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为何称黎民
发布时间: 2023-02-27   |  来源: 山西之窗——综合
 
分享到:

黎城,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女娲补天之地,是古黎国(伊、耆国)、黎侯国的所在地,是黎民百姓的发源地。要说清黎城与黎民的由来,必须先弄清平原的形成过程和人类向平原的迁徙、黎城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脉络,及古黎国的历史由来。

平原的形成过程与“女娲”生存环境

无论大平原还是小平原,都是由于水对地貌长期的侵蚀、搬运和淤积囤积作用而形成的,如:华北平原,太原一带的平原,长治市区平原等。而在农耕文明之前,这些地方还是一片汪洋,古人类根本无法在此生存,远古农耕文明之前,神农氏炎帝还未诞生,还是“女娲”时代,即母系氏族时代,人类还无衣可穿,无家庭和姓,不存在种地,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无房子和人工窑洞可住,人类只能适应大自然,在有条件满足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山岳地带生存。靠住天然山洞,采摘野果,打野兽为生,但有此自然条件且古人类能越冬的区域并不太多。

黎城——“女娲”补天之地

女娲补天是一种神话传说,但女娲所代表的母系社会却是存在的。黎城猫崖洞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证明黎城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这个时代还是母系氏族时代,还未进入农耕时代。

为什么远古人类能在黎城生存?为什么说黎城是女娲补天之地?为什么黎城不仅境内有广志山(王至山)、三皇脑等众多古人供奉女娲的庙宇,而且古人供奉女娲的代表性庙宇,东、西、南、北四个顶(鼎),都是围绕着清漳河、浊漳河之间的黎城?远古人类在一个地方能不能生存,能否越冬是关键。黎城就是可以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

住:黎城有数以百计的各种山洞分布在清浊二条漳河间的大山之中,最深的山洞达几华里,可满足古人类越冬居住。

吃:黎城不仅水果品种数量丰富,野鸡、野羊、野猪众多,而且古人相传下来的黎城四大宝,花椒、核桃、柿子、枣享誉古今,尤以核桃、柿子为代表的多种古人类越冬干果主食品为其他区所不及。

水:黎城是富水区,除清浊二漳环绕外,黎城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山山沟沟都常年有泉水,四季流淌不断。

黎城居住条件、越冬食品、吃水条件的广泛合理搭配保证了女娲(古人类)在黎城的繁衍生息,为伏羲氏、神农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农耕来源及黎姓诞生

当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经过漫长岁月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明了种植,神农氏诞生。若干年后神农氏族中有人发现了嘉禾,这种嘉禾就是黍,粮食产量和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发现嘉禾的族长就是炎帝。人类生存生活的发展需要,以刀割黍,黎民诞生,黎民结社,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黎国诞生。以国为姓,黎姓诞生。

黎城古人类文化遗址的链条体系

黎城古人类文化遗址非常丰富。20世纪60年代猫崖洞的发现证明,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洪荒时代,黎城就有人类在此生活。2000年发掘的靳家街古人类遗址面积非常大,达1.2万多平方米,时间跨度非常大,上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下至夏商周三代以及汉唐,主要文化层在距今5000年至7500年,文化层重叠交错,有房址、陶窑、壕沟、墓葬、灰坑,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蚌类工具、动物骨、角等文物,其中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陶文“黎”字的早期象形字。

据《中国历代货币》记述,春秋时期的“耒”空首布币解释:“耒”地名,即耒邑,晋地,在今山西黎城县。此为中国最早以农具命名的地方。黎城柏峪村,清代以前一直称百谷村,相传是神农尝百草获五谷的地方。黎城故县村的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宝泰寺“九级浮屠碑”载:“旁冲黎国,斜指潞川,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感皇帝之恩,追从之迹,还与旧所,重营九级浮屠”。这是中国记载炎帝活动最早的碑刻,明确这里是黎国。2005年黎城塔坡水库西周黎侯古墓群的发掘,分别有一鼎一壶上有铭文,证明黎城是古黎国和黎侯国的所在地。黎城中庄村村民20世纪60年代在广志山(王至山)崖洞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神面纹青玉戚(现存于山西博物院),象征着统治的权利,应是帝王的兵符或祭天信物。

伊、耆地的由来

黎城,古称伊耆,是古黎国、黎侯国所在地。伊,即最早开始的地方,耆,即最古老的地方。《山西名贤辑要》载:“尧为黄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尧初号伊耆氏,实原于此”。《竹书记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伊耆氏”。这说明炎帝、尧帝都是伊耆氏,都是伊、耆之地人,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都是古黎国走出来的人。

百姓的形成

社会发展进入农耕文明之后,炎帝获得了嘉禾,黎民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有了向山下,向平原迁徙,开疆拓土的需求和能力,黎民先向无人的山岳地带迁徙,后大禹治水,将水引入河流,归入大海,华北、太原、长治等平原出露。黎民向上党平原、太原平原、华北平原,以及临汾、运城、山东、南方、东北迁徙。生产力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不同族群、不同区域的利益政治团体或国家进行土地争夺、帝王分封,不同的姓出现,百姓诞生。百姓诞生之后为了生存,又向更广的区域迁徙。

黎城是“黎民”诞生地

百姓从黎民走来,黎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炎帝故里,是尧帝故里,是“黎民”诞生地,是黎氏祖根地,是黎民百姓的发源地,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女娲圣地。勤劳朴实的黎城人民,脚踏伊、耆大地,必将以崭新的姿态,驻足三皇垴,揽胜美华夏,拥五千年文明之自信,笑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二月二龙抬头!长治鹿家庄村“庙”不可言
· 长子县以“酒香”带动土乡民俗旅游业发展
· 潞城微子镇添仓会被誉为“太行第一会”
· 【新春走基层】潞州区南垂村:传统民俗“拉满”新春氛围感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民俗
百姓为何称黎民

黎城,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女娲补天之地,是古黎国(伊、耆国)、黎侯国的所在地,是黎民百姓的发源地。要说清黎城与黎民的由来,必须先弄清平原的形成过程和人类向平原的迁徙、黎城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脉络,及古黎国的历史由来。

平原的形成过程与“女娲”生存环境

无论大平原还是小平原,都是由于水对地貌长期的侵蚀、搬运和淤积囤积作用而形成的,如:华北平原,太原一带的平原,长治市区平原等。而在农耕文明之前,这些地方还是一片汪洋,古人类根本无法在此生存,远古农耕文明之前,神农氏炎帝还未诞生,还是“女娲”时代,即母系氏族时代,人类还无衣可穿,无家庭和姓,不存在种地,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无房子和人工窑洞可住,人类只能适应大自然,在有条件满足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山岳地带生存。靠住天然山洞,采摘野果,打野兽为生,但有此自然条件且古人类能越冬的区域并不太多。

黎城——“女娲”补天之地

女娲补天是一种神话传说,但女娲所代表的母系社会却是存在的。黎城猫崖洞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证明黎城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这个时代还是母系氏族时代,还未进入农耕时代。

为什么远古人类能在黎城生存?为什么说黎城是女娲补天之地?为什么黎城不仅境内有广志山(王至山)、三皇脑等众多古人供奉女娲的庙宇,而且古人供奉女娲的代表性庙宇,东、西、南、北四个顶(鼎),都是围绕着清漳河、浊漳河之间的黎城?远古人类在一个地方能不能生存,能否越冬是关键。黎城就是可以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

住:黎城有数以百计的各种山洞分布在清浊二条漳河间的大山之中,最深的山洞达几华里,可满足古人类越冬居住。

吃:黎城不仅水果品种数量丰富,野鸡、野羊、野猪众多,而且古人相传下来的黎城四大宝,花椒、核桃、柿子、枣享誉古今,尤以核桃、柿子为代表的多种古人类越冬干果主食品为其他区所不及。

水:黎城是富水区,除清浊二漳环绕外,黎城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山山沟沟都常年有泉水,四季流淌不断。

黎城居住条件、越冬食品、吃水条件的广泛合理搭配保证了女娲(古人类)在黎城的繁衍生息,为伏羲氏、神农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农耕来源及黎姓诞生

当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经过漫长岁月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明了种植,神农氏诞生。若干年后神农氏族中有人发现了嘉禾,这种嘉禾就是黍,粮食产量和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发现嘉禾的族长就是炎帝。人类生存生活的发展需要,以刀割黍,黎民诞生,黎民结社,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黎国诞生。以国为姓,黎姓诞生。

黎城古人类文化遗址的链条体系

黎城古人类文化遗址非常丰富。20世纪60年代猫崖洞的发现证明,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洪荒时代,黎城就有人类在此生活。2000年发掘的靳家街古人类遗址面积非常大,达1.2万多平方米,时间跨度非常大,上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下至夏商周三代以及汉唐,主要文化层在距今5000年至7500年,文化层重叠交错,有房址、陶窑、壕沟、墓葬、灰坑,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蚌类工具、动物骨、角等文物,其中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陶文“黎”字的早期象形字。

据《中国历代货币》记述,春秋时期的“耒”空首布币解释:“耒”地名,即耒邑,晋地,在今山西黎城县。此为中国最早以农具命名的地方。黎城柏峪村,清代以前一直称百谷村,相传是神农尝百草获五谷的地方。黎城故县村的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宝泰寺“九级浮屠碑”载:“旁冲黎国,斜指潞川,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感皇帝之恩,追从之迹,还与旧所,重营九级浮屠”。这是中国记载炎帝活动最早的碑刻,明确这里是黎国。2005年黎城塔坡水库西周黎侯古墓群的发掘,分别有一鼎一壶上有铭文,证明黎城是古黎国和黎侯国的所在地。黎城中庄村村民20世纪60年代在广志山(王至山)崖洞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神面纹青玉戚(现存于山西博物院),象征着统治的权利,应是帝王的兵符或祭天信物。

伊、耆地的由来

黎城,古称伊耆,是古黎国、黎侯国所在地。伊,即最早开始的地方,耆,即最古老的地方。《山西名贤辑要》载:“尧为黄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尧初号伊耆氏,实原于此”。《竹书记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伊耆氏”。这说明炎帝、尧帝都是伊耆氏,都是伊、耆之地人,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都是古黎国走出来的人。

百姓的形成

社会发展进入农耕文明之后,炎帝获得了嘉禾,黎民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有了向山下,向平原迁徙,开疆拓土的需求和能力,黎民先向无人的山岳地带迁徙,后大禹治水,将水引入河流,归入大海,华北、太原、长治等平原出露。黎民向上党平原、太原平原、华北平原,以及临汾、运城、山东、南方、东北迁徙。生产力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不同族群、不同区域的利益政治团体或国家进行土地争夺、帝王分封,不同的姓出现,百姓诞生。百姓诞生之后为了生存,又向更广的区域迁徙。

黎城是“黎民”诞生地

百姓从黎民走来,黎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炎帝故里,是尧帝故里,是“黎民”诞生地,是黎氏祖根地,是黎民百姓的发源地,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女娲圣地。勤劳朴实的黎城人民,脚踏伊、耆大地,必将以崭新的姿态,驻足三皇垴,揽胜美华夏,拥五千年文明之自信,笑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