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氏二仙——神仙里的苦命人
发布时间: 2023-02-22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姓名:乐氏二仙

性别:

年龄:1324岁

封号:长曰“冲惠”,少曰“冲淑”

籍贯:陵川

能力:祈雨抗旱、疗病求子

在中国的神仙谱系里,以三人以上的小集体形式出现的很多,如三清四御、六丁六甲、八洞神仙等等,两个人的虽然少得很,但也有,男的如和合二仙,女的如娥皇女英。我们山西省,也有这样的例子,就是乐氏二女仙。

乐氏二仙声名不显,不用说是外省了,除了晋东南地区,恐怕连我们本省人也知道得甚少。然而,这两位女仙,在晋东南可以说曾受着极广泛的信仰。就以目前所见,她们的庙宇,历经千余年地震、风雨、兵火种种劫难后,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七处,不但崔府君、汤王等难比,就连在全国都声威显赫的关王爷,相形之下都有逊色。

二仙祭祀千年不衰

壶关县的真泽二仙宫,是2006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传说中是二仙飞升所在,探访二仙故事,不能不来这里。

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是真泽宫庙会,同时,也是古时人们踏春和娱乐的时候,陵川小会岭二仙庙中一通碑上记载:“每四月十五日,演戏成会,百剧并陈,一时车马辐辏,士女缤纷,亦可谓极盛云。”想来,壶关真泽宫也有这样的盛况。我去的时候,正是四月初,仲春时节,南风和煦,真泽宫内提前到来的香客、游客不少,名为当央殿的正殿内,二仙华服危坐,香烟缭绕中,接受着人们的供奉。

在二仙座下,站着一群中年妇人,是从长治来的。她们依次跪拜,身后专有一人唱着什么,曲调既像是上党梆子,又像是当地民歌,悠扬委婉,甚是好听,只是因为方言夹杂其中的原因,并不晓得是什么。心生好奇,不禁上前询问,她们又慢慢地给我唱了几句,这才明白了点大概意思,原来是神威广大高深,所以向她们祈求合家平安康宁。我想,这些歌曲,就说是有迷信的因素在里边罢,但若是有专人整理,倒也算对地域文化存续不无裨益。

从当央殿中出来,这些妇人又挨个向寝宫、圣母殿等各处走去,每到一殿,必焚香叩拜,并伴以“祭歌”,“程序”没有一丝差漏,且面容肃穆,如同完成一件极神圣的事情——已经是现代文明昌盛的今天,二仙依然有这样虔诚的信徒,不禁感慨她们影响之深远。

以今推古,想来,在古时候,二仙所受崇拜,比今天更要虔诚几倍。陵川西溪也有二仙庙,庙中一通光绪三十二年的碑上,有这样一段话:“凡宫中地界内,永禁牛羊入松坡牧放,如有违者,有人扯至社内,得赏钱三十文;犯坡者,献戏三天。倘或不尊,送官究处。”那时的人,文物保护的观念还没形成,再想及当时已是清朝末年,官府的控制力肯定有所削弱,所以,对二仙宫殿庙宇的维护,只能是出于对神仙的爱戴。有了这种心理,向二仙的祭祀,更是件了不得的事情。目力所及,至晚在宋朝,正式的祭祀已经出现,《山西通志·金石记》中,记载有一块政和二年的(1117年)《二仙庙设立祭器碑记》足以说明。时光流转,祭祀不衰,陵川县小会岭二仙庙中藏有一通民国十一年的碑,用意主要是约束附近六个村庄的祭祀行为,规定各村轮值会首,共出钱粮,逢到赛会祭祀,“不得支推、不得支吾”、“不得争先恐后、摘乱次序”、“不得互相推诿”等。于此可以推断,当时祭祀二仙规模甚大,以至不得不整顿秩序,更可说明,当时这祭祀,是方圆比较重要的大事。

二仙命运悲苦多难

虽然二仙从古至今,就享受着如此虔诚、隆重的待遇,但考察二仙传说,可以很明显地知道,二仙原来命运悲苦。

曾中过金国正隆年间状元,当过南京路兵马总管、永宁军节度使的陵川人赵安时,曾经写过一篇《重修真泽二仙祠传》,碑至今放置于陵川西溪二仙庙,对二仙事迹述之甚详,略记于下(也参考了其他传说):

二仙是商朝微子的后裔,姓名不存(据说一名乐舒,一名乐怡,但其传说明显不同于二仙传说),唐朝德宗年间生于陵川(一说屯留),后随着父亲徙居壶关紫团山一带。父名乐山宝,母杨氏。乐山宝乃是郎中,走乡串村,治病卖药,颇有效验。传说二仙感神光而生,大的生日与释迦牟尼相同,小的出生日期又正好是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游四门日(释迦牟尼出游,过四城门,碰上生、老、病、死人生四种处境,怜惜众生悲苦,遂坚定了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真理的决心),再加上“生俱颖异,不类凡庶,静莫不言,七岁方语,言出有章,动合规矩,方寸明了,触事警悟”,有见识的人都觉得她们和神仙必有渊源。

二仙还在幼年时,母亲杨氏病死,父亲又续弦李氏(一说吕氏)。李氏凉薄苛酷,虐待两人,然而二仙奉之还如生母,可李氏反而变本加厉。寒冬十月,命二仙单衣赤足,外出采蔬。二仙心中悲伤,眼泪哭尽,泣血而出,血浸于土,化为苦苣,二仙捡拾了一筐回家,李氏仍然愤怒不已。

贞元元年(785年)六月十五,李氏又命二人去拾麦穗,可是,谁家不知“粒粒皆辛苦”呢,二仙“拾穗无得”,害怕回去李氏斥责打骂,不敢回家,仰天哭诉。忽然,又黄云垂天而下,携小者腾举而去,又有黄龙从天而降,负大者升天,须臾,田野众人见二仙“俱换仙服,绛衣金缕,绘以鸾凤,宝冠绣履……超凌三界,直朝帝所”。当时,长者方十五岁,少者方十二岁(一说长者二十三岁,少者十五岁)。人们见二仙已乘仙飞升,就修建了庙宇供奉二人,之后祈雨抗旱、疗病求子,乡民都说莫不灵验。

又过了三百余年,到了宋朝崇宁年间,宋朝和西夏打仗,兵马路过此地,粮饷不继,困于当地。忽然有两妇人出现,所带饭食水浆虽然仅仅一箪一壶,可人人饱餐之后,还有剩余。军中知道这是碰上了神仙,回去禀奏了宋徽宗,宋徽宗当即下旨意,封长曰“冲惠”,少曰“冲淑”,并赐庙号“真泽”(这也就是二仙庙正式名称为何叫“真泽宫”的由来)。二仙从此脱去了民间身份,成为官方承认的神仙。

在东西方的传说里,像这种少小丧母,被后母虐待的故事不在少数,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格林童话中《灰姑娘》就是这一类型。不过,中国传统社会等级观念牢固,门禁森严,像二仙这样出身寒门的姑娘基本上没有得到王子垂青、喜爱的机会,所以,只好将她们的结局安排为更加飘渺的成仙享受尊荣。如果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这个传说,我们甚至会更沮丧。假如说二仙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那么,带二仙升天的黄云、黄龙,是龙卷风的可能性大,还是天帝派出的使者可能性大?剥去那层神异的外壳,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仙,是两个被后母虐待,又意外丧生的可怜姑娘。

二仙崇拜深意谁知

乐氏二女成仙的传说,无非是给现实生活中苦难的人们一点精神抚慰。但当人们真将她们当神灵看待时,两个苦命的女孩子似乎就真正有了神通。二女成仙仅百年后的唐昭宗时期,一个叫张瑜的进士就在为之撰写的碑文中说,奉祀二仙“岁俭求之则丰,时旱祷之即雨;违之者灾祸交至,顺之者恩福俱兴”。

张瑜的话,无非是谄神而已,当不得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张瑜的进士身份。唐朝的进士虽说没有后世吃香,但读书人一中进士,即已取得做官的资格,进入了社会的上层。他们的好恶也代表或者说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这也意味着,早在宋徽宗封二仙前,士人阶层已经认可了乐氏二仙。

如果说,一般知识层次不高的乡野村夫崇拜二仙,还有着祈雨、治病等功利性的目的,那么,士人阶层又为何也如此“抬举”这两个村姑呢?至少在我看来,如果要求雨的话,当地还有一位神灵可能更合适——汤王,商朝的开国之君,史书中记载,他在活着的时候,祷雨就非常灵验。

考察各处二仙庙中历代碑记,我们会发现,二仙崇祀一千多年不坠的原因,其实是统治者发现并发挥了二仙事迹中一个并不突出的元素:孝。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孝行,据明朝万历年间陵川人许谷在当地《真泽行宫感应碑纪略》中概括说:“二女同居,苦遭继母之虐,顾能孝敬不衰,其至诚必有感动天地者。”

中国历朝历代,总喜欢标榜自己“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实在有说不出的苦衷,本来,他们都是想说“忠”的,但历朝历代开国君主,皇位都是篡逆而来,要号召人们忠心,岂不是承认自己得国不正?这才偷换概念。因为古代宗法社会,家国一体,皇帝既是元首,更是家长,所以,孝就是忠,忠还是孝,二者异名同质,一体两面。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俗话讲就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而且,越是像二仙那样,父母酷苛还能孝敬不衰,反而越是彰扬的对象——统治者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天下没有不是的君父,雷霆雨露,都是天恩,不论皇帝怎样暴虐昏庸,臣民能做的只能是顺从,再加上一点儿贴心的劝谏,而不能有丝毫的反抗。从古至今,也唯有老子看得透彻:“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出忠臣”。

正是这个缘故,尽管读书人一再声称自己“神奇之说,儒者弗道”,但对于二仙,从来网开一面,壶关县真泽宫内历朝的碑记上,就写满了“有关世道人心而独隆其祀”(乾隆五十年碑记)、“端教化而正风俗……崇有功而彰真人之大孝也”(民国五年)等等陈词滥调。

存着这个心思,再看着神座上那两个做贵妇打扮的年轻姑娘,心中顿时涌起异样的感受。这两个姑娘,生前命运悲苦,死后塑成泥胎木偶,成为一些人宣扬教化的幌子,而那些人,其实看不起这个“偶像”,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甚至懒得为她们起个名字!

原标题:乐氏二仙——神仙里的苦命人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神话故事:“小诸葛”陆登大战兀术
· 神话传说:天下都城隍
· 神话传说:红线盗盒
· 来长治赴“上古”之约
· 《聊斋志异》中长治女子的真假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神话
乐氏二仙——神仙里的苦命人

姓名:乐氏二仙

性别:

年龄:1324岁

封号:长曰“冲惠”,少曰“冲淑”

籍贯:陵川

能力:祈雨抗旱、疗病求子

在中国的神仙谱系里,以三人以上的小集体形式出现的很多,如三清四御、六丁六甲、八洞神仙等等,两个人的虽然少得很,但也有,男的如和合二仙,女的如娥皇女英。我们山西省,也有这样的例子,就是乐氏二女仙。

乐氏二仙声名不显,不用说是外省了,除了晋东南地区,恐怕连我们本省人也知道得甚少。然而,这两位女仙,在晋东南可以说曾受着极广泛的信仰。就以目前所见,她们的庙宇,历经千余年地震、风雨、兵火种种劫难后,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七处,不但崔府君、汤王等难比,就连在全国都声威显赫的关王爷,相形之下都有逊色。

二仙祭祀千年不衰

壶关县的真泽二仙宫,是2006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传说中是二仙飞升所在,探访二仙故事,不能不来这里。

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是真泽宫庙会,同时,也是古时人们踏春和娱乐的时候,陵川小会岭二仙庙中一通碑上记载:“每四月十五日,演戏成会,百剧并陈,一时车马辐辏,士女缤纷,亦可谓极盛云。”想来,壶关真泽宫也有这样的盛况。我去的时候,正是四月初,仲春时节,南风和煦,真泽宫内提前到来的香客、游客不少,名为当央殿的正殿内,二仙华服危坐,香烟缭绕中,接受着人们的供奉。

在二仙座下,站着一群中年妇人,是从长治来的。她们依次跪拜,身后专有一人唱着什么,曲调既像是上党梆子,又像是当地民歌,悠扬委婉,甚是好听,只是因为方言夹杂其中的原因,并不晓得是什么。心生好奇,不禁上前询问,她们又慢慢地给我唱了几句,这才明白了点大概意思,原来是神威广大高深,所以向她们祈求合家平安康宁。我想,这些歌曲,就说是有迷信的因素在里边罢,但若是有专人整理,倒也算对地域文化存续不无裨益。

从当央殿中出来,这些妇人又挨个向寝宫、圣母殿等各处走去,每到一殿,必焚香叩拜,并伴以“祭歌”,“程序”没有一丝差漏,且面容肃穆,如同完成一件极神圣的事情——已经是现代文明昌盛的今天,二仙依然有这样虔诚的信徒,不禁感慨她们影响之深远。

以今推古,想来,在古时候,二仙所受崇拜,比今天更要虔诚几倍。陵川西溪也有二仙庙,庙中一通光绪三十二年的碑上,有这样一段话:“凡宫中地界内,永禁牛羊入松坡牧放,如有违者,有人扯至社内,得赏钱三十文;犯坡者,献戏三天。倘或不尊,送官究处。”那时的人,文物保护的观念还没形成,再想及当时已是清朝末年,官府的控制力肯定有所削弱,所以,对二仙宫殿庙宇的维护,只能是出于对神仙的爱戴。有了这种心理,向二仙的祭祀,更是件了不得的事情。目力所及,至晚在宋朝,正式的祭祀已经出现,《山西通志·金石记》中,记载有一块政和二年的(1117年)《二仙庙设立祭器碑记》足以说明。时光流转,祭祀不衰,陵川县小会岭二仙庙中藏有一通民国十一年的碑,用意主要是约束附近六个村庄的祭祀行为,规定各村轮值会首,共出钱粮,逢到赛会祭祀,“不得支推、不得支吾”、“不得争先恐后、摘乱次序”、“不得互相推诿”等。于此可以推断,当时祭祀二仙规模甚大,以至不得不整顿秩序,更可说明,当时这祭祀,是方圆比较重要的大事。

二仙命运悲苦多难

虽然二仙从古至今,就享受着如此虔诚、隆重的待遇,但考察二仙传说,可以很明显地知道,二仙原来命运悲苦。

曾中过金国正隆年间状元,当过南京路兵马总管、永宁军节度使的陵川人赵安时,曾经写过一篇《重修真泽二仙祠传》,碑至今放置于陵川西溪二仙庙,对二仙事迹述之甚详,略记于下(也参考了其他传说):

二仙是商朝微子的后裔,姓名不存(据说一名乐舒,一名乐怡,但其传说明显不同于二仙传说),唐朝德宗年间生于陵川(一说屯留),后随着父亲徙居壶关紫团山一带。父名乐山宝,母杨氏。乐山宝乃是郎中,走乡串村,治病卖药,颇有效验。传说二仙感神光而生,大的生日与释迦牟尼相同,小的出生日期又正好是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游四门日(释迦牟尼出游,过四城门,碰上生、老、病、死人生四种处境,怜惜众生悲苦,遂坚定了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真理的决心),再加上“生俱颖异,不类凡庶,静莫不言,七岁方语,言出有章,动合规矩,方寸明了,触事警悟”,有见识的人都觉得她们和神仙必有渊源。

二仙还在幼年时,母亲杨氏病死,父亲又续弦李氏(一说吕氏)。李氏凉薄苛酷,虐待两人,然而二仙奉之还如生母,可李氏反而变本加厉。寒冬十月,命二仙单衣赤足,外出采蔬。二仙心中悲伤,眼泪哭尽,泣血而出,血浸于土,化为苦苣,二仙捡拾了一筐回家,李氏仍然愤怒不已。

贞元元年(785年)六月十五,李氏又命二人去拾麦穗,可是,谁家不知“粒粒皆辛苦”呢,二仙“拾穗无得”,害怕回去李氏斥责打骂,不敢回家,仰天哭诉。忽然,又黄云垂天而下,携小者腾举而去,又有黄龙从天而降,负大者升天,须臾,田野众人见二仙“俱换仙服,绛衣金缕,绘以鸾凤,宝冠绣履……超凌三界,直朝帝所”。当时,长者方十五岁,少者方十二岁(一说长者二十三岁,少者十五岁)。人们见二仙已乘仙飞升,就修建了庙宇供奉二人,之后祈雨抗旱、疗病求子,乡民都说莫不灵验。

又过了三百余年,到了宋朝崇宁年间,宋朝和西夏打仗,兵马路过此地,粮饷不继,困于当地。忽然有两妇人出现,所带饭食水浆虽然仅仅一箪一壶,可人人饱餐之后,还有剩余。军中知道这是碰上了神仙,回去禀奏了宋徽宗,宋徽宗当即下旨意,封长曰“冲惠”,少曰“冲淑”,并赐庙号“真泽”(这也就是二仙庙正式名称为何叫“真泽宫”的由来)。二仙从此脱去了民间身份,成为官方承认的神仙。

在东西方的传说里,像这种少小丧母,被后母虐待的故事不在少数,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格林童话中《灰姑娘》就是这一类型。不过,中国传统社会等级观念牢固,门禁森严,像二仙这样出身寒门的姑娘基本上没有得到王子垂青、喜爱的机会,所以,只好将她们的结局安排为更加飘渺的成仙享受尊荣。如果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这个传说,我们甚至会更沮丧。假如说二仙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那么,带二仙升天的黄云、黄龙,是龙卷风的可能性大,还是天帝派出的使者可能性大?剥去那层神异的外壳,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仙,是两个被后母虐待,又意外丧生的可怜姑娘。

二仙崇拜深意谁知

乐氏二女成仙的传说,无非是给现实生活中苦难的人们一点精神抚慰。但当人们真将她们当神灵看待时,两个苦命的女孩子似乎就真正有了神通。二女成仙仅百年后的唐昭宗时期,一个叫张瑜的进士就在为之撰写的碑文中说,奉祀二仙“岁俭求之则丰,时旱祷之即雨;违之者灾祸交至,顺之者恩福俱兴”。

张瑜的话,无非是谄神而已,当不得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张瑜的进士身份。唐朝的进士虽说没有后世吃香,但读书人一中进士,即已取得做官的资格,进入了社会的上层。他们的好恶也代表或者说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这也意味着,早在宋徽宗封二仙前,士人阶层已经认可了乐氏二仙。

如果说,一般知识层次不高的乡野村夫崇拜二仙,还有着祈雨、治病等功利性的目的,那么,士人阶层又为何也如此“抬举”这两个村姑呢?至少在我看来,如果要求雨的话,当地还有一位神灵可能更合适——汤王,商朝的开国之君,史书中记载,他在活着的时候,祷雨就非常灵验。

考察各处二仙庙中历代碑记,我们会发现,二仙崇祀一千多年不坠的原因,其实是统治者发现并发挥了二仙事迹中一个并不突出的元素:孝。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孝行,据明朝万历年间陵川人许谷在当地《真泽行宫感应碑纪略》中概括说:“二女同居,苦遭继母之虐,顾能孝敬不衰,其至诚必有感动天地者。”

中国历朝历代,总喜欢标榜自己“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实在有说不出的苦衷,本来,他们都是想说“忠”的,但历朝历代开国君主,皇位都是篡逆而来,要号召人们忠心,岂不是承认自己得国不正?这才偷换概念。因为古代宗法社会,家国一体,皇帝既是元首,更是家长,所以,孝就是忠,忠还是孝,二者异名同质,一体两面。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俗话讲就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而且,越是像二仙那样,父母酷苛还能孝敬不衰,反而越是彰扬的对象——统治者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天下没有不是的君父,雷霆雨露,都是天恩,不论皇帝怎样暴虐昏庸,臣民能做的只能是顺从,再加上一点儿贴心的劝谏,而不能有丝毫的反抗。从古至今,也唯有老子看得透彻:“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出忠臣”。

正是这个缘故,尽管读书人一再声称自己“神奇之说,儒者弗道”,但对于二仙,从来网开一面,壶关县真泽宫内历朝的碑记上,就写满了“有关世道人心而独隆其祀”(乾隆五十年碑记)、“端教化而正风俗……崇有功而彰真人之大孝也”(民国五年)等等陈词滥调。

存着这个心思,再看着神座上那两个做贵妇打扮的年轻姑娘,心中顿时涌起异样的感受。这两个姑娘,生前命运悲苦,死后塑成泥胎木偶,成为一些人宣扬教化的幌子,而那些人,其实看不起这个“偶像”,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甚至懒得为她们起个名字!

原标题:乐氏二仙——神仙里的苦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