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181名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
发布时间: 2022-09-30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分享到: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为着力破解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不高、带富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自2021年省、市启动实施招聘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开展以来,沁源县高度重视,提早谋划、抓紧落实、稳步推进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招聘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招聘工作任务。截至目前,沁源县已选聘181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全县“一村一名大学生”实现全覆盖。

“都是本村人,工作更方便。”2017年从山西传媒学院毕业的韩方妮一直想留在家乡工作,今年她被选聘到交口乡尚义村工作,由于是在自己“老家”工作,不仅在工作上更放得开手脚,也更能明白村民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当前,沁源县正处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紧扣“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和“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发展思路,聚焦全县发展需求,该县以求贤若渴之心识才聚才用才爱才,让更多人才扎根沁源大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为确保181名招聘大学毕业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沁源县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通过就地取“才”,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引导大学毕业生向基层流动,并鼓励长期在村工作,在基层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打造一支稳定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服务队伍。

送上关爱“及时雨”。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社会经验不足,农业、农村、农民情况了解不多,解决这一短板,培养帮带是关键。针对招聘大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分批次进行跟班学习、岗位锻炼,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县情村情等相关知识讲解,着力提升乡村振兴、应急处突、服务群众等方面工作能力,让大学生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增才干”。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发挥帮带责任人经验丰富的优势,“传”经验、“帮”困难、“带”业务,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县情、乡情和村情,真正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基层干部”。

搭建干事“大舞台”。让“术业有专攻”的大学生发挥“一技之长”,是该县让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干得好”的一计“良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利用所学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沁源县精心设计各类载体和平台,有意识地让大学生参与到村集体工作中,做到培养锻炼与发挥特长相结合,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为民服务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提升能力。

拓宽成长“快车道”。招聘的大学生上岗前由县级统一培训,然后到所在乡镇培训一周后到村(社区)工作,要求到村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含1年试用期),不得通过调动、借调等方式离开村(社区)工作岗位。通过定期督促检查,对工作责任心差、工作能力弱、群众意见大的将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整改,对于事业心强、工作出色、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大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大学生定期进行考核,优秀的列为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特别优秀的列为“两委”主职后备干部。

严管厚爱“炼本领”。通过召开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座谈会、“面对面”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畅通沟通交流渠道,主动倾听心声感悟,积极解决实际困难,为大学生提振信心、鼓舞斗志。研究制定《沁源县关于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沁源县关于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激励关怀制度(试行)》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既要体现从严管理的力度,又要彰显组织关怀的温度,用“严管”形成外在压力,用“厚爱”激发内在动力,激发出建功立业的干劲激情,凝聚起实干筑梦的磅礴力量,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大显身手、施展才华,以实际行动助力全县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廉玉)


[编辑:张乐]

  相关链接
· 沁源县东柏子村:土地托管“托”出好“钱景”
· 沁源县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
· 沁源县召开2022年重阳节离退休干部座谈会
· 沁源县举办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人员入职培训班
· 沁源县举办社区“两委”干部暨抓党建引领社区物业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沁源县
沁源县181名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为着力破解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不高、带富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自2021年省、市启动实施招聘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开展以来,沁源县高度重视,提早谋划、抓紧落实、稳步推进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招聘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招聘工作任务。截至目前,沁源县已选聘181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全县“一村一名大学生”实现全覆盖。

“都是本村人,工作更方便。”2017年从山西传媒学院毕业的韩方妮一直想留在家乡工作,今年她被选聘到交口乡尚义村工作,由于是在自己“老家”工作,不仅在工作上更放得开手脚,也更能明白村民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当前,沁源县正处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紧扣“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和“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发展思路,聚焦全县发展需求,该县以求贤若渴之心识才聚才用才爱才,让更多人才扎根沁源大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为确保181名招聘大学毕业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沁源县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通过就地取“才”,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引导大学毕业生向基层流动,并鼓励长期在村工作,在基层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打造一支稳定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服务队伍。

送上关爱“及时雨”。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社会经验不足,农业、农村、农民情况了解不多,解决这一短板,培养帮带是关键。针对招聘大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分批次进行跟班学习、岗位锻炼,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县情村情等相关知识讲解,着力提升乡村振兴、应急处突、服务群众等方面工作能力,让大学生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增才干”。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发挥帮带责任人经验丰富的优势,“传”经验、“帮”困难、“带”业务,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县情、乡情和村情,真正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基层干部”。

搭建干事“大舞台”。让“术业有专攻”的大学生发挥“一技之长”,是该县让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干得好”的一计“良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利用所学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沁源县精心设计各类载体和平台,有意识地让大学生参与到村集体工作中,做到培养锻炼与发挥特长相结合,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为民服务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提升能力。

拓宽成长“快车道”。招聘的大学生上岗前由县级统一培训,然后到所在乡镇培训一周后到村(社区)工作,要求到村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含1年试用期),不得通过调动、借调等方式离开村(社区)工作岗位。通过定期督促检查,对工作责任心差、工作能力弱、群众意见大的将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整改,对于事业心强、工作出色、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大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大学生定期进行考核,优秀的列为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特别优秀的列为“两委”主职后备干部。

严管厚爱“炼本领”。通过召开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座谈会、“面对面”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畅通沟通交流渠道,主动倾听心声感悟,积极解决实际困难,为大学生提振信心、鼓舞斗志。研究制定《沁源县关于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沁源县关于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激励关怀制度(试行)》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既要体现从严管理的力度,又要彰显组织关怀的温度,用“严管”形成外在压力,用“厚爱”激发内在动力,激发出建功立业的干劲激情,凝聚起实干筑梦的磅礴力量,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大显身手、施展才华,以实际行动助力全县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