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抗倭名将任环身边的义厨
发布时间: 2023-09-28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明代文史学家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有篇文章,题为《书二馆人事》,记载了两个“馆人”的故事,其中第一个“馆人”的故事,他在文中这样写到:

余守比部时,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馆人事,奇之。

图为:《弇州山人四部稿》书影

兵宪始丞吴时也,倭暴至,台檄丞以乡兵五百徼之,兵故市人子,仓卒应募,不习战,遇辄鸟散走,而丞方独身从亲信抵射贼。贼中勇敢者奋持长刀逾沟来击,丞馆人挟抱丞上马,丞上马则贼已刃尾之。馆人乃直前手搏贼,连中数枪,手不舍,竟死。丞以间得逸去。

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是:王世贞在刑部任职时,听到从南方回来的人说起兵宪任环馆人的故事,感到非常惊奇。任环刚到吴地任职时,适逢倭寇突然来临,上司命令任环率五百乡兵前去征剿。这些乡兵都是市人子弟,仓促之间应征入伍,不知道该怎样作战,遇到倭寇便四处逃散。任环带着亲信独自抵抗,用弓箭射杀贼寇。贼寇中胆大勇敢的人手持长刀,越过沟渠来击杀任环,情况万分危急,馆人急忙把任环扶上战马。任环刚跨上战马,而贼寇的兵刃已至马尾。馆人迎面以手搏贼,连中数枪,但用手死死抓住敌人不放,直到死去。任环趁着间隙得以逃生。

因为王世贞写的是“听来的故事”,因此有人将此文看作是小说。比如,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旧小说》就将此文收寻在戊集内。其实,这个故事并非王世贞的虚构,而是在历史上实有其事。故事中的“任兵宪环”指的是明朝从长治走出去的抗倭英雄任环。《明史·任环传》记载:“任环,字应乾,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踏入仕途后,任环历任黄平、沙河、滑县等地知县。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袭击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由于知府不懂军事,危急关头,时任苏州同知的任环以一介文官挑起了抗倭重任。

图为:清顺治《潞安府志》记载“义庖徐佩”

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任环率兵与倭寇战于宝山洋,小校张治战死。任环奋勇向前与倭寇搏杀,相持几天后,倭寇逃走了。接着得到消息,倭寇抢掠太仓,任环率兵奔赴驰援。对于这场战斗的惨况,《明史·任环传》中这样写到:“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明史》中的记载可与王世贞的《书二馆人事》相印证,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明史》重在写任环,“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虽然舍命护主,但只是轻轻一笔带过,既不提其姓甚名谁,也不记其是何方人氏。

王世贞年谱记载,其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正月在京师任刑部郎中,可以说王世贞写下《书二馆人事》时,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很近,因此他记载的事件经过真实性也就越高。明弘治《潞安府志·人物八》记载:“任光禄义庖徐佩,从光禄征倭寇,战于八团营。贼拔剑径击光禄,佩急前,以身挡剑而死,公得免。遂大破贼。”任环去世后,明朝廷赠给其光禄寺卿的官职,因此后人称其为“任光禄”或“光禄公”。在清顺治和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潞安府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潞安府志》中的记载明确告诉我们,王世贞笔下的“馆人”,《明史·任环传》中的“宰夫”,名字叫徐佩,在战场上是个战士,而他的实际身份是“庖”,即我们现在所称的厨师,战争的地点在八团营,以及任环后来所取得的巨大战绩,“遂大破贼”。

图为:任环像

在清乾隆《苏州府志》中,关于徐佩的记载就更为明确了:“徐佩,长洲人,以庖人事环。环将兵御倭,佩常从。及败于海上,兵死者蔽川,环以一骑殿,左右无人,佩独提刀捍御。已而,临渡,马少缓,贼乃击环,佩迎而当之,遂死之,而环乃得归。”在历史上,长洲曾长期是苏州的属县,在民国初年被裁撤。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徐佩是苏州人,是任环到苏州做官后,才与任环相识的,并非任环从家乡长治带去的亲信。倭寇祸乱东南沿海一带,身为厨师的徐佩,不是畏缩不前,或临阵脱逃,而是在战场上拼死搏杀,在战斗失败,“兵死者蔽川”的情况下,选择“迎而当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任环。

徐佩为何会做出这样的义举,《长洲县志》中记载:“徐佩以厨役事任大夫,倭寇犯吴松,大夫追至海上,地曰:四团。晨食,大夫整旅出遏,佩从之,众咸阻,曰:尔馆夫,何乃从征?佩应曰:吾主官于苏而追贼外境,知有君也;吾事吾主而不与俱乎?乃持刃先偶。旅有不进,乃挥刃促之。大夫善射,多中。贼佯缩,逮矢尽,纵横峰箭,期在必杀大夫,更以利刃攒逼。佩意大夫不免,独殿后,以手搏贼。贼执而杀之,以是大夫得免。”

不得不说,还是《长洲县志》中的记载最为详细,为我们提供了那场战斗的更多历史细节:就在那天早晨,招呼军士们吃过早饭后,徐佩原本是可以不上战场的,众人也这么认为,“你就是一个厨师,为何要跟随军队作战?”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徐佩说:我的主人任环在苏州做官,但追杀贼寇到了管辖范围之外,是因为他知道有君主。我侍候我的主人,怎么能不与他一起去杀敌!于是操起兵刃先行。当军队畏缩不前时,他还挥着兵刃督促行军,当他意识到任环身处险境时,独自殿后,以手搏贼,用自己的性命,为任环创造了一线生机。

但是,徐佩舍身救任环却并非一时兴起的率意而为。周八龙在《任公平倭纪事》中说:“宰夫佩欲免公,尝衣公衣,介马而驰,故贼不知所取。”为了保护任环,徐佩曾穿着任环的衣服骑着马来回奔驰,故意迷惑贼寇,让他们不知道该攻击哪个。可知,徐佩为保护任环煞费苦心。徐佩只身挡住贼寇,把生的机会留给了任环。那么,任环又是怎样做的?难道不顾徐佩死活,就那样独自逃生?答案是否定的。明代诗人皇甫冲在《荡平倭寇序》中写到:“义士遮公挺斗而死,公气愈厉,手射二酋,夺其尸而归,设檖具木,身临哭之,此士之所以奋义而捐生,怀恩而志死也。”即使是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任环也没有独自逃生,而是在躲过袭击之后继续与倭寇作战,并抢回了徐佩的尸体进行祭奠。

《山海漫谈》卷二录有任环所写《祭徐佩文》:“呜呼,佩也,生也食予,死也捍予,奇怀义抱而孰能如桓桓者,夫食焉,避难视尔之归,颜有余汗,英魂已矣,正气不磨,当为厉鬼,杀此群倭,旷野悲风,胥江落日,老泪如泉,匪私尔泣,哀哉惜哉,惟尔之饗。”任环对徐佩的一片深情,誓杀倭贼的豪情壮志,读来令人热血澎湃荡气回肠。

徐佩身为厨师,在古代社会里,他的身份可能是卑微的,但他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义”字,为任环之后取得的赫赫战功,救活江南数以万计的百姓创造了条件。嘉靖三十七年(1558),任环去世后,给事中徐师曾上书朝廷,请求给任环加官立祠。朝廷追赠任环为光禄寺卿,并在苏州城隍庙西侧为任环敕建“录功祠”。王谷祥撰写的《敕建录功祠碑铭》中记载:“明年夏四月落成,门廊堂室宏丽,显严黝垩、丹青藻饰辉映,肖以塑像,题以木主,对越如在,报祀有处,又绘任公事迹,及忠义贞节死事之人于两庑而祀之,制大备。”不难想象,徐佩的事迹也曾出现在朝廷为任环敕建的“录功祠”中,供人们瞻仰。他的事迹也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人,人们把他的事迹传向四面八方,正如“南来人”给王世贞讲述一样。

随着时光的流逝,录功祠虽然旧迹不存,但徐佩舍生救主的故事却被人们代代颂扬。王世贞在文章的末尾,表达了自己听到这个故事之后的感受:“余闻而悲其事,问二人姓名俱不得,以为恨。”我听到故事后很是伤感,询问两个人的姓名,都没有得到,对此深感遗憾。最后深为感慨地说:“夫二馆人,鄙人耳。岂有师友讲义之素?其死亦岂遂以是为名哉。仓卒颠沛之际,达其一念所不容己者而已。夫达其所不容己而其究乃竟有所济,则不为徒死哉!”

意思是这两个馆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罢了。哪有师友讲义气的说法?他们的死难道是为名声吗?在仓促奔波之际,实现了他们不容自己继续活下去的念头罢了。达到他们不容自己活下去的念头,而他们最终竟然有了补益,也就不会是白白死掉了。被尊为亚圣的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如王世贞在文末感叹的那样,庖人徐佩在危急关头,不会想到舍生取义,更不是为了博取名声,或许只是想“舍命救主”,于是他选择逆向而行,以手搏贼,为任环创造了一线生机。虽然他没有舍生取义的想法,但他的行为却告诉了世人什么叫舍生取义。

当然在危急关头,徐佩的选择与任环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史料记载任环作战勇敢,有勇有谋,爱惜民众,与士兵同甘共苦。每次作战之前,他将自己的姓名写在腹、背、手、足等处,说:战死沙场是我的职责,但是身体受之父母不可遗弃,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辨识,可见其勇。保卫苏州时,他命令长相粗壮的女子化装成男子,拿着弓箭站在城墙上守城,同时挑选四个长相和自己相似的人,兵分五路打击敌人,可见其谋。其为帅,与士兵同吃同住,不享受一点特殊待遇,遇到上级进行奖赏,他将赏赐的物品钱物全部分给士兵,深得将士们的信任,“此士之所以奋义而捐生,怀恩而志死也”。由于将士同心,故屡次大败倭寇,竟至于倭寇看见任环的旗帜就逃走了。

正因为任环在抗倭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人们在怀念任环的时候,也常常会想起庖人徐佩,想起他舍命救主,谈起他的舍生取义,他的故事不仅在民间流传,也被写进了《明史》《苏州府志》《潞安府志》等典籍中,永载史册,与任环一同名垂青史。(陈慧岩)

原标题:抗倭名将任环身边的义厨徐佩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子县青石墓志出自清源王之手
· 李业兴:北魏、东魏著名学者
· 三晋子弟:爱国高僧晋法显
· 以糖作画!杨军绘出人间甜味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徐佩:抗倭名将任环身边的义厨

明代文史学家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有篇文章,题为《书二馆人事》,记载了两个“馆人”的故事,其中第一个“馆人”的故事,他在文中这样写到:

余守比部时,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馆人事,奇之。

图为:《弇州山人四部稿》书影

兵宪始丞吴时也,倭暴至,台檄丞以乡兵五百徼之,兵故市人子,仓卒应募,不习战,遇辄鸟散走,而丞方独身从亲信抵射贼。贼中勇敢者奋持长刀逾沟来击,丞馆人挟抱丞上马,丞上马则贼已刃尾之。馆人乃直前手搏贼,连中数枪,手不舍,竟死。丞以间得逸去。

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是:王世贞在刑部任职时,听到从南方回来的人说起兵宪任环馆人的故事,感到非常惊奇。任环刚到吴地任职时,适逢倭寇突然来临,上司命令任环率五百乡兵前去征剿。这些乡兵都是市人子弟,仓促之间应征入伍,不知道该怎样作战,遇到倭寇便四处逃散。任环带着亲信独自抵抗,用弓箭射杀贼寇。贼寇中胆大勇敢的人手持长刀,越过沟渠来击杀任环,情况万分危急,馆人急忙把任环扶上战马。任环刚跨上战马,而贼寇的兵刃已至马尾。馆人迎面以手搏贼,连中数枪,但用手死死抓住敌人不放,直到死去。任环趁着间隙得以逃生。

因为王世贞写的是“听来的故事”,因此有人将此文看作是小说。比如,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旧小说》就将此文收寻在戊集内。其实,这个故事并非王世贞的虚构,而是在历史上实有其事。故事中的“任兵宪环”指的是明朝从长治走出去的抗倭英雄任环。《明史·任环传》记载:“任环,字应乾,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踏入仕途后,任环历任黄平、沙河、滑县等地知县。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袭击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由于知府不懂军事,危急关头,时任苏州同知的任环以一介文官挑起了抗倭重任。

图为:清顺治《潞安府志》记载“义庖徐佩”

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任环率兵与倭寇战于宝山洋,小校张治战死。任环奋勇向前与倭寇搏杀,相持几天后,倭寇逃走了。接着得到消息,倭寇抢掠太仓,任环率兵奔赴驰援。对于这场战斗的惨况,《明史·任环传》中这样写到:“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明史》中的记载可与王世贞的《书二馆人事》相印证,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明史》重在写任环,“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虽然舍命护主,但只是轻轻一笔带过,既不提其姓甚名谁,也不记其是何方人氏。

王世贞年谱记载,其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正月在京师任刑部郎中,可以说王世贞写下《书二馆人事》时,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很近,因此他记载的事件经过真实性也就越高。明弘治《潞安府志·人物八》记载:“任光禄义庖徐佩,从光禄征倭寇,战于八团营。贼拔剑径击光禄,佩急前,以身挡剑而死,公得免。遂大破贼。”任环去世后,明朝廷赠给其光禄寺卿的官职,因此后人称其为“任光禄”或“光禄公”。在清顺治和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潞安府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潞安府志》中的记载明确告诉我们,王世贞笔下的“馆人”,《明史·任环传》中的“宰夫”,名字叫徐佩,在战场上是个战士,而他的实际身份是“庖”,即我们现在所称的厨师,战争的地点在八团营,以及任环后来所取得的巨大战绩,“遂大破贼”。

图为:任环像

在清乾隆《苏州府志》中,关于徐佩的记载就更为明确了:“徐佩,长洲人,以庖人事环。环将兵御倭,佩常从。及败于海上,兵死者蔽川,环以一骑殿,左右无人,佩独提刀捍御。已而,临渡,马少缓,贼乃击环,佩迎而当之,遂死之,而环乃得归。”在历史上,长洲曾长期是苏州的属县,在民国初年被裁撤。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徐佩是苏州人,是任环到苏州做官后,才与任环相识的,并非任环从家乡长治带去的亲信。倭寇祸乱东南沿海一带,身为厨师的徐佩,不是畏缩不前,或临阵脱逃,而是在战场上拼死搏杀,在战斗失败,“兵死者蔽川”的情况下,选择“迎而当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任环。

徐佩为何会做出这样的义举,《长洲县志》中记载:“徐佩以厨役事任大夫,倭寇犯吴松,大夫追至海上,地曰:四团。晨食,大夫整旅出遏,佩从之,众咸阻,曰:尔馆夫,何乃从征?佩应曰:吾主官于苏而追贼外境,知有君也;吾事吾主而不与俱乎?乃持刃先偶。旅有不进,乃挥刃促之。大夫善射,多中。贼佯缩,逮矢尽,纵横峰箭,期在必杀大夫,更以利刃攒逼。佩意大夫不免,独殿后,以手搏贼。贼执而杀之,以是大夫得免。”

不得不说,还是《长洲县志》中的记载最为详细,为我们提供了那场战斗的更多历史细节:就在那天早晨,招呼军士们吃过早饭后,徐佩原本是可以不上战场的,众人也这么认为,“你就是一个厨师,为何要跟随军队作战?”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徐佩说:我的主人任环在苏州做官,但追杀贼寇到了管辖范围之外,是因为他知道有君主。我侍候我的主人,怎么能不与他一起去杀敌!于是操起兵刃先行。当军队畏缩不前时,他还挥着兵刃督促行军,当他意识到任环身处险境时,独自殿后,以手搏贼,用自己的性命,为任环创造了一线生机。

但是,徐佩舍身救任环却并非一时兴起的率意而为。周八龙在《任公平倭纪事》中说:“宰夫佩欲免公,尝衣公衣,介马而驰,故贼不知所取。”为了保护任环,徐佩曾穿着任环的衣服骑着马来回奔驰,故意迷惑贼寇,让他们不知道该攻击哪个。可知,徐佩为保护任环煞费苦心。徐佩只身挡住贼寇,把生的机会留给了任环。那么,任环又是怎样做的?难道不顾徐佩死活,就那样独自逃生?答案是否定的。明代诗人皇甫冲在《荡平倭寇序》中写到:“义士遮公挺斗而死,公气愈厉,手射二酋,夺其尸而归,设檖具木,身临哭之,此士之所以奋义而捐生,怀恩而志死也。”即使是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任环也没有独自逃生,而是在躲过袭击之后继续与倭寇作战,并抢回了徐佩的尸体进行祭奠。

《山海漫谈》卷二录有任环所写《祭徐佩文》:“呜呼,佩也,生也食予,死也捍予,奇怀义抱而孰能如桓桓者,夫食焉,避难视尔之归,颜有余汗,英魂已矣,正气不磨,当为厉鬼,杀此群倭,旷野悲风,胥江落日,老泪如泉,匪私尔泣,哀哉惜哉,惟尔之饗。”任环对徐佩的一片深情,誓杀倭贼的豪情壮志,读来令人热血澎湃荡气回肠。

徐佩身为厨师,在古代社会里,他的身份可能是卑微的,但他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义”字,为任环之后取得的赫赫战功,救活江南数以万计的百姓创造了条件。嘉靖三十七年(1558),任环去世后,给事中徐师曾上书朝廷,请求给任环加官立祠。朝廷追赠任环为光禄寺卿,并在苏州城隍庙西侧为任环敕建“录功祠”。王谷祥撰写的《敕建录功祠碑铭》中记载:“明年夏四月落成,门廊堂室宏丽,显严黝垩、丹青藻饰辉映,肖以塑像,题以木主,对越如在,报祀有处,又绘任公事迹,及忠义贞节死事之人于两庑而祀之,制大备。”不难想象,徐佩的事迹也曾出现在朝廷为任环敕建的“录功祠”中,供人们瞻仰。他的事迹也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人,人们把他的事迹传向四面八方,正如“南来人”给王世贞讲述一样。

随着时光的流逝,录功祠虽然旧迹不存,但徐佩舍生救主的故事却被人们代代颂扬。王世贞在文章的末尾,表达了自己听到这个故事之后的感受:“余闻而悲其事,问二人姓名俱不得,以为恨。”我听到故事后很是伤感,询问两个人的姓名,都没有得到,对此深感遗憾。最后深为感慨地说:“夫二馆人,鄙人耳。岂有师友讲义之素?其死亦岂遂以是为名哉。仓卒颠沛之际,达其一念所不容己者而已。夫达其所不容己而其究乃竟有所济,则不为徒死哉!”

意思是这两个馆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罢了。哪有师友讲义气的说法?他们的死难道是为名声吗?在仓促奔波之际,实现了他们不容自己继续活下去的念头罢了。达到他们不容自己活下去的念头,而他们最终竟然有了补益,也就不会是白白死掉了。被尊为亚圣的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如王世贞在文末感叹的那样,庖人徐佩在危急关头,不会想到舍生取义,更不是为了博取名声,或许只是想“舍命救主”,于是他选择逆向而行,以手搏贼,为任环创造了一线生机。虽然他没有舍生取义的想法,但他的行为却告诉了世人什么叫舍生取义。

当然在危急关头,徐佩的选择与任环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史料记载任环作战勇敢,有勇有谋,爱惜民众,与士兵同甘共苦。每次作战之前,他将自己的姓名写在腹、背、手、足等处,说:战死沙场是我的职责,但是身体受之父母不可遗弃,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辨识,可见其勇。保卫苏州时,他命令长相粗壮的女子化装成男子,拿着弓箭站在城墙上守城,同时挑选四个长相和自己相似的人,兵分五路打击敌人,可见其谋。其为帅,与士兵同吃同住,不享受一点特殊待遇,遇到上级进行奖赏,他将赏赐的物品钱物全部分给士兵,深得将士们的信任,“此士之所以奋义而捐生,怀恩而志死也”。由于将士同心,故屡次大败倭寇,竟至于倭寇看见任环的旗帜就逃走了。

正因为任环在抗倭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人们在怀念任环的时候,也常常会想起庖人徐佩,想起他舍命救主,谈起他的舍生取义,他的故事不仅在民间流传,也被写进了《明史》《苏州府志》《潞安府志》等典籍中,永载史册,与任环一同名垂青史。(陈慧岩)

原标题:抗倭名将任环身边的义厨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