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西黎城县城,向西北一路行进,风光旖旎,车辆盘桓于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间。一个小时多的车程,行至黄崖洞镇赤峪村,一座牌楼巍然而立,上书有邓小平同志1985年的亲笔题词——黄崖洞,曾经声震侵华日军的黄崖洞兵工厂就在眼前了。
巍巍太行,雄壮黄崖。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当时年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一
黄崖洞兵工厂的前身是1938年9月由115师和129师的修械所合并而成的总部修配所,原址在榆社县韩庄村。当初,只能修理损坏的刀枪,兼造地雷、手榴弹,设备简陋程度还不如“王二麻子”的剪刀铺。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击实力”作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之一。次年5月,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的决定,成立军工部,决心发展太行区的军事工业。
1939年,曾留学莫斯科的左权将军,凭着职业军人的敏锐和实地勘察,发现黎城的黄崖山悬崖林立、沟壑纵横,易守而难攻,笃定其为“理想的兵工厂厂址”。其山上有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大石洞,故名黄崖洞。
7月,韩庄修配所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为摆脱“背着工厂打游击”的局面,迁进黄崖洞,居山创业,建成拥有700名工人、机器设备40部的兵工厂,年产可装备16个团,被朱德、彭德怀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如今,我们沿着修好的石板路步入其中,仍能感受到行进之艰难。随行的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杨尚军说:“因为景区建设,道路已被抬高、改建,通行状况已改善很多了。”而八路军就是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建成了黄崖洞兵工厂。
杨尚军介绍,当时这里多是道路险阻之地,要靠人力肩挑背扛、靠毛驴运送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料。一些大的设备不易搬运,只能拆成数块,一人扛一部分运进去。当时的锅炉就是分成11片,一片一片地搬到黄崖洞,再铆起来重新组装,其艰辛程度难以想象。
二
“黄崖洞下有黄崖,桃花寨上无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这样一首山歌依然在黎城黄崖洞周边传唱。
60多年前,就在黄崖山的断崖深谷间,曾经发生过闻名中外的攻坚防御战——黄崖洞保卫战。1941年11月,驻潞安地区日军第36师团主力山地、葛木两个联队等共5000余人,装备精良,以4倍于守备力量——八路军特务团的兵力,杀气腾腾,向黄崖山奔袭而来。
曾经参加过黄崖洞保卫战的老战士郝维烈说:“当时,我军占据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地雷战、肉搏战先后打退敌人10多次冲击。”郝维烈回忆说:“当时,我在太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二营当卫生员,驻在黄崖洞。彭德怀是总部副总司令,左权将军等首长亲自勘察地形,审定作战预案,并在作战前动员,极大地鼓舞士气。”
日军兵分多路向兵工厂进发,其主力向我中心工事的阵地猛扑过来,坚守工事的王振喜班长带领11名战士,从三面扔出手榴弹、滚雷,让进攻的日军尸横遍地,毙敌70余人。遭受重创的日军用火力掩护几个火焰器射手抵近中心工事,狂喷火焰,王振喜等12名战士猝不及防,全部壮烈牺牲。战后,他们被追认为“黄崖洞保卫战十二勇士”。
整个黄崖洞保卫战,历时八天八夜,总部特务团以不足一个团的1500人兵力,抗击了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进攻,取得了歼敌1000余人,其中毙敌850人的战果;而我军只伤亡166人,以6∶1的战绩,开创了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同时,保卫战过程中,按照预定方案掩埋了机器、转移了人员,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我军工生产的阴谋,书写了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荣战史。
“黄崖洞保卫战,我们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特务团受到表彰,延安《解放日报》以《黄崖洞大捷》为题报道了这则消息。”郝维烈老人颇为自豪地讲述着。
三
走入兵工厂生产场地,诸多的遗迹依然留存,生产研制的各种武器一一陈列。就是在那样一个艰难的岁月里,黄崖洞兵工厂人靠着顽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工奇迹。
当时,兵工厂的车工甄荣典,从当学徒时候起,一直干车炮弹外圆的工作,别的工人大多因体力扛不住,三两个月就要调换工作;而他一直在水力轮带旁坚守了五年,最终达到了一天480发五〇炮弹外圆的纪录。他先后获得“炮弹大王”、晋冀鲁豫边区“新劳动者旗手”等多项光荣称号,并被评为“一等劳动英雄”。
在从兵工厂去往黄崖洞军火仓库的路上,杨尚军讲到了另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山里的普通村民——彭清理,他曾经帮助过八路军掩埋过机器,日军闯入后,用刺刀将他全家人押到了一座山崖上,逼他说出兵工厂机器的埋藏地点。彭清理没有屈服,全家人先后被敌人用刺刀挑下悬崖。最后一个被敌人推下山崖的他,侥幸被一棵树托住而得以活命,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回来路边的悬崖上,记者看到这样的文字:魂归黄崖洞,太行兵工老战士沈丁祥、李林夫妇之墓。沈丁祥曾担任兵工厂下辖的子弹厂厂长多年,战争胜利后居住在北京,并在生前立下遗愿:把骨灰撒到太行山黄崖洞,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最终,沈丁祥与老伴实现了自己魂归黄崖洞的遗愿。
如今的黄崖洞,不仅是著名的革命圣地,也成为美丽的旅游景区。一路走来,满眼是逶迤起伏的美景,每一处险境背后更藏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
原标题: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出山西黎城县城,向西北一路行进,风光旖旎,车辆盘桓于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间。一个小时多的车程,行至黄崖洞镇赤峪村,一座牌楼巍然而立,上书有邓小平同志1985年的亲笔题词——黄崖洞,曾经声震侵华日军的黄崖洞兵工厂就在眼前了。
巍巍太行,雄壮黄崖。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当时年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一
黄崖洞兵工厂的前身是1938年9月由115师和129师的修械所合并而成的总部修配所,原址在榆社县韩庄村。当初,只能修理损坏的刀枪,兼造地雷、手榴弹,设备简陋程度还不如“王二麻子”的剪刀铺。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击实力”作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之一。次年5月,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的决定,成立军工部,决心发展太行区的军事工业。
1939年,曾留学莫斯科的左权将军,凭着职业军人的敏锐和实地勘察,发现黎城的黄崖山悬崖林立、沟壑纵横,易守而难攻,笃定其为“理想的兵工厂厂址”。其山上有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大石洞,故名黄崖洞。
7月,韩庄修配所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为摆脱“背着工厂打游击”的局面,迁进黄崖洞,居山创业,建成拥有700名工人、机器设备40部的兵工厂,年产可装备16个团,被朱德、彭德怀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如今,我们沿着修好的石板路步入其中,仍能感受到行进之艰难。随行的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杨尚军说:“因为景区建设,道路已被抬高、改建,通行状况已改善很多了。”而八路军就是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建成了黄崖洞兵工厂。
杨尚军介绍,当时这里多是道路险阻之地,要靠人力肩挑背扛、靠毛驴运送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料。一些大的设备不易搬运,只能拆成数块,一人扛一部分运进去。当时的锅炉就是分成11片,一片一片地搬到黄崖洞,再铆起来重新组装,其艰辛程度难以想象。
二
“黄崖洞下有黄崖,桃花寨上无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这样一首山歌依然在黎城黄崖洞周边传唱。
60多年前,就在黄崖山的断崖深谷间,曾经发生过闻名中外的攻坚防御战——黄崖洞保卫战。1941年11月,驻潞安地区日军第36师团主力山地、葛木两个联队等共5000余人,装备精良,以4倍于守备力量——八路军特务团的兵力,杀气腾腾,向黄崖山奔袭而来。
曾经参加过黄崖洞保卫战的老战士郝维烈说:“当时,我军占据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地雷战、肉搏战先后打退敌人10多次冲击。”郝维烈回忆说:“当时,我在太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二营当卫生员,驻在黄崖洞。彭德怀是总部副总司令,左权将军等首长亲自勘察地形,审定作战预案,并在作战前动员,极大地鼓舞士气。”
日军兵分多路向兵工厂进发,其主力向我中心工事的阵地猛扑过来,坚守工事的王振喜班长带领11名战士,从三面扔出手榴弹、滚雷,让进攻的日军尸横遍地,毙敌70余人。遭受重创的日军用火力掩护几个火焰器射手抵近中心工事,狂喷火焰,王振喜等12名战士猝不及防,全部壮烈牺牲。战后,他们被追认为“黄崖洞保卫战十二勇士”。
整个黄崖洞保卫战,历时八天八夜,总部特务团以不足一个团的1500人兵力,抗击了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进攻,取得了歼敌1000余人,其中毙敌850人的战果;而我军只伤亡166人,以6∶1的战绩,开创了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同时,保卫战过程中,按照预定方案掩埋了机器、转移了人员,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我军工生产的阴谋,书写了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荣战史。
“黄崖洞保卫战,我们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特务团受到表彰,延安《解放日报》以《黄崖洞大捷》为题报道了这则消息。”郝维烈老人颇为自豪地讲述着。
三
走入兵工厂生产场地,诸多的遗迹依然留存,生产研制的各种武器一一陈列。就是在那样一个艰难的岁月里,黄崖洞兵工厂人靠着顽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工奇迹。
当时,兵工厂的车工甄荣典,从当学徒时候起,一直干车炮弹外圆的工作,别的工人大多因体力扛不住,三两个月就要调换工作;而他一直在水力轮带旁坚守了五年,最终达到了一天480发五〇炮弹外圆的纪录。他先后获得“炮弹大王”、晋冀鲁豫边区“新劳动者旗手”等多项光荣称号,并被评为“一等劳动英雄”。
在从兵工厂去往黄崖洞军火仓库的路上,杨尚军讲到了另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山里的普通村民——彭清理,他曾经帮助过八路军掩埋过机器,日军闯入后,用刺刀将他全家人押到了一座山崖上,逼他说出兵工厂机器的埋藏地点。彭清理没有屈服,全家人先后被敌人用刺刀挑下悬崖。最后一个被敌人推下山崖的他,侥幸被一棵树托住而得以活命,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回来路边的悬崖上,记者看到这样的文字:魂归黄崖洞,太行兵工老战士沈丁祥、李林夫妇之墓。沈丁祥曾担任兵工厂下辖的子弹厂厂长多年,战争胜利后居住在北京,并在生前立下遗愿:把骨灰撒到太行山黄崖洞,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最终,沈丁祥与老伴实现了自己魂归黄崖洞的遗愿。
如今的黄崖洞,不仅是著名的革命圣地,也成为美丽的旅游景区。一路走来,满眼是逶迤起伏的美景,每一处险境背后更藏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
原标题: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