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县龙泉镇“三强举措”壮大村集体经济
发布时间: 2023-05-29   |  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
 
分享到:

连片的蔬菜大棚、醒目的党群服务中心标牌、不时有人放飞的航拍无人机……从一个走过路过、经常错过的“小透明”,到如今成为全县关注的焦点,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引来了“高流量”。

石堡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壶关县龙泉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龙泉镇是壶关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51个村、3个社区,常住人口16万余人。

总结他们的“发展要诀”,就是“三强”:强在发展环境突破上,强在加速度追赶上,强在竞争力提升上。

图为:位于壶关县龙泉镇谷驼村的郭氏羊汤总部

强在发展环境突破上

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风雨兼程,砥砺奋进。龙泉镇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展为核心、以高质量为目标,不忘为民初心,主动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多业并举、共同富裕”壮大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

搭好平台,解决谁来主导的问题。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龙泉镇推行了“党委领导+企业带动+村级实施”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释放各类“沉睡资源”活力,激活各类特色要素的潜力,全过程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把方向。

盘活资产,解决靠什么经营的问题。村村把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作为重点任务来抓,通过“清、化、收”专项行动,摸排清理闲置的集体资产资源,建立“三资”台账,通过变闲置资产为现金、以项目资金“滚雪球”、用服务能力“赚外快”的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落实责任,解决谁来领办的问题。制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坚持“一村一规划、全镇搞优化”。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能人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把84名有经营头脑、有致富本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领办专业合作社69个,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112个。

探索模式,解决如何经营的问题。龙泉镇坚持因村制宜、分类发展,对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优势明显的村,采取“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物业租赁型、旅游生态型”经营模式,重点培育商贸物流、地产开发、电子商务、光伏发电、陶艺石雕、食品加工等10大产业。其中,郭氏羊汤、豆豆食品、紫团食用菌、醋泡黑豆、迎乐豆王、欢掌底羊肚菌、小山南酒缸等特色品牌成为典型。

对集体资产小、资源少、资金短缺的村,采取土地流转型、入股分红型、劳务服务型、村庄整治型运营模式。刘寨村、欢掌底村等村,积极创办农家乐、生态采摘、民宿等产业,壮大旱地西红柿、花卉、无花果、草莓、中药材等品质优良、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业,走“农旅一体化”发展路子。

图为: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蔬菜大棚区

强在加速度追赶上

推动村集体发展经济驶入“快车道”

龙泉镇党委书记王磊常说:“群众的‘幸福指数’取决于集体经济壮大的‘速度指数’。”

石堡寨村是一个合并村、城边村,是“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我们村原来没有主导产业,就是传统种植。高质量发展,只是想一想。唯一的资源就是土地,但却不成片。”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平说。

2021年,附近3个村合并之后,刘建平把分田到户形成的“小条田”“补丁田”,流转为集中连片“规模田”,从“单打独斗”变成“统一经营”,从“碎片化”耕种到“集约化”经营,组建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合作社6个、农业实业公司6个,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了特色产业园区、旅游观光园区、农产品交易市场、旱地西红柿大棚153个(总数191个)。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全国劳模”程玉珍整合刘寨村闲置土地1500余亩,让村民通过“租金+务工+分红”的方式获取收益。这一举措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余元。

有钱能办事。村“两委”筹资6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110多个蔬菜大棚;开垦荒坡荒沟300多亩,种植核桃树、药材;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乡村农家乐+观光采摘+民俗风情“一条街”,走上了“集约共创、合作共赢、利益共链”发展之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程玉珍说:“群众既能靠蔬菜大棚‘发家’,还能靠传统农业‘稳家’,又能靠石磨豆腐厂、养羊场、晋玉壶酒厂等项目‘旺家’。”

龙泉镇将石堡寨乡村振兴示范村、刘寨和欢掌底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豆豆智慧农业园区等打造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示范项目,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有机蔬菜、小杂粮、中药材等项目。

强在竞争力提升上

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龙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东升介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立足村情、因村制宜,提升村集体的竞争力,让各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步子更大些、走得更稳些。”

51个村都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运行、发展扶持、收益分配、监督管理等机制,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能力”。

过去的谷驼村,一些邻里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如今,在“郭氏羊汤”的带动下,群众受“羊”益,企业发“羊”财。该村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完成了路面硬化、管网配套、街巷绿化,修建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农耕广场、村东公园、党建公园、村史馆和老年活动中心,改善了村内人居环境。人均收入达1.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6万元,村民不仅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南关、东街等11个“城中村”,大力发展地产开发、商贸物流、商铺出租、餐饮娱乐等产业,活跃了市场经济,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秦庄、小山南等11个“城乡结合部村”,做好电子商务、文旅康养、休闲旅游文章,全域旅游品牌名片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石堡寨、欢掌底、刘寨等29个“纯农业村”,规范发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光伏发电、陶艺石雕等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去年底,全镇51个村上马特色产业项目154个,带动86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20万-50万元的39个,50万-100万元的5个,超过100万元的有2个村,南关村更是达到了1600万元,为全县之最。

壶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翟睿说:“龙泉镇的成功实践,影响和带动了周边乡镇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激活了全县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杨素英、崔前军、张明举)

原标题:壶关县龙泉镇:铆足干劲发展村集体经济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壶关县踩下民宿产业发展“油门”
· 壶关县召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专题会议
· 壶关县“拥军惠军” 家电补贴送福利
· 壶关县与和平医院合作建院一周年座谈会召开
· 壶关县聚力建设现代化“生态旅游新城”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壶关县
壶关县龙泉镇“三强举措”壮大村集体经济

连片的蔬菜大棚、醒目的党群服务中心标牌、不时有人放飞的航拍无人机……从一个走过路过、经常错过的“小透明”,到如今成为全县关注的焦点,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引来了“高流量”。

石堡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壶关县龙泉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龙泉镇是壶关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51个村、3个社区,常住人口16万余人。

总结他们的“发展要诀”,就是“三强”:强在发展环境突破上,强在加速度追赶上,强在竞争力提升上。

图为:位于壶关县龙泉镇谷驼村的郭氏羊汤总部

强在发展环境突破上

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风雨兼程,砥砺奋进。龙泉镇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展为核心、以高质量为目标,不忘为民初心,主动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多业并举、共同富裕”壮大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

搭好平台,解决谁来主导的问题。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龙泉镇推行了“党委领导+企业带动+村级实施”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释放各类“沉睡资源”活力,激活各类特色要素的潜力,全过程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把方向。

盘活资产,解决靠什么经营的问题。村村把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作为重点任务来抓,通过“清、化、收”专项行动,摸排清理闲置的集体资产资源,建立“三资”台账,通过变闲置资产为现金、以项目资金“滚雪球”、用服务能力“赚外快”的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落实责任,解决谁来领办的问题。制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坚持“一村一规划、全镇搞优化”。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能人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把84名有经营头脑、有致富本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领办专业合作社69个,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112个。

探索模式,解决如何经营的问题。龙泉镇坚持因村制宜、分类发展,对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优势明显的村,采取“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物业租赁型、旅游生态型”经营模式,重点培育商贸物流、地产开发、电子商务、光伏发电、陶艺石雕、食品加工等10大产业。其中,郭氏羊汤、豆豆食品、紫团食用菌、醋泡黑豆、迎乐豆王、欢掌底羊肚菌、小山南酒缸等特色品牌成为典型。

对集体资产小、资源少、资金短缺的村,采取土地流转型、入股分红型、劳务服务型、村庄整治型运营模式。刘寨村、欢掌底村等村,积极创办农家乐、生态采摘、民宿等产业,壮大旱地西红柿、花卉、无花果、草莓、中药材等品质优良、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业,走“农旅一体化”发展路子。

图为: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蔬菜大棚区

强在加速度追赶上

推动村集体发展经济驶入“快车道”

龙泉镇党委书记王磊常说:“群众的‘幸福指数’取决于集体经济壮大的‘速度指数’。”

石堡寨村是一个合并村、城边村,是“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我们村原来没有主导产业,就是传统种植。高质量发展,只是想一想。唯一的资源就是土地,但却不成片。”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平说。

2021年,附近3个村合并之后,刘建平把分田到户形成的“小条田”“补丁田”,流转为集中连片“规模田”,从“单打独斗”变成“统一经营”,从“碎片化”耕种到“集约化”经营,组建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合作社6个、农业实业公司6个,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了特色产业园区、旅游观光园区、农产品交易市场、旱地西红柿大棚153个(总数191个)。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全国劳模”程玉珍整合刘寨村闲置土地1500余亩,让村民通过“租金+务工+分红”的方式获取收益。这一举措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余元。

有钱能办事。村“两委”筹资6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110多个蔬菜大棚;开垦荒坡荒沟300多亩,种植核桃树、药材;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乡村农家乐+观光采摘+民俗风情“一条街”,走上了“集约共创、合作共赢、利益共链”发展之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程玉珍说:“群众既能靠蔬菜大棚‘发家’,还能靠传统农业‘稳家’,又能靠石磨豆腐厂、养羊场、晋玉壶酒厂等项目‘旺家’。”

龙泉镇将石堡寨乡村振兴示范村、刘寨和欢掌底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豆豆智慧农业园区等打造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示范项目,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有机蔬菜、小杂粮、中药材等项目。

强在竞争力提升上

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龙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东升介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立足村情、因村制宜,提升村集体的竞争力,让各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步子更大些、走得更稳些。”

51个村都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运行、发展扶持、收益分配、监督管理等机制,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能力”。

过去的谷驼村,一些邻里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如今,在“郭氏羊汤”的带动下,群众受“羊”益,企业发“羊”财。该村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完成了路面硬化、管网配套、街巷绿化,修建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农耕广场、村东公园、党建公园、村史馆和老年活动中心,改善了村内人居环境。人均收入达1.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6万元,村民不仅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南关、东街等11个“城中村”,大力发展地产开发、商贸物流、商铺出租、餐饮娱乐等产业,活跃了市场经济,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秦庄、小山南等11个“城乡结合部村”,做好电子商务、文旅康养、休闲旅游文章,全域旅游品牌名片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石堡寨、欢掌底、刘寨等29个“纯农业村”,规范发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光伏发电、陶艺石雕等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去年底,全镇51个村上马特色产业项目154个,带动86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20万-50万元的39个,50万-100万元的5个,超过100万元的有2个村,南关村更是达到了1600万元,为全县之最。

壶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翟睿说:“龙泉镇的成功实践,影响和带动了周边乡镇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激活了全县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杨素英、崔前军、张明举)

原标题:壶关县龙泉镇:铆足干劲发展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