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积极推广现代文明的殡葬祭扫礼仪,持续开展城乡清洁整治行动……长治市高度重视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动员、强力推动相关工作深入开展。
新事新办 集体婚礼受热捧
8月4日,首届漳河源七夕文化节在沁县漳源镇漳河村拉开帷幕。现场,16对新人着汉服行汉礼,在美丽的漳河源头景区举办了一场汉式集体婚礼,再现中华传统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在亲朋好友和当地乡亲的见证下演绎了“中国式浪漫”。
当天正值“七夕”,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潞城区妇联、潞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辛安泉镇也共同主办了“浪漫七夕 向爱而行”主题活动。活动现场,金婚夫妇和年轻夫妇分别讲述了他们对家庭、对爱情、夫妻之间、家族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引导年轻人领会幸福家庭的内涵,大家一起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浪漫的“七夕”。
近年来,长治市各县区各村镇以民生为底色,绘就出新农村建设新画卷。特别是以“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婚事新办取得实效,老百姓不再盲目攀比彩礼钱、请客排场,省下了不必要的开销,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我们自愿结为夫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肩负起婚姻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上孝父母、下教子女,互谅互让、相扶到老!”集体婚礼如今受到许多新人的青睐,不久前,长治军分区与潞州区人武部组织驻地官兵举办“永结同心在军营,白头偕老共此生”集体结婚活动。现场,英俊帅气的官兵带着心仪的爱人,在民政局工作人员面前手捧鲜花、凝情相望,双眼中饱含幸福和甜蜜,许下了对爱情婚姻忠贞不渝的坚定誓言。
“集体婚礼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在婚礼筹备上,真正做到了勤俭节约,而且还充满了仪式感、趣味性。”选择参加集体婚礼的市民胡彦告诉记者。
图为:“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墙
立规建制 移风易俗常态化
盛夏的沁县松村乡古台村生机勃发。清新的空气、洁净的农家小院、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墙,走进村里,满眼望去是坐落有序的农家小院,院墙上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墙,成为一道靓丽的村中美景线。
古台村是一个有600多人的村庄。过去,人们对一些陈规陋习缺乏约束力,不少群众都反映办事礼金高、吃饭酒席贵,可碍于“面子”,这种情况一直得不到遏制。
为了让村民理性对待“人情事”,理好这些“人情债”,给传统陋习划上一条红线,古台村“两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完善了《古台村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协调指导所有村民婚丧娶嫁等事务。
现在,村里谁家办事都由理事会根据事情大小决定办事规模,理事会首先列出“执事名单”,婚丧嫁娶当天参与帮忙的人数不超过30人,生日满月暖房等当天帮忙人数不超过20人,而且除婚丧嫁娶大事前一天晚上有简单便餐外,其他事情规定只有当天中午一顿正餐,正餐标准也有严格限定。以前一次两三万元的花销,现在四五千元就够了,老百姓省事、省时、省钱、省力。
“在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过程中,既要加强自律,进行科学引导,又要有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古台村党支部书记代爱民说,结合实际情况,村里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先后制定《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婚丧娶嫁八不能》《日常生活八不准》《村民出行八不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巡查力度,一把尺子量到底,防止歪风陋习复发和反弹。
《古台村村规民约》使“小规章”成为“硬杠杠”,“软任务”变为“硬约束”。像古台村这样的规章制度,全市各村因地制宜,制定的内容大同小异又各有特色,既遵循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风尚又不失人情味。
图为:上党区郝家庄乡白家沟村村委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婚事新办等内容
成风化俗 多彩活动引领新风尚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充实。南小河村位于长子县城南4公里处,属于大堡头镇政府管辖,耕地1200亩,农户350余户,总人口1058人,以种植、养殖、运输为主。近年来,南小河村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文明风尚,促进和谐稳定”为主线,稳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按照“政府倡导、村民自治、民事民办、成风化俗”理念,南小河村在制定并推行《南小河村移风易俗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好婆媳”“七在农家”“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活动,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觉参与,加强家风民风乡风建设,形成了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弘扬了正能量,充实拓展了新时代新文明实践工作的内涵,得到广大群众一致认可和好评。
乘着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长治各个乡村如南小河村一般,吹响了移风易俗的“冲锋号”,各村以红白理事、孝老敬亲、禁赌禁毒、垃圾分类等内容入手,通过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将文明习俗观念渗透人心。
如今的长治,移风易俗“有人管”、婚丧嫁娶“有章程”、党员干部“守规矩”、舆论引领“新导向”、社会风气“起变化”,文明新风日渐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广大农民朋友从以前的讲排场、比气派、互相攀比,到现在的比文化、比家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积极、文明,越过越有劲儿!(高文婷、田雨)
原标题:移除陋习 换来新风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积极推广现代文明的殡葬祭扫礼仪,持续开展城乡清洁整治行动……长治市高度重视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动员、强力推动相关工作深入开展。
新事新办 集体婚礼受热捧
8月4日,首届漳河源七夕文化节在沁县漳源镇漳河村拉开帷幕。现场,16对新人着汉服行汉礼,在美丽的漳河源头景区举办了一场汉式集体婚礼,再现中华传统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在亲朋好友和当地乡亲的见证下演绎了“中国式浪漫”。
当天正值“七夕”,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潞城区妇联、潞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辛安泉镇也共同主办了“浪漫七夕 向爱而行”主题活动。活动现场,金婚夫妇和年轻夫妇分别讲述了他们对家庭、对爱情、夫妻之间、家族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引导年轻人领会幸福家庭的内涵,大家一起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浪漫的“七夕”。
近年来,长治市各县区各村镇以民生为底色,绘就出新农村建设新画卷。特别是以“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婚事新办取得实效,老百姓不再盲目攀比彩礼钱、请客排场,省下了不必要的开销,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我们自愿结为夫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肩负起婚姻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上孝父母、下教子女,互谅互让、相扶到老!”集体婚礼如今受到许多新人的青睐,不久前,长治军分区与潞州区人武部组织驻地官兵举办“永结同心在军营,白头偕老共此生”集体结婚活动。现场,英俊帅气的官兵带着心仪的爱人,在民政局工作人员面前手捧鲜花、凝情相望,双眼中饱含幸福和甜蜜,许下了对爱情婚姻忠贞不渝的坚定誓言。
“集体婚礼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在婚礼筹备上,真正做到了勤俭节约,而且还充满了仪式感、趣味性。”选择参加集体婚礼的市民胡彦告诉记者。
图为:“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墙
立规建制 移风易俗常态化
盛夏的沁县松村乡古台村生机勃发。清新的空气、洁净的农家小院、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墙,走进村里,满眼望去是坐落有序的农家小院,院墙上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墙,成为一道靓丽的村中美景线。
古台村是一个有600多人的村庄。过去,人们对一些陈规陋习缺乏约束力,不少群众都反映办事礼金高、吃饭酒席贵,可碍于“面子”,这种情况一直得不到遏制。
为了让村民理性对待“人情事”,理好这些“人情债”,给传统陋习划上一条红线,古台村“两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完善了《古台村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协调指导所有村民婚丧娶嫁等事务。
现在,村里谁家办事都由理事会根据事情大小决定办事规模,理事会首先列出“执事名单”,婚丧嫁娶当天参与帮忙的人数不超过30人,生日满月暖房等当天帮忙人数不超过20人,而且除婚丧嫁娶大事前一天晚上有简单便餐外,其他事情规定只有当天中午一顿正餐,正餐标准也有严格限定。以前一次两三万元的花销,现在四五千元就够了,老百姓省事、省时、省钱、省力。
“在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过程中,既要加强自律,进行科学引导,又要有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古台村党支部书记代爱民说,结合实际情况,村里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先后制定《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婚丧娶嫁八不能》《日常生活八不准》《村民出行八不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巡查力度,一把尺子量到底,防止歪风陋习复发和反弹。
《古台村村规民约》使“小规章”成为“硬杠杠”,“软任务”变为“硬约束”。像古台村这样的规章制度,全市各村因地制宜,制定的内容大同小异又各有特色,既遵循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风尚又不失人情味。
图为:上党区郝家庄乡白家沟村村委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婚事新办等内容
成风化俗 多彩活动引领新风尚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充实。南小河村位于长子县城南4公里处,属于大堡头镇政府管辖,耕地1200亩,农户350余户,总人口1058人,以种植、养殖、运输为主。近年来,南小河村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文明风尚,促进和谐稳定”为主线,稳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按照“政府倡导、村民自治、民事民办、成风化俗”理念,南小河村在制定并推行《南小河村移风易俗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好婆媳”“七在农家”“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活动,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觉参与,加强家风民风乡风建设,形成了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弘扬了正能量,充实拓展了新时代新文明实践工作的内涵,得到广大群众一致认可和好评。
乘着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长治各个乡村如南小河村一般,吹响了移风易俗的“冲锋号”,各村以红白理事、孝老敬亲、禁赌禁毒、垃圾分类等内容入手,通过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将文明习俗观念渗透人心。
如今的长治,移风易俗“有人管”、婚丧嫁娶“有章程”、党员干部“守规矩”、舆论引领“新导向”、社会风气“起变化”,文明新风日渐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广大农民朋友从以前的讲排场、比气派、互相攀比,到现在的比文化、比家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积极、文明,越过越有劲儿!(高文婷、田雨)
原标题:移除陋习 换来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