在武乡、娱在武乡”手机APP,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度,全面提升旅游数字化水平。
有着丰富红色资源、深厚文化底蕴的武乡,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乘势而上,活力迸发。(赵海鹏、连娅琴、孙发明、王晓芳、张国平)
原标题:城市乡村皆风景 文旅相融人气旺——武乡县着力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方兴未艾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中秋、国庆假期,“红色武乡”文旅融合发展迎来“丰收季”。据武乡县文化和旅游局10月6日统计:9月29日至10月6日,武乡各景区接待游客共9万余人次,门票总收入116万余元,景区景点总收入242万余元,分别较2019年同比上升25.28%、74.75%、188.74%。
塑造旅游品牌 凸显文旅融合新格局
红色,武乡最亮丽的底色。
今年五一期间,随父母从晋城市自驾到武乡游玩的马思宇参观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中借助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以油画、雕塑、模拟场景、光纤动态主体沙盘等形式,将一幕幕革命战士英勇战斗的历史场景逼真地展现在面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着讲解,看着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复原场景,我才知道当年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是那样的视死如归、浴血奋战……”说起这些,15岁的马思宇神情肃穆。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到八路军文化园,体验抗战生活,感受浓郁的红色文化;观看大型实景演出《太行山上》,触摸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与悲壮历程……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武乡县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长期驻扎地,是太行精神深植的一片热土。
在武乡这块“红色版图”上,430多处革命历史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026件(套)馆藏国家级革命文物,犹如一个个红色火炬矗立在老区大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淀了武乡的精神财富。
如何让这些资源“活”起来,进而转化为革命老区发展的新动能?
武乡县高度重视红色旅游顶层设计,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为依托,实施太行山军事文化产业园项目,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红色旅游专线公路提升利用,串联“1+9”乡村片区沿线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鲁艺旧址等红色资源,实现红色资源的串联展示,带动红色旅游快速发展。
成功打造出国内首部行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大型原创红色民歌剧《红肚兜》。创立了太行干部学院和太行少年军校,持续举办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和全国国防教育竞技大赛总决赛,不断提升县域特色形象。成功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全国首批“中国红色地标”、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不一样的“武乡模式”发展红色旅游之路,获得了巨大成功。如今,“抗战圣地·红色武乡”已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精神家园,红色旅游成为引领全域旅游的一张“王牌”。1—6月,全县红色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4万余人次,门票收入260万余元,景区旅游总收入1102万余元。
创新文旅业态 绽放文旅融合新魅力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与旅游的合并,而是提升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深度融合。其中,创新是最为关键、最为持久的动力之一。
秉承创新驱动的理念,武乡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业态上持续发力,绽放文旅融合新魅力。
动感的音乐、绚丽的灯光,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场外特色小吃摊聚集,灯火点点,游人如织……8月11日至13日,武乡县丰州镇魏家窑村连续三晚举办的星光电音节撬动了乡村的“夜经济”。
像魏家窑村一样热闹的,还有二十公里外的石北乡石北村,风车长廊、戏水池、采摘园、垂钓园……石北村“乡村旅游季”水上趣味活动让游客们尽情体验水上运动带来的乐趣。
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古镇古村、生态农业丰富多样,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武乡全域旅游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武乡县将“乡村旅游”作为文旅发展引擎,积极创新文旅新业态,开发旅游新产品,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
根据四季分明的节气特点,武乡县充分利用“旅游+”模式,丰州镇五村、贾豁乡古台村、上司乡岭头村的“旅游+农业”,丰富了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乡村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丰州镇魏家窑村、石北乡石北村的“旅游+体育”,促进了休闲运动旅游发展;蟠龙镇砖壁村、关家垴村,大有乡李峪村、枣烟村的“旅游+文化”,推动了红色文化产品蓬勃发展;分水岭乡泉之头村的“旅游+气象”,引领了新型复合旅游产品创新升级……
与此同时,武乡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启动了八路军休闲街区、小吃一条街等旅游夜间消费模式,大大满足群众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设计开发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通了旅游直通车,推出了精美文创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整合优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红色研学游项目,发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等红色教育主阵地作用,拓宽研学游、亲子游的深度。全面实施城中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民宿改造项目;紧扣时代要求,创排《一根竹手杖》《石勒点兵》《春风又绿太行山》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一系列丰富文旅业态的举措,让老区演绎着更加精彩的“诗与远方”的故事。
打造产业集群 推动文旅融合新突破
驻足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聆听红色故事;攀登板山,一睹自然之奇;畅游浊漳河,尽享秀水之乐;观景大云寺,饱览古建筑之美……展开武乡旅游版图,“红色”“绿色”“古色”三色齐放,生态与传统和谐共存,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基于此,武乡县结合县情实际、剖析资源优势、展望未来市场,大力实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供给体系优化提升、红色旅游研学培训、旅游发展环境创优4项工程,着力将武乡打造成弘扬太行精神的高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地,全国红色旅游的标识地,形成“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融合产业留住人”的集聚效应,加快推动武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武乡的亮色是绿色。利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太行龙洞、板山风景区提升改造,加大崇城山开发力度,打造武乡新的优势品牌。
古为今用、点古成金。以“延续文化脉络,丰富旅游业态”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会仙观、大云寺、洪济院等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为乡村旅游增色添彩。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思路,加强对泉之头、会同村等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土窑洞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和观光旅游,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
“红古绿”三色发力,数字赋能,激发出老区文旅融合新活力。近年来,武乡县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以文化资源为关键资产,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开发“游在武乡、吃在武乡、住在武乡、娱在武乡”手机APP,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度,全面提升旅游数字化水平。
有着丰富红色资源、深厚文化底蕴的武乡,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乘势而上,活力迸发。(赵海鹏、连娅琴、孙发明、王晓芳、张国平)
原标题:城市乡村皆风景 文旅相融人气旺——武乡县着力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