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山西通志》中的武乡
发布时间: 2021-07-22   |  来源: 长治市情网
 
分享到:

一、 图考

表里山河,山右八郡。不好懂吧?把自己想象成皇帝,坐在北京,坐北朝南,看山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山西外边是太行山包着(简称“表山”),里边是黄河环绕(简称“里河”)。合起来就叫作——表里山河。皇帝坐在北京看山西,山西正好在太行山右边,处处以皇帝为中心表述,这也是封建时代的语言属性。

山右8郡:

4府:太原、平阳(今临汾、运城)、大同(今大同、忻州、雁北、朔州等)、潞安(今长治除去北三县)

4州:汾(今吕梁、晋中部分)、辽(今左权、和顺、阳泉部分)、沁(沁县、武乡、沁源)、泽(今晋城)

二、建置沿革

此处“里”不同前处的“里”,类似今天的乡镇,就是说原先49个乡,后合并为16个乡了。

石勒当皇帝的时候是武乡建置最高级别的时候——武乡县升格武乡郡,辖4个县。后世君王怕武乡再出个要称王做皇帝的,便去“武”字,改武乡县为乡县。后武则天称帝,才又恢复为武乡县——古语有言,“止戈为武”,小编弱弱地问一句:“武有何过?”想想抗日战争时期,武乡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心,武乡的“武”字早已经不是皇帝的“武”而成为保家卫国为人民以正义之战阻止侵略的“武”了——“武”字何其珍贵呀!

武乡县乡镇中有两故,一是故城镇(故城村),一是故县乡(故县村)。第一个“故”是故涅县城,距今2000多年了;第二个“故”是故武乡县城,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建城到民国27年(1938)4月日军大火焚烧毁城,存在了1400多年。

三、山川

鼙山(今故县乡故县村东北1里)、八角山(西3里)、黄岩山(东北60里)、胡甲山(西北90里)、羊径山(今板山)、西交山(西120里)、石盘山(西100里)、烂柯山(西50里)、龙岩洞(东100里,今太行龙洞)、灵应池(东南5里)上榜。

建议:民政部门恢复这其中丢失名称。

注意:烂柯山在嘉靖年间就属武乡县。

涅水、青谷水(武西的那条河,肯定不是涅河了)、珍珠泉(南沟?北良?还是泉之头?)、永利桥(长乐村,不知还在否?)、南关桥上榜,今朝何处找寻?

四、风俗

民淳朴、崇廉耻、重稼穑,评价够高吧!今是否有古风不再之感慨?

五、田赋

14964顷44亩8分7厘1毫——怎么样?够精准的吧!

古代1顷为50市亩,1市亩为60平方丈,为1/15公顷,约667平方米。所以1顷为现在的3.33公顷多,33333平方米。 现代1顷(公顷)为100公亩,即1万平方米。

那时朝廷啥也收,农民啥也得交,夏税、秋粮、农桑(蚕丝)、马草(后边大家就会知道,那时的马真多!)、药材、皮张、羊、银子……

六、户口

洪武二十四年(1391)

武乡、沁县、沁源三县共15671户,138670人;平均一户9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

武乡、沁县、沁源三县共10214户,122436人;平均一户12人。

仅现在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

人口不增反降,是战争还是大槐树下移民了?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当时的江山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七、祠祀

南山神庙和焦龙神庙上榜,位置都在今故县东南五里处,焦龙神庙已毁不见踪迹。

八、封建

此封建是封建本义,受封而建。多为皇族世袭,封王开府。也有战功卓著受封王、公者,封地多在太原、大同、平阳、潞安、汾阳等地,武乡鲜有。

原标题:明嘉靖《山西通志》中的武乡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治柏后村任环:明朝抗倭英雄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明嘉靖《山西通志》中的武乡

一、 图考

表里山河,山右八郡。不好懂吧?把自己想象成皇帝,坐在北京,坐北朝南,看山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山西外边是太行山包着(简称“表山”),里边是黄河环绕(简称“里河”)。合起来就叫作——表里山河。皇帝坐在北京看山西,山西正好在太行山右边,处处以皇帝为中心表述,这也是封建时代的语言属性。

山右8郡:

4府:太原、平阳(今临汾、运城)、大同(今大同、忻州、雁北、朔州等)、潞安(今长治除去北三县)

4州:汾(今吕梁、晋中部分)、辽(今左权、和顺、阳泉部分)、沁(沁县、武乡、沁源)、泽(今晋城)

二、建置沿革

此处“里”不同前处的“里”,类似今天的乡镇,就是说原先49个乡,后合并为16个乡了。

石勒当皇帝的时候是武乡建置最高级别的时候——武乡县升格武乡郡,辖4个县。后世君王怕武乡再出个要称王做皇帝的,便去“武”字,改武乡县为乡县。后武则天称帝,才又恢复为武乡县——古语有言,“止戈为武”,小编弱弱地问一句:“武有何过?”想想抗日战争时期,武乡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心,武乡的“武”字早已经不是皇帝的“武”而成为保家卫国为人民以正义之战阻止侵略的“武”了——“武”字何其珍贵呀!

武乡县乡镇中有两故,一是故城镇(故城村),一是故县乡(故县村)。第一个“故”是故涅县城,距今2000多年了;第二个“故”是故武乡县城,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建城到民国27年(1938)4月日军大火焚烧毁城,存在了1400多年。

三、山川

鼙山(今故县乡故县村东北1里)、八角山(西3里)、黄岩山(东北60里)、胡甲山(西北90里)、羊径山(今板山)、西交山(西120里)、石盘山(西100里)、烂柯山(西50里)、龙岩洞(东100里,今太行龙洞)、灵应池(东南5里)上榜。

建议:民政部门恢复这其中丢失名称。

注意:烂柯山在嘉靖年间就属武乡县。

涅水、青谷水(武西的那条河,肯定不是涅河了)、珍珠泉(南沟?北良?还是泉之头?)、永利桥(长乐村,不知还在否?)、南关桥上榜,今朝何处找寻?

四、风俗

民淳朴、崇廉耻、重稼穑,评价够高吧!今是否有古风不再之感慨?

五、田赋

14964顷44亩8分7厘1毫——怎么样?够精准的吧!

古代1顷为50市亩,1市亩为60平方丈,为1/15公顷,约667平方米。所以1顷为现在的3.33公顷多,33333平方米。 现代1顷(公顷)为100公亩,即1万平方米。

那时朝廷啥也收,农民啥也得交,夏税、秋粮、农桑(蚕丝)、马草(后边大家就会知道,那时的马真多!)、药材、皮张、羊、银子……

六、户口

洪武二十四年(1391)

武乡、沁县、沁源三县共15671户,138670人;平均一户9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

武乡、沁县、沁源三县共10214户,122436人;平均一户12人。

仅现在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

人口不增反降,是战争还是大槐树下移民了?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当时的江山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七、祠祀

南山神庙和焦龙神庙上榜,位置都在今故县东南五里处,焦龙神庙已毁不见踪迹。

八、封建

此封建是封建本义,受封而建。多为皇族世袭,封王开府。也有战功卓著受封王、公者,封地多在太原、大同、平阳、潞安、汾阳等地,武乡鲜有。

原标题:明嘉靖《山西通志》中的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