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丹心(一)缘源情深
发布时间: 2021-08-18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分享到:

缘源情深(1)

我的祖籍在山西省黎城县,属长治市所辖县,古称黎侯国,太行山革命老区,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东大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

最新常住人口:13.42万;

管辖面积:1113km2 ;人口密度约为117人/km2;

所属年度:第七次人口普查(年份未标注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非普查数据);

人口排名:长治第11 ; 全国第2482;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耕地面积24.9万亩。境内主要河流6条,其中浊漳河最大,境内全长39.6公里,县政府驻地在黎侯镇。

黎城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长达2700多年。塔坡西周古墓群发掘,证明黎城县是古黎侯国所在地。小寨村冀南银行旧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被誉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摇篮。1998年,民间手工艺品——黎侯布虎被中国邮政选定为虎年生肖邮票图案。

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8亿元,增长6.8%;工业增加值增长16.4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亿元,增长1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3亿元,增长20.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8亿元,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50元,增长8.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85元,增长9.2%。城镇登记失业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均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

202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1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市下目标任务。

黎城县城获评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我爷爷姓申,我奶奶姓李,我姥爷一个姓王,一个姓李,或者说是三个姓李,姥姥嘛,一个姓程,一个姓张,另几个真的不知道。不是我不关心,是旧中国就这样,妇女没有地位,结婚后连姓氏也淹没在为婆家生儿育女,以至缝衣做饭的岁月中。缠足,盘头,穿束胸裹臂的服饰,随着集市贸易和城市的形成,时尚点儿的穿上了旗袍。

最新惊人信息,我姥姥娘家就是我们村的,但不是本村最大姓申家,而是姓张。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都以流血牺牲,割地赔款而告终,中华民族饱受欺辱和灾难。

我的祖父辈儿,都出生于1900年之前,远的不论,仅就1900年讲,也就是从奶奶出生的那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光绪帝、慈禧太后等西迁逃难,国家危在旦夕,民不聊生的情形看,就可想而知。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申王李程张等姓氏,缘源相牵成为一家。

下面简要介绍《热血丹心》,涉及到的老一代。

我们老家地处浊漳河北岸,方位在东,由此得名东水阳,清光绪年间改为东水洋。

我爷爷虽然是个农民,却勤劳质朴,爱国爱家,奋发努力,励精图治,有想法、有远见。有种说法,在中国无论谁家往上推三代的祖宗都是农民出身,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例数量,自然相对工业革命兴起早的西方国家高得多。就拿抗日战争时期来说,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在滴水成冰的寒冬,主动救助军纪严明,对民众秋毫无犯,有借必还,穿着草鞋和单衣单裤,英勇无畏抗击日本侵略者,倒在河滩血泊中的川军来说,不也是这样。也正是这个故事是在我小时从省城回到老家就听爷爷讲过的。现在从《川军血战东阳关》的局部战事和李家钰、李宗昉将军的人物生平中得到了证实。有关这段历史,我还会在之后的记叙中写到,在此先打住。不仅如此,爷爷还鼓励、支持大女儿参加抗日队伍,帮助担任儿童团长的二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与日本鬼子展开周旋和斗争。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总是起早贪黑不停地劳作。早饭前,去自留地干会儿,早饭后,到农业社去上工,中午收工,顺便在沟壑和路边打捆柴火,背回家,连歇也不歇,就挑起水桶,去小巷口的水井绞水、一担担,一担担挑上家门口两米多高的土台,大约二三十平米的“小地儿”,进行浇灌。

前两年县里在村上开发、修建集运站,堂兄和叔伯不得不迁祖坟时,才知道曾祖父是石葬,衣着都很讲究,历经百年沧桑,依然完好。这在过去,直至今天,在农村也不是太多见的。说明当年家境还比较殷实。

也是在我儿时从省城回到老家的记忆和印象中,曾祖父的老宅院儿,基本上就在村子中央的路边,坐西向东,颇有讲究。从门楼雕刻、门口左右的石刻和砖雕判断,在村上应该也是一个勤劳且不简单的人家。三个儿子连同老宅院儿,各自都有一个院落。

然而,也就是这样三个亲兄弟,发展情形也不尽相同。老大、老二,土改时划为贫农;老三,就是我爷爷划为错斗中农。

缘源深情(2)

有些人,有些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当初和现在的情况及理解,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我竟然有四位姥爷,这种与众不同,无法想象,关系特殊,家境各不相同的情况,恐怕也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实属罕见。写到此,读者一定会觉得分外奇特和不理解,怎么会有四个姥爷呢?且等我慢慢写给你看。

首先需要交代的是,其中三位没有血缘关系,两位从未谋面。

没有血缘关系的姓李,西窪村人,地处东水洋的东北四公里左右,因与东面的东窪村相邻,故称西窪。

母亲先前的养父和之后的养父及养父的弟弟均出生于此。母亲先前的养父母早年不幸病逝,之后的养父母没有亲生儿女,故先是收养了母亲,之后又把弟弟的小儿子,即我的小舅舅过继给他。小舅舅的哥哥因为从小失去母亲和母爱,父子俩,生活上的许多事儿,事实上大多也是靠姥姥照顾,稍有不同的是姥爷的弟弟,我们称二姥爷。情况大致就是如此,不知我是否交代清楚。

在此还想顺便交代一下,还有好几个外甥、侄儿男女,如果包括姥姥的哥哥,娘家的侄儿男女,一年四季,足足有十多口人,再加上姥爷、姥姥,时常对我们这一代的照料,足足有20多口人,经常吃住和玩耍在这个大家庭里。四合院内外永远是川流不息的邻里亲朋,其乐融融。

姥爷的勤劳程度,我在早年所写的散文《清明情思》,后改为《深情》中,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姥爷慈祥厚道,是个勤劳纯朴的农民,他每天除了给农业社犁地还是犁地,工分总是10分。 那时,我常常随着他往返于田间地头。”

他曾给我讲过,年轻时扛长工,为了生计,起早搭黑,风歺露宿,去潞城县微子镇附近矿上驼煤的事儿,也正因为此,家境逐步富裕了起来,土改时,昔日的长工,才发展成错斗中农。

姥爷是个典型的好人,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他说: 过年只能说好。比如,放鞭炮,就拿放炮说。第一个皱念没响,好好好,安然无事。第二个冒烟放花,好好好,初心乐意。第三个如愿以偿,好好好,响亮!叮当!

哈哈哈哈,我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啊。

有血缘关系的姥爷,坑西村人,地处东水洋的西北部,距离约五公里左右,因地处东水洋北部坑南的西北部,故称坑西。

从远在西安,已是耄耋之年的姨姨发给我的文稿和大表弟写的《忆姥爷》中,可以看到:

姥爷出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出生时一落地哭声洪亮,家中长辈非常高兴,取名占鳌,寓意独占鳌头,仿佛是向侵略者示威。姥爷儿时,天资聪慧,自幼进入私塾,古文诗赋皆一点即通,一教即会,深的先生喜爱,儿时又学习拳术,身手不凡,文武全才,敢于仗义执言闻名乡里。青年时期,受乡里之托,为人管理账目,因能双手快速拨打算盘,且从不算错账而闻名。

姥爷中年时,因时局动荡,外强犯我华夏无法生活,弃商务农,为一家老小的生计忙碌。前几天,我(指表弟)与母亲聊起了姥爷,母亲给我讲了姥爷的几件事,使我深有感触。

一次,村里一个年轻人,在外无意间捡到了一枚手榴弹,因年少无知,摆弄着玩,无意中拉响,幸未伤人,但巨大的爆炸声,还是引来村中的好事之人,非要将这个年轻人交给日本人,是姥爷仗义执言,冒着危险救下这个人。

还有一次一个汉奸看上了村里的一个姑娘,想献给日本人,这家人跑来找我姥爷求解,姥爷说:

你们不要哭了,“三十六计走为上”。

出主意叫那个姑娘快跑,才躲过一劫。

那个年代,因大舅是当地抗日组织的领导,我们家,属于抗日家属,时常遭到日本人的追捕。

不仅如此,耄耋之年的姨姨在发给我的文稿中,这样记载:

“在十四年的抗战中,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我们家北房三间,东房两间,厨房一间及桌椅家具等全部被敌人烧光。

因为大哥是抗日游击队的领导,我们是抗属,又由于汉奸的拨弄,日本人到处抓父亲,使得他有家难归。”

一次,日本人又来扫荡,姥爷外出,无意间看到一个汉奸正望着他,在给日本人说些什么,直观感觉不对头,转身就跑,他在前面跑,日本人在后面追,并向他开枪射击,一不小心姥爷腿部被子弹擦伤。所幸他熟悉地形,才逃进山中。后来遇到一位放羊的老人,用草药帮助治疗,才无大碍。

在那个年代这些事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是否还都能想得到……

在家辅助村政期间,他路过其他村,看到人家那地方有核桃树,就想,既然人家能种植,那自己的村子也应该能种植。于是,便带回来树苗,送给乡亲栽种。如今,在老家的房前屋后,那些粗大的核桃树,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这些事如今就静静地镌刻在他的墓碑上,这不但是父老乡亲对他的崇敬和缅怀,更是我们家族后辈的集体荣耀。

再就是奶奶、姥姥,她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贤妻良母,她们和蔼可亲,助人为乐,与亲朋、邻里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在我的记忆中,从未见过她们与任何人发生过冲突和矛盾,更别说争争吵吵的事儿,这一切都程度不同地直接影响到父辈和我们。(申培良)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黎城县再安排再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 黎城县黎侯镇“五员”人大代表助力村级“两委”换届
· 黎城县召开上半年政法工作暨信访工作会议
· 黎城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工作
· 黎城县召开城市更新行动领导组工作推进会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热血丹心(一)缘源情深

缘源情深(1)

我的祖籍在山西省黎城县,属长治市所辖县,古称黎侯国,太行山革命老区,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东大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

最新常住人口:13.42万;

管辖面积:1113km2 ;人口密度约为117人/km2;

所属年度:第七次人口普查(年份未标注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非普查数据);

人口排名:长治第11 ; 全国第2482;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耕地面积24.9万亩。境内主要河流6条,其中浊漳河最大,境内全长39.6公里,县政府驻地在黎侯镇。

黎城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长达2700多年。塔坡西周古墓群发掘,证明黎城县是古黎侯国所在地。小寨村冀南银行旧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被誉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摇篮。1998年,民间手工艺品——黎侯布虎被中国邮政选定为虎年生肖邮票图案。

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8亿元,增长6.8%;工业增加值增长16.4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亿元,增长1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3亿元,增长20.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8亿元,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50元,增长8.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85元,增长9.2%。城镇登记失业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均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

202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1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市下目标任务。

黎城县城获评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我爷爷姓申,我奶奶姓李,我姥爷一个姓王,一个姓李,或者说是三个姓李,姥姥嘛,一个姓程,一个姓张,另几个真的不知道。不是我不关心,是旧中国就这样,妇女没有地位,结婚后连姓氏也淹没在为婆家生儿育女,以至缝衣做饭的岁月中。缠足,盘头,穿束胸裹臂的服饰,随着集市贸易和城市的形成,时尚点儿的穿上了旗袍。

最新惊人信息,我姥姥娘家就是我们村的,但不是本村最大姓申家,而是姓张。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都以流血牺牲,割地赔款而告终,中华民族饱受欺辱和灾难。

我的祖父辈儿,都出生于1900年之前,远的不论,仅就1900年讲,也就是从奶奶出生的那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光绪帝、慈禧太后等西迁逃难,国家危在旦夕,民不聊生的情形看,就可想而知。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申王李程张等姓氏,缘源相牵成为一家。

下面简要介绍《热血丹心》,涉及到的老一代。

我们老家地处浊漳河北岸,方位在东,由此得名东水阳,清光绪年间改为东水洋。

我爷爷虽然是个农民,却勤劳质朴,爱国爱家,奋发努力,励精图治,有想法、有远见。有种说法,在中国无论谁家往上推三代的祖宗都是农民出身,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例数量,自然相对工业革命兴起早的西方国家高得多。就拿抗日战争时期来说,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在滴水成冰的寒冬,主动救助军纪严明,对民众秋毫无犯,有借必还,穿着草鞋和单衣单裤,英勇无畏抗击日本侵略者,倒在河滩血泊中的川军来说,不也是这样。也正是这个故事是在我小时从省城回到老家就听爷爷讲过的。现在从《川军血战东阳关》的局部战事和李家钰、李宗昉将军的人物生平中得到了证实。有关这段历史,我还会在之后的记叙中写到,在此先打住。不仅如此,爷爷还鼓励、支持大女儿参加抗日队伍,帮助担任儿童团长的二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与日本鬼子展开周旋和斗争。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总是起早贪黑不停地劳作。早饭前,去自留地干会儿,早饭后,到农业社去上工,中午收工,顺便在沟壑和路边打捆柴火,背回家,连歇也不歇,就挑起水桶,去小巷口的水井绞水、一担担,一担担挑上家门口两米多高的土台,大约二三十平米的“小地儿”,进行浇灌。

前两年县里在村上开发、修建集运站,堂兄和叔伯不得不迁祖坟时,才知道曾祖父是石葬,衣着都很讲究,历经百年沧桑,依然完好。这在过去,直至今天,在农村也不是太多见的。说明当年家境还比较殷实。

也是在我儿时从省城回到老家的记忆和印象中,曾祖父的老宅院儿,基本上就在村子中央的路边,坐西向东,颇有讲究。从门楼雕刻、门口左右的石刻和砖雕判断,在村上应该也是一个勤劳且不简单的人家。三个儿子连同老宅院儿,各自都有一个院落。

然而,也就是这样三个亲兄弟,发展情形也不尽相同。老大、老二,土改时划为贫农;老三,就是我爷爷划为错斗中农。

缘源深情(2)

有些人,有些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当初和现在的情况及理解,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我竟然有四位姥爷,这种与众不同,无法想象,关系特殊,家境各不相同的情况,恐怕也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实属罕见。写到此,读者一定会觉得分外奇特和不理解,怎么会有四个姥爷呢?且等我慢慢写给你看。

首先需要交代的是,其中三位没有血缘关系,两位从未谋面。

没有血缘关系的姓李,西窪村人,地处东水洋的东北四公里左右,因与东面的东窪村相邻,故称西窪。

母亲先前的养父和之后的养父及养父的弟弟均出生于此。母亲先前的养父母早年不幸病逝,之后的养父母没有亲生儿女,故先是收养了母亲,之后又把弟弟的小儿子,即我的小舅舅过继给他。小舅舅的哥哥因为从小失去母亲和母爱,父子俩,生活上的许多事儿,事实上大多也是靠姥姥照顾,稍有不同的是姥爷的弟弟,我们称二姥爷。情况大致就是如此,不知我是否交代清楚。

在此还想顺便交代一下,还有好几个外甥、侄儿男女,如果包括姥姥的哥哥,娘家的侄儿男女,一年四季,足足有十多口人,再加上姥爷、姥姥,时常对我们这一代的照料,足足有20多口人,经常吃住和玩耍在这个大家庭里。四合院内外永远是川流不息的邻里亲朋,其乐融融。

姥爷的勤劳程度,我在早年所写的散文《清明情思》,后改为《深情》中,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姥爷慈祥厚道,是个勤劳纯朴的农民,他每天除了给农业社犁地还是犁地,工分总是10分。 那时,我常常随着他往返于田间地头。”

他曾给我讲过,年轻时扛长工,为了生计,起早搭黑,风歺露宿,去潞城县微子镇附近矿上驼煤的事儿,也正因为此,家境逐步富裕了起来,土改时,昔日的长工,才发展成错斗中农。

姥爷是个典型的好人,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他说: 过年只能说好。比如,放鞭炮,就拿放炮说。第一个皱念没响,好好好,安然无事。第二个冒烟放花,好好好,初心乐意。第三个如愿以偿,好好好,响亮!叮当!

哈哈哈哈,我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啊。

有血缘关系的姥爷,坑西村人,地处东水洋的西北部,距离约五公里左右,因地处东水洋北部坑南的西北部,故称坑西。

从远在西安,已是耄耋之年的姨姨发给我的文稿和大表弟写的《忆姥爷》中,可以看到:

姥爷出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出生时一落地哭声洪亮,家中长辈非常高兴,取名占鳌,寓意独占鳌头,仿佛是向侵略者示威。姥爷儿时,天资聪慧,自幼进入私塾,古文诗赋皆一点即通,一教即会,深的先生喜爱,儿时又学习拳术,身手不凡,文武全才,敢于仗义执言闻名乡里。青年时期,受乡里之托,为人管理账目,因能双手快速拨打算盘,且从不算错账而闻名。

姥爷中年时,因时局动荡,外强犯我华夏无法生活,弃商务农,为一家老小的生计忙碌。前几天,我(指表弟)与母亲聊起了姥爷,母亲给我讲了姥爷的几件事,使我深有感触。

一次,村里一个年轻人,在外无意间捡到了一枚手榴弹,因年少无知,摆弄着玩,无意中拉响,幸未伤人,但巨大的爆炸声,还是引来村中的好事之人,非要将这个年轻人交给日本人,是姥爷仗义执言,冒着危险救下这个人。

还有一次一个汉奸看上了村里的一个姑娘,想献给日本人,这家人跑来找我姥爷求解,姥爷说:

你们不要哭了,“三十六计走为上”。

出主意叫那个姑娘快跑,才躲过一劫。

那个年代,因大舅是当地抗日组织的领导,我们家,属于抗日家属,时常遭到日本人的追捕。

不仅如此,耄耋之年的姨姨在发给我的文稿中,这样记载:

“在十四年的抗战中,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我们家北房三间,东房两间,厨房一间及桌椅家具等全部被敌人烧光。

因为大哥是抗日游击队的领导,我们是抗属,又由于汉奸的拨弄,日本人到处抓父亲,使得他有家难归。”

一次,日本人又来扫荡,姥爷外出,无意间看到一个汉奸正望着他,在给日本人说些什么,直观感觉不对头,转身就跑,他在前面跑,日本人在后面追,并向他开枪射击,一不小心姥爷腿部被子弹擦伤。所幸他熟悉地形,才逃进山中。后来遇到一位放羊的老人,用草药帮助治疗,才无大碍。

在那个年代这些事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是否还都能想得到……

在家辅助村政期间,他路过其他村,看到人家那地方有核桃树,就想,既然人家能种植,那自己的村子也应该能种植。于是,便带回来树苗,送给乡亲栽种。如今,在老家的房前屋后,那些粗大的核桃树,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这些事如今就静静地镌刻在他的墓碑上,这不但是父老乡亲对他的崇敬和缅怀,更是我们家族后辈的集体荣耀。

再就是奶奶、姥姥,她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贤妻良母,她们和蔼可亲,助人为乐,与亲朋、邻里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在我的记忆中,从未见过她们与任何人发生过冲突和矛盾,更别说争争吵吵的事儿,这一切都程度不同地直接影响到父辈和我们。(申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