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乡泉之头村
发布时间: 2022-11-25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从武乡县城往西北约45公里,越群峰、过小溪,行驶约一小时,便来到武乡县分水岭乡泉之头村。空中俯瞰,一幢幢古屋相连,气势恢宏;一道道阡陌相通,曲径通幽。青砖黛瓦、石板幽巷、雾霭烟岚,数百年的烟火故事在这里流转,多少代的淳美风俗在这里传承。2016年,泉之头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泉之头村,因泉得名,在村东有一口泉井,冬温夏凉,清冽可口。泉之头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水中流,整个村落与山水配合形成“凤凰展翅”的意向,房屋格局以太极八卦图构建,村周围有北斗七星泉眼,北部冷泉和南部温泉遥相对应,呼之欲出,阴阳调和,极为罕见。

据村民相传,泉之头村原名叫马家庄,由马姓人家立村。现在村民以陈氏为主,相传陈氏家族祖上兄弟三人,在洪洞大槐树下与家人分手,分别迁居到武乡县石盘村、泉之头村和榆社县向阳村,至今已有500余年。

时世更迭,几经沧桑,陈氏家族逐渐成为当地的豪门望族,在晋商辉煌时期,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远及俄罗斯。悄然崛起的陈氏族人,回乡后修建起一座座四合楼院,现遗存典型院落有当村院、南门院、陈氏祠堂、南庄院等十二座。

陈氏宅院大约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鼎盛于清代中期,多为土、木、石、砖混合结构。屋檐有升斗插飞,梁柱刻有龙凤图案,檩檐上画有孔子教学、八仙过海、五女拜寿、七仙女下凡等各种图文典故;门窗上都雕刻着喜鹊登梅、娃鱼闹莲、凤凰戏牡丹等各种花鸟鱼虫。檐沟滴水,“猫儿头”瓦当,筒瓦相扣,影壁、门墩等砖石上雕刻着福、禄、寿、禧工艺图案,院门上有耕读人家、保安堂、福寿堂、五柳堂、登道岸、松竹轩等匾额,每个院落都体现着儒家的“根祖和合”“耕读立家”文化。

这些静静地躺在村里几个世纪的古建筑群落,它们虽已失去往日的豪气,但风韵犹存。其布局严谨、结构精致、气势恢宏、依山傍水,映衬在蓝天碧水之中,显得清雅幽静、威严尚在。置身村落,环视500年变迁的古建筑,在心灵上必会产生与历史脉搏的共振和激荡。

泉之头村的东山上有一座文峰塔,高6.6米,塔座低层周长8.4米,为五层多形体石塔,石塔无塔基,塔座较高,塔身从二层往上逐层收缩,各层高低不一,富于变化。古往今来,石塔含英咀华,使自然与人文统一,囊括空间而护佑生灵。每年冬至的早晨,初升的太阳朗照石塔,长长的塔影就会从60多米高的山上投影到山下河里,形成“塔影探河”之美景。

泉之头村的韵味,不仅在于它的建筑,更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和红色情结。泉之头村的古建民居大多还是红色遗址,在抗战时期,因这里林茂粮丰、水源充沛,且地处偏僻,八路军三分区、后方医院,武西县委、县政府,武西县立第一高小、毛纺厂、剧团、第七区区公所等都曾长期驻扎于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泉之头村曾办有晋剧团,演职人员达40多人,生、旦、净、末、丑角色应有尽有,曾经名噪一时,经常外出祁县、榆社、太谷、平遥等县为群众演出,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泉之头村的建筑与布局风格不仅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更洋溢着厚重的文化古韵,不失为太行山区存之不多的古村落建筑。(赵海鹏

原标题:武乡县泉之头村——古韵悠悠蕴乡愁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武乡县推进泉之头移民新村建设项目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探访:武乡泉之头村

从武乡县城往西北约45公里,越群峰、过小溪,行驶约一小时,便来到武乡县分水岭乡泉之头村。空中俯瞰,一幢幢古屋相连,气势恢宏;一道道阡陌相通,曲径通幽。青砖黛瓦、石板幽巷、雾霭烟岚,数百年的烟火故事在这里流转,多少代的淳美风俗在这里传承。2016年,泉之头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泉之头村,因泉得名,在村东有一口泉井,冬温夏凉,清冽可口。泉之头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水中流,整个村落与山水配合形成“凤凰展翅”的意向,房屋格局以太极八卦图构建,村周围有北斗七星泉眼,北部冷泉和南部温泉遥相对应,呼之欲出,阴阳调和,极为罕见。

据村民相传,泉之头村原名叫马家庄,由马姓人家立村。现在村民以陈氏为主,相传陈氏家族祖上兄弟三人,在洪洞大槐树下与家人分手,分别迁居到武乡县石盘村、泉之头村和榆社县向阳村,至今已有500余年。

时世更迭,几经沧桑,陈氏家族逐渐成为当地的豪门望族,在晋商辉煌时期,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远及俄罗斯。悄然崛起的陈氏族人,回乡后修建起一座座四合楼院,现遗存典型院落有当村院、南门院、陈氏祠堂、南庄院等十二座。

陈氏宅院大约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鼎盛于清代中期,多为土、木、石、砖混合结构。屋檐有升斗插飞,梁柱刻有龙凤图案,檩檐上画有孔子教学、八仙过海、五女拜寿、七仙女下凡等各种图文典故;门窗上都雕刻着喜鹊登梅、娃鱼闹莲、凤凰戏牡丹等各种花鸟鱼虫。檐沟滴水,“猫儿头”瓦当,筒瓦相扣,影壁、门墩等砖石上雕刻着福、禄、寿、禧工艺图案,院门上有耕读人家、保安堂、福寿堂、五柳堂、登道岸、松竹轩等匾额,每个院落都体现着儒家的“根祖和合”“耕读立家”文化。

这些静静地躺在村里几个世纪的古建筑群落,它们虽已失去往日的豪气,但风韵犹存。其布局严谨、结构精致、气势恢宏、依山傍水,映衬在蓝天碧水之中,显得清雅幽静、威严尚在。置身村落,环视500年变迁的古建筑,在心灵上必会产生与历史脉搏的共振和激荡。

泉之头村的东山上有一座文峰塔,高6.6米,塔座低层周长8.4米,为五层多形体石塔,石塔无塔基,塔座较高,塔身从二层往上逐层收缩,各层高低不一,富于变化。古往今来,石塔含英咀华,使自然与人文统一,囊括空间而护佑生灵。每年冬至的早晨,初升的太阳朗照石塔,长长的塔影就会从60多米高的山上投影到山下河里,形成“塔影探河”之美景。

泉之头村的韵味,不仅在于它的建筑,更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和红色情结。泉之头村的古建民居大多还是红色遗址,在抗战时期,因这里林茂粮丰、水源充沛,且地处偏僻,八路军三分区、后方医院,武西县委、县政府,武西县立第一高小、毛纺厂、剧团、第七区区公所等都曾长期驻扎于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泉之头村曾办有晋剧团,演职人员达40多人,生、旦、净、末、丑角色应有尽有,曾经名噪一时,经常外出祁县、榆社、太谷、平遥等县为群众演出,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泉之头村的建筑与布局风格不仅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更洋溢着厚重的文化古韵,不失为太行山区存之不多的古村落建筑。(赵海鹏

原标题:武乡县泉之头村——古韵悠悠蕴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