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区设施农业发展助群众增收致富
发布时间: 2022-05-14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3月初第一批西葫芦上市,4月初第一棚西红柿上市……屯留区李高乡张贤村的日光大棚建设早,见效快,占尽了先机。

5月10日上午,任国军已经接待了好几批前来收菜的商贩。他骄傲地说:“不止西红柿,全屯留日光大棚中的第一棚西葫芦和黄瓜同样出自咱李高乡张贤村的日光大棚。”

图为:屯留区日光大棚

春意藏,夏初长。与往年不同的是,李高乡的田垄间一座座高标准的日光大棚“拔地而起”,棚内郁郁葱葱,西葫芦、黄瓜鲜嫩欲滴、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每天都供不应求,好时节碰上好价钱,村民们的口袋越来越鼓。作为张贤村村党支部书记,任国军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日光棚就是咱老百姓的生金棚。”

北纬36°13′~36°30′,东经112°28′~113°03′之间——这是屯留区的地理坐标,相比于这略显枯燥的数字,“米粮川”的名号要响亮得多。

屯留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平水浅、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经过多年发展,早已挥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式,辣椒产业、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如何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效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敢想肯干的屯留人再次迈出新步伐。2021年,屯留区在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的基础上,把目光瞄向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的设施农业,以20座10万立方米沼气站为“起搏器”,响亮地提出在13个乡镇(管理中心)建设发展1000座日光大棚,全域推进有机设施循环农业建设。

图为:屯留区农民处理叶片

有着蔬菜种植传统和天然区位优势的李高乡,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立足乡域实际,创新构建“1+3+17”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了王公庄、五里庄、张贤“三大发展片区”,以片区化组团发展模式,在全乡17个行政村建设日光大棚。张贤村更是抓住了发展的先机,第一时间集中流转土地100余亩,新建日光大棚11座。

张贤村的村民们变“冬闲”为“冬忙”,1月份就陆续下种,利用日光大棚大力发展反季节有机蔬菜种植,在耕种时节便迎来收获期。“过去种菜,忙活一年每亩只能挣3000多元。现在有了日光大棚,一年能种两茬菜,收入少说也能有5万元。”村民任国喜耐心打理着蔬菜,脸上满是笑意。

任国军还在自家棚里“见缝插针”,利用棚里的后墙和空地种上了豆角、生菜。他花200元钱购买的生菜苗,已经为他带来超过2000元的收入,那慢慢开始“爬”上墙的豆角,预计也能卖上1万多元,可以说是遍地生金。“张贤村的村民们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以前多是种植露天蔬菜,收入并不高。现在大家尝到了大棚种菜的甜头,积极性更高了。”任国军乐呵呵地说,“咱老百姓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能看到收益,干活就有劲儿。”

从靠天吃饭到日光大棚,屯留区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出台《长治市屯留区千座日光大棚补贴办法》,对大棚建设的标准、材质和功能配套等提出严格要求,并按照每亩5万元的标准拿出真金白银进行补贴。

组织村镇干部、农技人员、蔬菜种植大户先后前往上海、山东寿光等地观摩学习,了解温室大棚建设技术规范和种植流程。

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校地合作,对种植户进行蔬菜栽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

……

一系列纾困惠农的真帮实助,让村民们卸下了思想包袱。正如李高乡副乡长冯斌所言,“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富民产业真正实现富民增收。”

“有句俗话叫‘蔓子旺了不结瓜’,叶片对黄瓜的产量影响非常大,除了有效防治病虫害以外,现阶段还要注意把叶片控制在10片左右,及时摘掉底部大叶、老叶,才能更好地达到优产丰产的目的。”这几天,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来到李高乡五里庄村,手把手指导村里29座日光大棚的种植户们追肥、浇水、控温。“咱可赶上了好时候,种大棚除了政府补贴,还能享受贴息贷款,遇到问题在微信群里一问,还有技术专家线上答疑、线下指导,让我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在农技专家的帮助下,村民高晓鹏学会了如何合理调整黄瓜叶片。

图为:屯留区农民种苗

“接下来,我们还要组建村级劳务合作组织,进行技术输出和人才培养,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在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的同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郭炜介绍道,“屯留区还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规划建设蔬菜种植研究所,为种植户提供从种子研发、繁育到栽种、管理的‘保姆式’一条龙服务。”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在郭炜看来,用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是屯留设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一个高7米、宽15米的日光大棚究竟包含多少科技力量?

在郭炜办公桌上摊开的温室大棚施工设计图中,详细标记着侧墙下底厚度、上顶厚度、后墙和侧墙的夹角等各种数据。他说:“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认真测算,尽可能保证大棚面积利用最大化,采光、保温性能优。”

大棚内部功能结构上更是花足了心思。棚内,自动卷帘系统、自动化滴灌水肥一体装置等设施一应俱全,底土下沉70厘米左右用以提升棚内保温效果,灌溉水源来自60米深的无污染地下机井,肥料使用沼气站发酵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有机肥。据郭炜介绍,屯留区还将在全区引进和推广温湿度远程监测设备等,届时村民们只要轻点手机,就能实时获取日光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更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政策利好为屯留区发展设施农业更添助力,让大家信心更足、决心更大,预计5月底1000座大棚将全部建成使用,该区将力争用5年建成3000座智慧设施大棚。

有种子,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

山乡田野间,一座座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依势而起,开启屯留现代农业华丽转身发展新篇章……(解婷、赵婧)

原标题:在希望的田野上——屯留区设施农业发展风生水起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屯留区邀请山西农大专家指导冬播谷子种植技术
· 首场!“百名典型讲百场”宣讲活动走进屯留区
· 屯留区领导检查指导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 屯留为“辣椒CEO”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
· 屯留区邀请农业专家为设施农业工作“把脉问诊”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屯留区
屯留区设施农业发展助群众增收致富

3月初第一批西葫芦上市,4月初第一棚西红柿上市……屯留区李高乡张贤村的日光大棚建设早,见效快,占尽了先机。

5月10日上午,任国军已经接待了好几批前来收菜的商贩。他骄傲地说:“不止西红柿,全屯留日光大棚中的第一棚西葫芦和黄瓜同样出自咱李高乡张贤村的日光大棚。”

图为:屯留区日光大棚

春意藏,夏初长。与往年不同的是,李高乡的田垄间一座座高标准的日光大棚“拔地而起”,棚内郁郁葱葱,西葫芦、黄瓜鲜嫩欲滴、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每天都供不应求,好时节碰上好价钱,村民们的口袋越来越鼓。作为张贤村村党支部书记,任国军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日光棚就是咱老百姓的生金棚。”

北纬36°13′~36°30′,东经112°28′~113°03′之间——这是屯留区的地理坐标,相比于这略显枯燥的数字,“米粮川”的名号要响亮得多。

屯留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平水浅、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经过多年发展,早已挥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式,辣椒产业、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如何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效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敢想肯干的屯留人再次迈出新步伐。2021年,屯留区在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的基础上,把目光瞄向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的设施农业,以20座10万立方米沼气站为“起搏器”,响亮地提出在13个乡镇(管理中心)建设发展1000座日光大棚,全域推进有机设施循环农业建设。

图为:屯留区农民处理叶片

有着蔬菜种植传统和天然区位优势的李高乡,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立足乡域实际,创新构建“1+3+17”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了王公庄、五里庄、张贤“三大发展片区”,以片区化组团发展模式,在全乡17个行政村建设日光大棚。张贤村更是抓住了发展的先机,第一时间集中流转土地100余亩,新建日光大棚11座。

张贤村的村民们变“冬闲”为“冬忙”,1月份就陆续下种,利用日光大棚大力发展反季节有机蔬菜种植,在耕种时节便迎来收获期。“过去种菜,忙活一年每亩只能挣3000多元。现在有了日光大棚,一年能种两茬菜,收入少说也能有5万元。”村民任国喜耐心打理着蔬菜,脸上满是笑意。

任国军还在自家棚里“见缝插针”,利用棚里的后墙和空地种上了豆角、生菜。他花200元钱购买的生菜苗,已经为他带来超过2000元的收入,那慢慢开始“爬”上墙的豆角,预计也能卖上1万多元,可以说是遍地生金。“张贤村的村民们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以前多是种植露天蔬菜,收入并不高。现在大家尝到了大棚种菜的甜头,积极性更高了。”任国军乐呵呵地说,“咱老百姓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能看到收益,干活就有劲儿。”

从靠天吃饭到日光大棚,屯留区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出台《长治市屯留区千座日光大棚补贴办法》,对大棚建设的标准、材质和功能配套等提出严格要求,并按照每亩5万元的标准拿出真金白银进行补贴。

组织村镇干部、农技人员、蔬菜种植大户先后前往上海、山东寿光等地观摩学习,了解温室大棚建设技术规范和种植流程。

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校地合作,对种植户进行蔬菜栽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

……

一系列纾困惠农的真帮实助,让村民们卸下了思想包袱。正如李高乡副乡长冯斌所言,“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富民产业真正实现富民增收。”

“有句俗话叫‘蔓子旺了不结瓜’,叶片对黄瓜的产量影响非常大,除了有效防治病虫害以外,现阶段还要注意把叶片控制在10片左右,及时摘掉底部大叶、老叶,才能更好地达到优产丰产的目的。”这几天,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来到李高乡五里庄村,手把手指导村里29座日光大棚的种植户们追肥、浇水、控温。“咱可赶上了好时候,种大棚除了政府补贴,还能享受贴息贷款,遇到问题在微信群里一问,还有技术专家线上答疑、线下指导,让我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在农技专家的帮助下,村民高晓鹏学会了如何合理调整黄瓜叶片。

图为:屯留区农民种苗

“接下来,我们还要组建村级劳务合作组织,进行技术输出和人才培养,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在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的同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郭炜介绍道,“屯留区还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规划建设蔬菜种植研究所,为种植户提供从种子研发、繁育到栽种、管理的‘保姆式’一条龙服务。”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在郭炜看来,用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是屯留设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一个高7米、宽15米的日光大棚究竟包含多少科技力量?

在郭炜办公桌上摊开的温室大棚施工设计图中,详细标记着侧墙下底厚度、上顶厚度、后墙和侧墙的夹角等各种数据。他说:“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认真测算,尽可能保证大棚面积利用最大化,采光、保温性能优。”

大棚内部功能结构上更是花足了心思。棚内,自动卷帘系统、自动化滴灌水肥一体装置等设施一应俱全,底土下沉70厘米左右用以提升棚内保温效果,灌溉水源来自60米深的无污染地下机井,肥料使用沼气站发酵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有机肥。据郭炜介绍,屯留区还将在全区引进和推广温湿度远程监测设备等,届时村民们只要轻点手机,就能实时获取日光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更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政策利好为屯留区发展设施农业更添助力,让大家信心更足、决心更大,预计5月底1000座大棚将全部建成使用,该区将力争用5年建成3000座智慧设施大棚。

有种子,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

山乡田野间,一座座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依势而起,开启屯留现代农业华丽转身发展新篇章……(解婷、赵婧)

原标题:在希望的田野上——屯留区设施农业发展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