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打造武乡区域特色脱贫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0-11-13   |  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

近年来,武乡县委、县政府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紧紧围绕红色旅游发展主题,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纽带,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整合城乡各种要素,大力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和农民增收新动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脱贫新模式。

创新文旅融合 走出一条致富新路

一幢幢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集装箱主题酒店独领风骚;一株株亭亭玉立的青松翠柏,挥“手”欢迎四海宾朋;弯曲的步道犹如一条画廊;一阵轻风吹过,绿油油的草地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一次美丽的秋日“邂逅”无不使人流连忘返。

如此独特的美丽乡村蓝图,由无锡建筑设计院院长亲自设计。随着禾田小镇的建成并投入运营,不仅使五村的文旅融合迈出了具有历史性的一步,同时也开启了五村村民全面走向小康生活的“致富梦”。

五村位于武乡县故县乡中东部,浊漳河北岸,由原先的前沟村、小庄村、百草站、崔家庄村、宏艺新村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该村距县城12公里,南沁公路穿村而过,红色旅游公路与村庄南部相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共有77户2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13人。

近年来,五村大力开发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帮扶单位省委宣传部派驻五村的第一书记张国田来说,如何让五村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可谓是费尽苦心。结合五村实际情况,因村制宜,用他独到的眼光,先后把小庄村确定为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前沟村确定为艺术家驻地和传统民宿基地,把浊漳河畔的废弃蘑菇棚作为重点项目开发成禾田小镇,以三大板块倾力打造出了集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水果采摘为一体的PIP农耕文化综合体文旅特色项目。

禾田小镇为集装箱体建筑,在浊漳河畔形成一个艺术创作基地。小镇动工伊始,县委、县政府将禾田小镇项目纳入了武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将禾田小镇从五村PIP农耕文化综合体中剥离出来,由县里出资建设、故县乡人民政府监管、五村村委会实施,由张国田继续策划并指导完成。

目前,整个项目区的绿化工程、水利防洪坝、鱼塘、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禾田小镇标志性雕塑等项目工程已全部完成。禾田小镇可容纳100人的集装箱房、农特产品大卖场正在进行装修,PIP农耕文化综合体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今年底全部建成。

“我原来就在前沟住,早年整村搬迁至宏艺新村,旧村逐渐被废弃了,自从第一书记来了我们村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修路、翻修旧房子、绿化村庄等。我现在就在村里打零工,以前只能在家种地,也没别的收入,现在好了,春种秋收都不耽误,还能挣上钱,一年在这打工也能收入六七千元。”村民陈素萍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2017年,PIP农耕文化综合体开始规划建设,五村通过宣传、策划、推广等多种手段,吸引全国各地艺术家来租赁、建设和改造旧窑洞。遵循以旧修旧、融入现代的理念,开始对该村进行修复,目前,前沟旧村修复农家小院6座,建设现代玻璃板房3座,配套餐饮住宿,打造艺术家驻地,既强调舒适性又与农村氛围相融合。

在距禾田小镇不远的地方就是小庄自然村,缓坡而上一直到达古民居,路边的喧闹声逐渐消失了,只有微风吹过传来的树叶沙沙声。25眼曾经破旧的土窑洞经过麦秸泥抹平,也焕然一新,摇身一变成了旅游休闲度假酒店、农业发展史展厅、小米展厅、加工车间、粮仓、打谷场、人民公社、五村饭店等,力求为游客,特别是前来采风的艺术家和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乡村生活与农耕体验。

张国田介绍说,播种节是五村创新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举措。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既传承了传统文化、扩大了五村的对外知名度,又助力脱贫攻坚,彰显了使命担当。中华民族农耕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播种节传承传统文化,展现农耕之美,在脱贫攻坚中为建设美丽幸福五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宣传展示平台。播种节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也开创了“文化品牌+农耕文化”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打造特色文旅小镇

让百姓鼓起“钱袋子”

走进武乡县李峪村,这里不仅有中国魔术第一村的美称,还是地雷大王王来法的故里,傍晚时分,恰好赶上长治市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现场会,不仅重温了入党誓词,同时还尽享了一顿丰盛的魔术“大餐”。

王玉芬是李峪村的贫困户,一家四口人,丈夫在2015年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以前自己只能靠种地维持生活,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后,在村支书王竹红的带领下,我也学会了魔术表演,一年能挣六七千元,外加政府的各项补贴,收入真不少,党的关怀和政府的帮助才让我的家庭走出困境……”47岁的王玉芬正为晚上的演出在家里精心做准备。

李峪村是一个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的纯农业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红色文化村庄。在抗战时期有李峪村的地雷大王,大摆地雷阵打败日本侵略者而闻名全国。如今,李峪村村民在传承中发展弘扬红色文化,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打造绿色产业,发展魔术文化,可谓家家都有魔术师、人人都能露两手的多模式发展之路。

“这不演出刚结束,又拿到了钱,啥事也不耽误,不到1小时就能挣50块钱。”老人美滋滋地从口袋里掏出了钱让记者看。76岁的暴国英就是李峪村的贫困户,但是他现在的生活过得很开心。他说,“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后,我就开始学习变魔术,通过不断学习,我现在还经常到外地演出,为我的家庭带来了不少好处,总的说一年下来也能挣七八千元。现在党的政策也好,国家对我们这些老年人也很关心,有低保,大家有养老钱、过年过节有福利,既能挣上钱,还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别看我年龄大,但我会继续学习魔术,活到老学到老……”

近年来,李峪村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之路,为了弘扬抗战红色文化先进事迹,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依托武乡八路军红色文化的大格局和乡村振兴的需求,编排了地雷大王情景剧《太行丰碑》,截至目前已演出了1000多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这个基础上又在室外开发了一个实景剧《太行雷神》。

五个带动

谱写旅游扶贫新篇章

武乡县坚持把实施“旅游富民”战略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总体推进全域旅游、创新提升红色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力实施“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模式,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使更多的贫困人口共享到了旅游发展的红利。

以“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为主题,整合以红色为龙头,绿色、古色为两翼的“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的景区开发大带动;做深“旅游+特色小镇”文章,努力打造故县五村特色民俗小镇,贾豁乡古台村、洪水镇左会村农耕文化小镇,太行龙湖、石盘农业开发区会同村康养度假等特色小镇的乡村旅游全带动;通过红色旅游公路辐射带动周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与农业、休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的旅游线路快带动;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成立旅游发展公司,组织特色产品展销评比活动,激活产品、提升空间、提升服务、能力培训、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的特色产品巧带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形成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权店梅杏节、上司梨花节、古台农耕文化节、石北武术节等一批多姿多彩的旅游节事品牌的节事活动再带动。成功探索出了旅游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五带动”模式。(来源:山西日报 记者芦燕娟)

原标题:【决战完胜 脱贫攻坚】“旅游+扶贫” 打造武乡区域特色脱贫新模式


[编辑:王露一]

  相关链接
· 长治市民企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展暨消费扶贫活动启动
· 交通银行:建立四大保障 推进扶贫工作
· 扶贫工程巡礼展演长治专场在北京举行
· 襄垣县召开扶贫审计反馈问题整改专题会议
· 沁源县委统战部召开社会扶贫调度推进会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武乡县
“旅游+扶贫”打造武乡区域特色脱贫新模式

近年来,武乡县委、县政府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紧紧围绕红色旅游发展主题,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纽带,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整合城乡各种要素,大力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和农民增收新动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脱贫新模式。

创新文旅融合 走出一条致富新路

一幢幢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集装箱主题酒店独领风骚;一株株亭亭玉立的青松翠柏,挥“手”欢迎四海宾朋;弯曲的步道犹如一条画廊;一阵轻风吹过,绿油油的草地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一次美丽的秋日“邂逅”无不使人流连忘返。

如此独特的美丽乡村蓝图,由无锡建筑设计院院长亲自设计。随着禾田小镇的建成并投入运营,不仅使五村的文旅融合迈出了具有历史性的一步,同时也开启了五村村民全面走向小康生活的“致富梦”。

五村位于武乡县故县乡中东部,浊漳河北岸,由原先的前沟村、小庄村、百草站、崔家庄村、宏艺新村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该村距县城12公里,南沁公路穿村而过,红色旅游公路与村庄南部相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共有77户2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13人。

近年来,五村大力开发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帮扶单位省委宣传部派驻五村的第一书记张国田来说,如何让五村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可谓是费尽苦心。结合五村实际情况,因村制宜,用他独到的眼光,先后把小庄村确定为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前沟村确定为艺术家驻地和传统民宿基地,把浊漳河畔的废弃蘑菇棚作为重点项目开发成禾田小镇,以三大板块倾力打造出了集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水果采摘为一体的PIP农耕文化综合体文旅特色项目。

禾田小镇为集装箱体建筑,在浊漳河畔形成一个艺术创作基地。小镇动工伊始,县委、县政府将禾田小镇项目纳入了武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将禾田小镇从五村PIP农耕文化综合体中剥离出来,由县里出资建设、故县乡人民政府监管、五村村委会实施,由张国田继续策划并指导完成。

目前,整个项目区的绿化工程、水利防洪坝、鱼塘、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禾田小镇标志性雕塑等项目工程已全部完成。禾田小镇可容纳100人的集装箱房、农特产品大卖场正在进行装修,PIP农耕文化综合体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今年底全部建成。

“我原来就在前沟住,早年整村搬迁至宏艺新村,旧村逐渐被废弃了,自从第一书记来了我们村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修路、翻修旧房子、绿化村庄等。我现在就在村里打零工,以前只能在家种地,也没别的收入,现在好了,春种秋收都不耽误,还能挣上钱,一年在这打工也能收入六七千元。”村民陈素萍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2017年,PIP农耕文化综合体开始规划建设,五村通过宣传、策划、推广等多种手段,吸引全国各地艺术家来租赁、建设和改造旧窑洞。遵循以旧修旧、融入现代的理念,开始对该村进行修复,目前,前沟旧村修复农家小院6座,建设现代玻璃板房3座,配套餐饮住宿,打造艺术家驻地,既强调舒适性又与农村氛围相融合。

在距禾田小镇不远的地方就是小庄自然村,缓坡而上一直到达古民居,路边的喧闹声逐渐消失了,只有微风吹过传来的树叶沙沙声。25眼曾经破旧的土窑洞经过麦秸泥抹平,也焕然一新,摇身一变成了旅游休闲度假酒店、农业发展史展厅、小米展厅、加工车间、粮仓、打谷场、人民公社、五村饭店等,力求为游客,特别是前来采风的艺术家和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乡村生活与农耕体验。

张国田介绍说,播种节是五村创新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举措。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既传承了传统文化、扩大了五村的对外知名度,又助力脱贫攻坚,彰显了使命担当。中华民族农耕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播种节传承传统文化,展现农耕之美,在脱贫攻坚中为建设美丽幸福五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宣传展示平台。播种节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也开创了“文化品牌+农耕文化”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打造特色文旅小镇

让百姓鼓起“钱袋子”

走进武乡县李峪村,这里不仅有中国魔术第一村的美称,还是地雷大王王来法的故里,傍晚时分,恰好赶上长治市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现场会,不仅重温了入党誓词,同时还尽享了一顿丰盛的魔术“大餐”。

王玉芬是李峪村的贫困户,一家四口人,丈夫在2015年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以前自己只能靠种地维持生活,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后,在村支书王竹红的带领下,我也学会了魔术表演,一年能挣六七千元,外加政府的各项补贴,收入真不少,党的关怀和政府的帮助才让我的家庭走出困境……”47岁的王玉芬正为晚上的演出在家里精心做准备。

李峪村是一个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的纯农业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红色文化村庄。在抗战时期有李峪村的地雷大王,大摆地雷阵打败日本侵略者而闻名全国。如今,李峪村村民在传承中发展弘扬红色文化,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打造绿色产业,发展魔术文化,可谓家家都有魔术师、人人都能露两手的多模式发展之路。

“这不演出刚结束,又拿到了钱,啥事也不耽误,不到1小时就能挣50块钱。”老人美滋滋地从口袋里掏出了钱让记者看。76岁的暴国英就是李峪村的贫困户,但是他现在的生活过得很开心。他说,“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后,我就开始学习变魔术,通过不断学习,我现在还经常到外地演出,为我的家庭带来了不少好处,总的说一年下来也能挣七八千元。现在党的政策也好,国家对我们这些老年人也很关心,有低保,大家有养老钱、过年过节有福利,既能挣上钱,还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别看我年龄大,但我会继续学习魔术,活到老学到老……”

近年来,李峪村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之路,为了弘扬抗战红色文化先进事迹,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依托武乡八路军红色文化的大格局和乡村振兴的需求,编排了地雷大王情景剧《太行丰碑》,截至目前已演出了1000多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这个基础上又在室外开发了一个实景剧《太行雷神》。

五个带动

谱写旅游扶贫新篇章

武乡县坚持把实施“旅游富民”战略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总体推进全域旅游、创新提升红色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力实施“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模式,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使更多的贫困人口共享到了旅游发展的红利。

以“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为主题,整合以红色为龙头,绿色、古色为两翼的“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的景区开发大带动;做深“旅游+特色小镇”文章,努力打造故县五村特色民俗小镇,贾豁乡古台村、洪水镇左会村农耕文化小镇,太行龙湖、石盘农业开发区会同村康养度假等特色小镇的乡村旅游全带动;通过红色旅游公路辐射带动周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与农业、休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的旅游线路快带动;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成立旅游发展公司,组织特色产品展销评比活动,激活产品、提升空间、提升服务、能力培训、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的特色产品巧带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形成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权店梅杏节、上司梨花节、古台农耕文化节、石北武术节等一批多姿多彩的旅游节事品牌的节事活动再带动。成功探索出了旅游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五带动”模式。(来源:山西日报 记者芦燕娟)

原标题:【决战完胜 脱贫攻坚】“旅游+扶贫” 打造武乡区域特色脱贫新模式