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华:长治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发布时间: 2021-08-13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地道的土家族汉子,来自鄂西的巴人后裔,以一支生花妙笔深情歌唱土家族民俗风情的知名作家——这大约可基本概括甘茂华先生的特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以描绘当地民间文化见长的散文大家,人生中曾有15年的宝贵光阴在太行山上的古城长治度过,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发轫于此,且太行山的灵山秀水、风土人情、民间文化亦曾给予他丰厚的滋养。

日前,74岁的甘茂华先生在阔别长治33年后,携夫人重上太行山,回到这片魂牵梦萦的热土。7月27日,本报记者在晶海藏书馆独家专访了甘茂华先生,听他讲述与长治的深情往事。

作家名片

甘茂华,知名土家族作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出版文学著作16部。曾获全国冰心散文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文化部群星奖、湖北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图为:记者专访甘茂华先生

甘茂华的微信名叫“光头书生”,这个名字倒是很贴切——光头,思维敏捷,说话中气十足,虽已是古稀之年,却依然有一份热血沸腾追逐理想的书生意气。

长治,穿过风雨来看你

“回长治看看,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了。”甘茂华快人快语。他说一直思念着这座曾生活工作了15年的小城,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未成行,“这次我们决定了,就像网上所说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7月20日,甘茂华与夫人兴冲冲地乘上所居住的湖北宜昌到郑州的高铁,期待着几个小时后即可由郑州抵达日思夜想的长治。然而,天不遂人愿,彼时的郑州正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倾盆大雨让这座城市经历着巨大考验。到达郑州东站,他们被告知到长治的列车停运了。街道上水深过腰,哪里也不能去,只好就近找了家酒店先住下来。谁知进到房间才发现这里已断水断电断网,他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住了一宿,他们决定先找个有水有电有网的地方。21日下午,冒着不停歇的雨,绕过积水的街道,甘茂华与夫人在郑州东站附近找到了一个好心的许姓师傅。听说他们要到山西长治,而路又不通,许师傅遂冒着大雨,驾车绕道三个多小时把他们送到了新乡。

本以为到了新乡去长治就容易了,不料新乡的暴雨灾情更严重。他们先是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家酒店,发现仍是水电网皆断。这时,北京的一位好友在朋友圈看到甘茂华困在新乡,立即帮他联系了当地的一个朋友,开车来把他们夫妇接到新乡南区一个条件较好的酒店。24日,这位热心的朋友又帮他们联系到一位车技很好的小伙子,开车绕行4个多小时,攀越太行山,把他们送到了长治!

回顾这段曲折辗转、惊险艰难的旅程,站在久别重逢的长治街头,甘茂华无限感慨:“长治,我是穿越风雨来看你哟!”

文学梦开始的地方

1973年,26岁的甘茂华第一次踏上长治的土地。

此前,这位出生于湖北恩施的土家族小伙子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离开家乡,已在江西农村当了5年知青。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南方转点北方,来到太行山上的小城长治。甘茂华先在当时的大辛庄公社化家庄大队插队,一年后凭借出色表现被招工到太行锯条厂,在这里他拥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生活工作安定下来,从小就萌生于心的文学梦此刻又强烈地滋长出来,甘茂华开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写作,他用文字抒发着内心的诗意与激情。1979年,他迎来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山西省作协为培养文学新人,组织了“文革”后首期作家读书班,包括甘茂华在内的20名来自全省各地创作活跃的写作者来到省城太原集中脱产学习。

这年9月,甘茂华在《汾水》(《山西文学》前身)杂志发表散文处女作《老顶山上访丁玲》;12月,又在《汾水》发表短篇小说《最美丽的》,这篇小说被评为当年山西省优秀短篇小说二等奖。这极大地激发了甘茂华的积极性,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

多年后的今天,当他回首这段激情飞扬的岁月,他说在长治不仅拥有了第一份工作,而且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可以说,长治是他留下了青春与理想的地方,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故乡。

长治是一生值得纪念的地方

越过33年的岁月长河,重新走在长治街头,甘茂华心中充满激动与惊喜:“过去的长治不见了,现在的长治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城市,时尚、青春、美丽,简直不敢认了!”

甘茂华曾无数次在心中重回长治。到东大街的书店买书,去西街喝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周末骑车到朋友家喝酒,月色下念着诗唱着歌摇摇晃晃回家……这些美好的片段温暖着他对这座北方内陆小城的记忆。然而现在,当他在当年老友、文学评论家刘潞生先生的陪同下重走长治的时候,却发现跟他印象中的长治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老街道不见了,整个城市的骨架扩大了,街道宽阔绿树成荫洁净漂亮,甚至连路边酒店的名字都很洋气,“看到长治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真心为她高兴为她骄傲,也为自己曾生活在这里感到自豪!”甘茂华由衷地感慨。

“我的创作从这里起步,长治对我的影响很大。”多年来,甘茂华一直保持着同山西作家,特别是长治作家的密切联系,并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山西文学的发展。在他宜昌家中的书房,山西作家的作品占据了两个书架,山西作家的新作他也会第一时间阅读,遇上特别好的作品他还会亲自撰文向湖北读者推荐。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但也有很多东西让人一生难忘,比如希望、梦想、文学、友谊、爱情。”甘茂华坦言,长治对于他就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一生值得纪念的地方。

从民间文化生活中汲取营养

从1979年发表散文处女作《老顶山上访丁玲》开始,甘茂华在文学的沃土上已深耕了42年。期间,他写过小说,写过评论,也写过歌词,但文学的主攻方向仍然是最偏爱的散文。

作为鄂西地域文学代表性作家,土家族山寨环境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给了甘茂华丰富的滋养,也因此,他一直对来自民间的文化情有独钟。特别是1988年,从长治回归湖北故乡以来,在清江和长江流域,甘茂华的心田被这方水土滋润,心灵被这方水土激活,于是他用散文书写故乡,描绘故乡的万种风情。故乡的风俗民情通过他充满诗情与思考的文字为更多人所熟知,他也被评论界誉为风情散文高手。

甘茂华认为,在所有的文学样式里,散文就好比是进入文学的驾照,而散文的最终价值是温暖人心。要写好散文,还是要多阅读,特别是多读经典散文;另外还要勤写,像王安忆说的那样,要不停地写,不断地超越自己。

甘茂华还是位久负盛名的词作家,这也同他所处的土家族山寨环境密切相关,因为那里本身就是歌的海洋、舞的海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每次出去采风,都可以听到学到唱会各种各样的民歌。20年前一个偶然看到的场景,让甘茂华拿起笔,创作了歌曲《山里的女人喊太阳》,“山里的女人火辣辣哟,上山下河好潇洒呀,扯起那个喉咙喊太阳哦,喊醒了满山的杜鹃花……”这首热情欢快又充满民族风情的歌曲荣获文化部新作品创作一等奖。这首歌还走进央视青歌赛的现场,演唱者获得民族唱法银奖,随后在全国风靡一时。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立40周年庆典上,竟然有两位歌手不约而同选唱了这首歌。之后,甘茂华在歌词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歌词风格延续了一贯的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地抒发了对土家人的深厚感情。

7月26日,在长治市作协与晶海藏书馆联合举行的座谈会上,甘茂华与新老朋友共叙情谊,畅谈文学。他说,当年离开山西时,马烽先生曾送给他一幅亲手写的字,其中有句“永不掉队”。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铭记着这份激励,未来仍将在文学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永不掉队。(赵彦红、田雨、彭泽)

原标题:长治,梦开始的地方——本报独家专访知名作家甘茂华先生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长子古稀老人盼柳编技艺长久传承
· 李业兴:北魏、东魏著名学者
· 太行英烈岳云培
· 吴昂:珍惜幸福生活不忘初心前行
· 杀敌英雄岳火增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甘茂华:长治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地道的土家族汉子,来自鄂西的巴人后裔,以一支生花妙笔深情歌唱土家族民俗风情的知名作家——这大约可基本概括甘茂华先生的特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以描绘当地民间文化见长的散文大家,人生中曾有15年的宝贵光阴在太行山上的古城长治度过,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发轫于此,且太行山的灵山秀水、风土人情、民间文化亦曾给予他丰厚的滋养。

日前,74岁的甘茂华先生在阔别长治33年后,携夫人重上太行山,回到这片魂牵梦萦的热土。7月27日,本报记者在晶海藏书馆独家专访了甘茂华先生,听他讲述与长治的深情往事。

作家名片

甘茂华,知名土家族作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出版文学著作16部。曾获全国冰心散文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文化部群星奖、湖北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图为:记者专访甘茂华先生

甘茂华的微信名叫“光头书生”,这个名字倒是很贴切——光头,思维敏捷,说话中气十足,虽已是古稀之年,却依然有一份热血沸腾追逐理想的书生意气。

长治,穿过风雨来看你

“回长治看看,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了。”甘茂华快人快语。他说一直思念着这座曾生活工作了15年的小城,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未成行,“这次我们决定了,就像网上所说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7月20日,甘茂华与夫人兴冲冲地乘上所居住的湖北宜昌到郑州的高铁,期待着几个小时后即可由郑州抵达日思夜想的长治。然而,天不遂人愿,彼时的郑州正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倾盆大雨让这座城市经历着巨大考验。到达郑州东站,他们被告知到长治的列车停运了。街道上水深过腰,哪里也不能去,只好就近找了家酒店先住下来。谁知进到房间才发现这里已断水断电断网,他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住了一宿,他们决定先找个有水有电有网的地方。21日下午,冒着不停歇的雨,绕过积水的街道,甘茂华与夫人在郑州东站附近找到了一个好心的许姓师傅。听说他们要到山西长治,而路又不通,许师傅遂冒着大雨,驾车绕道三个多小时把他们送到了新乡。

本以为到了新乡去长治就容易了,不料新乡的暴雨灾情更严重。他们先是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家酒店,发现仍是水电网皆断。这时,北京的一位好友在朋友圈看到甘茂华困在新乡,立即帮他联系了当地的一个朋友,开车来把他们夫妇接到新乡南区一个条件较好的酒店。24日,这位热心的朋友又帮他们联系到一位车技很好的小伙子,开车绕行4个多小时,攀越太行山,把他们送到了长治!

回顾这段曲折辗转、惊险艰难的旅程,站在久别重逢的长治街头,甘茂华无限感慨:“长治,我是穿越风雨来看你哟!”

文学梦开始的地方

1973年,26岁的甘茂华第一次踏上长治的土地。

此前,这位出生于湖北恩施的土家族小伙子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离开家乡,已在江西农村当了5年知青。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南方转点北方,来到太行山上的小城长治。甘茂华先在当时的大辛庄公社化家庄大队插队,一年后凭借出色表现被招工到太行锯条厂,在这里他拥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生活工作安定下来,从小就萌生于心的文学梦此刻又强烈地滋长出来,甘茂华开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写作,他用文字抒发着内心的诗意与激情。1979年,他迎来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山西省作协为培养文学新人,组织了“文革”后首期作家读书班,包括甘茂华在内的20名来自全省各地创作活跃的写作者来到省城太原集中脱产学习。

这年9月,甘茂华在《汾水》(《山西文学》前身)杂志发表散文处女作《老顶山上访丁玲》;12月,又在《汾水》发表短篇小说《最美丽的》,这篇小说被评为当年山西省优秀短篇小说二等奖。这极大地激发了甘茂华的积极性,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

多年后的今天,当他回首这段激情飞扬的岁月,他说在长治不仅拥有了第一份工作,而且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可以说,长治是他留下了青春与理想的地方,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故乡。

长治是一生值得纪念的地方

越过33年的岁月长河,重新走在长治街头,甘茂华心中充满激动与惊喜:“过去的长治不见了,现在的长治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城市,时尚、青春、美丽,简直不敢认了!”

甘茂华曾无数次在心中重回长治。到东大街的书店买书,去西街喝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周末骑车到朋友家喝酒,月色下念着诗唱着歌摇摇晃晃回家……这些美好的片段温暖着他对这座北方内陆小城的记忆。然而现在,当他在当年老友、文学评论家刘潞生先生的陪同下重走长治的时候,却发现跟他印象中的长治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老街道不见了,整个城市的骨架扩大了,街道宽阔绿树成荫洁净漂亮,甚至连路边酒店的名字都很洋气,“看到长治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真心为她高兴为她骄傲,也为自己曾生活在这里感到自豪!”甘茂华由衷地感慨。

“我的创作从这里起步,长治对我的影响很大。”多年来,甘茂华一直保持着同山西作家,特别是长治作家的密切联系,并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山西文学的发展。在他宜昌家中的书房,山西作家的作品占据了两个书架,山西作家的新作他也会第一时间阅读,遇上特别好的作品他还会亲自撰文向湖北读者推荐。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但也有很多东西让人一生难忘,比如希望、梦想、文学、友谊、爱情。”甘茂华坦言,长治对于他就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一生值得纪念的地方。

从民间文化生活中汲取营养

从1979年发表散文处女作《老顶山上访丁玲》开始,甘茂华在文学的沃土上已深耕了42年。期间,他写过小说,写过评论,也写过歌词,但文学的主攻方向仍然是最偏爱的散文。

作为鄂西地域文学代表性作家,土家族山寨环境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给了甘茂华丰富的滋养,也因此,他一直对来自民间的文化情有独钟。特别是1988年,从长治回归湖北故乡以来,在清江和长江流域,甘茂华的心田被这方水土滋润,心灵被这方水土激活,于是他用散文书写故乡,描绘故乡的万种风情。故乡的风俗民情通过他充满诗情与思考的文字为更多人所熟知,他也被评论界誉为风情散文高手。

甘茂华认为,在所有的文学样式里,散文就好比是进入文学的驾照,而散文的最终价值是温暖人心。要写好散文,还是要多阅读,特别是多读经典散文;另外还要勤写,像王安忆说的那样,要不停地写,不断地超越自己。

甘茂华还是位久负盛名的词作家,这也同他所处的土家族山寨环境密切相关,因为那里本身就是歌的海洋、舞的海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每次出去采风,都可以听到学到唱会各种各样的民歌。20年前一个偶然看到的场景,让甘茂华拿起笔,创作了歌曲《山里的女人喊太阳》,“山里的女人火辣辣哟,上山下河好潇洒呀,扯起那个喉咙喊太阳哦,喊醒了满山的杜鹃花……”这首热情欢快又充满民族风情的歌曲荣获文化部新作品创作一等奖。这首歌还走进央视青歌赛的现场,演唱者获得民族唱法银奖,随后在全国风靡一时。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立40周年庆典上,竟然有两位歌手不约而同选唱了这首歌。之后,甘茂华在歌词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歌词风格延续了一贯的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地抒发了对土家人的深厚感情。

7月26日,在长治市作协与晶海藏书馆联合举行的座谈会上,甘茂华与新老朋友共叙情谊,畅谈文学。他说,当年离开山西时,马烽先生曾送给他一幅亲手写的字,其中有句“永不掉队”。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铭记着这份激励,未来仍将在文学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永不掉队。(赵彦红、田雨、彭泽)

原标题:长治,梦开始的地方——本报独家专访知名作家甘茂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