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卦文》说:“云从龙,风从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过程中,龙和虎作为最早出现的图腾,备受人们尊崇。而后,龙逐渐演化为天子的象征,虎则根植于民间,成为百姓避凶化吉,驱魔除疫的“保护神”。
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天灾和疾病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勤劳善良的女人们利用针线和布头,将避灾祈福的心愿一针针地融入缝制的布艺老虎中,并附带着美好祝福送给晚辈。久而久之,民间便有了长辈为晚辈送虎(谐音:送福)的习俗,在长治市潞城区流传了2000余年的潞王虎便是该民俗的代表。日前,记者走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潞王虎的传承人刘海兰,近距离感受历久弥新的虎虎生威。
图为:刘海兰正在缝制布老虎
穿针引线的布老虎
在潞城区北庄村刘海兰家的院子中,晾着一张长约2米,宽近1米的蓝色平滑“硬纸板”似的物品。迎接记者进门的刘海兰主动介绍道,这是她当日上午制作的硬纸布,是用于缝制潞王虎口、耳、眼、鼻的基础材料。
刘海兰说,院中晾着的硬纸布制作并不简单,却对质量的要求极高,它是用白面浆糊,将数块大小一样的绸布一层一层地粘在一张硬纸片上。在粘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浆糊刷得均匀、绸布拉得紧致、层层粘合之间不能出现一丁点空隙,只有符合以上要求,制作出的硬纸布才能坚固成一体。硬纸布制作完成后,须在晾干后才可以使用。
在此期间,就可以缝制潞王虎的身体了。刘海兰告诉记者,我国多个省市都有制作布老虎的民俗,但由于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习俗不同,缝制布老虎的原材料、手工艺和成品形态也各不相同。即使在长治市范围内,稍加对比也能清楚地发现,流传于潞城区的潞王虎和土生土长于黎城的黎侯虎也有诸多不同。她说,潞王虎的身体制作多使用棉布或丝绸,待缝制成型后,在内部装填秕谷或蓬松棉,这样老虎的头和身体就做好了。然后,在硬纸布上按照固定形状的大小比例,剪下鼻、口、眼、睫、耳的形状,以立体的形式缝接在虎头上。而后,再剪贴脊骨、花纹用于点缀……刘海兰拿起身边一个成品潞王虎向记者详细介绍着。她手中的布老虎头大脸方,圆睁的虎目炯炯有神,鲜红的舌头和四颗虎牙从大嘴中伸出,尾巴傲娇地弯曲向上翘着,兼容了王者的勇猛威严和形象上的可爱稚气。
根植民间的图腾
布老虎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工艺品,它伴随着布艺历史的发展,已流传数千年之久。潞王虎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潞子婴儿国,其造型、花纹以及颜色的搭配,均积淀着潞城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底蕴,历经数千年岁月更迭,化为一种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潞王虎的色彩多为红黄配,色彩明快,搭配大胆且具有冲击力,这主要是受到潞城当地民间审美观念和工艺的影响。老虎的五官在几何和规整化的条件下,加入了艺术的手法,使其原本凶猛的形象一下变得憨态可掬,在神气威武中又带有浓浓“人情味”。除此之外,在制作潞王虎的过程中,潞城区勤劳的妇女们还别出心裁地剪取了一些艺术加工后的“风车型”圆形纹饰粘贴在布老虎的身上,寓意一帆风顺、圆圆满满。刘海兰认为,潞王虎根植民间,千年流传至今,吸纳和融合了在各个历史阶段潞城区劳动人民的风俗信仰、审美标准、生活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制作工艺的逐步完善和提高,潞王虎形成了自己古朴稚拙、简明鲜艳的风格。这种风格,也是百姓朴素理想的载体,它反映着美好的愿望,表达着真挚的情感。
“潞王虎寄托的是老百姓对生命的敬畏、对平安的渴求,以及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和期许。”刘海兰告诉记者,在潞城区乃至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的风俗中,如果哪家有孩子出生,长辈们都会为新生儿准备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从一针针、一线线的缝制中,将对孩子健康平安的祝愿和勇敢强壮的期许缝入其中。
自我升华的生命力
历经千载传承,潞王虎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追其根源,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正是源于根植民间的力量。
提及刘海兰和潞王虎的缘分,还要归于制作布老虎的民间习俗在潞城区及周边的盛行。刘海兰出生在潞城区秦家庄村,奶奶和妈妈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手,缝制出的潞王虎、生肖动物等针脚缜密、走线均匀,形象更是惟妙惟肖。因此,前来讨要布艺玩具的乡亲几乎踏平了门槛,热心肠的奶奶和妈妈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转眼间,刘海兰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一场严重的腿疾把她留在了屋内,终日不得出门。这段时间,刘海兰便学着奶奶和妈妈的样子拿起了针线,找些布料的边角料,像模像样地缝起了布老虎。“一拿起针线,我仿佛忘记了腿疾的疼痛。当时我就想,这个布老虎确实是驱魔除疫的圣物,因此更加喜爱了!”终日与针线为伴,十二三岁时,刘海兰的针线手艺在街坊邻居的口中已经超过了妈妈。在得到了诸多赞扬后,刘海兰对针线的热情愈加浓烈。自此,制作潞王虎成了刘海兰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画花样、裁剪、缝制、装填、整形、装饰……刘海兰沉浸在对传统布艺的爱好当中,坚持并恪守着纯手工的传统制作理念。但遵循传统并非一味守旧,随着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和审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刘海兰将原先的粗布换作颜色更为鲜亮的棉布、金丝绒、绸缎等原料。为了更轻便,填充物也由原来的秕谷换作棉花或丝绵。这样的布艺老虎,外观上没什么大改变,但更为精致,品质更佳。
被选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潞王虎的传承人,对于刘海兰来说不只是一种荣誉,更让她肩负起了一种发扬和传播的使命。为了这份使命,在过去的多年里,刘海兰主动开展生产性保护,吸纳周边贫困户共同动手制作潞王虎,赋予这个朴实的民间玩具脱贫载体的新身份,并成立了自己的布艺公司,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目前,刘海兰开创的以潞王虎为主要产品的布艺公司,已培训布艺制作人员万余人,帮助超过200户贫困家庭增收,在传承民间手艺创造财富的同时,让原本需要保护的民间文化有了自我升华的生命力。(申丽娜、李燎原)
原标题:潞王虎:“布”寻常的千年虎王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周易·乾卦文》说:“云从龙,风从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过程中,龙和虎作为最早出现的图腾,备受人们尊崇。而后,龙逐渐演化为天子的象征,虎则根植于民间,成为百姓避凶化吉,驱魔除疫的“保护神”。
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天灾和疾病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勤劳善良的女人们利用针线和布头,将避灾祈福的心愿一针针地融入缝制的布艺老虎中,并附带着美好祝福送给晚辈。久而久之,民间便有了长辈为晚辈送虎(谐音:送福)的习俗,在长治市潞城区流传了2000余年的潞王虎便是该民俗的代表。日前,记者走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潞王虎的传承人刘海兰,近距离感受历久弥新的虎虎生威。
图为:刘海兰正在缝制布老虎
穿针引线的布老虎
在潞城区北庄村刘海兰家的院子中,晾着一张长约2米,宽近1米的蓝色平滑“硬纸板”似的物品。迎接记者进门的刘海兰主动介绍道,这是她当日上午制作的硬纸布,是用于缝制潞王虎口、耳、眼、鼻的基础材料。
刘海兰说,院中晾着的硬纸布制作并不简单,却对质量的要求极高,它是用白面浆糊,将数块大小一样的绸布一层一层地粘在一张硬纸片上。在粘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浆糊刷得均匀、绸布拉得紧致、层层粘合之间不能出现一丁点空隙,只有符合以上要求,制作出的硬纸布才能坚固成一体。硬纸布制作完成后,须在晾干后才可以使用。
在此期间,就可以缝制潞王虎的身体了。刘海兰告诉记者,我国多个省市都有制作布老虎的民俗,但由于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习俗不同,缝制布老虎的原材料、手工艺和成品形态也各不相同。即使在长治市范围内,稍加对比也能清楚地发现,流传于潞城区的潞王虎和土生土长于黎城的黎侯虎也有诸多不同。她说,潞王虎的身体制作多使用棉布或丝绸,待缝制成型后,在内部装填秕谷或蓬松棉,这样老虎的头和身体就做好了。然后,在硬纸布上按照固定形状的大小比例,剪下鼻、口、眼、睫、耳的形状,以立体的形式缝接在虎头上。而后,再剪贴脊骨、花纹用于点缀……刘海兰拿起身边一个成品潞王虎向记者详细介绍着。她手中的布老虎头大脸方,圆睁的虎目炯炯有神,鲜红的舌头和四颗虎牙从大嘴中伸出,尾巴傲娇地弯曲向上翘着,兼容了王者的勇猛威严和形象上的可爱稚气。
根植民间的图腾
布老虎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工艺品,它伴随着布艺历史的发展,已流传数千年之久。潞王虎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潞子婴儿国,其造型、花纹以及颜色的搭配,均积淀着潞城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底蕴,历经数千年岁月更迭,化为一种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潞王虎的色彩多为红黄配,色彩明快,搭配大胆且具有冲击力,这主要是受到潞城当地民间审美观念和工艺的影响。老虎的五官在几何和规整化的条件下,加入了艺术的手法,使其原本凶猛的形象一下变得憨态可掬,在神气威武中又带有浓浓“人情味”。除此之外,在制作潞王虎的过程中,潞城区勤劳的妇女们还别出心裁地剪取了一些艺术加工后的“风车型”圆形纹饰粘贴在布老虎的身上,寓意一帆风顺、圆圆满满。刘海兰认为,潞王虎根植民间,千年流传至今,吸纳和融合了在各个历史阶段潞城区劳动人民的风俗信仰、审美标准、生活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制作工艺的逐步完善和提高,潞王虎形成了自己古朴稚拙、简明鲜艳的风格。这种风格,也是百姓朴素理想的载体,它反映着美好的愿望,表达着真挚的情感。
“潞王虎寄托的是老百姓对生命的敬畏、对平安的渴求,以及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和期许。”刘海兰告诉记者,在潞城区乃至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的风俗中,如果哪家有孩子出生,长辈们都会为新生儿准备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从一针针、一线线的缝制中,将对孩子健康平安的祝愿和勇敢强壮的期许缝入其中。
自我升华的生命力
历经千载传承,潞王虎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追其根源,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正是源于根植民间的力量。
提及刘海兰和潞王虎的缘分,还要归于制作布老虎的民间习俗在潞城区及周边的盛行。刘海兰出生在潞城区秦家庄村,奶奶和妈妈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手,缝制出的潞王虎、生肖动物等针脚缜密、走线均匀,形象更是惟妙惟肖。因此,前来讨要布艺玩具的乡亲几乎踏平了门槛,热心肠的奶奶和妈妈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转眼间,刘海兰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一场严重的腿疾把她留在了屋内,终日不得出门。这段时间,刘海兰便学着奶奶和妈妈的样子拿起了针线,找些布料的边角料,像模像样地缝起了布老虎。“一拿起针线,我仿佛忘记了腿疾的疼痛。当时我就想,这个布老虎确实是驱魔除疫的圣物,因此更加喜爱了!”终日与针线为伴,十二三岁时,刘海兰的针线手艺在街坊邻居的口中已经超过了妈妈。在得到了诸多赞扬后,刘海兰对针线的热情愈加浓烈。自此,制作潞王虎成了刘海兰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画花样、裁剪、缝制、装填、整形、装饰……刘海兰沉浸在对传统布艺的爱好当中,坚持并恪守着纯手工的传统制作理念。但遵循传统并非一味守旧,随着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和审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刘海兰将原先的粗布换作颜色更为鲜亮的棉布、金丝绒、绸缎等原料。为了更轻便,填充物也由原来的秕谷换作棉花或丝绵。这样的布艺老虎,外观上没什么大改变,但更为精致,品质更佳。
被选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潞王虎的传承人,对于刘海兰来说不只是一种荣誉,更让她肩负起了一种发扬和传播的使命。为了这份使命,在过去的多年里,刘海兰主动开展生产性保护,吸纳周边贫困户共同动手制作潞王虎,赋予这个朴实的民间玩具脱贫载体的新身份,并成立了自己的布艺公司,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目前,刘海兰开创的以潞王虎为主要产品的布艺公司,已培训布艺制作人员万余人,帮助超过200户贫困家庭增收,在传承民间手艺创造财富的同时,让原本需要保护的民间文化有了自我升华的生命力。(申丽娜、李燎原)
原标题:潞王虎:“布”寻常的千年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