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长治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发布时间: 2022-02-11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长治之美,在乎山水。

坐拥太行山脉最壮美的一段,东边是40平方公里的国家森林公园,西边是近60平方公里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5公里的环城水系绕城而过。依偎在山水间,掩映在绿荫中,天空湛蓝深远,河水清澈见底,环境干净整洁,城在山水间,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长治,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在人们眼前。

“推动生态修复,在绿色发展上先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修复河湖水系和湿地等水体,加强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脉脉深情、殷殷期许凝聚起全市人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磅礴力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长治市坚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绿色发展上先行,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让长治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图为:淮海公园


护河治水

碧波荡漾绕城流

水清识鱼乐,岸绿闻鸟鸣。

桥下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两岸树木郁郁葱葱,花团锦簇;游园里游人如织,歌声阵阵,目之所及,处处美景皆动人。

这里就是由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和东防洪渠组成的环城水系——总长度20余公里的“三河一渠”,是长治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重点项目之一。

长治市自2018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后,围绕漳泽湖水质提升、全面改善全市河流水质目标,第一时间成立黑臭水体治理专项工作组,建立水体治理数据库,全面调查掌握黑臭水体河道及周边范围基底资料,对浊漳河南源、石子河、黑水河等漳泽湖周边12个断面开展水质持续监测,对建成区雨污管网开展溯源调查,摸清河流水质和城市雨污管网情况,梳理出长治市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围绕河道断面水质目标,长治市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面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建立完善断面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对市政主要道路实行雨污分流改造,开展环漳泽湖及上游水体治理,实施河流流域内农村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治理,进行主城区污水厂提标改造,建设河道生态补水调水工程,建立城市水务智慧平台,实行智慧化水务监管。

为了守护一汪清水,长治市坚持控源、治污、严管,将黑臭水治理、污染源治理、水系周边环境治理等统筹谋划,精准治污,变污为清。全市城镇污水实际处理能力提高到45.3万吨/天,2021年完成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244公里,完成56个农村污水治理任务……这组数字,充分彰显了长治市治理水环境的决心和力度。

动真格也见到了真效果。数据显示,2021年,长治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两个突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首次实现100% ,27个国省市控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

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实行流域统筹、分段治理,目前,浊漳南源、石子河、黑水河水体黑臭基本消除,漳泽湖上游河流水质基本达标,漳泽湖水质明显改善,曾经“一河碧水绕城流”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绿满山川

古城焕发新魅力

山青秀,树苍翠。今日的平顺“高山远山松柏山、低山沟凹花果园、背坡核桃地埂花、阳坡花椒连成片”。去年,平顺县全力打造长治绿色低碳后花园,造林7.98万亩、植树120万株,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生态修复37公里,被列入全省国土绿化重点县。

以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为重点实施国土绿化行动,以太行、太岳“两山”生态防护林和沁河、浊漳河“两河”水源涵养林四大森林生态防护屏障建设为目标,长治市生态修复与兴林富民同步推进,筑牢生态屏障。

“山上治本”,打造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把国家林业建设工程与地方林业发展工程结合起来,以建设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林、丘陵山区生态经济林为重点,以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交通沿线荒山等工程为载体,由近及远,逐步推进,构筑国土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努力让绿色多起来,山川美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身边增绿”,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体系。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实施以城镇绿化为中心,以水网、路网、田网绿化为骨架,以环城、环村、环企绿化为节点,以公园、游园、庭院绿化为亮点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以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为目标”的信念牢牢刻在市园林绿化中心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头,持续开展城市双修、节约型绿化、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贴近百姓生活的街头公园和口袋绿地,推进主城区内老旧游园维修改造,均衡城市绿化布局,完善绿地服务功能,在绿水青山间增加长治的幸福元素。

“产业富民”,打造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以连翘为重点的灌木经济林,干果经济林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形成一些森林生态旅游品牌,依靠森林旅游产业带动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农产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行林草、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开发模式,使农民当年有利、长远有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山不绿,城在绿中,绿愈浓,城愈怡。


图为: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减排降碳

吐故纳新天空蓝

“擦亮”蓝天,长治的脚步从未停止。

2月9日,记者走进首钢长钢公司,硕大的一个厂区,机器轰鸣,一派繁忙,却闻不到一丝烟味,看不到一点灰尘。厂区内烧结路边,树立着一个扬尘在线监测仪,上面实时数据显示此处空气质量为“优”。对于这家钢铁企业而言,厂区内能有如此好的空气质量,得益于两样“法宝”——脱硫、脱硝系统。

沿着烧结路向前走几分钟,就到了几十米高的脱硫、脱硝吸收塔下。塔内不断发出轰鸣声,在吹风机的作用下,从烧结机出来的高温烟气直接进入吸收塔,与加入的吸收剂、循环灰充分混合,进行了多次的脱硫反应后,再进入脱硝装置和氨水发生化学反应,最后还原成了无害化的氮气和水,排放到大气中。

记者走进脱硫、脱硝系统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显示着出口烟气的实时监测数据。首钢长钢环保治理科科长秦莉萍介绍说:“这些数值远远低于环保部门要求的排放标准,我们真正实现了超低排放。”

钢铁、焦化企业是长治市的排污“大户”,牵住这些污染排放的“大户”,就相当于抓住了长治市污染治理的“牛鼻子”。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杨飞介绍道,之前长治市印发了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分年度实施的通知,要求除列入淘汰计划的4.3米焦炉外,全市焦化企业要在今年 10月底前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预计不能完成的企业,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将驻厂帮扶,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疑点难点,早日完成改造。

大气治理,贵在精准。针对各种大气污染源,长治市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升级改造、清洁取暖改造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大柴油货车污染管控力度,持续推进扬尘治理,全市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去年,长治市优良天数为289天,同比增加24天,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5%,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省排名第一。

生态修复

北方江南秀太行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早春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湖面上冰雪未融,栈道蜿蜒,亭台点缀,鹭鸟翩飞,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孕育着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民。

漳泽湖,被誉为镶嵌在上党大地的璀璨“明珠”。依托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优越的生态资源,2018年3月,长治市启动了滨湖区规划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下大力度开展环湖治理,村庄搬迁、湿地重建、植树造景、疏浚连通……“清水岸绿、一碧万顷”的漳泽湖美景得以重现,环漳泽湖的诸多景点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我们从源头起步系统施治,统筹推进水体治理,实行退耕、退渔、退村、退企,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重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漳泽湖美景。”长治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中心主任原俊敏介绍,目前,湿地有植物520多种,鸟类168种,还有近万亩芦苇、菖蒲和上千亩湿地防护林,属全国保护完好的原生态、天然沼泽湿地之一。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长治市全面建立河长制工作体系,持续在浊漳河、沁河两大流域全面开展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河道岸坡治理和湿地修复等项目,对浊漳河流域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生态治理修复。作为沁河源头的沁源县,坚持保护为重、治理为要、发展为本,实施“水资源调度、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河流生态治理、湿地保护与治理、环境污染治理”五大工程,全领域、全流域进行沁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确保黄河流域沁源段长久安澜、生态健康。

让生命之泉碧水长清。作为我省第二大岩溶泉,辛安泉水质优良,是长治人民名副其实的“生命泉”。近年来,长治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原则,施行了《长治市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率先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辛安泉域岩溶地下水的基础研究,在辛安泉域重点保护区设立边界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启动辛安泉域集中出露带重点保护区治理保护工程,实施安乐河道监测断面工程建设,筑牢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防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让更多精准举措和政策在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落地生根,共同维护辛安泉岩溶大泉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安全,让涓涓清泉永流不息,造福人民。”市辛安泉域管理中心主任范树芳表示。

守“土”尽责

孕育诗意美家园

“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等特点,一旦土壤被污染,将很难恢复原状。”作为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的环保人,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科的工作人员深知土壤安全的重要性。

2月10日上午8时,他们兵分几路,奔赴重点监管企业。“呵护好每一寸土壤环境,才能更好地守住我们的绿水青山。”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土壤污染修复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周期更长、难度更大,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今年,因疫情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土壤科工作人员说,全市医疗废物已实现无害化处置,只有固废收集、转运、处置各环节做细、做实,才能确保固体废物规范管理,才能有消除污染的可能性。

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农产品安全的首要保障,是人居环境健康的重要基础。做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事关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考察重点监管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的做法,工作人员来到潞城区某焦化企业,在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储罐类和池体类设施储存、液体物料装卸等环节指导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预防措施。“通过技术指导,我们对如何做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该企业职工说。

预防、保护和风险管控都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但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地,则需要通过修复来达到相应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通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确保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效。”平日里,土壤保护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隐患,积极督促企业尽快完成整改,从一企一地做起,全力保障长治市土壤安全。

去年以来,长治市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注重预防、保护优先,统筹谋划、分类施策,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全力推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长治市将强化源头控制,积极推进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工作,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力度,强化工业固废物日常监管,全力打好土壤保卫战。

矿区治理

绿色蝶变入眼来

一提起矿区,山体裸露、处处灰蒙的形象不禁浮现脑海。然而,2月9日,记者沿着326省道行至山西三元煤业矿区,空气清新、绿意盈盈的景象却让人眼前一亮。

“这棵树栽得有点歪,别忙着浇水,先扶正。”和往常一样,山西三元煤业园林科科长董艳斌一大早就来到矿山绿化施工现场,和同事们一起忙着种树、补树,他说:“春天来了,绿化矿山正当时!”

董艳斌是一位老矿人,他对矿山有着浓厚的感情,两年前,他开始负责矿山绿化工作。从那时起,他和同事们见缝插针、见空补绿,广场、走廊、空地,不是种树苗就是铺草坪。看着小树苗一棵棵扎根、长大,矿山一天天变绿、变美,他的心里越来越舒坦。

“绿值”增加,“颜值”飙升,这正是山西三元煤业不断加大矿山绿化的初衷。如今,矿区内绿化面积已经达到总面积的65%以上。

从矿区一路向北,同行的地测防治水科科长李朋带领记者来到了三公里外的一片空地上。他指着脚下的田地说:“你看,这片地曾是采煤沉陷区,经过回填、生态修复,目前已完成土地复垦,去年我们试种的红高粱长势很好,今年我们准备再种一茬,继续帮助土壤提升活力。”

矿井上,山西三元煤业提升了肉眼可见的“绿值”;矿井下,山西三元煤业把绿色发展意识渗入到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李朋向记者一一道来:改进采煤工艺,将工作面由180米延长至350米,减少了工作面搬家次数;引入充填开采工艺,减少了煤矸石污染;自主研发“自动洗车装备”,减少运煤车辆对道路和大气的煤尘污染;建设了地下矸石走廊,通过带式输送机将矸石直接运输至矸石筒仓,淘汰了原柴油车轨道运输方式……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常斌告诉记者,三元煤业矿区的变化只是长治市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在长治市其他煤矿如王庄煤业、常村煤矿等,一个个矿区经过治理,正在蝶变为绿色家园。(刘婷婷、贾志敏、郭嘉

原标题:逐绿前行 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长治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蓄势进发谱写新篇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治市生态环境系统举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活动
·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长治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 长治湿地尽显生态之美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时政要闻
逐绿前行!长治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长治之美,在乎山水。

坐拥太行山脉最壮美的一段,东边是40平方公里的国家森林公园,西边是近60平方公里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5公里的环城水系绕城而过。依偎在山水间,掩映在绿荫中,天空湛蓝深远,河水清澈见底,环境干净整洁,城在山水间,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长治,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在人们眼前。

“推动生态修复,在绿色发展上先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修复河湖水系和湿地等水体,加强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脉脉深情、殷殷期许凝聚起全市人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磅礴力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长治市坚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绿色发展上先行,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让长治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图为:淮海公园


护河治水

碧波荡漾绕城流

水清识鱼乐,岸绿闻鸟鸣。

桥下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两岸树木郁郁葱葱,花团锦簇;游园里游人如织,歌声阵阵,目之所及,处处美景皆动人。

这里就是由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和东防洪渠组成的环城水系——总长度20余公里的“三河一渠”,是长治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重点项目之一。

长治市自2018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后,围绕漳泽湖水质提升、全面改善全市河流水质目标,第一时间成立黑臭水体治理专项工作组,建立水体治理数据库,全面调查掌握黑臭水体河道及周边范围基底资料,对浊漳河南源、石子河、黑水河等漳泽湖周边12个断面开展水质持续监测,对建成区雨污管网开展溯源调查,摸清河流水质和城市雨污管网情况,梳理出长治市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围绕河道断面水质目标,长治市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面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建立完善断面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对市政主要道路实行雨污分流改造,开展环漳泽湖及上游水体治理,实施河流流域内农村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治理,进行主城区污水厂提标改造,建设河道生态补水调水工程,建立城市水务智慧平台,实行智慧化水务监管。

为了守护一汪清水,长治市坚持控源、治污、严管,将黑臭水治理、污染源治理、水系周边环境治理等统筹谋划,精准治污,变污为清。全市城镇污水实际处理能力提高到45.3万吨/天,2021年完成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244公里,完成56个农村污水治理任务……这组数字,充分彰显了长治市治理水环境的决心和力度。

动真格也见到了真效果。数据显示,2021年,长治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两个突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首次实现100% ,27个国省市控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

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实行流域统筹、分段治理,目前,浊漳南源、石子河、黑水河水体黑臭基本消除,漳泽湖上游河流水质基本达标,漳泽湖水质明显改善,曾经“一河碧水绕城流”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绿满山川

古城焕发新魅力

山青秀,树苍翠。今日的平顺“高山远山松柏山、低山沟凹花果园、背坡核桃地埂花、阳坡花椒连成片”。去年,平顺县全力打造长治绿色低碳后花园,造林7.98万亩、植树120万株,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生态修复37公里,被列入全省国土绿化重点县。

以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为重点实施国土绿化行动,以太行、太岳“两山”生态防护林和沁河、浊漳河“两河”水源涵养林四大森林生态防护屏障建设为目标,长治市生态修复与兴林富民同步推进,筑牢生态屏障。

“山上治本”,打造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把国家林业建设工程与地方林业发展工程结合起来,以建设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林、丘陵山区生态经济林为重点,以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交通沿线荒山等工程为载体,由近及远,逐步推进,构筑国土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努力让绿色多起来,山川美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身边增绿”,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体系。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实施以城镇绿化为中心,以水网、路网、田网绿化为骨架,以环城、环村、环企绿化为节点,以公园、游园、庭院绿化为亮点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以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为目标”的信念牢牢刻在市园林绿化中心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头,持续开展城市双修、节约型绿化、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贴近百姓生活的街头公园和口袋绿地,推进主城区内老旧游园维修改造,均衡城市绿化布局,完善绿地服务功能,在绿水青山间增加长治的幸福元素。

“产业富民”,打造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以连翘为重点的灌木经济林,干果经济林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形成一些森林生态旅游品牌,依靠森林旅游产业带动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农产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行林草、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开发模式,使农民当年有利、长远有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山不绿,城在绿中,绿愈浓,城愈怡。


图为: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减排降碳

吐故纳新天空蓝

“擦亮”蓝天,长治的脚步从未停止。

2月9日,记者走进首钢长钢公司,硕大的一个厂区,机器轰鸣,一派繁忙,却闻不到一丝烟味,看不到一点灰尘。厂区内烧结路边,树立着一个扬尘在线监测仪,上面实时数据显示此处空气质量为“优”。对于这家钢铁企业而言,厂区内能有如此好的空气质量,得益于两样“法宝”——脱硫、脱硝系统。

沿着烧结路向前走几分钟,就到了几十米高的脱硫、脱硝吸收塔下。塔内不断发出轰鸣声,在吹风机的作用下,从烧结机出来的高温烟气直接进入吸收塔,与加入的吸收剂、循环灰充分混合,进行了多次的脱硫反应后,再进入脱硝装置和氨水发生化学反应,最后还原成了无害化的氮气和水,排放到大气中。

记者走进脱硫、脱硝系统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显示着出口烟气的实时监测数据。首钢长钢环保治理科科长秦莉萍介绍说:“这些数值远远低于环保部门要求的排放标准,我们真正实现了超低排放。”

钢铁、焦化企业是长治市的排污“大户”,牵住这些污染排放的“大户”,就相当于抓住了长治市污染治理的“牛鼻子”。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杨飞介绍道,之前长治市印发了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分年度实施的通知,要求除列入淘汰计划的4.3米焦炉外,全市焦化企业要在今年 10月底前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预计不能完成的企业,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将驻厂帮扶,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疑点难点,早日完成改造。

大气治理,贵在精准。针对各种大气污染源,长治市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升级改造、清洁取暖改造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大柴油货车污染管控力度,持续推进扬尘治理,全市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去年,长治市优良天数为289天,同比增加24天,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5%,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省排名第一。

生态修复

北方江南秀太行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早春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湖面上冰雪未融,栈道蜿蜒,亭台点缀,鹭鸟翩飞,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孕育着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民。

漳泽湖,被誉为镶嵌在上党大地的璀璨“明珠”。依托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优越的生态资源,2018年3月,长治市启动了滨湖区规划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下大力度开展环湖治理,村庄搬迁、湿地重建、植树造景、疏浚连通……“清水岸绿、一碧万顷”的漳泽湖美景得以重现,环漳泽湖的诸多景点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我们从源头起步系统施治,统筹推进水体治理,实行退耕、退渔、退村、退企,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重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漳泽湖美景。”长治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中心主任原俊敏介绍,目前,湿地有植物520多种,鸟类168种,还有近万亩芦苇、菖蒲和上千亩湿地防护林,属全国保护完好的原生态、天然沼泽湿地之一。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长治市全面建立河长制工作体系,持续在浊漳河、沁河两大流域全面开展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河道岸坡治理和湿地修复等项目,对浊漳河流域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生态治理修复。作为沁河源头的沁源县,坚持保护为重、治理为要、发展为本,实施“水资源调度、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河流生态治理、湿地保护与治理、环境污染治理”五大工程,全领域、全流域进行沁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确保黄河流域沁源段长久安澜、生态健康。

让生命之泉碧水长清。作为我省第二大岩溶泉,辛安泉水质优良,是长治人民名副其实的“生命泉”。近年来,长治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原则,施行了《长治市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率先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辛安泉域岩溶地下水的基础研究,在辛安泉域重点保护区设立边界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启动辛安泉域集中出露带重点保护区治理保护工程,实施安乐河道监测断面工程建设,筑牢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防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让更多精准举措和政策在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落地生根,共同维护辛安泉岩溶大泉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安全,让涓涓清泉永流不息,造福人民。”市辛安泉域管理中心主任范树芳表示。

守“土”尽责

孕育诗意美家园

“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等特点,一旦土壤被污染,将很难恢复原状。”作为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的环保人,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科的工作人员深知土壤安全的重要性。

2月10日上午8时,他们兵分几路,奔赴重点监管企业。“呵护好每一寸土壤环境,才能更好地守住我们的绿水青山。”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土壤污染修复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周期更长、难度更大,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今年,因疫情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土壤科工作人员说,全市医疗废物已实现无害化处置,只有固废收集、转运、处置各环节做细、做实,才能确保固体废物规范管理,才能有消除污染的可能性。

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农产品安全的首要保障,是人居环境健康的重要基础。做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事关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考察重点监管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的做法,工作人员来到潞城区某焦化企业,在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储罐类和池体类设施储存、液体物料装卸等环节指导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预防措施。“通过技术指导,我们对如何做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该企业职工说。

预防、保护和风险管控都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但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地,则需要通过修复来达到相应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通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确保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效。”平日里,土壤保护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隐患,积极督促企业尽快完成整改,从一企一地做起,全力保障长治市土壤安全。

去年以来,长治市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注重预防、保护优先,统筹谋划、分类施策,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全力推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长治市将强化源头控制,积极推进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工作,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力度,强化工业固废物日常监管,全力打好土壤保卫战。

矿区治理

绿色蝶变入眼来

一提起矿区,山体裸露、处处灰蒙的形象不禁浮现脑海。然而,2月9日,记者沿着326省道行至山西三元煤业矿区,空气清新、绿意盈盈的景象却让人眼前一亮。

“这棵树栽得有点歪,别忙着浇水,先扶正。”和往常一样,山西三元煤业园林科科长董艳斌一大早就来到矿山绿化施工现场,和同事们一起忙着种树、补树,他说:“春天来了,绿化矿山正当时!”

董艳斌是一位老矿人,他对矿山有着浓厚的感情,两年前,他开始负责矿山绿化工作。从那时起,他和同事们见缝插针、见空补绿,广场、走廊、空地,不是种树苗就是铺草坪。看着小树苗一棵棵扎根、长大,矿山一天天变绿、变美,他的心里越来越舒坦。

“绿值”增加,“颜值”飙升,这正是山西三元煤业不断加大矿山绿化的初衷。如今,矿区内绿化面积已经达到总面积的65%以上。

从矿区一路向北,同行的地测防治水科科长李朋带领记者来到了三公里外的一片空地上。他指着脚下的田地说:“你看,这片地曾是采煤沉陷区,经过回填、生态修复,目前已完成土地复垦,去年我们试种的红高粱长势很好,今年我们准备再种一茬,继续帮助土壤提升活力。”

矿井上,山西三元煤业提升了肉眼可见的“绿值”;矿井下,山西三元煤业把绿色发展意识渗入到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李朋向记者一一道来:改进采煤工艺,将工作面由180米延长至350米,减少了工作面搬家次数;引入充填开采工艺,减少了煤矸石污染;自主研发“自动洗车装备”,减少运煤车辆对道路和大气的煤尘污染;建设了地下矸石走廊,通过带式输送机将矸石直接运输至矸石筒仓,淘汰了原柴油车轨道运输方式……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常斌告诉记者,三元煤业矿区的变化只是长治市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在长治市其他煤矿如王庄煤业、常村煤矿等,一个个矿区经过治理,正在蝶变为绿色家园。(刘婷婷、贾志敏、郭嘉

原标题:逐绿前行 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长治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蓄势进发谱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