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区林移村:闯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子
发布时间: 2023-05-15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分享到: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长治县林移大队处在平原地区,平均每人不到一亩二分地,过去经常遭受风、旱、涝、碱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由于他们认真贯彻执行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全面规划,年年植树,现在全大队已有林木十八万株,平均每人二百七十株,还扩大了耕地面积。林木保持水土,抵御了自然灾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丰收。”

这是1971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平原造林 大有可为——山西省长治县林移大队植树造林的调查》,报道当年林移村村委树雄心立壮志,团结奋进填泊造林,把“辛庄泊”变林茂粮丰的先进村。

图为:林移村街道两旁绿化

“青山绿水带笑颜,金山银山解无忧”。78年前,原柳林乡林移村积极响应国家“发家致富”的号召,时任互助组组长的李龙太率先提出“家有千棵树,不怕村不富”的口号。“要想改变林移村的面貌,单靠农业不行,当年收当年花,根本没有结余,必须发展集体经济,积累资金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96岁高龄的老支书李龙太回忆植树初衷。

从全国“三队一县”的林业典型,到间作种植亩产破千,再到发展副业建农机修造厂、机电总厂、线路金具厂、林移建筑队、养猪场,实现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让老百姓过上了医疗、饮水、教育优质发展的幸福生活。

新支书虚心“取经”,老支书“倾囊相授”。记者采访时,目睹了两人共话发展的场景。“过去的林移村,发展得好离不开合作社,离不开党员干部吃苦耐劳。”老支书李龙太说,“村志里都有,村史馆里也有,林移村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走进村史展览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账簿,详细地记载了林移村100多年的发展与变迁。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林移儿女,永葆先进性,久久为功、艰苦奋斗,让昔日远近闻名的盐碱荒滩“辛庄泊”,一跃成为了三晋大地乃至全国林业战线上的楷模和样板。“村史馆不仅记录了我们村的历史,也展现了我们村的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展现了林移村百年来敢干实干的奋斗精神。”林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牛李兵介绍。

当被问到林移村发展的“秘密”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李龙太直言,村里要发展,就要调整产业结构,把集体经济搞上去。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干,群众才会跟上上。

以身作则树榜样,党员干部带头干。2022年牛李兵投入筹建蔬菜大棚,种植草莓、北瓜、黄瓜等应季蔬果,跟着技术员学技术,学管理,找营销渠道,亲力亲为。当问及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作为村支书,就是老百姓的带头人,就要自己敢干。自己先探路、先过河,跟别人学技术,积累经验,才能通过我去带动全体村民,这是我建设蔬菜大棚的初衷。”同样是村委成员的王翠连,经历了林移村七八十年代的合作经济,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的发展红利。“我从26岁进果园干工作,到后来自己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搞种植、养殖,一路走来不容易,不过比出门打工强多了。”王翠连说,“只要肯吃苦,没有办不成的事,发展村集体经济也一样。”

自1957年成立村党支部,秦发山、李龙太打头阵,随后5任村支书一任接着一任干。老支书“跑”不动了,新支书就接过接力棒继续“跑”,这场接力,一“跑”就是66年。村两委班子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持之以恒推进乡村建设。

“老支书敢作为,敢担当,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一任接一任,如今接力棒传到我手上,我会继续把我们村建设得更加美好,继续发扬林移村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的实干精神,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牛李兵说。

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困难越要“敢”字当头,“干”字为先,蓄力前行。“下一步,我们将以村史馆为依托,深入挖掘本村历史文化,为乡村振兴厚植文化基础;始终把生态林移放在首位,继续做好植绿护绿,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优势资源,集中打造农业示范区,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林移新路子。”牛李兵表示。(李晓妍、 李玲)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上党区推进数字装备制造产业链工作
· 上党经开区召开现代物流园改造提升方案座谈会
· 全新亮相!上党区体育广场升级改造完成
· 上党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
· 上党经开区与国科中迈“结亲”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上党区
上党区林移村:闯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子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长治县林移大队处在平原地区,平均每人不到一亩二分地,过去经常遭受风、旱、涝、碱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由于他们认真贯彻执行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全面规划,年年植树,现在全大队已有林木十八万株,平均每人二百七十株,还扩大了耕地面积。林木保持水土,抵御了自然灾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丰收。”

这是1971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平原造林 大有可为——山西省长治县林移大队植树造林的调查》,报道当年林移村村委树雄心立壮志,团结奋进填泊造林,把“辛庄泊”变林茂粮丰的先进村。

图为:林移村街道两旁绿化

“青山绿水带笑颜,金山银山解无忧”。78年前,原柳林乡林移村积极响应国家“发家致富”的号召,时任互助组组长的李龙太率先提出“家有千棵树,不怕村不富”的口号。“要想改变林移村的面貌,单靠农业不行,当年收当年花,根本没有结余,必须发展集体经济,积累资金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96岁高龄的老支书李龙太回忆植树初衷。

从全国“三队一县”的林业典型,到间作种植亩产破千,再到发展副业建农机修造厂、机电总厂、线路金具厂、林移建筑队、养猪场,实现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让老百姓过上了医疗、饮水、教育优质发展的幸福生活。

新支书虚心“取经”,老支书“倾囊相授”。记者采访时,目睹了两人共话发展的场景。“过去的林移村,发展得好离不开合作社,离不开党员干部吃苦耐劳。”老支书李龙太说,“村志里都有,村史馆里也有,林移村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走进村史展览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账簿,详细地记载了林移村100多年的发展与变迁。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林移儿女,永葆先进性,久久为功、艰苦奋斗,让昔日远近闻名的盐碱荒滩“辛庄泊”,一跃成为了三晋大地乃至全国林业战线上的楷模和样板。“村史馆不仅记录了我们村的历史,也展现了我们村的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展现了林移村百年来敢干实干的奋斗精神。”林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牛李兵介绍。

当被问到林移村发展的“秘密”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李龙太直言,村里要发展,就要调整产业结构,把集体经济搞上去。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干,群众才会跟上上。

以身作则树榜样,党员干部带头干。2022年牛李兵投入筹建蔬菜大棚,种植草莓、北瓜、黄瓜等应季蔬果,跟着技术员学技术,学管理,找营销渠道,亲力亲为。当问及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作为村支书,就是老百姓的带头人,就要自己敢干。自己先探路、先过河,跟别人学技术,积累经验,才能通过我去带动全体村民,这是我建设蔬菜大棚的初衷。”同样是村委成员的王翠连,经历了林移村七八十年代的合作经济,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的发展红利。“我从26岁进果园干工作,到后来自己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搞种植、养殖,一路走来不容易,不过比出门打工强多了。”王翠连说,“只要肯吃苦,没有办不成的事,发展村集体经济也一样。”

自1957年成立村党支部,秦发山、李龙太打头阵,随后5任村支书一任接着一任干。老支书“跑”不动了,新支书就接过接力棒继续“跑”,这场接力,一“跑”就是66年。村两委班子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持之以恒推进乡村建设。

“老支书敢作为,敢担当,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一任接一任,如今接力棒传到我手上,我会继续把我们村建设得更加美好,继续发扬林移村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的实干精神,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牛李兵说。

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困难越要“敢”字当头,“干”字为先,蓄力前行。“下一步,我们将以村史馆为依托,深入挖掘本村历史文化,为乡村振兴厚植文化基础;始终把生态林移放在首位,继续做好植绿护绿,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优势资源,集中打造农业示范区,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林移新路子。”牛李兵表示。(李晓妍、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