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饭”“三和面”是长治潞州区、上党区、长子县、屯留区、壶关县百姓最喜欢吃的一种饭食。因为是用白面、豆面、小粉面混合做成的,也称“三合面”“杂和面”。“和子饭”也称“调和饭”,晋城人叫米棋,是上党地区,甚至三晋各地男女老少皆喜食的一种午餐晚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和人民政府的干部,进村下乡吃派饭,中午就常吃三和面,晚上常喝“和子饭”。1984年著名作家马烽和孙谦专程来到他们青年时代工作、学习过的壶关县紫团山进行访问,县领导安顿树掌镇政府为两位老作家准备好午饭,马老说:“我们这次来视察工作,一不吃招待饭,二不住宾馆,要睡‘土炕’,吃‘土饭’,中午三和面,晚上喝碗小米和子饭,要煮些大黄豆,地瓜蛋,萝卜缨,老豆角,老南瓜。这饭喝着熨帖。”大家一听都笑了。县领导说:“那是过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还能让二老吃三和面、喝和子饭?”马老笑着又说:“怎么不能?当初我们吃三和面、喝和子饭味道很好,几十年都没有忘了那种滋味呀。”孙老乐哈哈地说:“我和老马来自老百姓,写的是老百姓,为的是老百姓,不能:忘了老百姓,我们虽然老了也不能搞特殊。再说三和面有豆,香味,又耐饥;和子饭营养价值高,吃了好消化。”国家主席杨尚昆上世纪80年代来长治视察工作时,还让黎城县宾馆给他做抗战年代他吃过的那种“和子饭”“苦苦菜”。
调和米棋和子饭
祖辈情系割不断
提起“三和面”“和子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奇故事。古时,长治市城南有一座五龙山,山上有座五龙庙。山下住着一户贫苦百姓,老两口领着三个儿子开荒种地,一年除交了租子仅可糊口。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都娶媳妇成了家。虽然各自支锅另下米,但他们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和在一口锅里吃饭一样,互敬互送,个个争着孝敬老人。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从未发生过口角。一天,婆婆把三个儿媳妇叫到跟前说:“明天是四月十九,五龙山有庙会,你们三对小夫妻相跟上赶赶会,烧烧香,求五龙神灵保佑咱们全家平平安安过好日子,保佑你们每家给我生一个胖孙孙。走时你们各家给我拿出点面粉,明天中午我们老两口自己做着吃。”
第二天一大早大媳妇送的是白面粉,二媳妇送的是豆面粉,三媳妇送的是小粉面。媳妇们走后,中午老婆婆把三种面粉合在一处擀成薄面片,折叠起来切成韭叶条,煮熟后浇上豆芽、豆腐、酸菜臊子,老两口就吃起来。老汉问老婆“今天中午做的是什么面条,这么好吃?”老婆说:“是三个儿媳妇送来的三种面粉,我把他合在一块,让你吃吃这稀罕的‘三和面条’吧。”老汉高兴地说:“真好!真好!儿子听话,媳妇孝顺,全家和睦,以后逢年过节,办喜事待客,就吃‘三和面条’吧。”晚上媳妇们回到家,进门就先问婆婆中午吃的什么饭,婆婆说:“我把你们三家送来的面粉合起来吃了一顿‘三和面’,盆里还剩着三小把细面条,你们各自取上一把熬上小米稀饭,煮上些大豆、山药蛋、老南瓜、干豆角、红萝卜、红薯,滚好后下入面条,放上点酸菜,烹入葱花、蒜片,加入精盐、香醋喝上顿‘和子饭’吧。”就这样“三和面条”“和子饭”出世了。天长日久,这种吃法在上党各县流传开了。“三和面”“和子饭”不仅是农家的美馔,而且也是上党人民勤劳、和睦、憨厚、朴实的象征。
上党“和子饭”早在民国年间就以原料数字定名,也显示了和子饭的珍贵,如一锭驼金和和饭,二虎相争和和饭,三英结义和和饭,四季平安和和饭,五子登科和和饭,六六大顺和和饭,七星高照和和饭,八仙过海和和饭,九九重阳和和饭,十全十美和和饭。
原标题:和子饭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和子饭”“三和面”是长治潞州区、上党区、长子县、屯留区、壶关县百姓最喜欢吃的一种饭食。因为是用白面、豆面、小粉面混合做成的,也称“三合面”“杂和面”。“和子饭”也称“调和饭”,晋城人叫米棋,是上党地区,甚至三晋各地男女老少皆喜食的一种午餐晚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和人民政府的干部,进村下乡吃派饭,中午就常吃三和面,晚上常喝“和子饭”。1984年著名作家马烽和孙谦专程来到他们青年时代工作、学习过的壶关县紫团山进行访问,县领导安顿树掌镇政府为两位老作家准备好午饭,马老说:“我们这次来视察工作,一不吃招待饭,二不住宾馆,要睡‘土炕’,吃‘土饭’,中午三和面,晚上喝碗小米和子饭,要煮些大黄豆,地瓜蛋,萝卜缨,老豆角,老南瓜。这饭喝着熨帖。”大家一听都笑了。县领导说:“那是过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还能让二老吃三和面、喝和子饭?”马老笑着又说:“怎么不能?当初我们吃三和面、喝和子饭味道很好,几十年都没有忘了那种滋味呀。”孙老乐哈哈地说:“我和老马来自老百姓,写的是老百姓,为的是老百姓,不能:忘了老百姓,我们虽然老了也不能搞特殊。再说三和面有豆,香味,又耐饥;和子饭营养价值高,吃了好消化。”国家主席杨尚昆上世纪80年代来长治视察工作时,还让黎城县宾馆给他做抗战年代他吃过的那种“和子饭”“苦苦菜”。
调和米棋和子饭
祖辈情系割不断
提起“三和面”“和子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奇故事。古时,长治市城南有一座五龙山,山上有座五龙庙。山下住着一户贫苦百姓,老两口领着三个儿子开荒种地,一年除交了租子仅可糊口。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都娶媳妇成了家。虽然各自支锅另下米,但他们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和在一口锅里吃饭一样,互敬互送,个个争着孝敬老人。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从未发生过口角。一天,婆婆把三个儿媳妇叫到跟前说:“明天是四月十九,五龙山有庙会,你们三对小夫妻相跟上赶赶会,烧烧香,求五龙神灵保佑咱们全家平平安安过好日子,保佑你们每家给我生一个胖孙孙。走时你们各家给我拿出点面粉,明天中午我们老两口自己做着吃。”
第二天一大早大媳妇送的是白面粉,二媳妇送的是豆面粉,三媳妇送的是小粉面。媳妇们走后,中午老婆婆把三种面粉合在一处擀成薄面片,折叠起来切成韭叶条,煮熟后浇上豆芽、豆腐、酸菜臊子,老两口就吃起来。老汉问老婆“今天中午做的是什么面条,这么好吃?”老婆说:“是三个儿媳妇送来的三种面粉,我把他合在一块,让你吃吃这稀罕的‘三和面条’吧。”老汉高兴地说:“真好!真好!儿子听话,媳妇孝顺,全家和睦,以后逢年过节,办喜事待客,就吃‘三和面条’吧。”晚上媳妇们回到家,进门就先问婆婆中午吃的什么饭,婆婆说:“我把你们三家送来的面粉合起来吃了一顿‘三和面’,盆里还剩着三小把细面条,你们各自取上一把熬上小米稀饭,煮上些大豆、山药蛋、老南瓜、干豆角、红萝卜、红薯,滚好后下入面条,放上点酸菜,烹入葱花、蒜片,加入精盐、香醋喝上顿‘和子饭’吧。”就这样“三和面条”“和子饭”出世了。天长日久,这种吃法在上党各县流传开了。“三和面”“和子饭”不仅是农家的美馔,而且也是上党人民勤劳、和睦、憨厚、朴实的象征。
上党“和子饭”早在民国年间就以原料数字定名,也显示了和子饭的珍贵,如一锭驼金和和饭,二虎相争和和饭,三英结义和和饭,四季平安和和饭,五子登科和和饭,六六大顺和和饭,七星高照和和饭,八仙过海和和饭,九九重阳和和饭,十全十美和和饭。
原标题:和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